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国的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屠呦呦其实是一位中医医药研究科学家。屠老的专业是生药学,不是生物药内学。对生物药学应容该影响不太大。
生药大概就是中药材炮制前或者简单加工后的东西。目前学科发展主要在成分检测和活性测定这块。要说这和生物科学有什么关系,大概也就是在测定生物活性的时候会用到一些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的手段了。
个人荣获年度诺贝尔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或在东方的日本已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发生在本土内地中国科学家身上现时还是件了不起的事。屠呦呦荣获2015年度医学诺奖江具有不同凡响的中国意义。
这是本土内地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实现了多少代中国科学家的“诺奖梦”。诺奖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但它毕竟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自然科学某些领域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诺奖向来还是被世人所看重。
❷ 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是多少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❸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有什么政治意义 高中知识
是中国来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自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攻克难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❹ 如何评价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
“成功和产子一样,大家在纷纷祝贺你时,很少有人关心你有多辛苦。”这句话容易触动到很多人的心。而今,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终于真正落到了中国人头上,而且是落到了中医人头上。可喜可贺!
首先,这是现代科学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认同。如果没有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 ,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历代医家运用青蒿治疗疾病的经验,何来屠呦呦教授探宝的宝库?如此说,葛洪和历代医家组成的群体,是不是贡献最大,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呢?
其次,这是现代科学界对中医人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精神的肯定。远的不说,单说屠呦呦:她在研究中面对的是上百次失败;她曾深入海南疟区与患者朝夕相处;她曾在不通风的条件下,用大缸提取大量药物而深受化学溶剂之毒……她可以说是众多中医人的代表,可歌可泣。
在笔者和大家一起奔走相告、哈哈大笑之后,却又心生悲哀与愧疚。
都说国人崇尚“舍得”之道,很多杰出人物也是这样做的。葛洪写《肘后备急方》时,可有私藏之心,可有争名逐利之意?屠呦呦在饱尝中毒之苦又未得寸功时,可否选择退却?事实证明,历史的大功绩便是无数的普通人舍去自己的利益,积沙成塔换来的。这才有了我们这些后人,站在塔顶欣赏风光的可能。
曾有媒体关注青蒿素研究为何在国内默默无闻,在国际上却屡获大奖。于是很多方面的原因和情况被报道出来,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学术界的纷乱。笔者想说的是,国人可否放下纷争,别盯在小小的荣誉上,看看中医药的现状,有更多生死攸关的问题需要大家尽心竭力去解决。没有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的精神,中医药的未来将会怎样?会因为一个诺贝尔奖而翻天覆地换新颜吗?
要知道,今天的一系列荣誉都是颁给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三四十年前就开始苦干的医学工作者的。而在近几十年间,中医药的科研项目何止千万?科研成果、学术论文何止万万?说来说去,我们似乎只有这一项青蒿素被世界认可。把一朵红花放在千顷荒地里欣赏,笔者咋有哭上一鼻子的冲动呢?
“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中医人此时没有哭泣的时间。我们的传统文明、中医药文化,真的需要被晚上几千年的“诺贝尔”来承认吗?国人该反思自己的“唯科学论”了。我们中医人的人生价值,真的需要用职称、SCI和金钱来衡量吗?屠呦呦屡获国际大奖,得到多少万美元的奖励,是因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呀!
诺贝尔奖既是光环又是镜子,会映出属于过去的荣光和属于现在的问题。只有在欢笑之后,清醒地认识自己,回归现实,才不会在将来照见哭泣的自己。
❺ 屠哟哟 诺贝尔奖为什么只颁发给她一个人,团队
西方科学界对创造发明的奖励,是奖励创造发明的“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西方科学界的奖励,“就在于这是对一个基本科学理念的回归,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 “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
❻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为什么争议压过了掌声
1、因为复没有博士学位制、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15年屠呦呦的获奖,打破了多项纪录:中国大陆第一个未获院士、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的科学家。她是在三流条件下创造世界领先的一流成果。
2、虽然屠呦呦做出了国际都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自己祖国的最高认可。(中科院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3、业内人士指出,“屠呦呦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❼ 将诺贝尔奖颁给屠哟哟个人会对我国的科技有什么影响
10月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同举办座谈会,祝贺屠呦呦研究员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电 (记者 张素)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近日已成为中国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在中国科技界人士看来,屠呦呦和她的成就带来三重启示。
第一重启示,科研目标应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
8日在北京举行的“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上,屠呦呦回顾了发现并提取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过程。这项源于在战场上防治疟疾的研究成果,时至今日仍在拯救患者生命。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侯建国由此指出,科学研究的选题要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才能更加彰显研究意义。
“我们科研的方向、目标到底是什么?尤其我们做临床医学研究的,应该更多地把目标转向需求,转向解决临床实际难点问题,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做好保健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持有相同观点。
记者注意到,中国科学院新的办院方针包括“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正在进行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通过科研院所分类、人才评价分类等多举措,将科研与需求紧密相连。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的应用研究课题与基础研究不同,不能用发表论文或影响因子引用率作为评价标准。但他也提醒不应因为此次诺奖颁给应用研究就忽视了基础研究,“中国需要强大的基础研究,这既是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是中国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二重启示,科研精神需“坐得住冷板凳”。
侯建国说,凡是重大的科学研究都是艰辛的,重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家在长期研究中艰苦努力。如其所言,诺贝尔奖也大多颁发给那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科研成果。
