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谈谈历史上三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对岭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晋室南渡,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大量流民涌入巴蜀地区,巴蜀的土著居民又大批流亡到荆、湘地区,“时流人在荆州十万余户”,给南方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对岭南影响较小。
在唐安史之乱以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同伙史思明发动叛乱,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驰骋中原,并趁唐朝边备空虚而大量内迁;唐末五代时期,少数民族与地方割据势力争权夺利,百姓生灵涂炭,家园被毁,只好背井离乡,到远离政治中心、相对安定的南方寻找安居之所。这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时期,根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国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加速了岭南经济的发展,但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城市如广州等。
1127年北宋的靖康之变及宋室南渡导致了中国第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使社会一直潜伏着“积贫积弱”的危机,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虎视眈眈。钦宗靖康二年(1127),在金军的强势攻击下,徽、钦二宗被俘,北宋覆亡,这就是“靖康之变”。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建立南宋。北方广大沦陷区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贵族的统治和民族压迫,被迫举族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员、士民涌向南方荆湖、两浙等地,归于南宋。“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几千万人”,以至于“建炎(1127-1130)之后,江浙湘湖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到这时,随着北方大量劳动力和先进垦殖技术的南迁,原先的“蛮荒之地”大都变成了“鱼米之乡”,在风俗习惯上南北方互相融合,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对岭南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的促进。
2. 宋朝南北经济差异的影响
如果什么都挑最极端的说,哪个朝代都可以给描绘成人间地狱,可惜有人就在做这个工作。
首先,宋的主要经济收入是两税收入吗?翻任何一本经济史都可以明白的告诉你——不是。宋的赋税收入主要有公田之赋、两税、丁口之赋、杂变之赋。而宋的赋税收入的大头,不在两税,而在杂变。
再说客户,把“客户”规定成“佃农”,楼主这个手段可不高明。“客户”分乡村客户和坊郭客户,所谓“佃农”,不过是前者,事实上“客户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直接生产者,也是手工业劳动者的主要来源”(对不起,小抄了一下书)。大量“客户”确实是流向手工业的。
而“客户”,和我们印象中的“佃农”是一回事吗?恐怕也不是。宋的客户有自己的独立户籍,并且法律允许并鼓励客户购置田产从而转为主户。终宋一代,客户的数量始终保持在30%——40%,而北宋半自耕农的五等下户始终在25%,南宋在35%。就是因为一部分下户变为客户,而一部分客户变为下户甚至中户。两者的流向是交互的而非单向的。而这些客户的生活也如楼主说的那样吗?也未必!首先客户是不需要直接负担国家的各种税收的,因为这些税收征收的对象是主户。客户所需要的只是向地主交纳地租,地租分两部分,首先最基本的是定额地租,这部分是固定的,不分丰歉年,歉收客户自己吃亏,丰收增产的也归客户自己,地主一般不干预生产。第二部分是增租划佃、添租请佃,随着土地产量的增高,地主也想多捞点,于是就在这部分增加地租,这也是客户和地主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但宋的客户有迁徙的自由,也就是说,如果不满地主,可以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自主离去。这意味着什么大家也可以清楚了。哪里像楼主说的那样耸人听闻。而楼主要认为宋的资本注意萌芽是传奇,那也只好由得楼主了。至于拿清的圈地来比,只能说楼主的有色眼睛度数颇深。以至于睁着眼睛胡说了!
