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巴比索的历史
1914年11月7日,古巴比索钉住美元,并与美元等值。从1961年开始,古巴比索钉住英镑。专1974年古巴比索不再属钉住英镑。1978年6月15日,古巴比索开始浮动。 80年代以来,古已比索随着美元经历的一个大起大落过程亦不断发生变化。1980年底古巴比索汇率为1美元合0.7045古巴比索,1990年底为1美元合0.797古巴比索。
1993年前后,古巴政府开始允许美元在古巴国内直接流通,方便了政府回笼美元。此后,美元与古巴比索的比价一直维持在1比26的水平上。2005年前后,古巴禁止美元流通,必须使用可兑换比索。该比索与古巴比索不同,相当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外汇券,2005年之前与美元的比价一直为1比1,即相当于美元。2005年后,由于美元不能流通,外国人或古巴人持有美元必须以1美元兑0.8可兑换比索的价格兑换后才能消费。相当于古巴可兑换比索升值20%。
古巴有多级市场,古巴比索和可兑换比索消费场合有所不同。古巴人多持供应券用古巴比索消费,外国人在古巴一般必须用可兑换比索消费,实际成本很高。
❷ 古巴的历史是怎样的
20世纪50年代,古巴爆发抄了一场武装起义,经过5年多武装斗争,于1959年1月取得胜利,在美洲大陆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古巴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
古巴曾沦为西班牙殖民地。为争取独立和解放,古巴人民从1868年到1898年的30年中,进行了两次独立战争。但是,当古巴人民行将赶走西班牙殖民者时,美国又把手伸向古巴。
1898年,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发起了对西班牙的战争。战争结束后,美国在古巴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扶植亲美势力,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美国有权干涉古巴内政和在古巴建立海军基地。1902年,古巴宣布成立共和国,但至50年代,历届政府均受美国控制。
❸ 古巴音乐的历史
民族乐派的抄创作活动更加繁荣兴旺。其中对黑人音乐的研究和在黑人音乐中寻求创作源泉的趋向尤为高涨;因而在专业作曲家中形成了一种“古巴-非洲主义”的创作思潮。代表人物是A.罗尔丹和A.G.卡图尔拉。他们把古巴-非洲黑人音乐的节奏和打击乐器广泛运用于交响音乐的作品之中,风格独特、手法新颖,为古巴交响乐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罗尔丹的《节奏》(6首,其中两首全用古巴打击乐器演奏);卡图尔拉为14件乐器合奏而写的《本贝》等作品,以错综复杂的节奏进行和现代派的和声特点,表现了古巴民族音乐的丰富色彩。此外,E.莱库奥纳(1896~1963)的《黑人狂想曲》及歌曲《西波涅》等,已成为流传于国外的著名曲目。
古巴著名的作家、音乐学家和评论家A.卡彭铁尔和音乐教育家J.阿德沃尔的创作活动,对古巴音乐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很有影响。他们分别著有《古巴音乐》和《古巴音乐入门》。
❹ 想知道古巴国的详细历史
巴国,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据考古发掘,川东地区史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川东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 巴国
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编辑本段历史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巴国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今重庆)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川东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板楯蛮古时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川东地区,是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包括宣汉)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川东地区历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川东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川东地区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川东地区的开发步伐。
编辑本段巴文化
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巴国
文化的演变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川东,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文化的主要代表
(1)“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巴国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2)“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4)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5) 巴人诗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编辑本段起源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 据考古发掘,川东地区史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川东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编辑本段建立
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不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曰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 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湖北恩施)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编辑本段夏代
至夏禹时期,巴国加入夏王朝,成为夏王朝的诸侯之一。《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至此,巴国成为夏的统治集团的一个部分。《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孟涂)居山上,在丹山(泸州丹山景区位于泸州市南114公里的叙永县境内,由分散的几个景点组成,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为国家级旅游景点)西。丹山在丹阳(属太湖流域,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接句容市、镇江市丹徒区,南与金坛市接壤,北接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南,丹阳居属也。”《竹书纪年》也记载:“帝启八年,帝使孟涂人巴涖讼。”
