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山西经济发展形势

山西经济发展形势

发布时间:2021-01-08 17:01:44

1. 急急急!!!山西省政治经济情况和发展!重点发展的城市

2012年,山西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胶着、国内经济放缓等复杂多变形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测算,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712.9亿元,增长10%,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高于国家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29.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3236.3亿元,增长9.6%。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增产6%,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生产的良好态势,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的初步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2.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原煤、洗煤、焦炭、生铁、粗钢、钢材、原铝、氧化铝、水泥、发电量1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焦炭产量同比下降5.2 %,其余9种保持增长。其中原煤产量6.8亿吨,增长7.0%;水泥、洗煤、粗钢、钢材两位数增长,分别为26.6%、14.9%、12.6%、12.4%。
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302.1亿千瓦小时,增长6.6%;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3%。前三季度,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4.1亿吨,增长2.0%;公路货运量5.3亿吨,增长9.6%。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51.4亿元,增长25.8%,快于上半年1.7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2991.7亿元,增长19.8%;民间投资完成2591.8亿元,增长32.8%。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7.5亿元,增长28.8%,快于上半年1.1个百分点。
4.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旅游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72.4亿元,增长15.3%,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增长15.1%,批发业增长17.0%,住宿业增长16.7%,餐饮业增长15.4%。前三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1349.3亿元,增长36.4%。
5.对外贸易降幅缩小。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103.8亿美元,下降4.5%,降幅较上半年缩小1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44.0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值59.8亿美元,下降11.4%。
6.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118.8亿元,增长16.9%,较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6.1亿元,增长23.7%,较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
7.信贷增速有所加快。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848.6亿元,增长16.1%;贷款余额12963.0亿元,增长19.2%,存贷款增速均比8月末有所加快。
8.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9.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16.6亿元,增长26.7%。其中侧重民生类的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5.0%、34.9%、30.8%、25.1%、10.6%。
10.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2.4元,增长13.1%,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88.0元,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宏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大。下一阶段,全省上下应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2. 求关于太原的经济建设情况

详见太原经济信息网http://www.tyeic.gov.cn/

2005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发展综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各行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十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年奋斗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增长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力迅速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率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完成计划103.6%:增长20.4%,增幅高于计划0.4个百分点;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0.21亿元,增长28.5%,增幅高于计划8.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增长15.1%,增幅高于计划0.1个百分点;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下降0.6%。其中:出口总额21.17亿美元,下降19.5%:

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完成计划114.8%;增长35.8%,增幅高于计划17.8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完成计划116.2%增长33.6%,增幅高于计划18.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完成计划100.0%,增长12.0%,增幅与计划持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完成计划103.3%;增长13.7%增幅高于计划3.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低于计划1.9个百分点。

二、 “十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递增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顺利完成“十五”奋斗目标划上了圆满句号。 “十五”时期的五年间,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由396.27亿元提高到895.49亿元,增加499.22亿元,年均递增14.0%;

财政总收入由56.36亿元提高到163.01亿元,增加106.65亿元,年均递增23.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0.51亿元提高到292.11亿元,增加201.60亿元,年均递增19.6%;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山73.55提高到142.53,提高68.98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0.94亿元,年度投资由104.77亿元提高到438.51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9.42亿元提高到384.03亿元,增加194.61亿元,年均递增15.2%;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0.31亿美元提高到33.72亿美元,增加23.41亿美元,年均递增26.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19元提高到10476元,增加4457元,年均递增11.7%;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43元提高到4402元,增加1759元,年均递增10.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五年上涨3.2%,年均上涨0.6%。

“十五”时期,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2:48.1:49.7,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全市经济的主体。从发展趋势看: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2%,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领先发展。实现增加值430.67亿元,增长1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444.83亿元,增长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从2001年开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经过几年的加速增长,目前正在从加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过渡,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二、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9.96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11.44亿元,渔业产值0.27亿元。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农民种地热情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3.4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9千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为29.1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09万吨,秋粮产量26.09万吨。

突出发展城市农业,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扩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1%:蔬菜产量为143.22万吨,增长3.4%。

畜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肉类总产量6.51万吨,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4.32万吨,增长2.3%;牛奶产量9.44万吨,增长11.4%。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620.87亿元、增加值148.14亿元,分别增长30.0%和29.9%;营业收入549.64亿元、上交税金29.96亿元,分别增长30.6%和58.5%。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农民的收入构成与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规模工业生产趋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5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减缓3.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40.0%;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38.73亿元,增长9.7%;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19.8%:县属及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81.42亿元,增长28.2%。

轻工业加速增长,完成增加值38.41亿元,增长40.0%,增幅快于上年14.9个百分点;重工业平稳发展,完成增加值253.70亿元,增长17.7%,增幅比上年减缓6.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为13.1:86.9,轻工业比例上升1.1个百分点。

国有控股企业仍保持主体地位,完成工业增加值210.39亿元,增长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2%,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

经济效益继续攀升。前11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2.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31点;实现利润34.95亿元,增长26.0%;实现利税91.89亿元,增长22.5%。

煤、焦、钢生产平稳,初步统计,全年原煤产量4070万吨,焦炭产量1196.8万吨,成品钢材产量434.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5.8%和8.4%。在重工业增速减缓的影响下,电力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全年发电量149.4亿千瓦,比上年下降1.3%。

四、投资增幅趋于平稳,市属投资比重较高

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步从高位回落,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回落3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1亿元,增长28.5%。增速回落22.9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差距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由上年的41.8个百分点下降为11.0个百分点,有效需求回升的均衡性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特点如下:

