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在消防工作上有哪些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消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看,我国消防安全基础建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公众消防安全意识不适应现代社会管理要求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仍处在火灾易发、多发期。消防部队必须充分认清形势,坚持以“三句话”总要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为主线,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业务工作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快推进传统消防向现代消防转变,努力使消防部队成为最具时代特点、适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警种,使消防工作最大限度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适应。
建设现代化消防铁军,必须以更新思想观念为先导。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面对消防工作和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工作理念。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消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以及现代文化科学、现代管理、现代领导科学等知识,提高把握政策理论的水平,提高对消防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给政府当好参谋的能力。要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把消防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放到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去思考,放到与世界各国消防发展的水平中去比较,切实向现代化消防看齐,向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层次。要善于用现代理念来审视传统的工作机制和方法,加强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分析研究,切实从那些不合时宜的工作模式和习惯性做法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推动工作发展,使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 当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首先 我国仍然处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其次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专 新阶段 21世纪头二十年仍是属我们 必须必须紧紧抓住的 并且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於挑战 3 改革开放进入深入阶段 当前 社会矛盾进一步突出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这些都是在改革开放深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4 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转变 缩小贫富差距 关心民生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
3. 社会经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对社会经济简单划分为三种模式,这是苏联时期的思想模式,并不恰当。不管哪个国家,专发展到哪个阶段,属度不可能是单一模式。例如美国,最市场化的国家,依然有宏观调控。中国依然是计划与市场并行。
2,经济学是社会规律,不是自然规律。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他也会发展和变化,甚至过时而废弃。不能用50年甚至100年前的理论,强行分析现在问题。这是很可笑的。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为未来50年甚至100年的问题准备好答案。我们必须学会根据现在的状况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4. 中国未来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
目前至2023年,人口开始老化,每年平均新增620万,老年人口去到2.7亿,中国经济步入黄昏;内
2024至2050,老人占容人口三成以上,超过四亿,经济步入谷底。
2051年以后,老人人口穏定左4.5亿左右,八十岁以上占人口二成半,经济开始长达五十年的“迷失”。
5. 社会经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社会经济出现了
1,对社会经济简单划分为三种模式,这是苏联时期的思想模式,并不恰当。不管哪个专国家,发展到哪属个阶段,度不可能是单一模式。例如美国,最市场化的国家,依然有宏观调控。中国依然是计划与市场并行。
2,经济学是社会规律,不是自然规律。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理论是对过去的经验总结,他也会发展和变化,甚至过时而废弃。不能用50年甚至100年前的理论,强行分析现在问题。这是很可笑的。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没有为未来50年甚至100年的问题准备好答案。我们必须学会根据现在的状况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6.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7.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指标。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加之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已经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经济体和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异常。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要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国内弱势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同时还会进一步暴露现行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很详细吧,呵呵!
8. 当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些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集中阐述。
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9. 怎样理解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的阶段特征
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的腾飞举世瞩目 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 高污染 高耗能产业也逐渐暴露出很大问题。所以现在处在实体经济饱和需要残酷的淘汰掉一些低端垃圾企业。发展绿色环保 节能减排经济成为社会以及中央的首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虚拟经济模式 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城乡一体化。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西部大开发究竟开发什么 实际就是开发人力资源 国家为了平衡区域人口与资金的分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对外并没有公开 城乡一体化实际与连锁经营相结合电视上经常说的传销就是这个国家策略。
