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百年来吴地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 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学界或称其为墓葬,或说是住宅,还有的说是军事堡垒。不论其有何用途,这一大范围内都有这种石屋建筑。从其形制、出土器物相同看,它们应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迹。而在吴文化遗存较密集的宁镇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此类遗迹。这说明吴文化与越文化的界限是十分清楚的。太湖地区属越文化的范围,而宁镇地区则是吴文化的中心。
二、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西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疆域泾渭分明。到了春秋时期,宁镇地区的吴文化面貌产生了明显的越化,而太湖地区吴文化因素也多了起来。这些变化体现在墓葬中。宁镇地区的土墩墓中,西周时期的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多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类似,而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晚期,青铜器就极少见了。到了春秋时期的墓葬中,虽然瓷器增多了,但几乎不见豆了。西周时期的炊器为鬲、 ,到了春秋则以釜、鼎为主,极少见鬲。由这些变化看,中原的因素明显减少,而越文化的因素则逐渐增多,并最终占主导地位。这说明越文化对吴文化进行了大量渗透和同化。如此强烈的变革只能是越族人的入侵所为。这与史书上所言吴越之乱相符。
在太湖地区也可找到吴文化的踪迹。吴国于春秋早期开始进入太湖地区,并向东部挺进,于春秋晚期占有姑苏并以此定都。在考古学上的体现就是春秋时期,太湖地区的青铜器增多。在太湖地区武进、无锡、苏州、昆明等地都有发现,这些青铜器具有吴文化的特点,时代都在春秋晚期。青铜器这种贵重物品只有贵族才用得较多,往往是上层贵族 的标志。太湖地区在春秋晚期出现大量吴文化特点的青铜器,说明吴国的统治者已于此时入主该地,吴人何时定都姑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应在春秋晚期,可能为吴王阖闾时。吴国虽然在姑苏建都较晚。但吴、越两国的文化都早在春秋前期就已交融。吴文化的始创者应是周人。太伯奔吴与当地的土著融合,蛮夷化,形成了吴文化。当地的土著属何种系。据文献记载应属谁夷的一支。他们与邻近的古越族人有矛盾,彼此争战不休,其结果当然是文化的互相渗透。(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吴越文化地域空间:主要在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小部分。
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吴文化、越文化
无论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抑或长三角文化,人们大多首先注目于对其空间概念的把握。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吴地文化”、“越地文化”这类地域文化概念,应当是确切的,开展相应的精致研究,也是必要的。在以往的文化研究中,曾经出现过将吴越文化等同于江浙文化的认识,也出现过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相割裂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受行政区划的束缚,忽略了文化本身的同一性。
回眸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来看,传统的吴越文化,是海派文化乃至现今长三角文化的渊薮和根基,后者则是前者的延续与新生。这些为进一步把握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取向,并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文化整合,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绝非诸种文化因子之间单纯的“传”或“递”,也不是各种传承方式和路径的简单叠加。文化传承的本质,在于各种文化基因的累积和裂变,在于诸种传承方式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从而使文化具有流动性、延续性和再生性。
四。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自商末周初起,吴和越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的江、浙地区逐渐形成,并于春秋时期相继称霸。这一地区在公元前11世纪“泰伯奔吴”之前,已经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这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家浜文化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到佐证。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六朝时期以前产生并存续于江浙地区的吴越文化,尚未形成一种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统一性和系统性的文化形态。直到六朝前期,吴越民众仍以尚武逞勇为风气。相比中原地区,吴越文化的落后是明显的。但就总体性状而言,粗犷中蕴涵精雅,是当时吴越文化的显著特征。从近年出土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吴国大墓的玉器、青铜器中可以看出,吴越人已具有从粗犷中追求精雅的审美心理和实践创造力。