编辑本段商代
夏末商初,巴作为夏的一部分,参与了夏与殷的斗争,起码在夏灭亡的时候,巴并没有成为商的同盟。《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厥咎,乃降于巫山。”巫山,即巴国所在,巴国收留了夏亡国后的遗民。 在商代,巴没有完全臣服加入殷政权,反而和殷发生过战争。殷墟文字记载说明,公元前13世纪的殷武丁时期,武丁和妇好都曾经征讨过巴国。
编辑本段周代
公元前11世纪,巴的军队作为前锋加入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也因此在周灭商后,正式成为周王朝的诸侯国之一,并入周王朝的疆域。《华阳国志·巴志》称:“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 春秋时期的楚国逐渐强大,驱赶巴国的疆域不断向西迁移。《华阳国志·巴志》载:“巴、楚数相攻伐”“巴子怒,伐邓,败之。其后巴师、楚师伐申。楚子惊巴师。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败于鄾。” 《左传·桓公九年》:“文十六年(即公元前611年)以后,巴遂不见,盖楚灭之。”最终楚国夺取了巴国经济的根基:位于巫溪和清江的盐业基地。逼使巴都城也沿江向西迁移。《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重庆),或治垫江(合川),或治平都(丰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涪陵)” 到战国时期,《华阳国志·巴志》说:“七国称王,巴亦称王。”其疆域是“东至鱼复(奉节),西至僰道(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巴国依然还是一个疆域广阔,可与七国相比的国家。
编辑本段灭国
《华阳国志·巴志》:“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靓王五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仪城江州。司马错自巴涪水,取楚商于地,为黔中郡。”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应巴的要求,使张仪、司马错率大军南下灭了蜀国。顺道向东灭了巴国。在江州设立巴郡,成为秦始皇36郡之一。
编辑本段人文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五声协,八音谐”,由此可见巴渝舞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既供宫中观赏,也成为接待各国使节贵宾的乐舞,还成为王朝祭祀乐舞,天子丧礼乐舞。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三国曹魏时巴渝舞更名为“昭武舞”,西晋时将“昭武舞”易名为“宣武舞”。唐时,巴渝舞仍为宫廷乐舞之一,唐以后,巴渝舞便从宫廷乐舞中消失了。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清” 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今奉节)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此酒名贵,饮誉遐迩,以致秦昭王与板楯蛮订立盟约时,以此为质。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巴人风情 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巴人神话 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巫山神女”、“盐水神女”。 根据考古发掘,巴文化代表还包含巴人诗作、巴国符号文字和青铜文化等内容。由于秦朝大规模的“焚书坑儒”,加之战乱、灾荒和历史年代久远等,其史料逐渐绝迹,巴文化已埋藏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融化在大巴山人民的民俗文化里。对巴文化的更深层次研究,有待依赖考古新发现。 巴人诗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编辑本段遗产
巴文化是重庆的根系文化,为追溯千年巴文化历史渊源,弘扬巴文化精神,九龙坡区政府及龙力地产斥资4亿元,联合打造一座融文化、生态、旅游、商务、休闲于一体的重庆市文化观光胜地——巴国城。 巴国城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定位于“呈现巴国历史文化的主题公园”,内设大量人文雕塑及雕刻,整个建筑群风格仿古代巴国时期文化,将复原古代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及其模型遗址,同时还将设置巴国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长廊。 巴国城将集巴国文化之大成,建设巴文化博物馆、巴国文化研究中心、巴国文化广场、巴国湖中舞台、巴国历史人物雕刻、巴国传奇雕刻等。同时融入现代商业内涵和旅游休闲概念,建设高级商务区、宾馆会议中心、运动休闲区、湖中舞台游览区、城墙观光区等,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大型历史文化观光型商业中心。 巴国城将挖掘巴渝文化的独特资源,通过展示千载巴文化的灿烂,彰显重庆先民忠义爱国的民族精神,传承千古巴国人文传奇,让更多的人了解重庆的历史。同时将古文明与现代商业完美结合,探索出文化商业的运作典范。徜徉未来的巴国城,人们将解读巴国文化神韵,领略中国汉唐风情,观赏文化建筑经典,享受现代文化商娱旅业的魅力。 巴国城的建设,体现了九龙坡区政府文化造势、生态兴区的城市建设理念,是一次极具文化智慧与市场远见的神奇创意。
开放分类:
历史,重庆
❺ 想知道古巴的详细历史
巴国,在中国先秦时期位处中原西南面、四川盆地东部的一个国家。始于先夏时期,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中一个诸侯国,灭于战国秦惠王时期。巴国的都城为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
据考古发掘,川东地区史前文化发端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结束于距今4000多年前,即新石器时代末叶,其代表性文化是“巫山大溪文化”。约4000多年前,巴人先民们就世世代代在川东地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他们战天斗地,自强 巴国
不息,创造了灿烂的巴文化。
编辑本段历史
1.巴国的形成时期:商周之际。 巴国
据《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川东地区在夏朝(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公元前11纪中~公元前771年)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巴子,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巴国竭力扩张其势力范围,东渡汉水,与邓国相争,又同楚国缔结军事联盟,扫荡江汉小国,北进中原。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在此期间,巴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高峰。青铜器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制作水平也日臻成熟,地方特征鲜明突出。巴国文字和符号广泛流行,都城已发展成为地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多种产业的生长点,具有组织地区商业贸易的经济功能。
