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公报

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公报

发布时间:2021-01-09 20:23:21

Ⅰ 广州消费高吗工资水平怎样

朋友你好!天河区大部分位置属于高端商贸及住宅区域,广州最高房价的楼盘都集中在天河区。月薪5000元在广州应该住不了天河区,以前天河区有几个城中村,租房都比较便宜,但两三年前开始就全部没有了~所以现在在天河上班的白领或者蓝领都会到其他地方租房。
天河区以东走是黄埔区,属于开发区,房子最便宜,不过就是开发区,生活配套可能不是太理想。
向南走是海珠区,90年代开始发展的一个区,现在那里租房大概属于中等价位,不过就是要过珠江河,比较麻烦。
向北是白云区,属于以前广州的城郊吧~租房也便宜,俾黄埔区略好。
向西是越秀区和荔湾区,属于广州的老城区,生活配套什么的都很完善了,租金属于中上水平。

5000块的月薪要看看你准备拿多少钱出来组房子,对房子要求怎么样。一个人住,租个单间的话,天河区大概要1200-1500左右吧,黄埔区的话我想最便宜500也能租到,好点的也是800左右吧。白云区和黄埔区差不多。
越秀区和荔湾区就大概是1000-1300这个水平吧~
广州的交通很发达方便,但也相对比较繁忙,尤其是天河区,上下班的时候地面上的交通基本属于瘫痪状态,地铁就超多人。最理想当然能在公司的附近找到合适点的房子吧。

广州买个盒饭(好一点的)15元,一些私营的小食店的盒饭大概10元-12元吧(貌似天河区10元都很难找到了),
打车的话上车起步价是10元,每公里2.6元。公交车大部分都是2元。地铁2元开始。买生活用品,副食品的在超市应该比较便宜吧~例如:可口可乐大型超市卖2元,路上的士多店卖2.5元,7-11等等的便利店卖3元。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吧:
衣:在广州逛街买衣服一般在上下九、北京路、流行前线几个地方(个人来说),上下九价钱比较大众化30-100元也能选到不错的衣服;北京路多是名牌,好看的衣服大多需要100-200;流行前线大多是年轻人去的,衣服有很多比较in的款式,不过要会砍价才行。广州在很多街上都有卖衣服,价钱跟质量大相径庭,看个人需求。

食:你在公司包食宿就比较好啦,如果出去外面吃一顿盒饭也要5块左右,吃个高档一点的快餐则要10-20元。四五个人上最普通的馆子点菜的话则要100-150不等,如果要吃西餐、自助之类就准备好每顿50以上/人吧,贵的有100多。

住:你的公司提供住的话建议没事不要出去外面租房啦,因为广州的房租的确比较贵,市区内30平方带张床的单人套间每月至少也要500,70-80平方带基本家电的则要1500-2200一个月(视地理位置而定),而100平方多的则要2500以上。如果不带基本家电的房间(吉屋)要便宜些,不过自己购置家具也比较麻烦。

行:广州坐车的钱感觉并不便宜,搭乘公交车2元/次,如果要转车的话来回就需要8块了。地铁2元起步,一般每3个站加一元。出租车(面的)起步价8元,送3公里左右,之后每公里加2.6元。广州现在摩托市区基本没有,只有出入郊区才有打摩的,一般价钱为面的的1/3。

Ⅱ 谁知道06至08年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是多少

2008年广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8200亿元以上,增长12.3%
人均GDP 超过8万元
工业总产值 突破12000亿元,比增13%以上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477亿元,增长17.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622亿元,增长18.7%
进出口总额 819.5亿美元,增长1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2100亿元,增长13%以上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预计下降4.35%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317元,增长1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9828元,增长1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突破3100亿元,增长达20%
2009年GDP增长目标 10%

天河区GDP 突破1400亿元,增13% 科技产值 532亿元,增长20%
越秀区GDP 人均GDP 131540元,增长10%
萝岗区GDP 突破1000亿元,增20%

