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的主要领导
名誉院长:厉无畏 (兼全国政协副主席)
战略顾问:解思忠(兼 国务院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专
杜 平 (兼国家信属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戴俭明 (兼中央纪委监察部副部级巡视员)
李育才 (兼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
陈 虹 (兼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
程湘清 (兼全国人大常务会办公厅研究室原主任)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局长张炳忠。办公室主任詹乘华
经营城市团队秘书长:白宝军、刘梦石(兼)
副秘书长:李岫霖、张效祖、叶盛勇、旷世诚、洪泽源、张晓玲、吕伯平、杜道云、王喜民、于广胜、高长春、马玉民、余灵、杜迅力、杨利民、胡韬、王力、孙广禄、朱慧琴、时永恩、张瑞龙、贾楚、罗伟钊、鲁秋丽、赵翀、张宇、裴占增、陈华星、邹邵体、李为旭(等)
㈡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经济合作部,这个组织是骗子吗~他们的培训项目有人参加过吗
参加过,正等待消息验证结果.应该是真实的.
㈢ 请问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是什么单位
是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
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是根据“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对分离”的行政体制改革精神,为加强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管理,于2003年7月组建的商务部直属事业单位。
经济合作局将严格执行援外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能力,秉承专业、规范、高效的理念,努力确保援外成套项目安全、质量、功能、工期、成本“五统一”。
(3)易贤斌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扩展阅读
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一、负责援外成套项目(含技术合作项目,下同)立项后的组织实施,并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二、负责处理政府间援外成套项目实施的具体事宜,包括商定设计方案、签订实施协议或合同、对外验收和移交等。
三、负责援外成套项目投标企业资格预审和招标的监督管理。
四、负责签订和管理援外成套项目内部总承包合同,监督检查合同执行;组织对项目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进行巡视检查;组织项目内部验收。
五、编制本单位负责的援外成套项目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执行;负责办理援外成套项目内包合同资金结算申请,以及对对外结算进行初核。
六、负责援外成套项目实施队伍的考核和日常管理;负责援外成套项目专家队伍的建设和日常管理。
七、承担援外成套项目统计并报送相关信息。
八、负责援外成套项目的技术资料管理工作。
九、根据援外法规制度,负责制订援外成套项目执行层面的管理规定、操作规程和管理实施细则。
十、承办商务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㈣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国际发展中心什么时候重组完呢
1、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三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历来为兵家和商人必争之地。2、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此间的1985年,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新加坡经济曾一度萎缩了1.6%,但平均增长率仍高达6.8%,技术工人比率上升至22%。 三、技术密集阶段。1986-1998年是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鼎盛时期。此间,特别是进入90年代,新加坡已经完全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的行列。新加坡已经具备整体商务开发能力,即从研发到产品设计与生产,到国际销售一条龙作业的能力。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90年代先后拨款60亿新元,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电子业已发展为本地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据新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此外,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完成在新加坡的投资,使得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此外,还有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鉴于新加坡在金融(银行、保险、会计、律师、审计)、交通(快捷的空运、海运和高效的港口)、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新加坡政府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在大力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新加坡政府号召商家到海外发展,寻找扩大商业空间。此间,新加坡经济增长平均达到8.5%;金融和商业服务占GDP的份额由1986年的20%上升到26%;高科技产品出口1998年达到620亿新元。 四、知识密集阶段。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学习纽约纳斯达克,代表科技股的新加坡自动报价股市场开始运作。为寻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新政府正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并投下巨资支持本地科研单位勇于创新。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新时期的中国外交将服务于这一目标,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核心是和平与合作。中越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两党、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中越关系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同越南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两国和两国人们将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近年来,越中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演变的背景下,越中加强团结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越南政府和人民将继续按照两国共同确立的方针推进越中友好、深化全面合作。越南领导人赞扬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高度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表示希望两国进一步加强就地区和国际问题的磋商和合作。1.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三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长约900公里,最窄处仅37公里,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历来为兵家和商人必争之地。2.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阶段都站在全球的角度审时度势,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各个时期的产业定位招商引资,形成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辐射全球的支柱产业。江西这几年面貌一新,经济提速,城市变样,人心思上,出现了周边省市刮目相看的“江西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的世界眼光,确立了“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低成本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主动接轨长珠闽,积极融入全球化,致力于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丰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主要举措,就是发挥紧靠省会南昌的交通区位和能源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度,始终盯住丰城以外的世界,用世界眼光捕捉丰城进入全省、全国、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的产业发展机遇,立足丰城的实际,着力培育能源、建材、冶金、机电、新兴塑业五大支柱产业。