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经济角度而言,疫情所引起的消费观的变化给商品经济带来哪些机遇
由于今年的新冠疫情,许多城市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个多月的时间了。从经济角度,疫情的扩散对经济也是影响巨大,但对我国而言,不会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和动荡,只会带来局部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得催促。中国目前经济本来就处于转型和调整阶段,这次疫情只会加速调整的步伐,并且给局部企业加快调整节奏。当疫情结束后,经济就会转换成快进的加速模式。这次疫情,很多人学会了在家里学习和提升专业知识。传统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必须加速转型,就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流通路径,互联网同样也改变了知识传播的路径。线上教育将更优秀的教育资源平民化,普及化,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线上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以上这些,就是疫情对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值得让我们去探索!
㈡ 你认为疫情会对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微观经济
疫情对国家的总体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就是各种经济活动减少,经济收入也减少,比如说很多部门都没有复工,所以影响很大的。
㈢ 如何看待疫情压力下中国经济的活力
疫情及防控工作的进展对于我国宏观经济及资本市场将有何影响?就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
刘锋认为,如果能够通过严格措施使疫情拐点在一季度出现,则疫情进展对于全年经济的影响不必要过度悲观。应科学客观冷静应对内外复杂局面,立足市场化思维激发经济活力。宏观政策应当全力施为,果断降准降息。适度阶段性给中小企业减免税费。资本市场应着重引导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行为,避免非理性的恐慌情绪宣泄。
客观评估疫情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
记者:您认为当前疫情对于经济活动有多大影响?
刘锋:疫情对于经济活动到底有多大影响,首先应该弄清两个关键因素:第一,疫情影响经济的作用机制;第二,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估疫情及全国防疫工作对于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从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机制看,主要是从防疫角度,各地主动(政府作为)或被动(居民部门自发)地限制并大量缩减经济社会活动,导致人流、物流与资金流的萎缩而带来需求紧缩。旅游、餐饮、娱乐、酒店、交通运输及零售等服务行业的终端需求显著减少;随着终端消费需求的减少,经由供应链传导,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投资与进出口将会受到显著影响,各类企业将面临显著增大的经营压力;进而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势减少、失业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财政收支与信用扩张受阻;最终经济运行将因此而进一步放缓。
从疫情影响持续时间看,依据现有的疫病传播速度和广度、治疗效率与公共卫生应对措施,并参考2003年SARS病毒传播及消亡的经验,预计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并消亡要到5~7月,也即初夏。换言之,有较大概率是整个事件会持续到第二季度,而一季度经济运行将受到疫情进展的显著影响,全年角度预计疫情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在0.5个百分点左右,估计2020年经济增速将放缓至5.5%左右。考虑经济政策对冲效果之后,估计实际经济增长处于5.5%~6.0%的增速区间。
既不能轻视也无需恐慌
记者:那么,经济预期岂不是不容乐观?
刘锋: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既不能轻视也无需恐慌。预计2020年的就业与居民收入情况也会面临显著压力,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估计高于2019年各月保持所在的5.0%~5.3%区间,对5.5%的控制线构成显著压力。但也应看到,上述经济影响并未使得经济增速和失业水平显著滑出合理区间,况且2019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各项政策措施得力,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阶段性反弹,属于短周期复苏态势,上游行业出现一定的被动库存回补也有利于对冲疫情带来需求弱化,因此总体上不必对2020年的经济增长过度悲观。
对于因防疫需要而推迟的春节后复工对经济的影响不必过于担忧。最迟2月10日前后,全国经济部门生产经营秩序将得到基本恢复。目前,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与上海等东南各省市已经要求非必要企业不早于2月9日(正月十六)24时复工。那么,可以预见之后全国(除湖北之外)的生产经营秩序将基本恢复。根据国家专家组钟南山院士及曾光教授的估计,正月十五左右现有防疫措施会看到效果,那么整体上看3月开始全国生产经营将进入相对较好的状态。
㈣ 谈谈你对疫情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
实事求是地讲,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一些行业企业和大众消费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影响是暂时的,也是阶段性的,有关政策支持工作正在逐步取得成效,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战胜疫情、提振经济。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在内外部风险挑战交织下,我们也要做好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在疫情防控的战斗中,继续迎风向前、顶住下行压力,就必须按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要求,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及时分析、迅速行动,我们就能妥善应对疫情冲击,统筹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4)疫情对我国带来的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应当妥善解决今年应届毕业生以及农民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的解决会直接带动消费增长;其次,要防止产业链、价值链断裂问题。在非典时期,出现了一些企业关停破产情况,产业链发生断裂。虽然大型企业韧性较强,但是,这些企业生产流程中一般会有小型企业参与。
所以,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非常关键;最后,由于疫情影响,货品的国际运输受到一定阻碍,导致一些产业的国际合作受到影响,对方国家可能会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寻找合作伙伴弥合其内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国相关产业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国际市场。因此,要化解疫情对进出口的影响。
㈤ 如何看待疫情后中国的经济
疫情影响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节奏,而不是趋势。
1、实力大、家底厚,基础扎得牢。
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外汇储备规模超过3。1万亿美元,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生产的齐全性、规模性,金融市场的厚实性,使外生冲击难以引起经济趋势性变化,更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弹药”。
2、动力足、潜力强,发展空间大。
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城镇化过程中。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是“刚需”,不会因疫情而消失。中国拥有14亿人口,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容,国内市场潜力巨大。
(5)疫情对我国带来的经济影响扩展阅读:
积极应对,努力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是继续对疫情严防严控。严防严控的关键是严在防控的意识,严在自控自律,严在日常防护措施,至于说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采取的过分严厉措施,应该按照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作为地方来讲,不能长时间停摆,必须根据疫情变化,对过去的隔离措施作出适当调整。
二是抓紧复工复产。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风险划分,差异化分区分类推进复工复产。
㈥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介绍,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1至2月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有序运行,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前两个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如何?
