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6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10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为未来30年的转型发展开篇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和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构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因西方社会长期产业结构错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发展,而忽略中低端产业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只重消费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基础产业移植到劳力和资源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在当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球经济形势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倍受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整与升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确定人民共享繁荣推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全球产业、经济结构的重整,建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出口依赖、资源高耗、产能低效和环境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突破体制改革、社保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瓶颈,并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于民、社保健全和扩大内需、巩固出口与发展现代服务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格局。
(三)对于凝聚全党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发现把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对做好工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是对我国发展形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使五中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全国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激发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落实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Ⅱ 隋唐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局面。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1)科举制度(2分)
(2)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4分) (3)文成公主入吐蕃(或者金城公主入吐蕃)(2分) (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分) Ⅲ 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然后逐渐成为兴旺。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Ⅳ 打开中国发展新局面开创中国道路新境界,对于我们每个公民来说应该怎么办 中国千年文化开创的是宫庭文化,这不适合互联网开放文化,缺少了法律的内文明制度,所以共产容主义社会的实现,从实名制福利的增加做起,应该也是扫黑除恶的最大成果吧。比如说无特权无特殊无犯罪无黑保护伞,人民无风险的生活在文明保护之中。 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1)三个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代表包括代表先进生内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容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力就是物质文明,先进文化是精神文明,三个文明是基础,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文明的发展,三个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三个代表,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具有内在统一性。 Ⅵ 1992年,打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新局面的事件是 1992年,以邓 小 平 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Ⅶ 怎样做到稳中求进,开创中国经济新局面
“稳复”是基石,“进”是目标。在稳的制前提下,还应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明确了总基调、总要求、总目标,诸如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等等,都是在“稳”、“进”结合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Ⅷ 如何稳重求进,开创中国经济发展新局面 关于“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问题。稳中求进”是中央与时俱进提出的科学决内策,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哲理。(1)从实容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2)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的促进飞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5)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6)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稳”和“进”在不同阶段要求是不同的,双方力量不平衡。 Ⅸ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局面
中国经济的新局面: 与开创中国经济发展新局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