六朝至隋唐的晋室南渡,士族文化的阴柔特质及其对温婉、清秀、恬静的追求,改变了吴越文化的审美取向,逐步给其注入了“士族精神、书生气质”。南宋直至明清时期,吴越文化愈发向文弱、精致的方向生长。随着工商实业的萌芽,吴越文化除阴柔、精细之外,又平添了消费特征和奢华之习。到清康乾盛世,苏、杭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其间不论是经济、科技、教育,还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都成为这一文化走向高峰并在全国领先的标示,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中心和南方文化中心逐步向上海转移,“海派文化”愈来愈被人们所接受和吸纳。建国以后,海派文化虽在特殊境遇中屡经波折,但其精神和理念仍得以顽强地传承和发展。所谓海派文化,绝非专指上海一地的文化,而应当被视为吴越文化在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发展到近现代的一种必然结果。它标示的是,以上海为龙头和轴心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覆盖面应当包含如今的长三角地区,而其影响力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区域的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植根于吴越文化传统的海派文化,日益被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长三角整个区域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比翼齐飞,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与小城镇的兴盛,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义乌现象相继出现,都不可能是彼此孤立的偶然因素使然,从这一区域的文化传承与更新中,就不难找到现实的注脚。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度推进,上海作为长三角领头羊的地位愈加稳固。长三角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区域文化无障碍互动、共同繁荣的急切呼唤。在这种情势下,海派文化必然要以更加博大的胸襟、更为自觉的主动性,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从而在更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其文化的引领、统摄与辐射功能。
五:吴越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目前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六,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1:吴语,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等最为典型
2:昆曲,世界文化遗产,600年历史,百戏之祖,
3:越剧:现今中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以爱情为主题,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儒雅的女小生为主要亮点
4: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5:梁祝传说
6:白蛇传说
7:师爷文化:绍兴
8:杭州西湖
9:宁波天一阁藏书文化
10:佛教禅宗天台宗
11: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
12:西塘,堪称"活着的千年古镇
13: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14:河姆渡遗址
15:唐诗之路
七,吴越文化名人:
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周文宾,徐祯卿
扬州八怪 ,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汪士慎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
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思想家史学家。年轻时参加明末反宦官斗争,
为“复社”首领。后聚兵抗清,失败后隐居乡间,致力著述,
写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文海》等,
开明代以来我国民主思想之先河。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
史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严光(公元前37-?)字子陵。
朱之瑜(1602-1682)号舜水,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
孙武——春秋吴国军事思想家;陆逊——中国三国时期吴国军事家;张旭——中国唐代书法家;张籍——中国唐代诗人;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范成大——南宋诗人;蒯祥——明代杰出的建筑大师;沈周——明代吴门画派创始人;文徵明——明代杰出画家;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唐寅——画家、文学家;祝允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徐祯卿——明代文学家;柳亚子——中国近代诗人
陆游,徐渭
余秋雨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鲁迅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
❷ 探索发现最近演<说吴>吴地指的哪,历史上有什么大事情,从春秋时期到现在