“宋朝税赋的繁重众多史家早有议论,“积贫积弱”的说法也非无因”——凡是在网上攻击宋的人都要说这句话,好象还真有道理,宋的赋税那么重啊!可是,事实上他们都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来说,而对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视而不见,连史家的论断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东西而把另一部分丢掉了。究竟是什么部分呢?下面怎么在说到的地方点出来。而这部分也是宋“税赋的繁重”的根本原因。
咱们也跟着楼主的步子,一点一点来看看楼主是怎么妖魔化宋的。
(一)两税
楼主先讲唐两税就出了个大漏子,首先,唐两税外就没有力役了?这就是笑话了,唐两税实施后,力役并没有随着“庸”的并省而取消。唐两税规定“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这已经是为力役的继续存在留好了路。唐两税法实施后,庸并入两税,力役仍然据丁征调。“发丁夫”、“驱役”、“征调”的记载不绝于史册。而且在力役之外,还有与两税无关的杂徭、色役和最重最大的兵役。说唐在两税后就“不得再行征发百姓为政府做无偿劳动”实在是笑话。而楼主偏要这么说是为什么呢?——只有一个目的,妖魔化宋。仅此而已。
唐的创新是出现并推广了和雇(到了宋改叫差雇,宋也有和雇,但概念不同),而宋继承并发扬了这个创新。
扯到唐已经太远了,我们继续回到宋上。
首先,楼主再次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法——偷梁换柱。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一点,那就是宋两税和唐两税在名称上虽然都叫两税,在内容上却是不同的。宋两税是单纯以土地为征收对象的土地税,标准是按各户所占有田地的数量和质量收取。而唐两税却是要综合每户的人丁和资产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钱财等定户等再以户等计算本户之两税。可知唐两税的范围远较宋两税为广,唐两税包括田亩税,户税,力役,而宋两税只是纯田亩税而不包括户税,力役。在宋,户税,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户人丁收的税称丁税,也就是户税,按户等财产分级别收的税称役钱,也就是力役的内容。也就是说,宋的两税加丁税再加役钱才约等于唐的两税。楼主却用唐两税偷换宋两税,把唐两税的内容硬加到宋两税上去,这招可真不光彩!
所以,什么“百姓虽然早已经交过免役钱了,但还是得为官府服役,这还不算,还得因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产,最后王安石再出来搞改革,废除“差役法”,搞免役钱,就是最大的德政了。”纯粹是胡说八道。宋两税中什么时候包含过免役钱!楼主倒还真是别有居心!妖魔化的手段也太恶劣了点!而在这段里,楼主还有一个地方很险恶的又用了“偷梁换柱”的一招。那就是,刻意混淆“夫役”和“职役”。“夫役”就是“力役”,役钱是对应“夫役”的,而无论是“差役法”还是王安石熙宁免役钱,对应的都是“职役”。“职役”本和“夫役”无关,对应的也是唐两税之外的杂徭、色役。也就是说,无论唐两税还是宋役钱,都是和“差役法”、后来的王安石熙宁免役钱无关的东西,他们从来没有管得到过。楼主这里却刻意混淆两者,而这混淆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妖魔化宋。
让我们把被楼主混淆和偷换的东西理清楚,那就是——唐两税和杂徭、色役、兵役是唐时的主要负担,在宋,宋两税加役钱加丁税相当于唐两税,“差役法”和后来取代“差役法”的王安石熙宁免役钱相当于唐杂徭、色役。可见宋两税很清楚根本不存在什么收了免税钱再收一次的话!到底是宋朝“百姓是个冤大头,想怎么糊弄就可以怎么糊弄”,还是楼主把广大网友当“个冤大头,想怎么糊弄就可以怎么糊弄”啊!!
有明眼的朋友可能回发现了,唐还有个兵役呢?!呵呵!这个是下面重要的内容,我们这里先放放。
再说“支移”和“折变”。
先看“支移”,历来规定民户输粮多就近送纳,多数两税户有能力承担。但北宋时官员开始巧立名目增税,农民负担加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到徽宗时,就不再支移而改为征收脚钱,令民户贴纳脚钱。成为附加税征收。可见“支移”的问题只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并已经被解决。楼主这些都不谈,只抓住一时的负担无限扩大延伸,还是出于妖魔化宋的目的。我们看见,楼主的这种抓住一时的负担无限扩大延伸的手法,还将在下面一再出现,目的是给大家造成“宋的所有时间内所有地点上都是这些严重的负担的最大化叠加”的印象!手段不可谓不毒辣!
