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长三角经济圈包括哪些县市
工业经济概念:以上海为龙头的苏中南、浙东北工业经济带。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版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及盐城、连云港等1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城市经济概念:就是江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权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②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密集,导致资源不足,占地不足,土地租金高,劳动力资金大,城市污染严重 解决的办法是工业扩散,寻找更好的工业腹地,向内陆发展。政府加大政策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
③ 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相同点
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中国三大经济圈就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各有规模,三大经济圈定位也不相同。珠三角面临南中国海,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汇合处,也即珠江的出口处,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珠三角素有“珠三角”、“大珠三角”之分。近年来又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说明了珠三角的迅速崛起以及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并且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特大经济区。珠三角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实现了富饶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形成了“外向导入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呈现出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勾勒出内、中、外三个圈层的“圈层式”经济与城市发展特点;在城市与乡村的连接地区出现了一种“既非城市又非农村”的特殊空间结构形式。长三角紧临东海,为我国最大的内河长江的出口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八个城市和浙江省六个城市,共计十五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的黄金通道流经29个主要城市,把长三角引向内陆腹地,是世界与中国大陆连结的重要门户地区。长三角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徵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市大物流条件初步形成;城市教育科技实力雄厚,高层次人才密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环渤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北部地区,通过京津唐城市带引向中国北方腹地,区位特殊,工业密集、城市密布,是内地沿海北部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由京津领衔的环渤海湾经济区产生于1986年,一般认为,狭义上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其目标是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从更大的范围来说,已形成了“5+2”战略合作格局的框架,即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五个省区,北京和天津两个市。环渤海地区发展特色主要表现在:形成了中国重要的工业密集区和大型城市群;区域规划发展的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相对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明显落后;开始全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新平台,建立“多赢”的区域协调和合作新机制。长三角的优势是商业贸易氛围良好,商业环境好,国际化程度高,有强大的品牌消费市场,民营经济强大,同时一头两翼(中心--上海,南京、杭州为副中心)结构最合理,国内经济学家更是提出了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两大概念;珠三角的优势是思想观念开放,和在香港台湾的投资商沟通相对比较容易,地域上比较方便,建立了和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制度和文化条件,以深圳一些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珠三角企业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最有投资价值的蓝筹公司;环渤海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离国家的政策和决策中心最近,有着强大的重工业基础,房租便宜。据经济学家分析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的增长速率最低,环渤海最高,但是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2006年长三角已经超过了以东京为首的关东地区,是整个东北亚地区(日本韩国,包括港澳和新加坡)这个区域最大的经济区,到2020年长三角的经济规模会是关东经济圈的两倍同年珠三角会超过关东区。长三角虽然富裕,但包容性最欠缺,在江苏有着苏南苏北之争,浙江有浙东浙西之斗,而龙头上海更是以排外“闻名”,而且苏浙沪的语言沟通上有一定困难。相对而言深圳的包容性就高的多,因为深圳很多都是移民,但语言也是一大障碍,环渤海应该是包容性最大而且语言交流最容易的。现在环渤海已经成了新的创业温床,随着山东的GDP超越江苏已经有人提出环渤海正以惊人的成长速度直逼长珠三角。当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转型时中国已经不再是国外大型跨过公司的首选地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地位也渐渐被印度所替代,因此跨国公司投资热也会渐渐降温。而这时国内企业的发展就成了关键,不管是工业,制造业,服务业还是IT等新兴产业,比的就是把握机会的能力了,究竟谁强谁弱还无法也不能下结论,因为三大经济圈各有特色,环渤海的重工业,长三角的制造和服务业,珠三角的新兴产业,但只要能找好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好时机,都会有所作为!
