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研究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8 06:06:57

Ⅰ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有什么特点对未来世界经济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 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
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
(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
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
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
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 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
(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
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
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
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
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断增多,“金砖四国”继续成为亮点
为适应全球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国家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其经济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调整方向进行。扶“新”。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扶“高”。就是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大”。就是扶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规模经济;扶“名牌”。就是扶持名牌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之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但更趋多元化,而且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将继续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全面增长;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继续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货币体系的影响在于,流动性泛滥,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三)结构调整进一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资本流动呈现水平型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结构调整的知识型服务型特征都很明显。目前,服务业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达68%,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升级使国际竞争从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过渡到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再演变到了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决定各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看,制造业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应逐步相对下降。 从资本流动趋势看,发达国家既是资本提供方,也是资本使用方,国际资本流动呈水平型。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看,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体或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四)结构调整的区域化特征增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
在此轮结构调整中,不少国家通过双边、多边或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改变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建立保证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结构。区域一体化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区域性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贸易与投资的创造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内部分工水平,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带动区域内部投资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区域性贸易壁垒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区域化和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既相互促动,又相互制约。通过地区内部利益整合,在区域层次上实现全球化带来的部分主权让渡要求,这不失为一条有效而可行的道路。然而,尽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减少了WTO多边贸易谈判的层级,但在现行谈判机制下,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彰显地区利益的平台,区域一体化组织日益增强的谈判势力及其对地区利益的维护常常使谈判陷入僵局,从而对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带来新的挑战。
(五)此轮结构调整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差距拉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基本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少数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又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或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国民经济主要成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可能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国公司将继续发展,但受约束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增强
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兼并、收购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历史记录。一个新企业或新经济发展的利润空间很小,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要发展新的跨国公司,进入的门槛条件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和本国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规模和利润。跨国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开始垄断世界市场份额,而不再是继续投资,因此而导致跨国公司发展与非跨国公司发展之间差异拉大,非跨国公司逐渐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因此而形成等级分类和控制的发展模式,这在21世纪初将更加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起国家那种试图全面追赶的跨越式战略可能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的难度很大。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跨国公司受到的约束也在增加。跨国公司如果不能解决自身造成的经济、金融矛盾和危机,各国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干预就会趋向加强,这在网络和金融时代,这个问题将明显化。最后,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将共同参与全球化经济新规则的制定和旧规则的修改、完善,有可能建立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方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游戏规则也不再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Ⅱ 浙江省的FDI数据 年份越多越好

帮你找到下面相关资料,希望对你论文有用

苏浙粤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
江苏、浙江和广东是我国的三个经济大省,也是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主要省份。本文首先对三省利用FDI的特征及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通过计算三省吸引外资的业绩与潜力指数,评价了其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未来进一步吸引外资的潜力。

一、江苏、浙江与广东利用外资的总体状况

(一)外资规模

从FDI流入的总体规模看,截至2002年,江苏累计合同利用FDI金额596.48亿美元、实际利用FDI309.48亿美元;浙江分别为360.31亿美元和165.58亿美元;广东为2014.55亿美元和1242.76亿美元。1979年至2002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4479.66亿美元,江苏、浙江、广东分别占其中的6.9%、3.7%和27.7%。2002年,广东、江苏、浙江分别利用FDI113.3、101.8和30.7亿美元,占全国FDI流入总量比例分别为21.5%、19.32%和5.83%,在全国31个省市排名中,分别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七。由此可见,在利用FDI总体规模上,广东最大,江苏次之,最后是浙江。

从三省份利用FDI的趋势来看,从1990年至2002年,广东年平均增长率低于江苏和浙江,但由于广东发展初期FDI绝对量更大,所以每年引进的FDI数量都超过了江苏和浙江。江苏作为我国吸引FDI的第二大省份,在1992年以前和浙江吸引FDI绝对量和增加速度基本持平,1992年吸引的FDI比1991年增加了4倍之后,保持近一倍的增长速度直到1998年,在经历了1998到2000年的小幅下降后,2001年后出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2002年增长率达到46%,FDI绝对量水平进一步接近广东。浙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992年是个转折点,除1997和1998年的小幅下降,基本处于平稳的增长过程,年平均增长率为7%,2001年和2002年引进FDI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增长率达到40%,并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