再来看“折变”。
“折变”本来是一种为了方便税户交纳两税的措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不法官员借“折变”为名增税。但是,宋的法律对于“折变”是有具体规定的,未经允许,以折增税是违法行为、是要以贪赃之罪惩处的。比较著名的,是包拯查陈州“折变”,当时陈州以“折变”为名增税180%,还不到两倍,就已经被包拯上疏参劾。而楼主又视而不见,把违法行为当作合法行为再偷换为宋的政策。这又是为了什么?——对!就是为了妖魔化宋。从楼主那一串煽情而又夸张的“叙述”中,可给出可查的实例了?没有,只有楼主在“控诉”。
再看“预借”。
楼主的“控诉”好摸棱两可,什么叫“有时官府犯穷了”?一句话就把两宋都包进来了。事实是什么呢?首先,北宋一朝没有“预借”这个项目。而“预借”。真正开始是在南宋开朝的建炎、绍兴年间,国家存亡须臾,因军兴所需,再加上迁都临安,制度草创,沉重的战争花费和建设花费使政府入不敷出,“预借”才应运而生,同时产生的还有后面提到的“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可以说是非常条件下的非常措施。南宋一朝,始终面对着巨大的边防压力,大规模的战争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军事上的花费非常大,这些名目的税收才一直存在。而在北宋,这些名目的税收更本不存在。楼主倒好!一个“有时官府犯穷了”就把北宋也包了进来,那这些非常条件就都掩盖住,只为了给大家一个印象——宋是那么贪财啊!妖魔化做得还真不错呢!
(二)盐
这个得放到明天再说,因宋的禁榷制度是值得单独拿出来好好研究的,哪有楼主吹的那样!
(三)杂税
“经总制钱”、“月桩钱”、“板帐钱”。我们上面也说得清楚。非常时期的非常处理。也只是南宋在面对高额军费和战争开支时所收。北宋根本没有。楼主抛开具体环境进行扩大化。又是什么居心?!
3 翻翻各种史料和经济史,我来还宋朝一个本来面目。
“二税盐钱、蚕盐钱、丁绢、丁盐钱、僧道免丁钱、秤提钱、市例钱、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呵呵!楼主还列了这么多,就是让大家看看——宋朝百姓是那么苦啊!可惜啊!楼主为了凑这些名目,不惜把丁口赋的身丁钱包含的丁绢、丁盐钱从身丁钱中拆出来,放到杂税里。而身丁钱本身,也只有江南一带征收。为了凑这些,还不惜把秤提钱、市例钱从商税里提出来加到杂税里去。还真是用心良苦啊!至于什么折估钱、折布钱、布估钱、畸零绢估钱这些在部分地区一个时期里征收的这种根本排不上号是不是杂税都难说的税楼主都给列出来我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真正的杂税,这里也只看到蚕盐钱一个,而蚕盐钱早在唐五代就有,在北宋只有河北诸州还征收,南宋早就停了。楼主再次玩弄他的无限拉伸大法。而那些值得说说的重要杂税如农具税、斗耗、头子钱和重要又重要的沿纳楼主却提都不提,就这水平还玩妖魔化?!
(四)商税
为了妖魔化,楼主干脆连宋商税都不介绍了(他敢介绍吗?一介绍就穿帮了啊!)少不得我还得来正正视听。
宋商税主要有住税和过税。住税即买卖交易税,税率3%,过税即商品流通税,税率2%。宋公布了商税则例,把应纳税的商品名目颁布于税务、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了然。税务按照则例收税,商旅按照则例纳税,非则例所载即假如税务私增收税条目,商旅可以拒纳并越级上诉。至于什么结婚途中赶考途中交商税,一,楼主给出出处,栽赃谁都会,白话两句就要人信?二,假如是真的,也只能说,你带了则例上列了要征税的商品,那活该你交税。不会你没带什么东西而硬要你交的。
什么““关”税的范围也扩大到一切过关有价值物品”简直是放屁!则例上有的才交税,则例上没有的你想交人家还不要呢!
(五)“和买”和“和籴”
和买原由官库以库钱贷给民户,至夏秋冬以绢入官抵冲。原是官民两利的法子,但后来在执行的时候逐渐变成了纯粹的科派,到南宋为折帛钱取代。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和买是四等户以上才有的赋税,也就是说,四等户和五等户这样的“下户”是没有这个负担的,而三等户这样的“中户”以及一、二等的上户,这和买对他们来说基本不构成影响。和籴要求就更高了,要三等户以上才加收。对于上户,不过是小毛毛了。这点都不说明,楼主又在无限扩大了!
