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介绍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和现象。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 85年-95年日经平均股价变动简图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於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语中「平成景气」基本与此同义,但有时也包括此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泡沫经济的时代背景
广场协议的背后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此后,日元迅速升值。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由於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於是产生了过剩的流通资金。 另外,当时还有下列背景: 1. 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的银行烦恼于向优良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案件,於是开始倾向於向不动产、零售业、个人住宅等融资。 2. 198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形成了股票市场的上升通道。
加速上扬
由於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 1985年到 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麼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於均衡。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CIMA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
周边各国
苏联由於阿富汗战争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加之东欧诸国剧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欧洲,由於严重的高失业率和东欧民主化,国际和社会秩序也非常混乱。 美国:经过1980年代中期的经济周期,逐渐走入低谷。住房金融产业出现危机,社会信用危机日益严重。此外,经常性国际收支趋向平衡,但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也不断上升,财政赤字创下历史纪录。 在这样的世界形势中,政治经济都比较安定的日本出现了「日本是世界第一」的口号,全体国民预感到「日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当时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三十年前仍然是一个普通发展中国家的日本,已经迅速成为了遍地黄金的富裕国家。
潜在问题
期待通过资产价值上升而获得利润的手法,随着资产价格的上升会越来越难以奏效。当资产价格最终停留在高水平时,最终的资产持有者将无法获得收益。但可怕的不仅如此,一旦资产价格回落到之前的水平,那麼资产持有者将承受与其所有前手所获得的利润相当的亏损。因此,缺乏持续性的资产价格逐渐进入平稳状态。 另一方面,对於推崇一户一屋的日本都市来说,地价上升带来了严重的住宅不足问题。对於居住在大城市中心的普通劳动者,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地租和房租,只能被迫迁往郊区。当时这种状况导致了人们早买早赚的心理,进一步刺激了地价上升。 当时地价带来的住宅问题,也引起了日本政府的关注。之后政府采取平抑地价的政策,对金融机构也施加了压力。
泡沫破裂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一旦投机者丧失了投机欲望,土地和股票价格将下降,因此反而导致帐面资本亏损,由於许多企业和投机者之前将上升的帐面资本考虑在内而进行了过大的投资,从而带来大量负债。随着中央政府金融缓和政策的结束,日本国内资产价格的维持可能性便不再存在。 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於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此后,日本银行也采取金融紧缩的政策,进一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38915.87点,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4000点左右。大量帐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於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编辑本段]日本泡沫经济之鉴
日元升值的背后
日本泡沫经济形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并非日元升值,而是日本宏观经济政策在日元升值过程中的失误,尤其是1986-1989年货币政策的三次重大失误 日本泡沫经济发生于1985-1990年,当时日本正处在改变增长模式、转变发展战略、开放国内市场、融入国际社会的初期。这个故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毫无疑问,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制度、结构和政策等,但回到其定义,泡沫经济是指大量过剩资金追逐相对稀缺的投资机会而造成的资产价格膨胀,因此这个故事将主要在宏观经济层面展开。 要说明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还需要从日元升值说起。虽然从本质上讲,日本泡沫经济与日元升值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各有不同的原因,但由于二者出现在同一时期,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而产生了复杂的联系,以致使一些舆论误读了它们。