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01-11 11:05:55

① 日本经济发展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
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
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
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
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1955年虽然已经不是战后了,但从国际比较看,日本在经济方面已沦为三流国家,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二流半的国家。从位于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之间的意义上说,日本当时还是一个中进国。1955年,日本的GNP只为美国的1/15,西德的1/2;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20美元,在西方各国中列第35位。其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仍为40%,出口商品结构也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为主,主要是靠纺织品和日用杂货来赚取外汇,在重化学工业方面,还没有与欧美各国相竞争的能力。由此看来,还不能说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战后时代宣告结束以后,按《白皮书》所说的现代化,赶超欧美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就马不停蹄地奔向了新的目标,急急忙忙地开始了新的征程。
2.三大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
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6.4%、1957年度7.5%。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
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11.2%、12.2%和11.7%。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
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年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1.8%,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3.高速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1955-1972年,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在这18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增长率年均为9.7%,其中,1955-1960年度为8.5%。1960-1965年度为9.8%,1966-1970年度为11.6%,呈不断提高的态势。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大多数年度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了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不仅是日本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在整个60年代,日本经济年均增长为11.1%,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4.1%;与美欧各国相比,前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后者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1倍、英国的5倍、西德的2.4倍、法国的2.3倍。
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因战争和战败而拉开了的日本和美欧各国间的经济差距不仅迅速缩小了,而且还重新超过了西欧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开始之前的1955年,日本GNP为240亿美元,落在英国、西德和法国的后面,只相当于美国的6.0%。到 1967年,日本GNP超过了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了西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经济高速增长达到顶点的1973年,日本GNP增加到4170亿美元,分别相当于西德的1.21倍、英国的2.30倍,对美国的比重也提高到了35.1%。这样,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就进一步巩固了。

表1 主要发达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比较
(1950-1975年,单位:亿美元、%)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日本 GNP 110 240 430 891 2042 2313 3060 4170 4633 5013
增长率 11.2 10.8 12.5 5.7 8.3 5.3 9.7 5.3 -0.2 3.6
美国 GNP 2862 3993 5060 6881 9824 10634 11711 13066 14129 15288
增长率 8.7 6.7 2.3 5.9 -0.3 3.0 5.7 5.5 -1.4 -1.3
西德 GNP 430 721 1146 1855 2166 2594 3443 3814 4206
增长率 11.9 8.5 5.5 5.9 3.3 3.6 4.9 0.4 -1.7
英国 GNP 415 542 720 1009 1237 1405 1595 1812 1966 2336
增长率 3.2 3.7 4.7 2.5 2.3 2.9 2.1 7.9 -1.2 -0.7
注:1,英国1950年拦内数据为1951年的统计。2,实际经济增长率按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975年价格)计算,其中英国是按当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
资料来源:司楚、訾嘹祖译、矢野恒太郎纪念会编《日本100年》,时事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77-79页。

三、低速增长〔1973-1990年〕
1.日本经济的三大转折
〔1〕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的转折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97和1978 年度各为4.8%、5.3%和5.2%,与高速增长时期比,只相当于1965年经济危机时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为此,《经济白皮书》在总结这种现象时说:虽然是4%-6%的经济增长,但却有经济景气的感觉,这意味着日本经济今后将进入“新的成长轨道”。与高速增长时期10%左右的增长率相比,5%左右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是低速增长,但是与其他发达国家3%左右的增长率相比,却依然高出一截,所以就被称之为中速增长。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参见表3-1),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表2 1975-1990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实际经济增长率,单位:%)
年度 日 本 美 国 英 国 西 德 法 国 意大利 加拿大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7
4.8
5.3
5.2
5.3
4.3
3.7
3.1
3.2
5.1
4.9
2.4
4.1
6.2
4.8
5.1 -1.3
4.9
4.7
5.3
2.5
-0.2
1.9
–2.5
3.6
6.8
3.0
2.9
3.4
3.8
3.4
1.2 -1.3
4.1
0.1
3.9
2.2
-2.3
-0.4
1.1
4.0
2.5
3.4
3.6
4.8
5.2
2.1
0.6 -1.4
5.6
2.7
3.3
4.0
1.5
0.0
-1.0
1.9
3.3
2.0
2.5
1.5
3.7
3.6
5.7 0.2
5.2
3.0
3.3
3.2
1.6
1.2
2.5
0.7
1.4
1.7
2.1
2.3
4.5
4.3
2.5 -3.6
5.9
1.9
2.7
4.9
3.9
0.2
-0.5
-0.2
3.5
2.9
2.9
3.1
3.1
3.9
2.1 5.5
11.7
1.7
4.6
3.9
1.5
3.7
-3.2
3.2
6.3
4.3
3.3
4.2
5.0
2.4
-0.2
资料来源:〖日〗东洋经济新报社《经济统计年鉴》1980、1985、1995年版。