工业投资主体地位突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7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55亿元,增长49.4%,其中:工业投资258.80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增长50.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40亿元,增长1.8%,其中:房地产投资79.44亿元,增长5.4%。

国有投资领先增长。国有投资完成232.39亿元,增长48.5%,非国有投资完成167.82亿元,增长8.4%。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的比例为58.1:41.9,国有投资比例较上年上升7.8个百分点。

市属项目投资仍占有较高的份额。中央项目投资完成23.09亿元,增长32.1%;省属项目投资完成175.06亿元,增长97.6%;市属项日投资完成202.06亿元,下降1.6%。三项投资主体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份额分别为:5.8%、43.7%、50.5%。

五、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持续平稳

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市级财政完成98.79亿元,增长32.8%:县区财政完成64.22亿元,增长40.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增长33.6%。一般预算支出执行72.03亿元,增长26.9%。

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带动下,财政收入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第二产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迅速攀升,使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87.1%;第三产业繁荣,消费需求明显回升,使营业税比上年增长18.4%。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骨干财源的壮大,为财政增收提供了保障。

2005年,货币政策呈现“稳健”基调。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39.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9.14亿元,比年初增长9.6%,分别比上年回落8.2和5.3个百分点,存、贷款增长差由上年的8.6个百分点下降为5.7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491.48亿元,现金支出4361.41亿元,净回笼货币130.07亿元。

六、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市场流通保持旺盛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8.04亿元,增长13.0%;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00亿元,增长108.7%;县以下零售额9.99亿元,增长95.8%。

从消费地域看,城市零售额占到全市的95.8%,城市消费主体仍然突出。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出现了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零售额,城乡消费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七、市属外贸出口活跃,利用外资水平提高

受焦炭、金属镁出口量、平均出口价格下降,以及煤炭出口量减少的影响,地区出口出现下滑趋势。2005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1.17亿美元,下降19.5%:进口12.55亿美元,增长64.2%,实现贸易顺差8.62亿美元。

在面临出口政策调整,资源性、高能耗产品出口减少的情况下,我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经过市政府与各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市级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出口额在全地区的比重迅速上升。前11个月,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2%。其中:出口3.36亿美元,增长 31.9%;进口2.51亿美元,增长2.4倍。市级出口额占全地区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上升为17.4%。

2005年,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户,比上年增加8户,实际利用外资16490万美元,增长15.6%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增长13.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7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上年的100:41上升为100:42,呈现差距缩小趋势。

居民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06元,比上年增长9.8%。消费多样化趋势明显,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增长的有:食品支出增长5.5%,衣着支出增长24.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3.4%,居住支出增长14.5%,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增长31.5%。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0.4%,交通及通信支出下降2.1%。

储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4.92亿元,比年初增长25.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950.39亿元,增长26.6%;农村居民储蓄74.53亿元,增长16.0%。

九、物价指数温和上涨,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与上年同期3.9%的上涨幅度相比,涨幅减缓2.8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回归平稳,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了高增长低通涨的稳定运行格局。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呈现“五涨、—平、两降”的趋势。上涨的五类是:食品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2.4%。持平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的两类是:衣着类下降3.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7%。

物价运行的主要特点是:粮食需求增长逐步趋于平稳,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居住类、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与上年相比有所同落。

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二级以上天数增多

2005年,我市共出现二级以上天气245天,比上年增加21天。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39毫克/立方米,下降15.2%;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浓度年口均值0.020毫克/立方米,下降9.1%。综合污染指数由上年的3.23下降到2.92,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写下了最后的一笔,随着“十—五”时期的来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有利于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竞争力;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太原率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必将增强我市的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经济运行中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

2006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意识,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十五”成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加快太原率先发展步伐而继续努力。

3. 山西的情况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4. 山西的经济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

改革开放二抄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势,客观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各地区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是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参考。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0个行政区(由于吕梁某些原始统计数据取得比较困难,这里暂不研究——作者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产业结构的格局,探讨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5. 山西的发展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

6. 你怎样评价山西的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西是中国第一产煤、输煤大省及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量优、易开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基本形成了勘探设计、矿建生产、加工利用、煤机制造、教育科研、多经三产等协调发展的煤炭工业体系。30多年来,煤炭工业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质”的上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巨变,煤炭工业成为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2009年以来,山西省煤炭行业全面实施安全整治、重组整合、转型调整、运行调控、素质提升和解决“四矿”问题“六大攻坚战”,确保了全省煤炭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和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2009年山西省完成原煤产量6.15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炭集团产量3.79亿吨,同比增加3056万吨,占全省煤炭产量的62%。2009年山西省煤炭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766亿元,同比增加266亿元,占全年山西省GDP一半以上。
煤炭占中国国内一次能源消费量60%以上,预计到“十二五”这个比例都不会改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短时期内不会改变,山西作为国家煤炭大省和重要能源基地的突出地位不会改变。山西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具有大规模发展煤炭工业的有利条件。山西不能离开煤炭资源优势谈发展,而在于如何把握好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克服煤炭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山西作为中国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有成熟的投资环境与投资政策,是进行煤炭投资的绝佳之地。

7. 山西发展怎么样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年来我省经版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权水平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形势,客观全面地研究山西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分析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对各地区经济的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是决策部门衡量本地区的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发现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参考。本文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山西省10个行政区(由于吕梁某些原始统计数据取得比较困难,这里暂不研究——作者注)的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产业结构的格局,探讨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阅读全文

与山西经济发展形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