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直接原因是日美贸易差额的变化;根本原因是日本对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经济正为“滞胀”所困扰,1980 年,美国的通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为738亿美元,贸易赤字为150亿美元。为了克服“滞胀”,里根政府以减税为核心,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高利率增加了美元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市场,导致美元升值。1979年至1985年2月,美元对其他10个发达国家货币的多边汇率上升了73%. 美元升值扩大了美国贸易赤字。1980-1984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赤字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130亿美元,与此同时,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从 76.6亿美元增加到461.5亿美元。巨大的贸易差额在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的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 1298亿美元;美国对外债务为1114亿美元。 日元对美元升值的更深层因素是,二战后,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元成为“超级货币”;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经济增长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已远远超过美国,美元开始衰落。1980-1985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平均约为0.4%,日本约为3%;美国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 1.5%,日本约为 4.8%. 也就是说,到1985年,日元升值与美元贬值都已经无法避免。实际上,1985年2月美元走低/日元升值的过程已经开始,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只是加快(而非启动)了这一进程。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过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维持扩张性货币政策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 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 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 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 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硬着陆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至 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实施长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原因
为什么日本政府长期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一次回到日本泡沫经济的起点——1985年。在日本历史上,1985年是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日本发生了许多足以影响日本历史、改变日本命运的大事。
一.日本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
战后日本的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了经济、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这一进程迅速加快。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揭开了日本经济、金融全面自由化、国际化的序幕。
二.日本政治国际化进程加速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提出,日本要从一个“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日美关系将成为“政治大国”的基石。在1985年的“广场会议”和1986年的“卢浮宫会议”中,日本均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三.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从1980年起,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越来越高。198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四.总结
1985年的日本,同时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变。如此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集中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可能使宏观政策失去回旋的空间。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国内政策协调与国际政策协调等问题等交织在一起时,宏观政策的权衡、选择和调整会变得非常困难,可能会因失去平衡而出现严重失误。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