4.巴国的灭亡时期:公元前316年。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国所灭,巴王被虏。秦国在江州(今重庆)筑城,设置巴都,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巴国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灭亡于公元前316年的战国中期,约有800年历史。
巴人,古巴族人的简称,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传说周朝以前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后迁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以廪(音lǐn)君为首领,本有巴、樊、瞫(音shěn)、相、郑五姓。秦灭巴以后,巴人的一支迁至今鄂东,东汉时称江夏蛮,西晋、南北朝时称五水蛮;另一支迁至今湘西,构成武陵蛮的一部分。留在四川境内的,部分叫板楯(音shǔn)蛮,南北朝时因大量迁移,大都先后与汉族同化。賨(音cónɡ)人,板楯蛮的别称,是川东土著民族之一,其中心在今四川渠县一带,系古代巴人的一支。板楯蛮这个名称,来源于賨人善用一种本质楯为武器,賨的名称则由于板楯蛮“岁出賨钱”的缘故。板楯蛮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板楯蛮古时居住在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北及汉中东部,东及长江三峡,遍及整个川东地区,是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他们曾在商、周、楚、秦等强大部族的包围中经过不断征战,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这对川东地区,特别是大巴山一带(包括宣汉)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至清朝,川东地区历史上曾有五次移民迁入。由于战争、瘟疫和天灾等原因,川东地区历史上曾出现过饥荒无人、尸横遍野、群虎白日出游、賨人几乎灭绝的惨景。为填补战争死亡、瘟疫死亡、天灾死亡形成的空缺,秦朝、西晋、北宋、元末明初、清朝曾五次移民入川。这五次移民迁入,既促进了川东地区土著居民与汉民族的同化,同时又加快了川东地区的开发步伐。
编辑本段巴文化
文化内涵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巴国
文化的演变
战国以前的巴文化,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两部分。巴国文化是一种方国文明,巴地文化则是一种地缘文化。 (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川东、长江三峡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
❻ 古巴军队的历史
1.卡斯特罗的游击战争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13日出生在古巴巴连奥特省马亚里市一个富有的庄园主家庭。父亲安赫尔·卡斯特罗原是一名西班牙军人,到古巴定居后,以种植甘蔗起家,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园主。母亲做姑娘时原在父亲的庄园里做工,后来成了父亲的第二个妻子。菲德尔有同胞兄弟、妹四人,比他小五岁的劳尔是他数十年生死与共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自幼胸怀大志,富有反抗精神,少年时代就对劳苦农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卡斯特罗革命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家庭。他反对父亲虐待雇农,为此多次与父亲争吵,13岁时曾组织蔗糖工人进行反抗自己父亲的罢工。青少年时代的卡斯特罗阅读了大量英雄人物传记和著作,古巴民族独立先驱者何塞·马蒂、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都是他心目中最崇拜并引以为榜样的英雄人物。
1945年,正值19岁的卡斯特罗岁考入哈瓦那大学法律系,他之所以选择法律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喜欢和别人辩论。当时正值拉美民族运动风起云涌,他积极投身于反对亲美独裁政权的爱国学生运动,成为哈大的风云人物。大学时代的卡斯特罗不但积极参加反对古巴独裁政府的进步运动,而且把自己的革命行动延伸到了国外。1947年他加入古巴人民党,报名参加了远征多米尼加、旨在推翻独裁者特鲁西略的军事行动。远征行动遭到古巴海军阻挠后,卡斯特罗奋身跳入大海,游过鲨鱼出没的海域,回到古巴。
1948年,哥伦比亚领导左派领导人盖茨遇害,引发武装起义。卡斯特罗出席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反帝反殖学生大会,并参加了波哥大大学反对寡头政治的暴动。此次行动失败后,他乘坐一辆运送斗牛的运输车逃回到古巴继续上学。
1950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卡斯特罗成为律师后专为贫苦大众充当辩护人,同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政治活动中去。
1952年巴蒂斯塔发动军事政变,加紧独裁统治,堵塞了民主道路。1953年7月26日,26岁的卡斯特罗率领134名爱国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旨在夺取武器,在全国掀起反对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武装斗争,即揭开了古巴武装斗争的序幕。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大部分青年起义者惨遭杀害。卡斯特罗兄弟等人幸免于死,被捕监狱。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自我辩护词《历史将宣判我无罪》(La Historia me Absolverá) 。1955年5月巴蒂斯塔为自己“竞选”总统笼络人心,大赦政治犯,卡斯特罗及其战友意外获释。他出狱后立刻着手组织“七·二六运动”革命组织,并赴墨西哥组织秘密武装。
1956年11月24日深夜在隆冬的绵绵细雨中,一艘名为“格拉玛”号的游艇,悄然滑出墨西哥的图斯潘港。船中载着年轻的卡斯特罗以及其率领的81名战友,游艇正驶向他们的目标:祖国古巴。卡斯特罗回忆说:“我们迎着加勒比海的巨浪,为避开空中和海上侦察,不得不远离古巴航行,绕了一个弧形.....”12月2日清晨在奥连特省登陆时,立即遭到政府军袭击。远征战士大部分伤亡,卡斯特罗等12名幸存者进入山区开展游击战争,他本人任起义军司令。卡斯特罗和战友们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区,立即受到当地穷苦人的拥戴,由于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获得土地的斗争结合在一起,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不断袭击政府军展开游击战,多次挫败数以万计的政府军的围剿,同时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反巴蒂斯塔独裁政权浪潮。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势下,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当初貌似不可战胜的巴蒂斯塔独裁政府。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很快土崩瓦解。1959年元旦,巴蒂斯塔逃往国外,起义军在万民欢呼中进入首都哈瓦那,全城市民上街,争睹这位解放祖国的年轻英雄。卡斯特罗出任临时革命政府总理(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和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