从屠呦呦的讲述里,记者归纳出一组数字。她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方药,然后精选出640个。1971年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终于显示出100%的抑制率。她曾在60天内对30例疟疾患者做临床观察,也曾自己以身试毒。
“科学家亲身试药,具有极大的牺牲精神。”施一公感慨,尽管今时今日在科技管理模式、经费分配、科技评价标准等方面与彼时不同,但科研工作者应是一脉相承,“坐得住冷板凳,克服浮躁,长期努力创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说,“鼓励一个科学家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情的精神”。他还强调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于原创性,“不光是看重成果,还要有对原创性思想敏锐的发现力”。
第三重启示,科研过程中既发挥科学家个体的作用,也要提倡协同研究的合作氛围。
正如屠呦呦面对媒体时总会谈到“这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说明中国科学家被国际社会进一步认可”,青蒿素的研制团队成员包括中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的科研人员。
张伯礼坦言,团队协作是这项工作成功的有力保证,需要学习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经验,集体科技攻关的模式依然适用于现在。
施一公说,接力棒已从中国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传到年轻一代。屠呦呦亦对此寄予希望,她说,“我希望这个诺贝尔奖成为一个新的激励机制,把年轻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世界和中国做出更多事情”。(完)
❽ 你认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对我国将来带来什么积极影响
你好,个人觉得主要是让世界改变守旧的老观念,告诉他们中国人其实智力是足够的,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对于国内的科研也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❾ 如何评价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
科学成果如何评价,论文只是一种方式,和健康相关的成果,必须写在人版民群众的权健康上,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人类的史册上。学术带头人、领衔科学家,尤其是在核心位置的领衔科学家发挥的领导作用,对于突破口的选择和重大的技术方案的确定,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屠呦呦是这个群体的最为杰出代表。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和2011年拉斯克奖委员会做出最后的决定完全是基于科学、客观的事实基础。
❿ 作文材料屠哟哟,诺贝尔奖获得者作文题目
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 文题作文:
打开各大网站,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早已以疾风之速席卷了各大平台。按屠呦呦自己的话来说,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还是看新闻才得知,而平时被娱乐圈刷屏的微博热搜上出现“屠哟哟”三个字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呦呦鹿鸣”,这是哪个网络红人?细细看来,竟是一位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85岁老人。而真正走近这位老人时你才发现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背后强大的医者情怀,虽历经八十多载的岁月却历久弥坚。
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更多的是激发了来源于心底的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在于这个奖项级别的象征性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中国人和这个奖项之间长此以往所形成的微妙的关系。多次的擦肩和遗憾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因此,当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刻,中国作家和这一奖项间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了联系,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声。如今,屠呦呦以一位女性的身份“牵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其惊喜程度同样让人振奋。相信很多人的自豪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份难得。
然而,要想让这份惊喜从思维中真正走进内心,我们需要对屠呦呦本人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也才能寻根溯源从诺贝尔奖中体味到更多最为原始的意义所在。
抛开生平简历和大大小小的奖项,在屠哟哟个人简介中有一个这样的信息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现年85岁的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和她众多的医学成就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不难想象屠呦呦对于医学事业的赤诚之心可见一斑,相对于如今评职称、拼学历,屠呦呦的成就更让人欣慰,也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然而对于青蒿素,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有太多的了解,自然对其医学价值也就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对于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和使用的重要意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这样评论道:每年全球有超过45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屠哟哟从传统草药中寻找攻克疟疾的办法,她提取出的青蒿素成为了治愈疟疾的良药--青蒿素在疟疾发展初期就可以迅速杀死病菌。青蒿素对疟疾的疗效是史无前例的。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介绍,由于传统抗疟疾药物的长期使用,疟原虫已经对这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实践证明,青蒿素对疟疾相当有效。直到今天,青蒿素仍在世界发挥作用。光在非洲,青蒿素每年就可以拯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成为第十二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性。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方法,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治疗更多的体现在其有效性,从而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从医学到青蒿素,从青蒿素到疟疾,然后再到生命的意义,伟大着却又平凡着。说到屠呦呦,人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来自一位老人的纯然和朴实。在和网友的互动中,当问及“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是怎样克服的?”时,屠呦呦回复到:我不是学医学的,只能对年轻的医学工作者说,希望中医药工作未来有新的激励机制。中医药资源非常丰富,是伟大的宝库,应该让它为人类健康造福。在这份坚守与期盼中,屠呦呦用心培育着对于中医学的热爱,在这份爱中,不仅会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其中,更会让中医学这份事业得到人们更多的注意,从而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诺贝尔奖从来都不应该仅仅代表的是一种难得荣誉下的自豪感,更多的是让人们在每一个获奖者背后的情怀里有了更多前进的力量,这份力量应该向阳光一样,照进更多人的世界,成就更多人的情怀。而屠呦呦,医学者的情怀里也将会指引着后来人投身其中,有不变的坚守,有长远的意义,有更深的价值,然后用这份情怀成就更多的人,长此以往,让“诺贝尔”在中国带来更少的惊奇,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