⑵ 经济泡沫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征
泡沫经济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回。泡沫经济都答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逞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形成泡沫经济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
⑶ 什么是泡沫经济
什么叫泡沫经济?《辞海》(1999年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泡沫经济主要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而言的。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如企业股票或国家发行的债券等。虚拟资本有相当大的经济泡沫,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和相关交易持续膨胀,与实际资本脱离越来越远,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经济泡沫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经济泡沫是指经济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实体经济因素,如金融证券、债券、地价和金融投机交易等,只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中,对活跃市场经济有利。只有当经济泡沫过多,过度膨胀,严重脱离实体资本和实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会演变成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可见,泡沫经济是个贬义词,而经济泡沫则是个中性范畴。所以,不能把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简单地划等号,既要承认经济泡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防止经济泡沫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⑷ 泡沫经济是什么意思
指资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
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4)泡沫经济发展过程扩展阅读
泡沫经济的起源
泡沫(Bubble)一词可追溯至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南海公司在英国政府的授权下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对外鼓吹其利润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发了对南海股票的空前热潮,由于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其股价迅速下跌,犹如泡沫那样迅速膨胀又迅速破灭。其他早期的泡沫现象还有荷兰的“郁金香事件”,法国的“约翰.劳事件”。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国际化,使得泡沫经济的发生更为频繁,波及范围更加广泛,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处理对策更加复杂。泡沫经济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
⑸ 泡沫经济是怎么形成的
泡沫经济来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原自因,第一个原因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逞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形成泡沫经济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
⑹ 介绍1990年泡沫经济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的书。
可以这样看:
《中国:下一个日本》 对比日本当年与如今中国
《谁也逃不掉的中国经济大泡沫》从经济学原理、现象、案例讲解经济现象,这个我看了一半了,学到了不少东西。
那些行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些行业一直萎靡不振,这样内容的书我还没有接触,但是常理分析经济进入低谷后,国家应该重新审视泡沫的真相和来源,于是最先复兴和发展的应该是“实业”!所谓“实业”,是相对“泡沫”而言的,更多的资本应该流入“实业”中,国家经济才有保障的发展,而在“实业”中最先发展的应该是生产装备制造业,而装备制造业链条上游的应该属机床行业。所以以机床行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链条应该是,经济复苏过程中最值得人关注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是能最先创造出财富的,房地产、奢侈品、证券等行业几乎逐渐萎缩。
我看过一个文章 推荐给你 也许会有些帮助:http://www.p5w.net/stock/lzft/hyyj/200910/P020091009528672994388.pdf
⑺ 关于泡沫经济
先给你定义(套话)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网络部分)
通俗的来说: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一些重要的部门尤其是金融,地产等方面,因为投机商的投机行为导致部分领域经济发展过热过快,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这“欣欣向荣”却缺乏物质基础,就像是典型的空中楼阁一般,上面看似很漂亮,但下面根本没有坚实的基础。而投机商们往往只让大众看到那欣欣向荣的楼阁,却把不实的基础掩盖,让人们误认为这一领域的经济是“实实在在的繁荣”而跟风进入,但因为没有坚实的基础,一旦投机者和其追随者数量超过了市场容量,市场需求远小于供应量,其结果往往是泡沫破灭。