〔2〕由资源能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的转折
第一次石油冲击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最沉重的打击,使日本经济陷入了负增长和恶性通货膨胀的险恶境地。然而,第二次石油冲击却并未对日本经济造成多大的打击,1979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3%,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1980年也只略降至4.8%。相比之下,1980年美国和英国经济都出现了负增长,西德和法国经济增长率也骤然下降到了1.5%和1.6%,连上年的一半也不到。另外,1980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为3.0%,1981年也只提高到5.0%,大大低于美国的9.5%和10.0%、英国的19.3%和14.5%,与西德的4.8%和4.0%大体相当。这样,日本经济就由第一次石油冲击后的“劣等生”,转而成了第二次石油冲击后的“优等生”。

在两次石油冲击中,日本经济之所以出现这种从劣等生到优等生的转变,是由于第
一次石油冲击暴露了日本经济的脆弱性,日本从第一次石油冲击中学习了经验,汲取了教训,在节省资源、节省能源方面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73年以前,原燃料进口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在1974年-1985年的12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0%,而原油进口量却从29000万千升减少到19600千升,减少了1/3。这样,日本生产每单位GNP的原油消耗量在12年间就下降了40%左右(参见表3-2)。
〔3〕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战略转变
“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大搞加工贸易,从国外大量进口廉价的资源和能源,向国外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和机械设备,廉价买入,高价卖出,使日本的经济财富迅速增加,经济实力也空前强大起来。
“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由于“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日本重化学工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并改善了出口结构,提高了贸易条件和国际竞争力,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尽管如此,但由于重化学工业发展严重地依赖海外的资源和能源,易于污染环境,产生公害问题,因此,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一些消耗资源和能源多的产业就出现了优势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冲击以后,“贸易立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已开始显露出来了。为此,在向资源、能源节约型经济转移的同时,日本政府就根据世界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换的设想。1980年3月,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通向技术立国之路”、“创造性的技术立国”的战略思想。1981年也被称之为“技术立国元年”。
技术立国并不是对贸易立国的否定,而是贸易立国的继续。就是说,在新的条件下,日本的出口贸易已开始减少资源能源多消耗型的重化工产品,而转为增加资源能源节约型的高附加价值的知识密集型产品。这种转换,不仅没有降低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反而有利于提高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由于推行技术立国战略,日本经济不仅顺利地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到稳定增长的转变,而且在80年代继续保持了世界经济优等生的地位,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发展成了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
2.平成景气-日本经济发展的顶点

表3 1985-1990年度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情况(%)
年 度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名义GDP增长率
实际GDP增长率
内需贡献度
民需贡献度 6.2
4.5
3.7
4.0 4.3
2.7
4.1
3.6 4.6
5.2
6.2
5.8 6.4
5.1
5.8
6.6 6.7
4.5
5.2
5.0 7.5
5.1
5.1
4.5
工矿业生产指数
制造业开工率指数
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长率 100.0
100.0
18.4 99.8
95.4
-9.5 103.1
95.5
-6.5 113.1
101.0
19.8 119.7
103.0
15.1 124.5
104.1
25.5
全产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制造业经常利润增长率 3.9
-2.0 -2.0
-16.8 31.9
34.5 29.6
33.9 8.4
12.3 -2.0
-3.8
生产者批发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 100.0
100.0 94.6
100.0 93.1
100.5 92.5
101.3 95.0
104.2 96.2
107.5
实际工资指数
完全失业人数(万人)
完全失业率 100.0
158
2.6 102.5
171
2.8 104.4
170
2.8 107.8
150
2.4 109.2
139
2.2 110.6
134
2.2
家庭实际收入增长率
家庭消费支出增长率
个人住宅开工户数(万户)

