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是无偿的吗
不是无偿的,日本对华的ODA(官方发展援助)主要是以贷款形式提供给中国,当然这部分贷款的利息很低,而且还款期很长。
㈡ 中国对印度所实施的经济援助
中国没有对印度进行过经济援助
相反,援助过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
双方签署了以下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补充议定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内政部互换关于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置换馆舍的照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巴基斯坦石油和自然资源部关于矿产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石油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地质矿产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环境部环境保护合作协定》
(七)《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巴基斯坦新闻广播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空间及外层大气层研究委员会PakSat-1R通信卫星采购合同》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科学院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农业研究委员会农业领域合作协议》
(十)《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与巴基斯坦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协议》
(十一)《中国板球协会与巴基斯坦板球理事会合作谅解备忘录》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内政部关于集装箱检测系统的谅解备忘录》
㈢ 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援助计划及其影响是什么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Program),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若考虑通货膨胀因素,那么这笔援助相当于2006年的1300亿美元。
当该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德国(后文将提到马歇尔计划理论上包括了整个德国,而并非仅是联邦德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同时马歇尔计划长期以来也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该计划消除,或者说减弱了历史上长期存在于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并最终走向一体化。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
马歇尔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该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
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战后美国和西欧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欧洲一体化可以长久地确保欧洲的和平与繁荣。
(3)经济援助对援助国家影响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
网络—第二次世界大战
㈣ 最近有欧洲国家取消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我想问的是国家于国家之间的援助需要还吗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援助,有
一、需要偿还的,也有不必偿还的;
二、货币的,和/或者实物的,等等。
不必偿还的,大多是实物的,救济的,或是人道的援助。
需要偿还的,一般都是低息的、或无息的贷款。这一部分,大多是要求我们进口援助国家的机器设备和技术等。这种贷款,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恩赐,而是促进本国出口的一种融资方式。
㈤ 中国一直被西方国家经济援助
不止中国,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在接受欧美的资助,这个是二战发生后美国号召起来的一项行动,为了建设和平地球村,发达国家是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
只不过中国为了丑化资本主义都没有报道这些。。。我们骂得最凶的美国其实是中国最大的资助者=。=
不过从中国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后
今年英国因为经济不景气取消了对俄国,中国,越南等国的资助,日本也在考虑取消对中国的资助,一部分人觉得资金因该分给更贫穷的国家,一部分人认为该继续资助中国来缓解中日之间的隔膜。美国,德国也认为中国不需要资助了,但又怕取消资助后中国会认为这是破坏和平的象征
个人觉得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如果中国是发达国家,我们也会支援发展中国家的
㈥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B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事实上是从他们自身利益出发的,肯定是有代价的。
㈦ 中国对外援助会引起相应国家通货膨胀吗
