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过程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过程

发布时间:2021-01-11 00:21:53

㈠ 1.概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状况。

读图分析可知:
(1)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这里地形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城镇兴盛.长江三角洲人口≧500万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和杭州,其中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生活圈“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条件是交通发达.借助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发展,不同城市之间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上海到杭州只需要50分钟(时间短),好像在一个城市一样;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
(3)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占全国的18%;故该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综合实力强;
(4)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为广大内陆地区提供的支持有资金、技术、人才.
(5)城市不应该快速发展.城市过快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犯罪率上升等.
故答案为:
(1)杭州; 上海;由于高速公路开通,上海到杭州只需要50分钟(时间短),好像在一个城市一样;
(2)面积占国土面积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
(3)GDP占全国的18%;
(4)长江;资金、技术、人才等;
(5)不应该.城市过快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严重、失业率高、犯罪率高等.

㈡ 长三角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长三角“抄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型

在上海社科院昨天发布的“2008年度资源环境蓝皮书”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厉无畏撰文表示,长三角通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后,已逐步形成了循环经济的“3+1”发展模式模式。

据了解,所谓“3+1”模式即是指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以及静脉产业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具体而言,“小循环”是指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通过企业内部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甚至“零排放”。

“中循环”则是在企业间(或产业间)层面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或能源,以减少园区对外界的资源依赖和环境压力,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或产业间的共生关系。

“大循环”是在城市或区域社会层面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贯穿循环经济理念,最终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㈢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500分相赠)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
【作 者】洪银兴 刘志彪 [同作者作品]
【丛 书 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出 版 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年4月
【内容简介】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本书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产业分工和竞争力、上市公司、城市化以及外资企业的投资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突出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的描述与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这对于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是不可多得的战略分析的参考图书。适合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以及研究人员阅读。
【目录信息】

前言一体化的重要基石在于竞争机制的协调(代序)
第1章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引言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特点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四、结论与对策
第2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与合作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态势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四、结论与对策
第3章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态势、模式、机制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及其进程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三、新形势下长江三角洲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的可能性
四、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目标设定
五、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协调机制设计
六、上海在新一轮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第4章长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

㈣ 从地理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①基础建设大量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土地资源紧张;
②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
③工业的迅速增长,导致资源和能源紧张。

㈤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个百分点。 银行业
2009年,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个百分点;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全国比重为18.79%。
证券业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全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含肆增长72.8%,交易总额居全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全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全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保险业
2009年,长三角地区保险业平稳发展。如图所示,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3%,占全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7.06%。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下降了0.72个百分点,其中弊羡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租老拍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

㈥ 长江三角洲经济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㈦ 从地理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标准答案:
耕地减少 农业基础削弱 生态环境恶化 环境质量下降 能源供应紧张
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

㈧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特点是什么经济为主

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了近半数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手此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包括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 2.“长三带薯悔角”一体化是入世后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长三角蠢正”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3.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阅读全文

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过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