毛盛勇:1至2月,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但综合看,疫情的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也是可控的。当前,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已经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势逐步向好。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
2.第一季度GDP会否出现“负增长”?负面趋势会持续到二季度吗?
毛胜勇:目前,全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基本判断是3月GDP增长会有明显起色。疫情影响将逐步减弱,前期压抑的经济活动将逐步释放,二季度会比一季度有明显回升,下一步还将出台一系列对冲政策。
3.失业率会否持续攀升?
毛胜勇:2月失业率整体有所上升,但重点群体总体情况比较平稳,25至59岁失业率(5.6%)比整体低0.6个百分点,20至24岁大专以上人员的失业率比上月低0.4个百分点。随着生产秩序恢复,中央将以更大力度促进就业,下半年失业率整体会下降。主要包括:
加大宏观政策的对冲力度,努力稳住企业,特别是用工需求大的中小企业。稳住企业、稳住经济运行,也就稳住了就业;
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力度,加大对重点人群如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帮扶,进一步推动灵活就业。
4.物价会持续上涨吗?
毛胜勇:从价格构成的角度看,食品价格涨幅是主要因素,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此外,疫情防控也加大了物资运输成本等。下一阶段,生猪存栏和出栏环比将上升,价格呈现高位回落的趋势,疫情影响逐步减弱。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有关部门将采取精准帮扶措施,不会对价格上行带来明显推动。整体来讲,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回落的趋势是大概率事件。
5.楼市涨幅持续回落,对国民经济影响有多少?
毛胜勇:“房住不炒”的定位没有改变,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政策,这一点很明确。中国投资领域和空间非常大,下一步既要扩大有效投资,也要努力推动消费提质扩容,着重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投资的结合点上发力,使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
6.疫情全球蔓延对中国外贸影响有多大?
毛胜勇:疫情全球蔓延对中国外贸确实有一定影响,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抓好自身防控的同时推进国际合作,借鉴中国经验帮助国际社会;二是在全球经济面临困难的情况下,推动把一些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贸易规则破除和取消,让世界经济和贸易回归到正常的轨道。
1至2月主要经济数据
■ 口罩产量增长127.5%
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5%。从产品产量看,医疗防护和生活所需物资增长较快,口罩、发酵酒精产量分别增长127.5%和15.6%,冻肉和方便面分别增长13.5%和11.4%。截至2月25日,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复工率达到85.6%,生产经营活动正在有序恢复。
■ 餐饮收入下降43.1%
1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下降20.5%。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4194亿元,下降43.1%;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呈现增长态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分别增长9.7%、3.1和0.2%。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
1至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323亿元,同比下降24.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6.3%;商品房销售额8203亿元,下降35.9%。
■ 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下降3%
1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3712亿元,同比下降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233亿元,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比上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 猪肉价格上涨125.6%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3%
1至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5.6%。其中,猪肉上涨125.6%,鲜菜上涨13.8%,鲜果下降5.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1.3%。
■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
1至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8万人。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0.2小时,比1月份减少6.5小时。
㈦ 疫情期间待业青年逐渐增多,会对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今年真是不容易,由于疫情影响,许多大学生都在家上网课,但其实上网课,效果不是很好,不如在学校面对面学习,在家上网课许多大学生都控制不住自己,更别说是提高学习效率了。
随之国家出台了许多有利于毕业大学生工作政策,也有很多不能复工青年在家待业,这样对我国经济就会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国现在鼓励地摊经济,这样不仅有利于待业青年出去谋生,也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创业现象。
其实我觉得待业青年也不只是会影响我国经济下滑,更多带动我国地摊经济发展,也是利大于弊。
㈧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今年的疫情对我国经济是否有影响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几代人的辛苦付出,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经济方面更是实现了腾飞,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而且我国的经济,正在连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趋势,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目前,当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同时,我国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泥潭,经济也重新回归了中高速的增长趋势。
总的来说,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但是并没有触及到根本。事实证明,那两个多月严格的疫情防控办法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民的生命安全永远在第一位。也正是因为当时严格的防控办法,我们才可以有现在无忧无虑的正常生活。
㈨ 疫情过后对经济有影响吗
我国产业链与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深度融合,这些国家疫情加剧将在短期显著冲击我国工业生产,“滞销”和“断供”的风险双重存在,部分地区出现“无工可复”的现象。从原料/元部件出口依赖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是我国重要的产业增加值增值渠道。
在一般工业部门中,纺织服装、造纸与印刷产品、化学与医药产品、金属及其制品的工业原料出口占该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2%、16%、19%和20%,其中,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占各产业原料出口增加值的比重为39%、43%、37%和18%,对日本、韩国分别为17%、12%、12%和10%,合计分别为56%、55%、49%和28%。
在高端制造业中,电子产业、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最终产品产值中,进口元部件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19%、17%和18%,其中,从美国和欧盟进口占元部件进口增加值的比重为23%、25%、28%和39%,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比重为29%、21%、19%和18%,合计52%、46%、47%和57%。因此,若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降低原料/元部件供给,导致“断供”风险极大,直接冲击我国工业生产,其中,高端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赵忠秀,杨军,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