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展地方经济,形成一条商路 ,必备条件,基本条件
需要这条商路四周的地区对商业很重视,并且这条商路的开拓者有足够多的威信、胆量、见识、恒心。并有:1.足够多的商家;2.交通要便利;3.有足够的人气。
㈡ 成为中心城市有什么基本条件吗
成为中心城市,那么工资需要很高的。这样的城市物价也是高的,当然大家也是赚到钱的,这样才是不错的。
㈢ 一个地方发展经济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发展还要靠人,关键是要有人才。还有就是需要机遇,人才不单单指是个人才能突出,人脉可以调动的资源也很重要。需要上有政策支持、下有机遇。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㈣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条件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今后能否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也在于能否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得更好。科学发展观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理论升华,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选择。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社会主义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并取得成功的明证。
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的是经济效率问题,而不能解决事实上的社会公平问题。在分配关系、就业保障、公共福利、经济秩序、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领域,市场往往是失灵的。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还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生产过剩、恶性竞争、短期行为以及周期性的经济“痉挛”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抑制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作出过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受制于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
我们党在确定改革目标时就明确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保持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确实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抓紧解决而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的阶段,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非常关键。国际经验表明,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既可能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顺利转型和社会平稳发展,也可能因应对失误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无论是积累的问题还是面临的挑战都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得更好,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市场机制的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就应该体现在这里。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避免和克服市场机制可能产生的种种弊端,那么人们就会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
二、基本内容:一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也可以联系现实来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中国近代以来有两大主题,一个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新中国的成立,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靠发展了。发展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都要必须加以关注,都要认真解决,但是解决所有的矛盾和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发展。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保持我们经济和社会较快的发展,我们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奠定比较好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好涉及到人民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共同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所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同党的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三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按”,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可以退到次要的位置,更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是基础,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前提,没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意义非常重大。当然,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能解决所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因此,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使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我们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中的地位,更不能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㈤ 成都的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是怎样的,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成都是宝成、成昆、成渝、达成以及未来沪汉蓉、成兰、成贵、川青、川藏等铁路干线,成绵乐、成西、成渝城际铁路的交汇点,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成都北编组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40余条,航线总长16万公里,运输能力达9亿吨公里,通航国际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是国航西南、四川航空和鹰联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基地机场。 2007年全年营运性旅客周转量753.1亿人公里。其中铁路382.1亿人公里;公路122.9亿人公里;民航248.1亿人公里。全年营运性货物周转量1325.9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运输1255.3亿吨公里;公路运输65.4亿吨公里;民航运输5.2亿吨公里。 成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邮政、通信枢纽,是全国7大邮政通信一级处理中心之一。2007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3亿元。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60.43万门;全市电话用户418.9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119.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63.4万户。 2006年成都获得“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称号,包括成都在内的全国26城市被国家旅游局和国际旅游组织确定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试点城市。2007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253.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95.4亿元。全年组织出境旅游人数14.0万人次。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78.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亿美元。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三星级以上饭店98家。旅行社25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39家。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于2005年8月9日获国务院批准。11月21日,国家发改委行文正式批准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12月28日隆重的开工仪式在1号线一期工程南三环站举行,这标志着成都地铁一期工程从项目申报转入了施工建设阶段。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5.99公里,工程总投资约69.87亿元,2009年5月28日,成都地铁一号线全线贯通,8月3日,成都地铁第一列机车运抵成都,成都地铁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成都地铁一号线将会在明年10月正式投入试运行,地铁2号线也正在紧张建设中。 国内外贸易 成都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市之一。外资零售业进入数量居全国第一,春熙路是中国著名步行街之一。 2007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从行业看,批发业163.7亿元,增长16.8%;零售业938.2亿元,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250.3亿元,增长19.5%。从地域看,市的零售额942.9亿元,增长20.1%;县的零售额88.7亿元,增长15.0%;县以下零售额325.6亿元,增长11.1%。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增长较快,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增长23.5%,股份制及其他经济增长20.5%,私营个体经济增长21.3%。截至年末,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28个,成交额372.4亿元。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有12个。 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9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出口总额57.1亿美元,增长37.9%;进口总额38.1亿美元,增长35.3%。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出口额达42.43亿美元,同比增长21.0%;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6.15亿美元,同比增长68.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1.86亿美元,增长1.21倍。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密切,其中对美国出口额6.93亿美元,增长5.6%;对日本出口额2.26亿美元,增长7.1%;对香港出口额11.15亿美元,增长91.8%。 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功能不断提升。2007年,“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2.6亿元,“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完成投资16.4亿元。 公用事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末全市公交线路长度达2306公里,市区公交营运汽车5547辆,全年公交客运量10.64亿人次,出租汽车9488辆。自来水供水总量达5.21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67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80.95万吨。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2007年全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78项,总投资1.34亿元。废气治理完成投资4139.4万元,废水治理完成投资10123.3万元,关停并转迁企业325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API指数≤100的天数)达87.4%,较上年同期上升了4.9个百分点;综合污染指数下降0.160。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2分贝,城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0.0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68%。
㈥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答案有:抄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袭业的发展 ;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D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有: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的完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日益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三大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提供思想来源。
4.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
㈦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要求
每个公民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每个公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回下的基本要求答。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7)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扩展阅读: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社会主义荣辱观,但如此具体地谈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且把荣和辱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却并不多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点出了中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要害,也为重构中华民族的荣辱观、塑造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㈧ 请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浅谈汽车维修企业开业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简单来说那么要成立一个汽车维修起必须要具备五大优点或者是五大特点那么要有合理的选址合理的公司名称啊合理的人员配比合理的资金源以及合理的这个企业管理制度。
㈨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
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
(9)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扩展阅读: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
(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
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
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