泰伯奔吴,建立了吴国的雏形,大致在今天的苏南一带(苏州,无锡一带),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人才辈出,著名事件有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使刺客专诸杀吴王僚,这次行动用的是著名的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那把名剑,欧冶子铸),吴王僚的儿子庆忌要为父报仇,公子光又派了一个很有名的要离刺杀了他。再往后就是公子光的儿子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这个时期的吴国名人有伍子胥,孙武等。
❸ 从秦汉以至宋元的一千年中,吴地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怎样的进程
吴地文化,是广义的吴文化,取地域史志概念,它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太湖三山岛,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张家港东山村及徐家湾等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生活。长江下游与黄河下游的文化是同步发展,某些文化甚至超过中原,如玉器、漆器、木结构建筑、纺织、丝织、水稻、航运等。相传黄帝与夷人蚩尤族团的文化是旗鼓相当,后因大水,蚩尤才北上,遇到黄帝族团而战败了,其族人却将先吴文化带入中原,又带到江汉和云贵......,融汇成中华民族文化。夷人、越人留在吴地山岭地带的支族,后来形成吴国吴人的主体部分。至隋代,改吴为苏州,吴文化中心苏州从此正式得名,并延续发展至今。
吴地历史生动地证明,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进文化兴盛。由于文化有有形价值和隐形价值,有经济价值,又有精神价值。隐形的并非一般人所能看清,因之祖先的这条宝贵经验,往往得不到充分运用,回忆这段历史颇有现实意义。
❹ 明清之后,吴地经济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原因是什么
其实从南宋来东南经济就是全国源第一了。隋朝时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从江南获得粮食,唐元等朝都沿袭这一举措,而宋朝时还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话,这都是东南经济快速发展的表现
从晋朝开始,中原持续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同时加大了对江南一带的开发,再加上东南一带战乱较少,而北方应为持续战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另一方面,从公元前持续至工业革命的气候变冷使得热带地区逐渐南移,造成北方降水越来越少,使得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越北方,这一现象在历史中称作经济重心南移。
而且中国古代的产茶地,造瓷地,丝织业基本在江南一带,而到元明时期,吴地又盛行植棉,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茶、瓷、丝织品、棉制品这些当时的奢侈品同样加快南方经济的发展
❺ 春秋晚期吴越争霸几十年结果是什么
春秋末期,几十年的吴越争霸历史,演绎了许多悲欢离合,人们津津乐道于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以“三千越甲吞并吴国”;扼腕叹息于吴王夫差任用奸佞、穷兵黩武,终致身死国灭;对文种“鸟尽弓藏”式的悲剧唏嘘不已;更艳羡于范蠡与西施的泛舟五湖……
然而,真正的吴越争霸史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还原一个鲜为人知而现实残酷的吴越争霸史实。
正如伍子胥谏言夫差的话,“夫吴之与越也,仇雕敌战之国也。”对此,越人也有同样的认识,越国大夫曾说过,“吴、越二邦,同气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吴越两国南北毗邻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吴国若要北上中原图谋霸业必须解决越国这个“后顾之忧”,而越国若要生存进而与中原各诸侯国争霸,则需要消灭横亘自己在面前的吴国。
西邻强楚、东毗大海,即使没有晋楚两国的影响、吴越二王之间的恩怨,地缘格局决定了吴越两方政治势力不能和平相处,两国之间的战争也并不是单纯争夺人口、土地、粮食等战略资源,而是灭国之战。
槜李之战与夫椒之战并不如演义小说中叙述的那样,主要是为了相互间的复仇,而是为了争夺地区控制权——接壤吴国南方且地处越国北部的碟形冲击平原——杭嘉湖平原(槜李便处于平原腹地)。
新兴的吴国要的是战略缓冲地带,毕竟吴都姑苏城毗邻杭嘉湖平原,纵使城大坚固(后来越灭吴时,围困三年才攻破姑苏城),为了实现西破强楚、南向翦灭越国、结好中原诸国、北向争霸的战略目标,吴国必须首先夺取、控制利于农业生产的杭嘉湖平原地区。
反观越国,能否在苏南地区立足,仅靠西部广袤的丘陵盆地地区是不够的,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守住长三角、杭州湾这一战略要地。
吴越两次大规模的交战,其实互有输赢,一次是吴国以地区新兴霸主的姿态伐越导致失败,吴王也因此伤重身亡;一次是越国趁机偷袭吴国,不曾想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被吴国打得元气大伤。
然而,吴越争霸历史走向却在夫椒一战中再次出现分水岭,成就了一段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入吴三载,忍辱负重”“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终吞吴”,夫差“妇人之仁”“贪图美色”“宠信奸佞”“致使国灭祀绝”的故事。
事实真就如此?恐怕脱离《左传》《国语》《史记》等史学著作,基于《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杂史小说类的说法终究靠不住。
吴王夫差:争霸,争霸,惊出一身冷汗!