125.1 1.8
1.4
140.0 1.8
0.7
172.9 4.6
4.1
166.3 2.9
3.0
167.3 5.3
4.7
166.5
出口数量指数
进口数量指数
贸易收支(百万美元)
日元汇率(年均日元/美元) 100.0
100.0
55986
238.54 98.7
108.4
92827
168.52 99.8
117.8
96386
144.64 106.2
141.9
95012
128.15 109.7
149.6
76917
137.96 116.3

② 日本的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③ 概述日本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77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④ 求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原料、燃料大量依赖进口。其国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禀赋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却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在诸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在此本人归纳了以下几点,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起步归因于明治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但在本书的研究中却认为,从江户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劳动力,对明治经济及其以后的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质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达到12000-13000所,学生人数达到837000人,估计在维新时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占43%,女子占10%左右。根据R.P道尔的推测,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比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高出很多。”“道尔还引用了1877年一个法国人所写的话:日本的初等教育已达到使我们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第14-15页)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达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质提高,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2、发展战略与竞争环境是经济实现追赶的关键。日本是格申克隆意义的相对后进性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存在紧张状态,技术落后。但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时代的日本,日本处于幕府地方分权式的统治之下,全国经济与市场处于完全分割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随着一系列旧制度的废除和西欧先进制度及技术的引进,日本现代的政治、金融和财政体系逐步确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民间资本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书中表明,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在日本民间投资活动都比政府的活跃,活跃的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互补充,一方面通过资本增加提供了潜在的生产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和出口创造了有效需求结果。
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日本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包括制度与技术创新。明治时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货币地租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造船奖励法、航海奖励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并为以后工业化走钢铁国产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外资法的通过,使得国外先进技术潮水般涌进日本,学习效应与技术溢出极大地缩短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视研发投入,50年代后期实际研究费用增加率就几乎和技术引进率相等。事实证明,创新活动是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
4、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的灵魂。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的灵魂。日本的企业家是熊比特意义的,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创业史是日本经济发展史的浓缩,日本企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历程是日本经济巨变的真实写照。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⑤ 近代日本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

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法西斯军国主义彻底失败。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⑥ 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明治天皇开始,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力很快超过大清王朝。明治维新27年后,1895(甲午)中日海战对决,大清北洋水师惨败,日本海军完胜,国威大振。

甲午战争9年后,1904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攫取了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举侵华,1940之后占领东南亚诸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称霸半个太平洋,1945日本战败,日本近代史结束。

(6)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从甲午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侵略史。十九世纪末后的日本,在这笔政治遗产的驱动下,迅速滑向军国主义。

日本先后发动了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度最深的国家。

日本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日本付出惨痛代价,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战中成为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力量,最终彻底覆灭。

⑦ 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7)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⑧ 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原因

主要因为美国的扶持与日本自身的全面发展战略。具体原因如下:

1、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大,实现其自身的霸权战略,由最初想占领日本,并且扶植日本发展,从而辐射整个亚洲,所以那个时候日本就作为了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并且随着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美国认识到日本的经济文化的恢复有助于自己在亚洲势力的扩张。

2、二战之后日本制定了相对全面的发展战略,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与教育,国内的企业也制定出符合国家国情的发展策略,日本人独有的民族心理帮助他们在二战之后短时间内将日本的经济迅速的崛起。

(8)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一、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从“成功”向“失落”的转折

1. 明治维新后的崛起阶段(1868-1945年)

2. 战后经济复兴及高速增长阶段(1946-1985年)

3. 泡沫膨胀及后泡沫经济阶段(1986年至今)

二、当前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与前景展望

1. 长期失落导致经济疲态尽显

2. 经济前景展望及“安倍经济学”评价

三、日本经济从成功陷入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 政策层面看,出现了一系列决策失误

2. 制度层面看,日本式经济体制出现“制度疲劳”

3. 供给层面看,老龄少子化加剧,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四、全面看待日本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

1. 无论是国家还是国民富裕程度仍在全球名列前茅

2. 经济增速虽低,但发展“质量”较高

3. 社会稳定程度较高

4. 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水平世界领先

5. 国民素质、医疗社保等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⑨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

1 经过1945年至1955年10年的艰苦努力,从战后一片废墟中恢复到战前水平。
2 60年代,日本经济以10%的速度迅猛发展,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3 70至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经济平均增长速度5%,经济取得了飞跃发展,迅速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4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出现"泡沫经济",经济过热。
5 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经济进入持续衰退期。
6 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2%,但是,进入2001年后,又开始放慢了增长的步伐。

阅读全文

与日本的经济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