1. 简述一下湖北经济发展状况.
武汉可以占三分之一强;接下来就是宜昌和襄阳,都是发展蛮快的;再往下都差不多了(黄石、荆门、荆州、孝感、黄冈等),还有仙桃、潜江、天门这三个省直管发展的相对来说也还不错,可能就恩施和神龙架林区那边相对来说总量小点!
2. 金融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方面,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和投资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便利交换等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发展又令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合理发展金融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
3.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的增长与金融的发展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与质疑。在二十世纪70年代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并不存在相关关系,金融体系的产生与发展只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被动反应,并不存在实际的相关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逐渐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出现了新的认识。
第一,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经济的发展与进行紧密相关,只有较为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为经济提供开拓的市场。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集中与运用具有较为良好的条件,在资金的集中运用下,许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更容易开展,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提供了保障,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帮助人们对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们的储蓄比例会下降,更多的资金流入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加强,更有利于刺激经济活动的产生,实现经济的增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刺激了货币的流动与市场经济的开展,只有相对稳定发达的金融发展最为基础,我国的经济才能持续稳定的实现增长的目标。
第二,经济的增长对金融发展也产生了影响。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较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们的投机心理逐渐加重,对金融市场开始产生关注,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社会的则很难个体前进,金融市场也在社会的进步中进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面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金融产品也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风险,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发生的风险才能保证经济发展为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经济的增长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较为良好的企业盈利效果,促进了企业的投资,见解的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4.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怎样相互促进
金融发展可以加快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完善金融制度和秩序等衍生工具
5.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金融是经济的一种,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诞生,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加强金融建设。
6. 回眸2013年湖北经济发展亮点 ,湖北的经济在哪里
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2013年,在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的同时,工业结构的改善同样让人欣喜。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政府加大实施重点工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强化了经济政策的激励作用。全年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1%,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5%。全省规上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工业的贡献率较高。与此同时,全省淘汰高能耗和落后产能成效明显。 查看更多答案>>
7. 求一篇关于湖北经济发展的论文!急急急!!!
湖北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运行较稳、后劲较足”,是十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是,与潜在的发展优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在提倡“大开放”的背景下,有一些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
□在坚持“好”的同时,尽可能加快发展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好”当然是首要的,但“快”也是必须的,两者兼顾,经济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GDP数据看,湖北的总量位于第二,增长率为第四。河南6817.02亿(1位),增长14.7%(1位);湖北3953.6亿(2位),增长13.3%;湖南3930.38亿(3位),增长14.2%(2位);山西2511.6亿,增长14.1%(3位)。
上半年,我省的GDP在全国居第11位,但之前的10位速度更快。譬如,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辽宁、四川的增速分别为14.3%、14.7%、15%、14.7%、14.7%、14.8%、13.7%。
我们发展不快的主要原因是开放不够,经济潜力没有转变为经济实力。
□完善投资环境,增强湖北的投资魅力
从今年上半年中部各省的投资情况来看,我省投资增长31.6%,总量位居第三。在投资中一些大项目尤其是电子信息项目明显增加,如80万吨乙烯、中芯国际(总投资100亿元)、富士康(一期10亿美元)等。但是整个投资规模增长并不快,环境招商与产业链招商成为两个关键问题。
□增强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提高配套能力