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乌干达之类的地方神一样高的通胀,也不全是专经济援助造成的属。地方不稳定,军阀割据,成天干仗,经济不可能好了。
中国对亚非拉地区的经济援助,主要以帮助当地进行基础建设,比如修铁路,修公路,建立高楼之类为主。贷款贷的不多。贷款多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这类有钱的发达国家。不过,他们现在也发现,给钱不好。非洲国家更喜欢你直接派人帮他们建东西。
帮他们进行基础建设,尽管我们看似吃亏,但之后很多的贸易,我们能占很大便宜。基本上,从长期来看,投资非洲、拉美是很赚的。东南亚的投资比较亏,主要美国在里面当搅屎棍子当的太出色了。
中国对外经济援助,其实政治目的高于经济目的,丰厚的外交遗产对中国未来发展很有好处。中国对国内的贫困地区,主要是政治优惠结合扶贫基金。经济目的为主,和外援不一样。
㈧ 英国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具体指什么
英国对华无偿援助简况
一、英国国际发展援助概况
(一)历史演变
英国国际发展援助具有悠久历史。早在1929年,英国就通过《殖民地发展法案》对发展援助进行了立法。2002年通过的《国际发展法案》是目前指导英国对外援助的基本立法。
1961年,英国政府设立技术合作部,负责援助项目的技术合作事项。1964年设立海外发展部,部长为国务大臣,非内阁成员,将前技术合作部和外交部的海外援助政策职能以及其他部门涉及援助的事务收归旗下。1970年海外发展部解散,其职能转移到外交部,由外交部下属的海外发展署管理。1974年5月和1979年11月,该机构又历经重组。1997年,成立了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它替代海外发展署,享有与贸工部同等的地位。
(二)DFID机构设置
DIFD负责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有两个总部,分别位于伦敦和东克布赖(East Kilbride, near Glasgow),同时在海外有25个办事处。DFID有2500多名雇员,其中近一半在海外工作。
DFID部长是政府内阁成员,代表DFID向议会负责。另设一名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辅助管理。常务次官主管DFID管理董事会。管理董事会由3名司长和两名非执行董事组成。
二、英国国际发展援助的宗旨及侧重点
英国的援助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宗旨,重点领域在减轻贫困、减免债务、实施“良政”和人权、妇女权利、卫生健康、教育、环境以及防止冲突和灾害等方面。英国《国际发展法案》规定,发展援助只能用于可持续发展和减轻贫困。
目前,DFID援助的重心已从单个的项目转向直接支持受援国政府实施减贫战略和改善金融管理。DFID的援助预算90%用在最贫穷的国家,正加紧执行《1999年高负债穷国债务计划》,只要达到减债条件,就100%免除其债务。艾滋病、疟疾等疾病严重阻碍了贫穷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入自1997年起,DFID已出资15亿英镑帮助贫穷国家发展医疗卫、生系尊_基础教育也是英国外援的重点之一,英国与其他国家正在合作建立统一的、可持续的教育系统以提供高质量的初等教育。在维护和改善环境方面,通过援助改善受援国对环境的管理并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英国国际发展援助的资金构成及分布
从援助额看,2002年英国为世界第5大援助国,前四位是美、日、德、法。英国的援助包括国际发展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和军事援助等,发展援助分为官方发展援助和非政府组织机构的援助和慈善活动等,但以官方发展援助为主。1979年英国的援助曾达到国民总收入的0.51%,为历年最高水平。2003年为0.33%, 2005年为0.4%, 2008年将达到联合国1970年2626号决议规定的0.7的目标。 2002年3月,墨西哥蒙特雷发展筹资大会之后,英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国际筹资机制”的建议,以期从2003年起使每年的全球发展援助资金增加一倍,到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以按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英国的对外援助资金来自纳税人,每年由议会批准。每年3月,DIFD准备年度报告,向议会报告其政策、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
英国的发展援助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双边援助以技术合作项目为主,多边援助主要是对欧盟的捐款。从地区分布来看,双边援助主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国家。
2003年,DFID摈弃了以往按项目和技术援助分配资金的做法,改为根据国家减贫战略的评估,向受援国政府分配援助资金。新做法使援助分配方案更简单易懂和合理,也有利于对扶贫和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奋斗的受援国予以奖励。
四、英国外援的管理
(一)战略规划
DFID与财政部有公共服务协议.协议规定了国际发展援助的目标,议会、政府和公众可依此监督实施情况。DFID及其下属各部门均订有“服务提供协议”,在每一大目标下规定若干具体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征询英国国内和伙伴国政府、商界、民间社会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DFID与伙伴国政府每隔3年共同制定“国家战略文件”,用于指导以后3年的发展合作。根据“国家战略文件”,制定“政策及资源计划”,对战略实施做出评估,同时提出未来3年的目标和所需资源、衡量实施目标的进展,以及具体实施计划和运作成本预算。
(二)援外资金分配
每两年英国政府内阁对各政府部门支出做出评估,以决定各政府部门以后三年的支出,同时确定用于发展援助的支出。在财政部拨款后,DFID自行制订发展援助的支出计划。每年一次并涵盖以后三年的“资源分配回合”(Resource Allocation Round)是制订支出计划的主要方式。“资源分配回合”由DFID首席经济学家负责起草,说明援外支出的金额、分配原则等。