最典型的是上个世纪日本房地产泡沫经济破灭事件。当时,房地产在日本兴起,最初日本因为城市开发,大量兴建房屋,此时,一批投机商抓住时机,一方面运用手头资金和政策优惠,大肆囤积房屋,另一方面,由雇佣推手大肆炒作,形成的局面是:房子会涨价,而且会大幅涨价,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
实际上,当时日本房屋供求,仅在开发初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一点被投机商利用,进行囤积和炒作。当时,不明原由的日本国民,间住房供应紧张,房价也在水涨船高,不由得相信了投机商的言论,进而引发国民抢购房屋的热潮,由于囤积和抢购,导致市面上难以买到住房,房价不断攀升。
但实际上,房屋的供应不可能一直不足,房屋的需求也不会无限的增加。房屋的炒作透支了日本国民的房屋需求和购买力,买得起的人,过早的购买了房屋,还导致房价攀升,买不起的人,更加买不起,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当然,这种社会问题和社会效益,投机商是不会考虑的(考虑就不会去投机),投机商们依旧鼓吹那套理论,但房屋供求是虚的,购买力是实实在在的,当所有买得起的人买了房子,想跟风投机的人借钱买了房子后,能够买房的人渐渐减少,已经不足以支撑虚高的房价,而更多的借贷购房的人,因为借贷购买高价房,导致负债累累,因为无力偿还债务,一些人被迫出售借钱购买的房屋。但是,就上面所说,因为房屋购买力已经被投机商们所透支,当这些借贷购房者被迫出售房屋时,却没有人能够购买这些房屋--投机商们自然了解房产泡沫的原有,这个时候,他们不会再掏钱买房,而市场购买力早就被透支殆尽,这时候卖房,谁来买呢?然而,借贷的压力越来越大,房屋却无法出手变成现金,于是,一些急着出手的人开始降价卖房--他们已经坚持不住了,当降价口子一开,更多是造成其他住房拥有者--尤其是还存有借贷的人的恐慌,当房价开始下跌时,一些本不急的借贷买卖房屋者也开始着急,债权人开始逼债,唯恐房屋贬值导致自己难以收回成本,而债务人则在双重压力下急于卖房套现,但大量房屋被推倒市场上后,供大于求,且越是这样,剩下的购买力们也开始观望,于是,被虚假推上去的房价开始回归理性--这时候,就看虚高房价的泡沫到底有多高,泡沫越大,当泡沫破碎时,问题也越严重。
而泡沫经济的产生,首先要产生经济泡沫,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形成经济泡沫的条件:
1,投机商具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且拥有一个可以投机的市场环境
2,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也就是说: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优越的经济发展政策,足够的资金,以及缺乏必要的监管约束,最重要的是该领域可以投机,是导致泡沫产生的五大条件(个人总结)
通俗来说:就是当某个市场领域即将被开发,国家地方出台扶持政策,市场竞争压力较小,没有约束,而投机商不但有机可乘而且资金雄厚时,就会出现投机商炒作进而引发经济泡沫的情况。
而就月长石个人来看,要引发泡沫经济需要有以下条件:
1,被投机领域是重要领域。
近年来,因为投机商的问题,绿豆,大蒜等农副产品价格猛增,但却没有人说农副产品领域出现泡沫经济,为什么?很简单,绿豆,大蒜只是人们饮食里一个辅助材料,有就吃,没有可以不吃,贵了可以不买,而且这些东西不是可以长期保存的,国家对水稻,小麦等基础粮食作物有严格的政策调控,严禁个人和集体囤积炒作,但农副产品没有限制,因为这些只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东西,无关生存基础。之前还有少数所谓的学者专家在电视台到处鼓吹“绿豆治百病”的荒谬言论,无疑是误导消费者,这些已经被查处。
但日本房地产领域为何就发生泡沫经济了?很简单,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房子是用来住的,没有房子就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没有安全生活的保障甚至出现生存难题。投机商之所以可以炒作房价,因为房子是人人需要的,绿豆大蒜贵了可以不吃,房子贵了却不可以不住。
2,所投机的物品是虚的,无法直观触及的。
之所以经济泡沫出现在金融领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产品往往只是一些数字变化,然后通过国家机器联系到实际生活中,金融产品是人们无法直观去看到的。
人们看到了猪,可以吃猪肉,这是实实在在的,当有人说猪肉行业繁荣,会发财,人们都看得到,也会判断。
但金融不同,它的产品是虚的,人们直观上很难看得到,看得清,只有少数知道内幕的人才能摸得准。
于是,这给投机商以空间。
典型的东南亚金融风暴
当时,欧美发达国家一些投机商在席卷欧洲金融业后,将目光瞄准亚洲,投机商们准备大量金钱作为后盾,先通过银行大量借贷,从这些东南亚国家套取大量该国货币囤积,并在金融市场上炒作,将该国货币市值抬高,比如某一货币,原来100元可以兑换1美元,现在金融推手经过炒作,使得该货币变成80:1美元,这样就形成了20元的差价。由于其借贷是在100:1时候,现在是80:1,虽然实际是没有变化的,但是无形中,他们借贷来的货币价值提高了,当到了一定时候,他们开始大肆抛售该国货币,兑换美元,英镑等货币,导致该国货币市场供应量猛增,原先升值的景象瞬间变成暴跌,而他们作为推手,自然可以抛售全部货币,在80:1高位兑换成美元,然后货币贬值,到90:1,100:1,110:1甚至更多,当达到他们心理价位时,他们再利用手头的美元进行还贷,由于借贷时100:1,还贷时已经到120:1,而他们兑换的时候是80:1,扣除利息差,也就是说,他们借100块,然后将100块的价值从0.01升到0.0125,然后再0.0125的高位时兑换成其他货币,并推动货币贬值,这时候,他们先让100块的价值从1变成1.25,然后换成1.25,再让这100元贬值,变成0.87左右,再扣除利息,这样一来一去,他们得到了1.25,付出了不到1,这个差价就是他们赚取的利润。
而代价,则是这些国家经济动荡,金融业不稳定,老百姓手头的钱历经大起大落,财富缩水,进而引发社会问题。
当然,泡沫经济并非不可防止,这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经济
