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复主义市场经济给社会主义文制化带来了活力,活跃了我国的文化市场,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作品,繁荣了我国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而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诱发各种不良思想,滋生各种不良现象,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等,使我国的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伍』 茶文化的经济作用有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茶为国饮”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而现今“茶文化”促进了我国茶叶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满足人民生活消费需求、打造优秀文化旅游云产业方面,亦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趋势。
1、“茶为国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茶文化的产业需求,正在不断趋向成熟 。这种关系的表现特征,即是以“茶文化”为媒介,形成茶栽培、制茶工艺开发、茶饮、茶礼、茶仪、茶会等多种茶经济产业链,不断扩大中外市场占用额,不断提升品牌,拓展规模,在所在地已备具了相当的经济实力,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中国白茶之乡”的安吉为例。安吉不仅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且也是闻名遐迩的茶乡。当地通过发现和推广白茶,带动了经济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产业规模。白茶,原生长于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颠,仅此一丛野生。相传树龄已逾数百年。上世纪70年代末,经安吉茶叶科技人员发现后潜心研究,终获无性繁殖成功。到2008年止,白茶己发展到5万亩,形成白茶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白茶已成为安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大新兴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为了弘扬茶文化,使安吉白茶发扬光大,安吉县已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安吉白茶节”,节庆活动欢快明朗,富有茶乡韵味,进行茶艺表演,白茶仙子评选,白茶主题公园游园、白茶街开街和白茶村揭碑仪式。该县的白茶产业经济仍呈上升态势。这足以证明:一个新颖的白茶产业,牵动了一个成熟的产业基础,其渗透力是无限的,经济回报也是无限的。
2、“茶为国饮”促进人民生活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费指数不断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对茶文化的消费需求,在不同层次的消费人群中,呈现了不同的消费特征。细分这种市场,可概括为普通消费型、美容消费型、休闲消费型,社交消费型、保健消费型、学术消费型及外交消费型等。鉴于多种消费关系,就为我们拥有各种经济成份的茶饮经营者,拓展了施展才艺的空间,为经营构筑了各种不同的市场模式;为我们精心经营,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
3、“茶为国饮”促进优秀文化旅游大都市的国际化
当前,我国各地正在建设文化经济大省、城市正在打造优秀旅游文化国际化大都市两张名片。目前茶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茶旅游业兴起和发展。由于中内外交流的频繁进行,内外部市埸环境条件的变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费群,从而引起新的消费形式的变革,或应运而生。当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时消费” 和“茶餐结合”的一种典型形式。本文内容由fjteaw.cn网络收集整理。
三、弘扬茶文化、发展茶经济的思考
1、要充分树立挖掘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提炼中国“茶文化” 精神核心理念的观点,用来指导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加快茶叶经济发展,显示“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普及倡导“茶为国饮”重大现实意义的宣传,推进这一战略目标在茶叶经济发展中的实现。
2、树立倡导 “茶为国饮”发展茶业经济理念,解放思想,转变单一经营观念,探索和创建茶餐结合、分时消费等多种经营模式,满足中外市埸需求。
3、编制 “茶为国饮”、拓展茶叶经济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分期实施年度计划方案。将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列入当年或规划期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确保实施。
4、建立全国优质名茶开发基金。重点扶持和鼓励名茶生产基地,进一步发展优质名茶生产,为发展茶饮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优价、绿色环保的茶品。
5、树立品牌理念,培育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交流会”,弘扬中国名茶的特定理念,探讨经营模式,交流经营经验。
6、定期举办“茶文化”论坛,宣弘学术观点探讨、产业发展研究等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精神,交流茶经济、茶文化的经验,并作为中外“茶文化”交流的“桥梁”。
7、征选和培育“茶文化”形象系列代言人,为宣传整个倡导活动,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服务。
8、建立茶科研发展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培育新品种、优化历史名茶种,为发展茶饮业提供科技含量高、颇具市埸竞争力的新茶品。针对产地、本区域和全国三个不同产茶区域,分别建立名茶研发核心层、紧密层和联系层协作关系,促进名茶市埸开发。
9、建造“茶文化”展示馆,作为“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姐妹馆。可在馆内分别设立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各个展示区域,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物质载体和内在精神的理念内涵。
10、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充分组织和精心编排“茶文化” 专题节目,向世界昭示我们倡导国饮、发展茶经济的理念和决策及方略。
只要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规划、精心实施,坚持弘扬“和谐、发展”中国茶文化这一永恒精神,就一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中国不仅是世界茶文化大国,也是世界茶经济大国。
『陆』 经济生活,扩大文化消费的必要性
扩大文化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版。发展文化产业权,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开发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只有积极适应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和文化消费水平,培育新的文化消费热点,才能为发展文化科技、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支撑。扩大文化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积极有益的文化消费,能够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大家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在道德、心理、创造力等方面也得到充分发展。