DFID的支出受英国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国家审计署、财政部及其他政府各部门的严格控制和监督。
五、英国2006-2011年对华援助计划
2006年5月,DFID发表《2006-2011年对华援助计划》。该计划勾勒了英国自2006/07年度至2010/11年度对华援助工作的总体框架,评估了中国的发展状况与挑战,并确定今后五年对华援助的重点仍是帮助中国减贫和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下简称MDG)相关的领域。其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
(一)英国援华重点领域
目前,国际多双边对华发展援助的总额不到中国GDP的0.1%,集中在与实现MDG相关的领域,如帮助政府提高对最贫困人群的关注程度。英国对华援助的主要领域继续是基础教育、艾滋病防治、肺结核防治、供水与卫生:
1.基础教育: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系统,覆盖的学生人数占世界学生的20%,花费占中国GDP的3.4%,入学率很高。但农村贫民、少数民族、女孩、残疾儿童和流动儿童仍面临困难。英国援助项目提供了如何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获得教育机会以及如何让社区参与制订学校计划的经验。今后五年,英国将支持中国政府在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宁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支持世行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活动。
2.艾滋病:2006年初,中国有65万艾滋病感染者,其中2005年新增7万人。静脉吸毒和性服务者感染率升高,西部省份流行趋势加重。女性感染比例提高,1995年男女比例是9:1, 2001年改为3.4: 10英国援助项目对中国开展预防和千预的模式,进行了探索,支持了省级防治艾滋病工作,提高了当地的防治能力。今后五年,英国将支持民间团体在艾滋病防治上发挥作用,让更多高危人群获得服务,进一步改善艾滋病监测和信息系统。
3.肺结核:在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肺结核发病率最高的22个国家里,中国排名第二。约有450万人携带活性结核菌,每年夺走13万人的生命。贫困农村的结核病比城市高出三倍。原因是生存条件落后,卫生条件和营养差,无力支付看病费用,医疗条件差,缺乏结核病知识等。过去英国与世行合作,协助中国将肺结核发现率从以前的不足35%提高到现在近70%。今后五年,英国将继续与世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基金进行合作,在中部和西部16个省份开展结核病防治项目。
4.水资源管理,水供给及卫生:目前,中国仍有3亿人不能享用安全饮用水,7亿人的饮用水没有完全达到卫生标准,主要集中在西部贫困省份。国家对卫生设施投资不够。中国的两大传染病,即腹泻和病毒性肝炎都与卫生条件差有关。英国援助支持了中国利用国际先进经验,如水资源综合管理、社区参与和需求管理,制定了新的《水法》。今后五年,英国将和世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协助地方政府提高能力,推进改革,加强对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的重视,改善投资不足的状况,继续推广英国和世行的社区管理模式(如用水户协会)。
(二)英国与中国在发展领域的合作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对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贸易和投资的影响远远超过官方发展援助所能带来的影响。过去5年,中非贸易额增加了3倍,2004年达260亿美元,贸易基本平衡。中国企业已在非洲54个国家投资了12亿美元。
中国积极参与贸易、环境、国际体制改革等国际议程和其他区域及全球性议题‘中国最近向亚洲和非洲发展基金捐助了5000万美元,而且也是全球基金的援助国。中国还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9亿美元的贸易信贷,与中亚在能源运输方面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从中期来看,英国有必要与中国继续进行建设性接触、对话,开展理论探索与技术交流。为此,英国与中国将在以下关键领域开展合作:
1.共同向非洲提供援助;
2.与国际贫困研究中心合作;
3.推动中国实施采掘业透明度行动计划;
4.与世界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英发展合作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预计到本战略实施期结束时,中英将会从援助国与受惠国的关系发展成为国际发展问题上的对话和合作伙伴。
(三)英国对华发展援助的资金规模
今后三个财年,英国对华发展援助的预算如下:2006/07年度为4000万英镑:2007/08年度为3500万英镑:2008/09年度为3000万英镑。
据了解,目前英国每年对全球发展援助提供的资金总规模为50亿英镑,到2015年,将达到每年150亿英镑。但按照OECD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因此,英国对中国传统式援助(现金、实物)会逐年减少。但英方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中国的重视程度降低,英方将更加重视双方合作的战略意义,双方合作的层次会更高。
六、英国项目的立项程序及注意事项
英国发展援助项目的管理采取援助国和国际组织较斌用的“项目周期管理模式”,援助经过选项、设计、评估和审批、实施、运作并监控、评价等进行管理。
第一,选项。符合发展援助法律及政策的规定,符合国别战略文件的方针。受援国可参与项目的选择。
第二,项目设计、评估和审批。项目主管人员准备“项目概念备忘录”,送DFID审批。审批的标准是:是否在已批准的资源范围内支出;是否与DFID的目标一致;是否符合国别战略文件的要求;是否得到部内相应顾问人员的支持;是否会导致更大的项目等。在“项目概念备忘录”得到DFID主管官员或发展大臣批准后,即可开展项目的设计及评估工作。
