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与日本贸易现状
日本是我们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有很大发展,从1980年的只有94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1678.9亿美元,增长了将近十七倍。从1993年开始到2003年连续十一年日本一直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从2000年只有94亿美元,发展到中日双方的贸易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快就是因为双方互补性强,大家互有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日本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飞速增长,目前日本在中国已设立了三万多家企业,实际投资金额已经达到400多亿美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开始对日本进行投资,截至到去年底,在日本投资的企业已经有130家,所以两国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也发展得很好。 另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向我们提供的开发援助资金(ODA)达三万多亿日元,建立了2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日本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和扩大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刚才我说两国贸易从94亿美元到去年的1678亿美元这样大幅度的增长,与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增加以及在资金上的合作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这些年来,中日两国的技术合作开展得也很好,日本是我们引进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日经济贸易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受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三参拜靖国神社的影响,致使中日关系政治冷,经济也开始变凉,首先表现在两国的增长速度变慢,比如2000年到2004年的这五年期间,我们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6%以上,而中日贸易增长只有20.8%,另外我们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关系也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我们和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的贸易发展年均增长25.2%,同现在我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的贸易增长22.9%,东盟32.1%,韩国增长30.1%。所以相比来讲,同日本贸易往来的增长速度就低了一些。因此从去年开始,日本已经从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下降到欧盟、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对于中日贸易的这种发展变化,是由于两国政治关系比较冷,所以经济贸易关系也开始变凉了。这种凉的主要表现一是刚才讲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另外,中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下滑,比如2000年中日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是17%以上,2004年已经下降到14.5%,下降了将近三个百分点。
Ⅱ 中日经贸合作前景浅析
问:中日经贸关系浅析
答: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而经济也会依托政治而加速发展。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日本政府高层官员的顽固参拜靖国神社将会使经济贸易往来受到影响而逐渐降温。直至日本政府高层对侵华战争的罪行作出相应的回应。 2005年,中日贸易同比增长约12%,这已是连续11年中日贸易增长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水平。所占比重由1994年的高点24%降至13%,比高点时水平低11个百分点,说明两国贸易密切程度大幅下降。 从中国角度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减低,贸易热度在降温。经济贸易降温与中日政治关系趋冷存在着因果关系。 从日本角度分析,两国贸易持续较快增长,日本对中国加上香港的贸易额已超过对美国的规模。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造成两国贸易“温差”的原因,一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贸易增长水平低于中国,也低于美国和欧盟;二是日本市场规模不如美国、欧盟大,增长空间相对较小;三是中国对日本出口占中国总出口比重下降更多,2005年约占10%,而从日本的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5%。在各国普遍重视出口的情况下,日本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下降更加明显,而中国市场对日本的重要性却在迅速提高。四是日本政府的高层官员以及日本右翼分子对上世纪侵华战争的罪行不能正确对待 、谢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造成一定影响。
Ⅲ 中日动画产业发展现状比较跟国际经济与贸易有联系么
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了扩大本国动漫产品在国际上的销路,加大日本文版化在海外传播和权影响的范围、力度,日本政府不但将动漫产品作为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而且还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来培养,在政策、资金和组织上都给予极大帮助。
Ⅳ 求中日经济关系及其走势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史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只看见“五十年对立”而无视“两千年友好”,或只看见“两千年友好”而无视“五十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甚至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在半个世纪中发生,使两国人民祖祖辈辈辛辛苦苦创造的财富瞬间破坏殆尽,使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突然断裂,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稳定,饱受着战争的煎熬和战争创伤的折磨。两场战争使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使日本的繁荣瞬间变成废墟,国家主权受到限制。“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如果说“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的中日关系历史,仅仅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好”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人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好”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五十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原因,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强国向政治经济强国的转变;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的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个国家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主观和客观上都在向综合性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大局有深刻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反省,对其侵略行径对亚洲各国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并用其和平发展道路及对世界,特别是对周边国家的睦邻富邻实践,取得相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暂时的关系紧张而牺牲未来,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作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亚在内的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国家利益,这是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周边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证,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人们情绪不稳更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后列。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于世界前列,发展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远远比对日本更重要。发展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就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是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应该对亚洲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作出贡献。必须以未来目标和未来要求引导过程行为、制约过程行为。对于中国来讲,从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就显得极端重要。