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领导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没收国外资本与大企业等重大措施;对外高举反对外国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的旗帜,遭到了美国的敌视和反对。美国对古巴进行了政治颠覆、经济封锁、外交孤立,乃至组织雇佣军入侵,妄图扼杀新生的革命政权。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61年4月,卡斯特罗向全世界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此后,他领导的“七·二六运动”与人民社会党和“三·一三革命委员会”合并,组成了古巴共产党。他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
卡斯特罗1962年任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第一书记,1965年该党改名为古巴共产党后,卡斯特罗担任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76年任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和革命武装部队总司令。在1981年、1986年、1993年、1998年2月和2003年3月的选举中获胜,连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卡斯特罗尊崇拉美和古巴解放的先驱玻利瓦尔、圣马丁、马蒂等人。在领导古巴的半个世纪中,卡斯特罗始终以这些拉美英雄为榜样,坚定维护古巴的民族利益。
因肠胃出血,卡斯特罗于2006年7月接受了手术,并于同月宣布因健康原因将国家最高权力暂时移交给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劳尔·卡斯特罗。
2008年2月19日,古巴官方媒体称,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当天辞去国务委员会主席和革命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
卡斯特罗曾经风趣的说:“我觉得可以炫耀一下这种没有什么刺激性的‘记录’:没有任何时代或任何国家的任何政治家像我这样,多次成为暗杀计划的目标。”据估算,卡斯特罗遭遇暗杀的次数高达600多次,关键“杀手”正是美国(1975年,美国参议员认真调查了中央情报局在20世纪60年代暗杀外国领导人的情报,在此基础上公布了一份报告。其中凿凿有据的显示出,仅仅在1960年至1965年期间,即古巴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中央情报局就卷入了至少8起针对卡斯特罗的暗杀活动)。
2.猪猡湾事件
40年前的春天,在美国中情局的直接策划和指挥下,1400名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突袭古巴,目的在于推翻卡斯特罗政府。然而,这次入侵却以100多人死亡、1000多人被俘而告终,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猪湾事件。
关于这一事件的很多史实,美国和古巴都没有完全披露,使猪湾事件更添神秘色彩。40年后的今天,过去直接交锋的对手竟然坐在了一起,交换了关于猪湾事件的有关档案。古巴甚至破天荒地把这些文件全部解密。猪湾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古巴之所以同意举行这次会议,是希望借此机会让世人真正了解历史真相。人们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猪湾事件却不是这样,虽然古巴政府粉碎了入侵,但美国宁愿相信这次失败的原因是计划不周,也不相信古巴政府的领导能力和古巴军队的勇敢和战斗力。
当年参与指挥古巴军队反击入侵者的费尔南德兹已是77岁、满头白发的老人。他说,美国有些人把猪湾之败归因于计划不周,实际上,他们低估了古巴军队的勇敢和火力。他否认前苏联向古巴透露了有关入侵的情报,同时重申,古巴特工当时也没有渗透到流亡分子的训练营。但他承认,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前几小时,古巴政府的确把不少反对派关了起来。
当年“2506旅”的老兵米尔托·科拉佐在迈阿密表示,弹药不足也是失败的一个原因。虽然他反对卡斯特罗,但很欣赏费尔南德兹的战术。他说:“费尔南德兹是古巴最好的火炮手,单从军事角度说,我非常尊敬他。
❼ 古巴的近代发展史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
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开始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
1762年英国占领古巴。
1763年《巴黎条约》签定,西班牙用佛罗里达的大部分领土换回了古巴。
1790年古巴出现初期要求独立的运动,即由获得自由的农奴何塞安东尼奥阿朋德领导的奴隶起义。
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
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
1901年古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巴内政的权利。
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
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着关塔那摩基地。
此后,古基本上由独裁政府统治,政局动荡。
1934年初,军人巴蒂斯塔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1882~1945)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对古巴实行封建买办式的军事独裁,执政至1944年。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发动军事政变上台。
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进步青年武装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流亡墨西哥。
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乘“格拉玛号”游艇返古,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
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猪湾事件),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
1962年,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会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