第三,项目实施。100万英镑以上援助项目的具体实施以换函开始。换函的内容列明DFID提供财政义务的限度、援助的目的、采购安排、各方责任、时间限制、支付程序、会计及审计安排、监控与报告安排、以及在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时的保障条款。10Q万英镑以下项目的实施不需要换函,但有关各方对上述事项有明确的了解。
第四,项目监控、报告及重新评估。项目的报告由非DFID人员(如承包商、咨询商及项目管理人员)做出,检查项目的实施是否符合原计划。项目的监控工作由DFID人员实施,主要是检查援助目标的进展情况。项目的重新评估也由DFID负责,主要是从战略的角度对项目是否达到援助目标予以分析。
项目的监控、报告和重新评估是项目管理的关键部分,其目的是确保国际发展的资金在批准的时间和预算范围内被有效使用,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未来的新项目中DFID能不断总结经验和控制质量。
第五,项目完成。援助项目执行完毕后,100万英镑以上的项目写出“项目完成报告”,评估完成计划的程度,DFID可借此得出结论和总结经验。之后写出完整的评价报告。重点对项目的影响及后果所做出的量化的研究与分析。
近年来,为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DFID逐步把权利从总部下放给其驻外办事处,由各办事处具体负责一定额度之下的项目审批和管理。自2001年4月1日起,所有英国发展援助都不附带任何条件,世界任何国家的供应商都可通过竞标获得DFID发展项目合同。根据欧盟采购法令,除紧急援助和法律项目外,DFID将超过99695英镑的所有合同都刊登在欧盟有关刊物上。
㈨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对外的经济援助
(1)有利于推行国家外交策略和争取国际地位
首先,我们的援助对象,主要是和我国有着相同价值观和类似政治制度的同一阵营的国家,其次是在国际上在大是大非上对我国表示支持和理解的兄弟国家。我们对这些兄弟国家的援助,有利于增强彼此间的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我国在外交事务上,获得更多的支持。也可以通过这些对外援助,扩大我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尤其是对周边国家的对外援助,比如巴基斯坦、朝鲜等,对我国的战略安全和保障起着极大的作用。而且我国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各种人道主义援助,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搞发展、搞建设。本身就是积极的塑造了大国应该有正面形象,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对中国认可,承担起了大国应该有的担当和表率。中国的国家形象自然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不得不提到,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之前我们对很多国家的援助政策,都和台湾问题有一些联系。但是,台湾和大陆属于国家内部的关系,两岸应该尽可能的携手合作,不要让国家间的内部问题影响到两岸的整体利益。近年来,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台湾逐步和大陆展开和对话和合作。两岸携手,各自发挥优势,互补共赢,才是真正有利于两岸民众的正确路线。
(2)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和思维
现在,在世界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中,有多达500多个的“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和友谊而工作着。在57个国家,有60多个医疗队的医生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悬壶济世,治疗培训,传递中国的医术和医德。还包括许许多多工作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技术员、志愿者,经常在世界各地进行的文化交流、体育比赛等等。他们都用他们最平凡的工作,本着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理念,在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筑就了一道道的友谊之桥,把中国人的价值观、做事的理念传递到了这些朋友之中。
(3)国家间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比如非洲诸国,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苦于缺乏资金、技术、基础设施落后等,难以开发。中国的对外援助正好促进了我国和这些国家,以及这些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国际市场的资源供应,达到全世界的利益共赢。
(4)引导中国企业和资金的“走出去”,扩大中国企业的市场
目前我国的对外援助项目,基本都还是交由中国公司承建。援外项目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公司铺路搭桥,为中国公司“走出去”提供机会、资金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且还可以引导中国企业在充分积累了项目执行经验和当地品牌知名度后,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投资发展,扩大市场、降低成本、突破贸易壁垒。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未来的企业发展,都是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在对外援助工作的推动协助下,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找到国际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