④ 长三角经济圈是指哪些地方
长三角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包专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属、镇江、常州、盐城、淮安,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安徽的合肥、马鞍山,共22个城市。
⑤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有专家认为,基于地理位置、配套政策和劳动力方面的因素,长三角相对珠三角的优势正在逐渐凸现,国内的产业集群可能出现典型的“由南向北”迁移。珠三角企业外迁去年已显现苏泊尔并不是企业撤离珠三角的开始,关于珠三角企业大量关闭或外迁的传闻,去年已经蔓延。2008年3月,广东省外经贸厅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去年珠三角的外迁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其中90%以上是港台企业,外迁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据香港工业总会针对珠三角港商的一项调查,目前珠三角8万家港企中,约有37.3%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能力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 对于企业外迁的原因,深圳市官方曾对外迁企业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7.8%的企业表示“厂房租金贵”,53.3%的企业表示“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和社保费用等高”,45.6%的企业认为“用地需求无法满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朱卫平认为,企业外迁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产业梯度转移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目前情况看,珠三角企业外迁才刚刚开始,不管从外迁企业的行业性质来看还是从企业外迁的形式来看,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外迁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企业,一类是高资源消耗和高环境污染的企业。绝大部分外迁企业采取扩张性外迁的形式,即将生产加工环节外迁,把“根”继续留在珠三角,只有少部分企业选择“连根拔起”,进行整体外迁。长三角成为外迁企业的重要选择去年11月,浙江江山市政府与广东惠州雷士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广东雷士”计划在江山投资10亿元,实施气体放电整灯、T5直管荧光灯、电子镇流器等项目,建立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电光源产业基地。在这之前,九阳把公司的生产基地从广东搬到了浙江。“近年以来,珠三角的浙商回流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的粤商北上长三角的趋势的确存在。”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剑锋认为,这样的产业和资金流动也是非常正常的。对于珠三角企业迁至长三角的现象,浙江和广东的经济专家、学者,不少都持“又一次产业由南向北转移”的观点,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认为,珠三角目前的产业转移,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港澳台地区为主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到珠三角的延续或再次转移,完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为什么选择转移至长三角?“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潜力、人才的集聚以及消费市场等因素都更有优势,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徐剑锋说,长三角一带的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名校众多,各类专业人才聚集,文化氛围是广东不能相比的,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外贸企业开始回头寻找国内市场时,长三角的优势又得到充分体现,“江苏8000万人口,浙江5000万人口,上海1000万人口,而整个广东的人口只和江苏差不多,相比之下,长三角地区的内贸市场更大,同时长三角地区对内陆市场的辐射面也比珠三角大。”徐剑锋的观点得到了广东省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的认同,他以东莞与佛山两个城市做比较:今年上半年佛山经济增长12.2%,东莞只有0.6%。佛山的产业是内需型的,东莞则是外需型的。在防御风险方面,更加趋向内需的长三角无疑比珠三角具有一定的优势。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解释认为,在工作环境、劳动力素质方面,长三角都要优于珠三角,这也是企业迁移的原因之一。大规模企业迁移情况不会出现长三角的优势如此明显,那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将会出现大量的珠三角企业迁移至长三角地区发展?长三角经济研究专家胡宏伟认为,从产业结构来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都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的都是低端制造业的终端产品,一旦遇到国外反倾销,往往受害最深的就是广东和浙江。因此,两者都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需求,某些行业的迁移可能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转移不太可能发生,“如果要我给两个地区打分的话,长三角能打100分,珠三角起码也有80分。双方应该是各有优势,长三角在将来的发展上,略占上风。”胡宏伟说,作为中国经济两台重要的发动机,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宏观上几乎是同时启动的,只是在改革开放的路径上有所差别,“珠三角的发展体现了中央资源的推动作用,而长三角特别是浙江地区,‘草根经济’的构架更加明显。”为什么说长三角有优势?胡宏伟认为,首先随着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崛起,在交通、运输方面长三角地区更能“南北逢源”;另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有关,这需要几百年的沉淀,长三角商业文明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清时期,这是珠三角无法比拟的;最后,随着上海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珠三角香港因素的优势会被逐渐抵消,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长三角更有优势。机械、化工、纺织、皮革皮鞋、食品饮料、IT产品(软件系统方面)双方共同大力发展的新产业:会展、中介、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电子电器、运动服饰、家电产品、通讯设备、IT产品(硬件方面)