(二)外资来源地

1994—2001年按合同金额计算,在江苏投资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新加坡、美国、台湾和日本;在浙江投资最多的5个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美国、台湾、日本和韩国;而广东为:香港、英属维京群岛、台湾、新加坡和美国。在江苏、浙江和广东投资前5名的国家(地区)投资总额分别占三省吸引全部FDI的71.8%、69.2%和86.4%。可见三省外资来源地的集中度都很高。三省FDI的来源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香港的投资均列各省投资来源地首位,美国和台湾也都榜上有名。

三省FDI来源地内部构成有所不同。港资虽然同处三地FDI来源地的首位,但所占比重各不相同。香港投资在广东地位尤为重要,所占比例达到64.4%,这里还不包括在维京群岛注册的香港公司的投资,而在江苏和浙江港资比重则略低。美国和台湾投资在江苏和浙江比重均达到了10%以上,在广东接近4%。另外新加坡在江苏,韩国在浙江,也成为两地吸引不同来源地FDI的特色所在。

(三)投资方式

累计到2001年底,江苏、浙江和广东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按合同项目数计算,三省外商独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9%、21.5%和31.4%;按实际利用FDI金额计算,三省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0.6%、35.8%和31.9%。随着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独资方式在三种方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主导方式。

广东和江苏独资方式发展的逐渐上升趋势非常接近,采用独资方式的FDI实际投资金额分别在1997年和1999年超过了合资方式,并呈进一步上升趋势,而浙江外商独资方式发展比较平稳,2001年独资方式第一次超过合资方式,成为利用FDI的主要方式。合资方式在三省的发展都较平稳,只是广东省有些年份的发展略有起伏。合资一直是浙江省的重要投资方式。2001年以独资方式流入浙江的FDI占全部FDI的53%,合资方式占43%。

(四)行业分布

近年来,全国FDI中虽然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所吸引的外资比重正趋于上升。2001年全国、江苏、浙江和广东实际FDI投资的产业和行业分布如表2。

从表2可见,除广东和全国的FDI产业和行业基本一致外,江苏和浙江的FDI产业分布有较大不同:FDI在两省第一、三产业的投资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在第二产业的投资则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江苏为例,2001年第一、二、三产业中FDI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04%、93.5%和6.46%,而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9%、74.3%和23.8%。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吸收FDI的主要部门,江苏、浙江和广东在这一行业中吸收的FDI份额分别为91.1%、76.2%和69.1%。除广东与全国65.9%的水平相近外,其他两省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第三产业内,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行业作为近年来国家积极引导FDI流入的行业,浙江和广东的FDI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0.05%的份额显然低于全国1.9%的平均水平。房地产业不但是全国,也是三省市第三产业吸收FDI的重点行业,吸收FDI的份额位于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但除了广东10.3%的份额与全国11%的平均水平接近外,江苏和浙江在这一行业吸收FDI的水平则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三省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比较

(一)业绩指数

根据业绩指数的计算公式,我们测算出1992—2002年三省利用FDI的业绩指数值(见表3),三省平均值江苏为1.52,浙江为0.61,广东为3.12。这种情况表明,过去11年里,江苏和广东在利用FDI方面均取得了优秀业绩,广东成绩最为突出,而浙江则相对落后。从10年来的变化来看,广东业绩在近两年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江苏和浙江则呈上升态势。

(二)潜力指数

潜力指数表明一个地区未来吸引FDI的竞争力和潜力。本文选择了7个变量,作为评价区位吸引FDI的潜力指标。一个省市的潜力指数值就是上述7个潜力指数值的平均值。本文得出江苏、浙江与广东各自在1995和2001年的潜力指数值(表4)。

在业绩指数方面,1995—2001年,除广东出现下降外,江苏和浙江的业绩都上升了,浙江增加的幅度较大。在潜力指数方面,1995—2001年,三省潜力都有所上升,但浙江和江苏在提升吸引FDI的竞争力方面快于广东。