未来的世界应当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当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当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贡献。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国际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理应从亚洲开始,东北亚新秩序的建立定将首当其冲。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着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当前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就是我们应当具备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当理解、支持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决不能因为一时冲动作出的过激行为使我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为他国误解和攻击的理由。
一体化是亚洲,也是东北亚未来的基本走向,东亚各国在这个问题上存有共识,并且在作着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一体化,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符合地区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未来一体化,东北亚未来一体化的建设。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都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主体国家,都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日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一体化的进程。从亚洲未来和东北亚的未来着眼,中国和日本应当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更为重要,它既可以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可以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既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又有利于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更有利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基于此,我国应当妥善看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用大智慧看待问题,善于用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地区一体化的未来大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种消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都依赖于从现在起“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任何松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发生了大规模的外来入侵,否则我们都应当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现在,实现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讲,我们曾经丧失过大的机遇,现在再也不能失去机遇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有抓住,日本则抓住了,当我们“噩梦”醒来的时候,我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则在战争废墟之上,发展成了世界经济强国。21世纪初,世界又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中国来讲,真是千载难逢,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也不能受干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民族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要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使不和谐因素影响到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虽然责任在于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更大。我们要善于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从暂时看,问题很大、麻烦很多,但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当是理性选择和最佳方式。
Ⅳ 中日美动漫产业的比较 比较中日美动漫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中国动漫的发展方向
中日美动漫对比
说起动漫我想大家对此都很了解,从小时侯我们看过的“变型金刚”、“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多啦 A 梦” ....... 很多很多。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动漫赏析课程的学习后,我们对中日美的动漫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 日本动漫在一步步占居世界动漫的首位,美国动漫也在世界上占有较高的地位,而中国的动漫却停滞不前,最近甚至有倒退之势。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中日美动漫的差距:
由于各自国家文化的差异,中国、日本、美国这三个国家的动漫文化也各不相同。《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这些国产动画,我想都是大家儿时的美好回忆,挑战天庭、叱
的中国动画片人物造型千篇一律,缺乏生命力,模仿抄袭的成分严重,中国动画线条粗糙,色块明显,不和谐,缺乏立体感,背景太过简单。
在造型方面日本动画追求唯美,男主角的大部分都是长得很帅,拥有魁梧的好身材;女主角则一头长发,瓜子脸,一双大大的眼睛和小巧的鼻子,身材非常好。 日式动画的场景绘制很细致, 在 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表现的就是丰富细致的场景。
美国动画中,人物不算美形,人物造型都比较简单,人物比例不正确..比较夸张。 美国的动画无论是场景渲染还是角色表现,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不过夸张的人物形象依然是不变的风格。
通过以上对比,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我们,不禁为中国的动漫事业感到担忧。希望中国动漫能突破局限,努力改革创新,做出优质动画作品,再现中国动漫的辉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动漫之路,让中国早日成为动漫强国。
给最佳
Ⅵ 简述中日经贸关系现状和前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向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态势.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努力实现中日经贸的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是两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进同各国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和我国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地,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又是日本经济发展所特别借重的。近年来日本对我国出口大幅上升,中国已成为日本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双边贸易总额继2002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后,2004年达到了1600多亿美元。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两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了在科技、教育、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