番禺区GDP 将达720亿元 工业总产值 1420亿元
南沙区GDP 360亿元 汽车产业完成产值 452.6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45.89%

广州市人均GDP预计在2006年超过1万美元,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跨入人均GDP过万美元的城市。”报道中写道:“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广州市总人口994.3万人,户籍人口702.66万人。按照现行汇率和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将超过11000美元。”报道中还写道:“普遍认为,人均GDP是比GDP更科学的指标。按照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公认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线。”

虽然这篇报道的本意是宣传大好形势,并强调了用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比GDP更科学,但这种说法有可能在误导公众。显而易见的是,报道中做算数平均时所选用的分母错了,因而这个“人均GDP过万元”是有很大水份的。

为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有必要先看一看,国人似乎已经熟视无睹的GDP究竟是什么意思?GDP的英文全称是“GrossDomesticProct”,翻译成汉语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上: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境内”,所有的“常住单位”生产或创造的“增加值”——无论是外国人或是本国人生产或创造的——均计入这个国家或地区的GDP。

因此,要计算人均GDP,也就是说要计算2006年广州市生产或创造的国民财富增加值的人均值,就应该以2006年广州市的GDP总量来除以广州市的“常住人口”(与概念诠释中所说的“常住单位”相一致)。注意,在这里,分母应该是2006年广州市的“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更不应该是6年以前2000年“五普”时的“户籍人口”)。

在网上查询,未能见到2006年广州市的常住人口数,只有一个2005年11月1日由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广州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的人口数——常住人口948.75万人。按这个人口数来计算,2005年广州市的GDP是人民币5451亿元,人均GDP为人民币57457元,按2005年年底的汇率8.1计算,约合7093美元;这个数字是比较“靠谱”的。按报道中的说法,2006年“估计”的GDP是6236亿元,仍按2005年年底的人口数和2006年年底的汇率7.8计算,人均GDP是人民币65729元,约合8426美元。

为什么要按常住人口来计算人均GDP,因为这笔国民财富的“增加值”是广州市的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共同创造的。何况在GDP的概念中强调的是“常住单位”,而构成常住单位的人当然不仅是“户籍人口”,而应该是“常住人口”。

这样计算,广州市还是“占了便宜”的。因为计算的是“人”均GDP,而非“劳”均GDP,人均GDP是应该把被赡养人口也包括在内的,这样,分母还会更大些。但现在相当多的外来人口并没有携带家眷来穗,当然也无法计算他们的被赡养人口,所以这个便宜便只能让广州市“占”了。

报道中也以深圳为例提到了这个问题,“深圳实际人口规模已达到1035万,其中户籍人口171万,”所以,“各种指标深圳最高,但是引起了其他城市专家的质疑,因为深圳市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而深圳恰恰是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最悬殊的城市。”不知为什么现在计算广州的人均GDP时,又把这一点遗忘了。难道就为了放“人均GDP超1万美元”这颗卫星吗?

Ⅲ 广州市1993年~2007年每年职工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求大神帮助

广州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州市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1年职工年平均工资4054元,比上年增长15.70% 1992年职工年平均工资4838元,增加19.28%,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6.79%。 1993年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6272元,增工30.88%,扣除价格上升因素,实际增长4.7%。 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7046元,比上年增长41.36%,扣除价格上各因素,实际增长17.82%。 1995年职工平均工资10166元,增长17.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7%。 1996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1659元,增长13.0%,扣除居民消费价格上升因素,实际增长4.5%。 1997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3118元,增长11.0%,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8.7%。 1998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4325元,增长9.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1.8%。 1999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6201元,增长13.2%,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4.9%。 200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8974元,增长17.1%,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3.9%。 2001年职工平均工资达22141元,比上年增长16.0%。 2002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5104元,比上年增长13.4%。 2003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8237元,增长10.4%。 2004年职工平均工资为31025元,增长9.9%。 2005年职工平均工资为33839元,增长9.1%。 2006年职工平均工资为36321元,增长7.3%。 2007年职工平均工资为40187元,增长10.6%。