我省的大企业在中部独占鳌头。“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部地区有55家,湖北有11家,东风汽车公司(22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48位)位居前列。
与大企业骄人业绩相比,我省中小企业却成了发展的“短板”。“200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湖北只有10家,仅占2%。
中小企业发展不快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环境问题,中小企业在缺资金、人才、技术的同时,还受到发展环境不优的制约。
□县域经济的扩张能力急待增强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2006年12月,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第六届百强县公布,河南省3个、湖南省2个、山西省1个,我省榜上无名;中部百强县(市)中,山西有12个、安徽有10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0个、湖南有20个、湖北仅有9个。经济发展具有“动车组效应”,一个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县城和15个左右的乡镇的共同发展。目前,我省虽然已经对恩施之外的县市全部实行扩权,其他省份则又有新的进步。浙江已经从“强县扩权”发展到“强镇扩权”,今年5月给141个省级中心镇部分赋予县级权限,鼓励山区农民到中心镇落户。
□在中部崛起机遇中谋发展
中央2006年3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享受政策区域、中部办、增值税转型等问题,中部各省都相应修改了发展战略。我省在发展战略上也应做一些调整:学习川渝经济区,建设鄂豫经济区;“三圈鼎立,三带均衡”,拉动湖北经济发展。即在武汉之外,发展宜昌、襄樊经济圈,发展长江、汉江、清江经济带。
□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区,协调武汉城市圈发展
从中央同时批重庆、成都两个西部新区来看,“四大板块各设1-2个新区”的说法有可能。武汉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是中部单体最大的城市,但是,郑州、长沙在全力追赶。2003年郑州、长沙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 66.3%和55.8%,2004年分别为 70.3%和56.7%,2005年则分别高达73.7%和67.9%。郑州圈从2002年起在中部一直领先。2004年中原城市圈的经济总量超过武汉城市圈1100亿,2005年超过1900亿,2006年超过近2500亿。关键的问题是武汉卫星城市规模小。经济学中有一个“狮狼之争”:一群狼肯定能够打败由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GDP:郑州2001亿,洛阳1331亿,许昌717亿,焦作698亿,平顶山671亿,新乡633亿,开封472亿,漯河377亿,济源180亿,共计7080亿(一年增加1166亿)。而2006年武汉城市圈的GDP分别为:武汉2590亿,孝感404亿,黄冈391亿,黄石401亿,咸宁234亿,鄂州168亿,仙桃162亿,天门122亿,潜江125亿,共计4597亿(一年增长596亿)。
为使圈内8个城市与武汉同步发展,建议结合武汉新区的争取和建设,采取以下措施:武汉城市圈应该1+8+3,即增加岳阳、信阳、九江,相当于原来的武汉经济协作区,打破行政区的局限;发挥武汉科教实力,实行1+1战略,即一所著名大学帮助一个地级市;大圈套小圈,如黄冈、黄石、鄂州,或者天门、潜江、仙桃本身就是一个小经济圈,目前合作不足,竞争有余。
8. 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体来说,(1)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2)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9. 湖北省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初步核算的结果,2008年,湖北GDP总量首次过1万亿元,达到11,330.38亿元,按可比价格比较,GDP总量居全国第十位,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1,780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4,963.61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4,586.77亿元,增长12.4%。人均GDP达到18,796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3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0.24亿元,增长20.3%,税收收入537.14亿元,增长23.8%。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湖北的发展速度属于中等偏后;同时湖北农业经济数量大,所占比重高,属于农业大省。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蠢仿60.6倍;根据全国平均物价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长率9.3%,增长速度次于重庆、天津等22个省份居23位,低于全国9.8%的平均水平。1978年-2008年,湖北GDP总量在全国的位次在第9位至第13位间轮替,1978年位居全国第10位,1990年第滑改9位,1995年第11位,2004年第13位,2007年第11位,2008年居第10位。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978-2007年30年湖北经济的年增长率,有9年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21年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30年间有15年年增长率低于10%,15年高于10%。GDP总量的发展,1992年突破1千亿元,2004年突破5千亿元,2008年突破1万亿元。人均GDP的发展,1987年首次突破1千元(全国1987年突破1千元),1998年突破5千元(全国1995年突破5千元),2005年突破1万元(全国2003年突破1万元)。2007年,湖北GDP总量(最终核实数)达到9,150.0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4.5%,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3%;其中第一产业1,422.80亿元,占GDP比重15.55%;第二产业3,633.02亿元,占44.75%;第三产业3,632.39亿元,占39.71%;人均GDP为16,064元,次于新疆、山西等15省份居第16位[5]。湖北经济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年为40.5:42.2:17.3(同期全国为28.2:47.9:23.9);2007年为15.5:44.7:39.7(同期全国为11.1:48.5:40.4),从1978年-2007年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结构渐渐趋向信档判于合理,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旧占有较大比重,第三产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次于河南、吉林等12省区居全国第13位;二产业占GDP比重次于新疆、吉林等20省居21位;三产业占GDP比重次于天津、湖南等9省份居第10位。按绝对数比较,一产业增加值总量次于江苏、湖南等7省居第8位;二产业增加值总量次于四川、福建等10省居第11位;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次于辽宁、四川等11省居第1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