中日经贸关系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日经贸关系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日益紧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日益发展,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中日经贸关系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困难,但是中日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去年日本对华投资已经达到30%,中日贸易也达到了创记录的高水平,这就说明由于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市场的因素在起作用,而市场的因素可以超过政治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可以而且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二,中日经贸关系在亚洲经贸一体化的情况下得到开展和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各国在经贸方面联系密切,特别是通过一条条生产链和供应链的合作,使得东亚各国的关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过。像汽车产业,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这样一些国家生产,最后汽车的组装在日本或者在中国,但是总体是由一条跨国的生产链完成的,由于各种各样的生产链和跨国链的形成,各个国家的产业关系形成一个产业链,组成一个大的网络,所以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成为这个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东亚的经济进程,两国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
第三,两国关系在一种比较好的情况下发展。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而且未来还将保持8%、9%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也有一个复苏,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会在这样比较好的情况下发展,有更多的商机、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对中日经贸关系,今后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因为它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而这个大背景形成了中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市场因素。再加上中日两国经济关系,中日两国的经济形势都不错,就保证了今后中日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
Ⅶ 近几年中日政治经济等关系发展
现在的中日关系已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中日关系如何发展也将取决于日本对中国政治、经济上的态度。
21世纪初,中日关系正处在共同构建“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转折期。未来10~20年期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些最重要因素的变化方向进一步明朗化的关键时期。“中日伙伴关系”的目标能否得以实现?从目前看,其前景既有光明,也有阴影。就我国的对日政策而言,应在中日关系中力求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尽量争取实现有利于我国的周边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最佳前景。
因为日本政府在侵华战争问题上的态度,和劳工赔偿、慰安妇问题、钓鱼岛、东海油气田等等问题,我国国民对日本本能的抱有一种政治上的反对和感情上的拒绝----即使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的经济往来。
4月12日上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东京招开记者招待会要求中国政府对近日以来中国各大城市针对日本的反日抗议活动进行道歉并对中国国民严加管束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日本首相小泉在4月11日夜也对日本全国发表了电视讲话公然宣称中国的反日行动是愚蠢的。中国政府必须向日本国民道歉,中国要为破坏中日关系负全部责任,中国要为愚蠢的行为负出代价并危胁要经济制裁中国。
对于日本政府对侵华战争等罪行一直不予承认和谢罪的行为,哪怕有一点点良知的中国民众都不会认同。都会坚决反对。基于日本政府在侵华战争、慰安妇问题、劳工赔偿以及中日岛屿之争,中国民众本就愤慨难忍,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和日本首相小犬蠢一狼的言行无异于是火上浇油,更加激起了民众的反日情绪。现在网上的反日浪潮日益高涨亦表明了中国民众的意愿。
中国政府基于中日经济、日中友好等等方面一直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的态度。指出只有日本政府坦诚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勇于承认并承担应有的责任才会赢得世人的谅解。但是,日本政府所持的态度不能不说让人感到遗憾。
基于此,中日关系的平稳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政府。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如有需求,请追问。
Ⅷ 从政治经济角度,理解近代史上中日关系发展
日本还是可以的 那边 天天研究上网
Ⅸ 为什么中日韩经济发展得那么快
中日韩都是科技优秀国家 科技带动经济
Ⅹ 世界近代史作业:比较中日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近代中日历史的不同面貌,主要是由近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工业化的不同成效所决定的。
在近代工业的发展方面,中日存在着诸多差别。两国在19世纪50和60年代相继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在起步阶段,中日有一些共同点: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发生,从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开始,以军事工业为中心,并围绕着军事需要而发展起来;近代生产技术、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开始时都来自西方国家;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途径,都包括政府、官僚、内外借贷资本、民间大小商人与地主的投资,其中尤以政府投资为主;同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但两者的结局却不同:日本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而中国根本未能实现工业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两国政府的方针和措施的不同。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对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为工业化创造了基本前提,而中国洋务运动不仅没有触动、反而维护封建制度,从根本上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明治政府很快从以官办工业为中心转向大力扶持民间工业,而洋务派却始终对民间工业加以控制乃至压制。
另外,两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又会造成什么影响?由此可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国门打开以后,中日两国在不平等条约体制下都形成了半殖民地贸易结构。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并设法利用外部世界的有利因素,服务于本国近代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中日共同面对的课题。但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两国当权者的因应却大相径庭。明治政府与洋务派在本国对外经济联系问题上的观念有近代与传统之别。明治政府为根本改变半殖民地贸易结构,收回关税主权和外贸自主权,与西方国家进行了长期交涉与斗争,并最终取得成功,而清政府却没有做到。明治政府彻底清除国内妨碍近代外贸发展的各种因素,多方创造条件促进出口,而清政府在这些方面一概消极无为。结果,日本出口的茶、丝不断夺去中国在欧美的市场,其工矿产品对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出口不断增大,而中国除了一部分器械缫丝产品之外,一直没有近代工矿产品出口。日本通过扩大外贸出口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近代化,为本国工业化争得了资金、市场,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竞争推动下发展,而中国却连原有的外贸优势也丧失掉,谈不上为本国工业化创造条件,并日益受制于西方国家的贸易掠夺。
最后提到新兴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出现无疑是近代中日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他们加以比较研究,可加深人们对两国所处经济环境的了解。中日资产阶级产生之初,“官商关系”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差异也很明显: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资产阶级受到政府多方扶持而迅速崛起,两者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高水准的思想认同和行为合作。但在中国,新型官商关系直到20世纪初期才形成。中日在近代经济立法上的迟与速、缺与全以及贯彻法规力度的弱与强,对于两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产生了不同影响。中国经济社团在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上落后于日本30年,且比日本的经济社团带有更多的政治因素,更易于受政治风波影响,基础不稳固,也难以得到政府支持,这些都限制了中国资产阶级发挥促进早期现代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