Ⅳ 近50年广州市人口变化

广州市统计局评述本次人口普查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8日16:57 南方网

本报讯(记者谭亦芳,通讯员吴永佳、郑纪军)今天,广州市统计局向社会发布广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并进行评述。

人口规模迈向超大城市

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全市普查总人口为994·30万人。与1990年7月1日
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加364·30万人,增长57·83%。总人口规模居重庆(3090万人)、上海(1674万人)、北京(1382万人)、天津(1001万人)等直辖市之后,表明广州市人口规模正在向超大城市迈进。10年来,总人口的大幅度增加,是广州市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来穗务工经商的结果,显示出广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户籍人口的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与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户籍人口增加了112·2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0%,比70年代的 1· 83%下降了0·13个百分点,与80年代持平。这表明,80年代初期以来,广州市的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不仅平稳地度过了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有效地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

家庭户规模进一步缩小

这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家庭237·36万户,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为3 ·21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83人减少了0·62人。家庭户规模缩小,主要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比重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全市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小家庭越来越多地取代了过去的几代同堂。

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全市文盲、半文盲人口由43·79万人减少到23·04万人,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6·95%下降到2·32%。同时,平均每10万人口中具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变化较大。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10年来全市人口的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是全市全面推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老龄人口十年增20多万

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全市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它表明,全市人口结构有所优化。原因是:一、人口生育水平下降了;二、全市吸纳了大量外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但老龄人口总量10年增幅较大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忽视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这次人口普查,全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33·12万人,占总人口的83·79%。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了14·39个百分点;比国家上升9·86个百分点快4·53个百分点。这表明,90年代以来,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主要年份总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全市数据
年份 年平均人数(人) 出生人数(人) 出生率(‰) 死亡人数(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95 6418678 75867 11.82 35735 5.57 6.25
2000 6928460 71248 10.28 39987 5.77 4.51
2001 7066438 67542 9.56 37641 5.33 4.23
2002 7166104 61929 8.64 39673 5.54 3.10
2003 7229059 57277 7.92 41082 5.68 2.24
市区数据
年份 年平均人数(人) 出生人数(人) 出生率(‰) 死亡人数(人)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995 3828449 34888 9.11 22843 5.97 3.14
2000(原八区) 4097002 35378 8.64 25009 6.10 2.54
2000(新十区) 5613729 49805 8.87 33222 5.92 2.95
2001 5718252 48455 8.47 31613 5.53 2.94
2002 5804306 46978 8.09 32997 5.68 2.41
2003 5860737 46632 7.96 33780 5.76 2.20

这个资料是根据广州统计局的2004年统计年鉴。所以只有到2003年的数据。关于人口统计,统计年鉴里还有更多数据,自己看看吧。

2004年总人口和人口变动情况
区、县级市 年末总人口(人)年平均人口(人)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全市 7376720 7314304 9.56 5.74 3.82
市区 5999184 5940869 8.62 5.75 2.87
东山区 652294 645755 7.53 5.45 2.08
荔湾区 518124 519201 5.62 8.39 -2.77
越秀区 416800 419279 6.05 7.74 -1.69
海珠区 854358 846986 7.07 6.20 0.87
天河区 630690 617156 10.05 3.33 6.72
芳村区 187652 186529 8.90 7.28 1.62
白云区 867847 865906 9.33 5.63 3.70
黄埔区 214289 212609 10.67 4.46 6.21
番禺区 1028713 1002757 11.62 5.26 6.36
花都区 628417 624691 8.08 5.20 2.88
县级市 1377536 1373435 13.63 5.70 7.93
增城市 841780 837767 11.00 5.58 5.42
从化市 535756 535668 17.73 5.88 11.85
附:全市常住户口人数 7348972人, 其中:市区5983252人。注:本表按市公安局户籍统计口径计算
从2006.3.14公布的2005年度数据中还没有看到2005年度有关人口的统计