『柒』 文化消费与经济发展同步
【答案】 D 【解析来】 试题分析:在自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符合题意,应选;优秀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A错误,不选;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不符题意,不选,C不符题意,不选, 故答案选 D 。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捌』 运用市场经济,公司经营和居民消费的有关知识,说明当前怎样才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太大了,就算是一篇上万字的论文也不见得说得清楚。
从居民消费上来讲,可以根据经济学定律中的,人均GDP水平与消费比例的关系这方面来考虑一下。
『玖』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主要路径
财富是在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循环流动中增值的,但当今的世界财富流动非常怪异,中国大力发展产业经济赚取的外汇,却要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的形式借给美国人,然后靠美国人的消费来带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国产业赚得利润后要通过借给美国人消费来带动自己发展,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逻辑成立,现实如此。
美国虽然也有产业经济,但却对中国禁售他最擅长的高技术与军工产品,这更增大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但美国人却一再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以抵赖其巨额债务,中国明知道吃亏,明知道虚妄,明知道不可能持续的经济循环,但直到目前,还依赖它发展,这样的一种中美经贸关系已把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牢牢拴在一起,放弃不得、摆脱不得,这样的一种经济循环还让美国人误以为自己很有钱,扩充军备,把从中国借来的钱瞎糟蹋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甚至糟蹋在对中国的国际压制上。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经济现象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两种经济循环来实现平衡的,一种是通过家电、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来实现消费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循环平衡,如今这三大产业都已发展到某种平衡极限,不适宜再继续大幅增长。另一种是投资拉动与产业经济间的经济循环,这种叠加式的经济循环使中国产业经济越发展越庞大,加上中国大量的富余廉价劳动力,把世界的产业经济都吸引到中国,支撑着全世界的消费经济,中国承担了世界经济分工的低端产业部分,不但国际贸易越来越不平衡,还承受着全世界的高能耗与高污染。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原因是:中国人赚了钱,只作生产投资,只为别人提供商品服务,不懂得消费,使中国消费市场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
中国八十年代就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倡发展服务业,为什么中国消费市场经济至今没发展起来呢?为什么中国2006年就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呢?
这得从文化说起,由于“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大多数中国人都保留很深的短缺挨饿记忆,对“饿肚子的文化革命”深恶痛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总想方设法否定、批判、摆脱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调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经济”,对文化意识形态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懂得文化,社会越来越丧失高尚文化信仰,就连小学语文课本都自信地告诉学生“私欲推动了历史进步”,可见这十几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调整有多么的“翻天覆地”。
这种越来越“唯物”“务实”“功利”的商业社会文化,认为身体需要才是人的最真实需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实物消费才是“合情合理”的最“真实”消费,对脱离身体需要的高尚思想文化有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本能抵触与鄙视,这种唯物功利主义的文化消费观念,导致中国人只青睐与身体物欲有关的文化消费活动,如异常发达的餐饮业、洗浴业,但这种基于嘴巴、胃口等感官享乐的娱乐文化消费只能让国人支出有限的富余资金。这种唯物主义的物质经济文化导致中国人在现代商业社会,仍象传统封建地主一样,有钱就买地,有钱就做房地产投资,只知道发展物质产业经济,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创造社会价值的关键作用,不理解为什么高尚文化“消费”本身还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懂得文化对社会经济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导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
2. 真正意义的消费经济是文化消费经济
什么是消费经济呢?要解释消费经济,得从人的需要谈起,人的需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消费经济,就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经济。对应人的物质、精神需要,有两类消费经济,一类是满足身体最基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消费经济,包括粮食、蔬菜、服装、汽车、房子等等;一类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化消费经济,这既包括纯精神文化消费,也包括高文化含量的衣、食、住、行消费,后者总是被唯物主义经济学家划到物质经济消费范畴,而忽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
全世界95%的财富都集中在5%富人手中,这5%富人的基本衣、食、住、行消费是有限的,但这5%富人的文化消费是无限的。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花5000万美元造的大木房子,并不是为满足其居住需要而建造的,而是应他的个人文化需要建造的,这与中国近代富裕的徽商、晋商所建造的安徽民居、山西民居在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其实,大部分的高档衣、食、住、行需求,都是应文化需要形成的,人们购买中高档汽车的第一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让身体舒适,而是为了其文化象征(身份)意义。
所以,从经济比重看,精神文化消费在国民消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的基本物欲消费。真正意义的高消费是一种高尚高贵的文化消费,简称“高文化消费”,高文化消费让人体会到幸福快乐,高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文化层次。高文化消费常常同时包括高尚精神消费与高贵物质消费,精神文化是高文化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但中国某些暴发户所奉行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消费,则完全是受自卑的虚荣心驱使的,是完全脱离文化内涵的畸形高贵物质消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文化消费。