公元前494年,被围困于会稽山中的勾践遣使求和。夫差出人意外、力排伍子胥的反对意见,居然答应勾践的求和条件,而且将越国做为一个国家完整地保留下来。后世人们痛恨夫差骄傲自大,贪图美女、财物、土地,放了勾践一马。
其实,深入分析吴越两国的地缘情况和实力,我们不难发现吴国得到杭嘉湖平原后,以其实力并不能在短期内灭亡越国。
参照《史记》记载勾践乞降求和的原话“愿大王赦勾践之罪,尽入其宝器。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可推知,越人尚有战斗能力,失去了杭嘉湖平原战略要地的越国尚可退守西南浙闽交界的山地丘陵地区,与吴国决一雌雄,越人占据丘陵地带更利于发挥其优势,而这也是勾践手中握有的底牌。
有志于北方争霸的夫差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接受勾践请和的要求。正如伯嚭劝说夫差的话:“越以服为臣,若将赦之,此国之利也。”抛开财物、美女等贿赂的表面原因,吴国通过战争取得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压缩越国的战略纵深空间,使越国臣服,并且得到日后争霸战所需要的来自越国所提供的后勤保障资源,战略目的已然达到,而且不必大动干戈剿灭尚有实力的越国,才是越国做为一个诸侯国继续保存,勾践君臣得以原地安置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双方议和的结果。毕竟吴国军事传统是“以舟为马”,在水网密布的平原三角洲地区可以纵横驰骋,但要面对遁入山区丘陵的习惯陆战的越国军民,想要彻底剿灭则要费些苦工。
伍子胥基于吴越两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坚决要求肃清越国势力,灭掉越国。结合当时的情况,现在分析来看,伍子胥的亡越战略是吴国能够长期称霸江东的上策,虽然目标的实现要经年累月甚至需要多代君王苦心经营。但是,过于自信的夫差却选择了急功近利的中下策——羁糜越国君臣,保存实力,调转矛头,北向齐晋争霸。
如果夫差不是那么心急,好好经营占据的越国杭嘉湖平原地区,在两代人的时间内消化这一地区,徐图慢慢兼并越国,或许就没有日后亡国的悲剧,历史毕竟不能假设。显然夫差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在长期却稳固与近效却存在隐患之间,夫差选择了后者,同时也给了勾践翻盘的机会。
制服越国后,踌躇满志的夫差开始了争霸中原的梦想,修筑姑苏城,开凿邗沟以连通长江和淮河,新造大型战船,开始了伐齐准备。艾陵之战,夫差领导的联军成功歼灭十万齐军,震动诸侯。为了连通江淮与泗水河、济水河,夫差又开挖深沟,为北上与晋国争霸做准备。
公元前482年,北上中原的吴国十万水陆大军兵临黄池,巨大的战船、整齐的军容为各诸侯国君侧目,万人方阵吼声震天,白旗、白羽、白裳、素甲,红旌、朱羽、赤裳、丹甲,吴军军容之盛,为夫差短暂赢得霸主之位。那一刻,成为吴王夫差一生中最高光时刻,也是其人生顶峰。人,尤其是君王,不会永远处于巅峰态势,必定会有走下神坛的那一天,或身死、或国灭、或权失。令夫差意想不到的是,他的人生巅峰来的如此不易,但失去却如此瞬息之间。因为,被他忽视的越王勾践——抄了他的后路。
勾践:偷袭,偷袭,不在偷袭中灭亡,就在偷袭中逆袭
公元前482年,趁吴军主力远在黄池,多年精心准备的勾践发兵两路袭吴,一路由海道入淮河阻断夫差大军南归之路,一路由勾践亲自率领,夺占吴都姑苏城。战争结果是吴国留守的太子友、主将王子地、王孙弥庸被俘,随后被杀,姑苏台被焚,大量战略物资被缴获。
仓皇归国的吴军与越军交战,并未占多少便宜。因师老疲乏、军心涣散、都城被占,夫差只好与勾践讲和。关于越军偷袭吴国,获得了哪些物资,史书上并没有交待,但从后来吴国一蹶不振、失去杭嘉湖平原和太湖的控制权来看,应该是大型战船。失去了战船这一项战略物资,对善于水战的吴军来说是致命打击。
这里,有一个疑问,为何短短十年间,越国竟能逆袭死死压制吴国,并于公元前478年的笠泽之战大破吴军?