3.越南和中国于1950年1月18日建交。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在革命斗争中,中国全力支持越南抗法、抗美斗争,两国在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70年代后期,越中关系恶化。1991年1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团访华,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此后,越中关系全面恢复并深入发展。两国领导保持频繁互访和接触,先后发表的四个《联合公报》和三个《联合声明》。1999年,两国领导确定了新世纪越中关系框架:“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在2000年的《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中,两国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划。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一如既往地重视发展同越南的关系。1999年12月30日,两国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对两国陆地边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有重大意义。2000年12月25日,两国签署了《北部湾领海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这两个协定于2004年6月30日开始生效,为北部湾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也为推动越中两国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发展创造条件。中国是越南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03年,双方贸易总额为46亿美金,与2002年同比增长42.0%。来华越南留学生总数为3487名,同比增长49.3%。中国是越南最大的国外路游客来源地。两国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全面开通。2004年5月20日,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就如何深化两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广泛地交换意见。
㈤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是什么单位隶属于哪个主管单位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是1988年4月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2009年回2月进行重组。答
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发经济技术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对外经贸合作;新农村建设服务,招商引资与金融投融资服务;科技经济信息、情报交流与合作;相关产业与技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等等。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具备广泛的战略资源和人才、服务、金融优势。近些年,尤其对国内外新能源及环保类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㈥ 中国国经济合作发展局主要业务领域是什么
中国国抄际经济合作发展袭局是1988年4月经国家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2009年2月进行重组。
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发经济技术产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对外经贸合作;新农村建设服务,招商引资与金融投融资服务;科技经济信息、情报交流与合作;相关产业与技术交流;相关社会服务;等等。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有着广泛的战略资源优势和人脉、服务、金融优势,尤其对国内外新能源及环保类项目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
㈦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的学会成就
三十年来,学会在历届理事会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密切配合国际经济形势和围绕我国对外经贸工作的中心任务,研究国际经济合作理论、政策、形势、任务和发展战略,进行学术与经验交流,多次开展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业务活动,已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座谈会、论文评审会、学术年会、征文评奖活动等七十余次。坚持理论研究与国际经济合作实践相结合,对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创建“国际经济合作学科理论”,先后编撰发行了《国际经济合作原理教学参考资料》、《国际经济合作概论》、《国际经济合作理论与实务》、《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共20册)、《跨进21世纪的国际经济合作》、《年会论文选编》以及一些专题文集共四十余部。特别是为加快实施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发展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事业,重点围绕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一中心,对一些重大课题专题立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实施战略研究》、《“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施战略研究》、《2012“走出去”战略学术论文集》等书。
学会积极开展为会员单位、企业、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等部门的服务;协助会员单位策划经营战略方案,提供各项有关信息咨询服务;组织会员单位出国考察、国内调研、推动会员单位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与联络等。三十年来,学会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研讨班三十多期,培训国内外人员一千余名。包括有关WTO知识、税务改革培训班,受商务部委托举办援外优惠贷款业务培训班、非洲国家优惠贷款研讨班、发展中国家优惠贷款管理研修班,以及“走出去”业务与政策等各类培训班,为培养国内外高级复合型外经贸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商务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学员们的普遍好评。同时,学会还积极开展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为会员单位、社会各界搭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编辑出版了《国际经济合作研究》月刊和建立了学会网站等。定期和不定期出版各类刊物、资料、论文选编、地区和国别投资贸易环境,及时传播有关国际经济合作理论政策及最新国外经济合作信息、动态,为会员单位和广大企业开阔视野、制定发展战略、改善经营管理、开拓国际市场等提供大量实用信息、最新研究成果和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受到有关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学会在我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的影响与作用日益扩大。
㈧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有些什么部门
据了解,没有这个机构。
㈨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的组织机构
一、委员会
办公室、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部、宣传部
二、内部机构
办公室回、政策研究室答、法制宣传部、人事劳动部、财务管理部、项目开发部、投资管理部、国际经济部、国内经济部、监察审计部、
三、直属机构
中外专家工作委员会
人事劳动保障工作委员会
政法专家工作委员会
投资管理工作委员会
国际经济合作委员会
项目融资投资工作委员会
安全生产工作指导委员会
节能减排工作指导委员会
资金管理工作委员会
农业产业科技推广中心
财务管理中心
项目管理中心
四、宣传机构
网络服务中心
中华热土杂志社
五、省级机构
河南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
六、境外机构
中外专家工作联合会
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
中华热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