中国从2001年至今,延续了一个少见的持续经济发展周期,这一经济发展周期主要是由房地产推动的。如果说2001年-2004年的中国房地产经济是以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为主的消费经济,那么,2005年至今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则主要是由金融投资拉动的衍生金融经济。其根源是出在中国富人身上,掌握中国80%财富的20%富人,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不理解高文化消费的真正价值,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后,各种感官娱乐也消费腻了,剩余的钱找不到消费目标,就只好到处投机投资,由此造成流动性过剩,股票风险大,一般都用来买房子,山西煤老板整层整栋地买楼,温州人则纯粹是炒房子,越买,房价涨的越快,高级公务员、高级经理人也把积蓄都投在买房上,每家有四五套房子,却空置着,由此把中国房价越炒越高,这种主要靠富人投资堆积起来的房价,与炒上去又抛出,再跌回来的股票不同,因投资而炒上去房价是很难降下来的。真正需要购房消费的普通老百姓,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只好搜刮祖宗三代的积蓄加贷款来买房。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国际资源材料价格都借着中国房地产上涨而上涨,但银行利率却越来越低,货币贬值更加大了贫富差距。中国各地方政府倒乐观其成,房价越高,地方GDP越高,财政收入越多,都拼命招商引资,拼命拆迁,拆迁费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财富却越来越少,越来越没钱进行消费,消费经济更难振兴,由此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难以持续,中国政府只好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与促进出口增长来拉动经济,但政府投资收益、效率往往都很低。而靠出口增长又遇到中国产业经济赚得的外汇,要通过借给美国人消费来带动自己发展,这一明明被人剥削,却无法脱身的怪诞经济问题。
所以,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关键是要振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消化国内产业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剩余经济价值。要振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关键是如何调动掌握中国80%财富的20%富人,自觉自愿地把他们所掌控的财富用于社会文化消费,把整个中国经济在内部循环带活起来,带动另80%的人共同富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想消费的没钱、有钱的不消费,却盲目投资,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问题。
摘自http://natureamina.blog.163.com/blog/static/1232984732010101652431121/
『拾』 我国经济发展特别快,文化发展比较慢,这反应了什么现象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消费结构需要升级。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3.4%,整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在44%与53.4%之间,处于很低的层次上,与人均GDP小于或等于1000美元(PPP)的国家组别相当。在这个组别,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8%。有人认为,由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费,按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的居民消费结构低估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但实际上,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种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经很小。
第二,尚有3400万农民和数以百万计的城镇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收入分配关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经济越发达,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长,但是,不同阶层的居民并没有平等地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居民的收人分配越来越不均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并进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国尚有3400万农村居民没有摆脱贫困,城市贫困阶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第三,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务艰巨。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2%),低于高收入国家78%的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第四,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务重。1995年,我国男性成人文盲率为10%,女性为27%,比较接近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男性为12%,女性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第五,劳动资本比低,生产要素质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国劳动资本比仅为每个劳动者2200美元,不及美国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欧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于印度尼西亚(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宾(人均对孤美元)的水平。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并用以装备劳动者,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六,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56.9%),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认为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国的一般贸易进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仪器仪表(18.6%),其他交通设备(12.9%),电子通讯设备(占12.0%),机械(l0.8%)和汽车(9.6%)。在一般贸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装(14.2%),纺织业(13.4%),炼焦煤气(13.3%),木材加工和家具(11.5%)和皮革制品(11.3%)。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依存度较大出口依存度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依存度较大进口依存度较低的格局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强,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