(三)三省潜力指数中于要素比较

江苏、浙江和广东的潜力指数中,有7子要素存在较大差别:出口占GDP的比例、每千人拥有的电话数、人均电力消费量、R&D支出占GDP的比例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出口占GDP的比例代表一个区位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它是影响FDI流入的一个重要变量。广东省出口占GDP的比例全国最大,而江苏和浙江虽然增速较快,但从绝对额来看仍较落后。这主要是由于投资于苏、浙的外商更多着眼于中国本土市场,而两地最初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依靠国内的市场,所以无论是外企还是本地企业的产品大多内销。

每千人拥有的电话数代表区位的通讯水平,体现区位物质基础设施的状况。在这方面江苏与浙江和广东有一定差距。浙江的绝对数量虽然没有广东高,但增长速度很快,从1995年的0.41上升到2001年的0.53,而广东从0.55上升到0.59。

人均电力消费量代表能源的可获得性和成本,这是影响FDI,特别是效率导向型FDI的重要因素。在这个变量中,浙江和广东差别不大,而江苏的竞争力则较弱。

R&D支出占GDP的比例表明了一个区位的技术能力,它是吸引创新资产寻求型FDI的关键因素。1995年三省在此项中的指数值都很低,江苏相对来说情况较好。2001年三省的指数值都有上升,特别是广东,从1995年的0.03升至0.2,增幅最大,而浙江仅从0.01上升至0.08。无论从绝对值还是从增长速度来看都落后于其他两省。

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区位劳动力所具备的高等教育和相关技能的程度。目前,高技术劳动力的质量与成本是全球和地区竞相吸引FDI的核心优势。在这方面,浙江和广东都落后于江苏。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和广东1995年和2001年的指数值变化不大,而浙江则从1995年的0.05升至0.12,缩小了和其他两省的差距。

三、结论性评述

通过比较广东、江苏和浙江利用FDI的规模与结构,以及利用的FDI的业绩和潜力,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广东利用FDI的总体规模最大,江苏紧随其后,浙江和它们的差距较大。

——三省的FDI来源地都较集中。广东吸引的FDI中以港资为主,1994至2001年,来自香港的投资占其全部投资的64.4%。江苏和浙江的FDI来源地则相对分散,美国、台湾和日本的投资都占到两地的10%左右,而在广东则不足5%。

——独资方式在广东和江苏的发展快于浙江,浙江省外商独资方式变化缓慢,2001年独资方式才略高于合资方式。

——广东的FDI行业分布和全国情况接近,而江苏和浙江流入第二产业的FDl分别为93.5%和84.5%,特别是流入江苏制造业的FDI占其全部的91%,流入第三产业的FDI仅为6.46%和14.9%,而且主要集中于房地产业,这反映了两地的产业结构和其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

——从利用外资的业绩指数评价,吸引FDI业绩最好的是广东,其次是江苏,浙江最差。

——从潜力指数来看,广东未来吸引FDI的潜力仍然较强。浙江吸引FDI的业绩虽然不如江苏,但引资的潜力却高于江苏。广东参与国际化的程度要大大高于江苏和浙江,这是它进一步吸引外资的优势。浙江在研发投入和受高等教育人数这两项考察中处于劣势,意味着这两点将会成为其今后提升引资竞争力的瓶颈。江苏在研发投入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基础设施状况和企业经营成本却落后于其他两省。

另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从GDP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等宏观经济指标衡量,三省的经济运行均呈良好态势。通常认为,外资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三省利用外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为什么浙江的经济发展仍呈现较强的活力?比较三省的经济成分,不难发现,浙江的民营经济更为发达。例如,2002年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为345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5%,而全部非公有制增加值为406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3%,这一比例高于江苏和广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区位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否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水平有关?民营经济发达,是否能够成为外资的直接替代?跨国公司的进入,是否遏制了区位民营企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投资挤出效应吗?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另外,团IDC网上有许多产品团购,便宜有口碑

Ⅲ 论FDI(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从哪几个方面写

从FDI的空间溢出效应;FDI对区域经济总量的影响;FDI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FDI的空间转移或分布格局影响,其实你这个题目比较大,写文章必须从小的角度切入才有可能写出新意!

阅读全文

与fdi对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研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