1993年起,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
1997年10月,古巴共产党五大召开,在坚持四大决议的同时,首次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
2010年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
❽ 有没有谁能详细介绍古巴历史的
古巴共和国(西班牙语:La República de Cuba;英语:The Republic of Cuba),简称古巴。国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好地方”。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群岛国家,哈瓦那是古巴的经济、政治中心和首都。古巴岛是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大的岛屿,被誉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古巴岛酷似鳄鱼,又被称为“加勒比海的绿色鳄鱼”。
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抵达古巴岛。151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98年被美国占领。1902年5月20日成立共和国。次年美国强租两处海军基地、1933年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独裁政权上台,1959年1月1日被推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古巴是现存世界为数不多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历史上以上世纪60年代的猪湾事件和古巴导弹危机闻名。
由于美国对古巴进行几十年的经济封锁,民众维持生活有诸多困难,但2014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追悼会上与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握手。当地时间2015年7月19日,美国华盛顿,古巴驻华盛顿利益代表处,工作人员进行准备工作。据悉,美国驻古巴利益代表处将在20日升级为大使馆。古巴主席劳尔·卡斯特罗表示,古巴将和平与美国相处。
历史沿革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
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开始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
1762年英国占领古巴。
1763年《巴黎条约》签定,西班牙用佛罗里达的大部分领土换回了古巴。
1790年古巴出现初期要求独立的运动,即由获得自由的农奴何塞安东尼奥阿朋德领导的奴隶起义。
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
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
1901年古巴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巴内政的权利。
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
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着关塔那摩基地。
此后,古基本上由独裁政府统治,政局动荡。
1934年初,军人巴蒂斯塔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1882~1945)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对古巴实行封建买办式的军事独裁,执政至1944年。
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发动军事政变上台。[6]
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进步青年武装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流亡墨西哥。
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乘“格拉玛号”游艇返古,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
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猪湾事件),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
1962年,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
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会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
1993年起,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
1997年10月,古巴共产党五大召开,在坚持四大决议的同时,首次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
2010年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
2016年10月28日,古巴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从2017年至2019年。
❾ 古巴共产党的发展历史
由于来苏东剧变,1990年8月古巴政府自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不过后来开始经济改革。1997年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决定在坚持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以外,强调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2011年4月16至19日,古巴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审议通过了劳尔·卡斯特罗所作中心报告、《经济社会政策纲领》、《关于完善人民政权机关、选举制度和行政区划的决议》、《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等4份文件,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菲德尔·卡斯特罗正式卸任古共中央第一书记,由劳尔·卡斯特罗接任;马查多出任第二书记。
《经济社会政策纲领》规定,古巴经济模式将继续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能力和劳动”为依据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为基础;古巴经济模式的目标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和巩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文件还列举了古巴即将采取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开放私营部门、建立税收制度、实现企业自主、取消不必要的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