防止泡沫经济,要知道形成泡沫经济产生的三大要素
1,投机商。2,助推力。3,领域。
在任意一个领域进行严格的监控管制,都可以成功的预防杜绝泡沫经济产生。
再谈上面东南亚金融风暴。当时这一风暴席卷包括香港在内的东南亚地区,但惟独香港影响最小,泰国回复最快。
首先,香港之所以躲过了金融风暴,得力于大陆的支持。当时,投机商大举入侵香港金融市场,由于大陆地区是禁止炒汇的(自1950年左右开始,大陆就在各地打击金融投机,曾经在上海逮捕大批金融投机分子),这样一来,大陆政策上禁止该领域投机行为,就从源头上杜绝货币炒作的泡沫。而香港政策宽松,但有大陆作为支持,当投机商囤积港币,开始抛售时,大陆则相对的大量吃进港币,这样,香港外汇储备充足,港币被推高,但在想大幅贬低时,碰到了强有力的阻碍,作为投机商,要对抗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几乎不可能,所以,投机商手头的港币抛售完了,大陆的美元什么却依然十分丰富,而还贷的压力逼迫投机商不得不割肉逃离。
而泰国之所以恢复最快,得力于素帕猜的金融新政。当时,泰铢在金融风暴里被投机商搞得几乎崩溃,而当时很多东南亚国家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只有素帕猜,他分析后认为这一建议不适应泰国金融经济恢复,于是拒绝该建议,转而用他自己的一套适应于泰国的政策,对金融行业加强监管,国家加大干预力度,稳定汇率,这一政策属于补救类措施,即在发生问题后堵住源头漏洞。
这些是针对投机商的打击,投机商作为泡沫源头,不过光靠他们不足以产生泡沫,然后就是助推力。
助推力,分两种:有意识助推和无意识助推。
所谓有意识,就是故意去帮助投机商助推,比如某些股票黑庄,往往都是一些所谓专家在各大媒体大肆鼓吹某某股票会涨,有利好消息什么的,引诱股民进入给庄家赚大钱。也就是俗称的“托”。
另一种则是无意识助推,还是上面的,当某些所谓专家鼓吹的时候,一些不明就里的股民,相信专家所谓的“权威消息”,不但自己买入该股票,还对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这个,吹得是天花乱坠,而因为相互之间认识和信任,导致他们的亲朋好友深信不疑的加入到这支队伍,像老鼠拖孩子一般一长串出来。
对于前者,一般在政策上都是严厉打击的,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所谓股评专家,基金经理等因虚假宣传吃官司甚至锒铛入狱。
而对于后者,一般都是通过政策宣传,让他们回归理性。
而第三点,就是投机领域
前面月长石说过,能够构成泡沫经济的,必定是重要领域,绿豆大蒜再怎么炒作,也不可能形成经济泡沫,因为它们可有可无,但金融和房地产,却关乎经济基础和民生,这样的领域也最容易产生泡沫。
一般来说,对应其泡沫,需要有对应的政策进行调控。
1,封杀,禁止,严打。
我国大陆地区就是严禁金融领域的炒作,并且一度是少数经济犯罪执行死刑的国家,通过严厉的法律手段,可以避免某些领域的投机行为--毕竟,命还是比钱重要。
2,约束,调控
如地产业,美国历经地产金融危机后,开始逐步调整房屋政策,如原先主张‘人人有房”的政策开始调整,不切实际的口号政策只能助长泡沫形成。
以上算是月长石啰啰嗦嗦写了一大段个人分析.............
⑻ 为什么会形成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形成机制复并不简单,制微观层面和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都对泡沫经济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泡沫经济主要来源于人们的投机动机。所以可以说,人们的行为方式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基础前提。泡沫经济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根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逞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
形成泡沫经济的第二个原因是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
⑼ 什么是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形成原因:
第一、宏观环境宽松,有炒作的资金来源
泡沫经济都是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放得比较松,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阶段,社会经济表面上呈现一片繁荣,给泡沫经济提供了炒作的资金来源。商品经济具有周期性增长特点,每当经过一轮经济萧条之后,政府为启动经济增长,常降低利息,放松银根,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一些手中获有资金的企业和个人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是泡沫经济成长的社会基础。
第二、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约束机制
从历次泡沫经济的发展过程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缺乏一个有效的约束机制。对泡沫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约束,关键是对促进经济泡沫成长的各种投机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但到目前为止,社会还缺乏这种监控的手段。这种投机活动发生在投机当事人之间,是两 两交易活动,没有一个中介机构能去监控它。作为投机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步——货款支付活动,更没有一个监控机制。虽然货款支付活动一般要通过银行进行,但银行只是收付中介,根据客户指令付款,对付款的内容无力约束,加上银行的分散性,起不了监控投机活动作用。政府是外在的,不可能置身于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之中。而且,政府还常常容易被投机交易所形成的经济繁荣假象一时迷惑,觉察不到背后隐藏的投机活动,一直到问题积累到相当程度才得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