(六)总论
上面一一点出了楼主的伎俩,下面我们回到我们前面说的东西,那就是为什么说楼主是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来说,而对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视而不见,连史家的论断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东西而把另一部分丢掉了。这部分也就是宋“税赋的繁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还要从史家的论断说起。对于宋的赋役制度,史家的评论是“赋重役轻”,而赋重和役轻这两部分,其实是互为因果,缺一不可的。楼主之流之把“赋重”的那部分单独挑出来,给大家造成一个错误印象就是在宋百姓好苦啊!其实百姓得实惠的地方就是“役轻”楼主之流就藏起来不说了。而这恰好是关键。
还记得唐朝的兵役吗?在宋,这根本不成问题,因为宋是募兵制,国家雇人当兵。百姓根本没有“兵役”这一说。这就免除了百姓身上最大最重的负担。而实际效果还不止如此,宋兵制中的“厢军”,其实是受雇于国家以服杂役、分担了农民和工匠的大部分夫役,最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于民间工匠和农民的劳役剥削。同时宋的“募兵”还起到社会“减压阀”的作用,国家在发生灾荒的地方大规模募兵,募兵大量吸收社会闲杂人员,大大降低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有宋一朝没有大的农民起义也得拜其所赐。但付出的代价就是军队的臃肿。而为了养这只庞大的军队,国家财政也不得不多收税。百姓因为役轻得到的实惠是要在赋重上还回去的。但这样平均起来,宋的百姓并不比其他时代负担更重。
最后,抄一段话来评价宋的役制,我们不能只片面看到赋重,评价要全面。
“宋代,除差役有反复外,力役已经不再是全体民户的重负,兵役已被募兵制代替,一般徭役项目早在北宋前期就已经很少;差役负担只是被差者的重负,其他民户并无差役之苦,而且以后又基本上是募役取代了差役。”
3. 晋末北人南迁与南宋时的经济重心南移是同一回事吗
这二者不是同一回事。但有紧密的联系。晋末北人南迁属于文化中心南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属于物质文明的范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政治等上层建筑。
4.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中国古代: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5. 晋末北人南迁与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是同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但是道理差不多,都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王朝,随着中原王朝无法抵御入侵,只能南迁,老百姓们也一同向南方迁移。
6.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中国南北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时期,江南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来,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面,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4.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哪些变化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从东汉末开专始,许多人属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的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原因)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8. 南宋人口迁移原因,意义,影响
宋、金时期,南宋人民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兵南下,南方个对稳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江南经济赶上和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⑤这些迁移是人民自发性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南移,南方自然条件好等。二.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三种情况:1.政治需要:①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 ②秦朝南征越族 ③西汉设郡县加强对西南的管理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⑤唐朝西亚人入唐定居 ⑥元朝回族的形成2.战乱逃难:①三国时迁民吴国 ②西晋时少数民族南迁 ③五代十国时北民南迁 ④宋时北民南迁 3.经济谋生:①东汉南匈奴南迁 ②西晋时期五胡内迁 ③唐朝中原人民入契丹 ④元朝少数民族迁入中原、江南 三.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总析1.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2.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古代黄河多次决口泛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地区迁移。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四.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影响1.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传播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促使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人民大批南下,不但给南方增添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他们的影响下,南方各族逐步学会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2.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促进了我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别是中原汉族迁居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少数民族内迁到内地,使各族交错杂居、接触频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丰富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我国古代往往在人口迁移形成高潮时,民族融合也形成高潮,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3.我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合理,南方地区土地肥沃、广阔,三国以前人口却极为稀少,随着人口的迁移,江南的开发,南方人口逐渐增多,我国人口的南北分布趋于平衡。
9. 北方人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西晋末“永嘉之乱”,又称“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迁入中原。应该是第一次大规模迁徙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古代人口主要迁徙
1,秦朝统一后,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秦始皇迁中原人到当地居住。2,西晋末“永嘉之乱”,又称“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由北方西北方迁入中原。3,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4,北宋末“靖康之变”后,大批中原人移居江南。
10. 宋元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及其对广东社会的影响
1)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以及大量劳动力,刺激了南方经济发展,最终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