⑥ 长三角经济圈是指哪些地方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安徽的合肥、马鞍山,共22个城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最初由16个城市组成: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其中的台州市是在2003年8月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会员的。在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中,除了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之外,江苏盐城市、浙江温州市和金华市、安徽马鞍山市、芜湖市、滁州市、宣城市、巢湖市和铜陵市等9个地级以上城市都被包容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在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两省一市”全境。2010年三月底合肥市,马鞍山市等六个城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经济圈。[1]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长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2]。 “长三角”:最初是苏浙沪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长三角城市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现在已经包括三个省的所有市了
⑦ 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发展优势
(1)能源;矿产;环境(3分) (2)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能源资源丰富;地价低;市内场潜力大;发展空间大;政策容扶持。(任答5点,给5分) (3)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5分)
⑧ 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历史
【历史】
三角洲形成初期,人类就在这里从事渔猎和农耕。
经公元4~6世纪东晋、南北朝和12~13世纪南宋两次大移民,以及10世纪以来的河网建设,三角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
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内河航运发达,沪宁、沪杭铁路相继建成,上海和江苏省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扬州以及浙江省杭州、嘉兴等地先后发展为工业城市。
为推动和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2008年,国务院正式确立长三角为两省一市。
⑨ 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发展路径的同与不同
经济总量是长三角大于珠三角,但是个人觉得不代表长三角比珠三角发达。按人均还是珠三角大于长三角的。
目前人均GDP最高的是深圳和广州,我们不妨来看08年的数据:
1、上海市 13698亿元 增9.7% (沪)
3、广州市 8215亿元 增12.3% (广东1)
4、深圳市 7806亿元 增12.1% (广东2)
5、苏州市 6701亿元 增长13% (江苏1)
8、杭州市 4781亿元 增11% (浙江1)
10、无锡市 4400亿元 (江苏2)
11、佛山市 4300亿元 15.4% (广东3)
12、宁波市 3964亿元 10.1% (浙江2)
很显然珠三角的增长还是有优势的,对于长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觉得是没有根据的,例如深圳和苏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却比苏州多了1000个亿的GDP。
再看广州和上海,广州的人口固定大约是1000w,还有些外来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两大经济核心城市,平均数珠三角还是比长三角人均GDP高。
我觉得现在,珠三角更有发展的前景,尽管这几年上海确实表现了很强劲。但已经差不多是强弩之末。因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个转型的步伐。
2008年-2020年国家对珠三角的规划就清楚了。
1、广州被国家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对广州的肯定,目前广昆高速公路和广贵铁路在修建。扩大广州的影响力。同时深圳也被定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的世界窗口。
2、规划中明确要求珠三角率先在202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经济超越整个韩国,这是长三角也没有的待遇。跟着来的就是修建珠港澳大桥,对于珠三角相对落后的珠海和中山是巨大的利好,还批准了3700亿城轨的工程,珠三角也会成为1小时的经济圈,珠三角大城市群。这就意味着中央重新重视珠三角的发展。
3、珠三角之所以暂时被人看低,因为珠三角在转型中,一旦转型成功发展会很快的,加上广东的发达程度还是比长三角大的。更容易吸引外资。
4、珠三角将来会和港澳一起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珠港澳大桥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总量是超越长三角的,加上国际市场还是承认香港的,可以说香港市场在世界是流通的,这是珠三角的优势。
5、东盟的发展也会给珠三角带来动力。
不过珠三角也有劣势,就是本土大学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长三角则不一样。但是珠三角的开放性是长三角不能比拟的,广东很优惠投资者,给予他们很多的优惠,其他省则是要别人买地,还要打通官场,广东是政府当家,欢迎别人来,降低投资的成本,这点是广东做得比较好
⑩ 下图为“川气东送工程示意田”。读图回答问题。(13分) (l)制约长三角经济圈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