Ⅳ 中共广州市十届七次全会公报中说的建设广州市国际金融城的地点在哪里

广州国际金融城整体规划研究范围北起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南至珠江,东至天河区界,西至华南快速干线,总面积7.5平方公里。广州国际金融城总面积达7.5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包括起步区和西核心区两部分。起步区北至黄埔大道,南至临江大道,东至车陂路,西至科韵路,面积1.1平方公里;西核心区北至规划花城大道,南至临江大道,东至员村四横路,西至员村大道,面积1.2平方公里。广州国际金融城的起步区和西核心区内包含了多个“退二进三”的旧厂房用地,包括有鹰金钱罐头厂、澳联玻璃厂、南方面粉厂、绢麻厂、广州电池厂、昊天化工厂和员村热电厂。广州国际金融城西区将建起450米高地标,东区则将建400米高的地标,与广州塔、西塔等珠江新城的高楼遥遥相望。在起步区中,还将建设金融论坛、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博物馆等。

Ⅵ 2009年的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出来了吗

在这里!

200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2月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张广宁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市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强台风强降雨等严重自然灾害,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克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我们科学决策,及时采取了18项扩大内需和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16亿元,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81233元,增长10%。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达2477亿元,增长17.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2亿元,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5亿元,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40亿元,增长21%。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广州地区完成进出口总值820亿美元,增长11.5%。其中出口430亿美元,增长13.4%。全市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增长10.6%。利用外资结构不断优化,大项目带动特点显著,累计批准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97个。在广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9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29亿元,增长12.5%,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4.4%。尤其是民营工业逆势而上,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543亿元,增长17.3%,高于全市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畅旺,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5.9%。

(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确立了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推进“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及《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完成了琶洲员村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区域、白鹅潭经济圈和白云新城及周边地区等四个重点功能区规划,加快了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步伐,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49亿元,增长13.6%,占GDP比重达59.02%,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4.6%。我市被国务院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南沙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化解,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384亿元,增长6.2%。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建成投入运营,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341万人次,增长7.9%。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47亿吨,增长1%,居全国港口第4位。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100万标箱,增长18.9%,跻身全球集装箱港口10强。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和三期投入使用,会展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达13428亿元,增长22.1%,广州“千年商都”优势进一步凸显。旅游业总收入突破800亿元,来广州旅游观光客人持续增长。汽车、石化、造船、钢铁以及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工业加快向高科技、高集聚、高附加值升级转型。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2639亿元,增长13.1%。其中,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4509亿元。轿车产量达87.94万辆,增长12.3%,跃居全国轿车产区第一;自主品牌汽车研制取得新进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达17.7%。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及配套措施,大力支持软件动漫、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981亿元,增长18.8%,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年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4:38.94:59.02。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增强了我市经济抗风险能力,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新进步。深化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以交通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白云机场二期、南沙港区三期和出海航道疏浚三期、广州新客站站场及武广客运专线等项目进展顺利。34项道路、隧道、桥梁等工程以及7条地铁线路加快建设,快速公交系统试验段动工建设。完成了我市历史上最大一轮公交线网调整优化工作,方便了市民出行。从去年开始政府分三年每年出资4.63亿元补贴公交企业;出资18亿元,分三年补贴公交地铁票价。出台8项措施,规范了出租车行业管理。新增停车泊位超过6万个。建成了一批电力、供水、供气、环卫和人防工程设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林木绿化率达44.4%,森林覆盖率达3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01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改善人民群众关心的水和空气环境质量,制定了《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大规模的治理水环境行动,污水处理系统和西江引水、北部水系补水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制定了《2008-2010年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实施七个方面50项污染防治措施,特别是强化工业企业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促进空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3%,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气象部门监测的灰霾天气天数由2007年的131天减少到110天,下降16%。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突出抓好百家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关停13家燃油小火电、66家小水泥企业和140家挂牌督办违法排污企业。预计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5%,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分别减排0.5万吨的任务,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8%和3.7%以上。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开发补充耕地66.2平方公里,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整顿违法用地取得明显效果。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商业欺诈、无证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尤其是加大对乳制品市场的监管力度,高效稳妥处置“问题奶粉”事件,不仅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本地食品、药品安全,而且保证了我市供应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启动星级卫生街道创建活动,市容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继续推进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了“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完成13.9万平方米危破房改造,1800多户居民受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全面推进,共安装25.6万个监控摄像头,治安视频监控实现全市城区全覆盖,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去年刑事案件下降13.9%,其中“两抢”、“两盗”案件分别下降25.5%和17.3%,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持续上升。大力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和消防安全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全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6.7%和13.5%。