如果说越王允常时期,越国军力能够与吴国抗衡靠的是山地丘陵地带山越步兵,勾践在槜李之战出其不意战胜阖闾就充分发挥山地步兵的优势,那么夫椒之败,使勾践深深认识到发展水上力量的重要性。吴国人对太湖地区水路交通网的经营,给了勾践启发。依托于钱塘江绍兴平原,勾践归国后积极打造自己强大的水军。研究春秋战国史,必须从地缘文化、经济、政治入手,个中道理便在于此。
忙于北上争霸的夫差,无暇经营取得的杭嘉湖平原地带,而又将杭州湾的平原地带任由勾践开发,为了补充争霸战争所需的人口、粮食、装备等资源,夫差又借力越国帮助开发杭嘉湖平原,只不过这并未给吴国发展带来什么益处,反倒悄然间增强越国的实力。杭嘉湖平原这一战略缓冲地带又回到越国的怀抱。这也就解释,为何勾践趁夫差在黄池会盟能瞬息发兵攻占姑苏城。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夫差大意这个前车之鉴并没有给六百余年后的关羽足够的警醒。
十余年间,夫差兴水利、修城池、通沟渠、忙争霸……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勾践编水军、练士卒、恤百姓、重生产……发展民生、秣马厉兵。攻守之间在转换、强弱之势就此转化。黄池会盟时的吴国纵然强大,但也只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
偷袭姑苏成功的四年后,勾践发兵江北,军力占优的越军多点齐发,深入太湖,在笠泽彻底消灭吴军,一举奠定灭吴基础。
公元前473年,姑苏山上,生命最后一刻的夫差,后悔至极,但为时晚矣,他为自己的急功近利、战略短视付出了极大代价——亡国绝祀。
结语: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吴破楚、服越、败齐、逼晋,勾践灭吴,楚最终灭越。几十载的吴越争霸没有真正赢家,有的只是吴越两地人民的融合。悠悠春秋五霸,其霸业兴也勃焉,其霸业衰也忽焉,阖闾、夫差、勾践如春秋时代璀璨星空中的一颗颗流星,瞬息划过这片历史天空。
❻ 吴钩春秋时期吴地出产的青铜弯刀冷兵器典范唐诗中泛指什么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卫青等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错误,应该是“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等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
故选:B.
❼ 吴地指哪里
吴地:复
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制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分地区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
亦指东汉时的吴郡(今江苏省)。
一般说来是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扬州、淮阴一线以南地区,东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区。
若以吴语来说,则南可至浙江温州、永嘉之地,东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扬州以东沿江一百里宽的狭长带,西至镇江丹阳的交界处。常州包括在其中。
拓展资料:
吴文化:
吴地、吴人的传承文化。产生于长江下游金三角地区,自古以来,凭借太湖流域富庶的经济条件、良好的人文环境,吴文化已发展成为一个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区域文化。
对于吴文化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基本有两种观点:
一指先秦时期的吴国文化,即狭义的吴文化,主张者多为考古界和博物馆界;
二指吴地文化,即广义的吴文化,包括吴国文化的源流及后世吴地文化的发展,主张者多在社会的其他层面。
而吴文化的时间跨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吴文化只是指古吴国的考古文化,广义的吴文化应指吴地自有人类开始,直至现今的各种物质、精神的文化创造。
❽ 现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哪个诸侯国
现在的江西省在春秋时属于:吴国,越国,楚国。而在战国时属于楚国。
据考证,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江西大地就有人类生息繁衍。三千年前的商朝,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至秦汉,始设郡,隋时设州。至唐开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划全国为15道,江西属江南西道,简称江西;元朝确立“行中书省”制度,江西省名由此而成。江西又因赣江而简称“赣”。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8)春秋吴地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1、五千年前,江西就有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2、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
❾ 为吴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主要是泰伯到还是之前就已经有很好地发展了
泰伯为什么要奔吴?明白了这个,也就可以明了上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