10.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个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关于社会阶段的划分应适用于世界上主要文明,也就是说东西方是要通用的。
对于奴隶社会我个人认为,这是主要存在于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这个区域,按一般说法,奴隶主要产生于战俘,即胜利者不再杀掉俘虏,这就需要必须有足够多的战争,如果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战争不够多,奴隶也必然不多,奴隶也就不会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比如中国古代,奴隶虽然存在,但始终不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古印度也没有明显的奴隶社会痕迹。由此可见,奴隶社会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阶段显然是不合适的。在马克思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农奴)对封建主的依附实际上和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是很像的,劳动力是不能自由流动的。而在中央集权阶段,劳动力转为对国家依附,即不存在人对人的个人依附,农民(佃农)对地主只有契约关系,自由农甚至连这种契约关系也没有。
对于社会主义阶段,把它划入共产主义阶段也是不合适的,从经济关系上看它和资本主义的联系更大一些,甚至可以更直接的说,他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纯粹的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是完全的市场方式,而社会主义则是市场方式和计划方式相结合,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完全的计划方式。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划在一个大的阶段里能够更好的定义社会主义,也能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而不必出现初级阶段之类的可笑论断。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就需要自动化工业的高度发达,而且还需要个人的高度自觉,这就是说只有经济的高度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个人的高度发展,而这两样都必须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打下的基础,任何民族和国家不可能直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大的社会阶段是不可跨越的。
如果把共产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最终阶段,其实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人类社会既然产生也必然会消亡,但我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消亡,不会是由外力来灭绝,而是人类本身已经不再需要社会。
马克思的“五段论”虽然存在问题,但是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仅仅考虑经济因素是不够的,要说清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的本性说起,人的本性为三:个人性、社会性、成长性,其中成长性始终贯穿在个人性和社会性中,在判断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时,将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特性,否则必将有失偏颇。但是由于经济行为的变化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其在人类生存中重要作用,我仍把它作为主线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食物采集者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初级阶段)
开始标志:火的使用
这个阶段虽然农业逐渐开始出现,但主要的食物来源来自食物采集和狩猎,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人群形态为部落形式。个人总体上讲处于蒙昧状态,虽然物资的分配是平均分配,但这仅仅是由于氏族和部落存在的必须需要,个体之间服从丛林法则。人口数量少。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阶段(低级阶段)
开始标志:农具的大范围使用和家畜的大规模出现
在这个阶段人类正式走入文明,国家出现,主要食物来源为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
社会主要财富为农业创造。手工业和商业正式出现,但从属于农业,人口急剧增多。个体之间丛林法则弱化。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
1、封建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种生产方式:奴隶生产和农奴生产,政府形式为分封制或其变种,国家——部落、国家——奴隶主、国家——封建主,其实质都是分封制。
2、中央集权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种生产方式:佃农生产和自由农生产。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发展阶段)
开始标志:瓦特蒸汽机的发明
在这个阶段工业出现和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主要由工业创造,工业的发展也同时促进农业发展,人口进一步增多。个体之间丛林法则进一步弱化。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亚阶段:
1、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方式:自由竞争和垄断。这个亚阶段的开始标志是英国工业革命。
2、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也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方式:社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亚阶段的开始标志是联合国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国家的主导权逐渐让位于大区域性和全球性组织,国家主权逐步弱化。这个阶段的成熟标志是美帝国的崩溃和多极世界的建立。在这个阶段社会财富的一次分配逐渐让位于二次分配。
第四阶段:自动化社会阶段(后工业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开始标志:市场、资本、国家消亡
在这个阶段,生产有计划指导并由自动化设备完成,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人口减少。财富分配方式为按需分配。
第五阶段:超人社会(人类消亡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类彻底从劳动中解脱出来,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由于对人类自身的改造,人类完成了对人类自身的超越,人类社会不再成为需要,人类社会解体,然后是人类消亡。
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离不开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不可越过的,但在每个阶段中的亚阶段可以是隐形的、不明显的或短暂的。这五个阶段是连续的过程,在各阶段的过渡时期阶段特性将是模糊的,这是很正常的,这就是人类发展之路,也就是“人道”。
这五大阶段就是一部完整的人类史,人类从进入文明到走向消亡。在这五大阶段中,虽然表现的是人类的经济和政治行为,但实际上是人类的个人成长和人类社会成长两大主线。从人的个体上看人的成长就是人类的自身力量的不断强大,当这种强大从争取生存开始,到保证生存,一直到超越生存,这种强大的结果就是个人的生存不再需要人类社会,人的社会性消失,人类也就消亡了。对于人类的消亡,虽然我们不能看到、也不能体会到,但也不必为此而感到悲伤,人类也不会因为最终消亡而变得没有意义,我想,这意义一定就在人类之中,正像一个人不会因为最终会死掉而变得没有意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