……

全文请查阅参考资料

Ⅶ 根据《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中国目前唯一进入了信息社会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城市是

根据《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中国目前唯一进入了信息社会发展第二个阶段的城市是深圳。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基本结论

全国信息社会发展速度放缓。2016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为0.4523,比上年增长4.10%,明显低于“十二五”期间信息社会发展速度。

2016年,全国有19个省份信息社会指数增速比上年下滑,有113个城市的信息社会指数增长放缓,其中75个城市信息社会指数出现了负增长。

32个城市已经进入信息社会。深圳市信息社会指数为0.8510,是唯一进入信息社会中级阶段的城市。湖州、威海是2016年新进入信息社会的城市。

(7)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公报扩展阅读:

信息社会发展

信息社会发展大体上可分成五个阶段,即起步期、转型期、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社会发展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面临不同的任务和问题。中国信息社会指数在2008年超过0.3,由起步期转入加速转型期。2008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率为8.68%,加速转型趋势明显。

在加速转型期间,我国移动电话、互联网、计算机、数字电视等主要信息产品的普及率将保持大幅度提高。其中,移动电话正处在快速扩张中期,截至2010年6月,我国的移动电话用户为8.05亿,普及率达到了60.5%,北京、上海地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超过100%。

互联网正处在快速扩张初期,计算机应用进入快速扩张初期,2009年全国平均计算机普及率达到11%左右。此外,彩电在中国家庭已基本普及。同时,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Ⅷ 广东省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2005年广东省国土资源系统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保持政令畅通,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条主线,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上下同心同德,边学习边提高、边整顿边发展、边改革边完善、边保护资源边保障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体成效可概括为“五个有”:一是思想认识有进步;二是国土资源深化改革、奋发创新有突破;三是治理整顿国土资源市场秩序有成效;四是保护资源、保障发展和保持稳定的能力有提高;五是党风廉政建设有加强。主要表现在: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得到有效落实;

●严格耕地保护措施,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努力保障发展用地;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扎实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

●努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和抗灾救灾工作,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全面完成“十五”基础测绘任务,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新的进展;

●继续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

●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顺利完成,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全面铺开;

●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党风政风建设。

一、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状况

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2005年全省土地总面积17 975 653.14公顷(含国家下达我省未能核定的岛屿滩面积11 564.90公顷)。其中,农用地14 940 675.85公顷,建设用地1 715 297.74公顷,未利用地1 319 679.55公顷。与2004年相比,农用地增加4 381.39公顷,建设用地增加30 038.9公顷,未利用地减少34 420.29公顷。2005年全省土地利用现状见图1。

(二)土地利用情况

1.农用地

2005年全省农用地14 940 675.85公顷,其中,耕地2 952 743.93公顷,比2004年减少84 121.01公顷,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灾害毁地;园地924 823.18公顷,比去年增加73 504.98公顷,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由耕地改种或挖塘而成为园地和养殖水面;林地10 157 374.09公顷,比2004年减少18 398.46公顷,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改林种果、建设占用和林地因长期或多年未利用而丢荒,开发耕地等因素也占用了部分林地;牧草地27 556.09公顷,比2004年减少382.65公顷;其他农用地878 178.55公顷,比2004年增加33 778.53公顷。

续表

3.土地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转让土地50 865宗,面积为6 937.44公顷,转让金2 622 545.06万元;出租土地 22宗,面积 157.77公顷,租金 1 276.08万元;抵押土地 37 318宗,面积30 421.73公顷,抵押价款17 853 840.62万元,贷款金额10 405 944.82万元。

(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

1.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

2005年,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继续积极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深化矿产资源配置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国土资源部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管理办法和广东省实施办法,对矿产地和采矿许可证进行清理,落实采矿权有偿出让计划。重点完善矿业权交易规则和制度,规范出让程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矿业权交易制度。对重要矿区的矿业权出让,实行出让公示和听证制度,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

2.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

2005年全省探矿权出让5宗,合同金额8 335万元,矿种为铁矿、铅锌矿;采矿权出让792宗,合同金额13 232.31万元,其中招标、拍卖、挂牌出让243宗,出让价款8 661万元。出让的主要矿种为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建筑用砂、陶瓷土、砖瓦用粘土、建筑用花岗岩、片麻岩等。

3.探矿权采矿权二级市场

2005年全省探矿权转让6宗,比2004年增加2宗,矿种为地热、铅锌矿和银矿,价款2 491万元;采矿权转让1宗,比2004年减少5宗,矿种为花岗岩,价款30.43万元。

四、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1.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全省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把认真查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作为一项工作重点。2005年全省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4 082件,比2004年下降了32.56%,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土地面积1 768.07公顷,比2004年上升了22.68%,其中耕地636.55公顷,比2004年上升了35.75%,反映出全省经过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后土地违法行为得到了初步遏制。

2005年全省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2 850件,涉及土地面积1 634.54公顷,结案2 651件,结案率为90.97%。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全省共拆除违法建筑物67 300.38平方米,没收违法建筑物97.18万平方米,收回土地59.32公顷(耕地36.16公顷),收取罚没款6 787.68万元。

2005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动态巡查发现土地违法行为3 011件,涉及土地面积619.86公顷(其中耕地267.58公顷),及时制止土地违法行为2 147件,涉及土地面积400.6公顷(其中耕地174.31公顷),挽回经济损失996.28万元。土地违法责任人受行政处分的17人,受党纪处分的41人,受刑事处罚的22人。

2.地矿违法案件查处情况

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处矿产资源违法行为364件,比2004年提高了41.09%,反映出全省在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中加大了对矿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全年矿产违法案件结案280件,结案率为73.68%。在查处矿产违法案件中,吊销采矿许可证17件,收取罚没款2 184.27万元。矿产违法责任人受党纪处分的3人,受刑事处罚的8人。

五、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2005年全省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41件,比2004年增加21%,受理120件;审结129件(含上年未结案件9件),比2004年增加25%,其中维持92件、撤销18件、撤回申请10件,未审结21件。

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和人员培训情况

2005年省、市、县(区)三级国土资源管理从业人员5 657人,其中行政编制人员4 066人,占从业人员的71.88%。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284人(占5.02%),大学本科及大专3 754人(66.36%),高中及中专1 467人(25.93%),初中及以下152人(2.69%)。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员占了71.38%。

2005年全省国土资源行政经费收入总额 77 138.9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66 427.56万元,其他收入10 711.37万元。全省参加各种院校培训人数达2 572人次,其中参加党校学习1 025人次、行政学院学习140人次,学历教育447人,本年获学位8人。

七、问题与建议

(1)尚未摆脱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今后应进一步提高用地效益、节约集约用地、提高用地成本,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控制将耕地尤其是耕种条件好、质量高的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立足内涵挖潜,努力盘活消化存量土地,满足科学发展用地需求。

(2)对有关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成果的整合利用还不够,今后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3)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应尽快制订出台全省国有土地协议出让最低价标准,对工业项目用地实行公开交易,对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

(4)在矿业权市场建设方面,要深化矿产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完善矿业权交易规则,规范出让程序,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矿业权交易机制,促进矿业权市场建设,早日实现矿业权百分之百招拍挂出让。

(5)在测绘市场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测绘市场,依法开展测绘资质审批,严格管理,完善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测绘市场环境。

阅读全文

与广州社会经济发展公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