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

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06 17:53:35

A. 如何围绕家乡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变化,解读“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改革

因为你提出的条件与主题不符,就是说,所谓经济的发展及变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不符,所以你这个属于伪命题。

B. 家乡地理环境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2000字左右

你的家乡在哪里?知道了以后才好描述。

C. 求“反映家乡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2019年暑假
调查地点: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
调查对象:安流镇居民
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走访调查
调查人:
一、安流镇的简介
安流镇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位于五华县南部,东与棉洋镇相接,南与梅林镇接壤,西与周江镇相连,北与横陂镇交界。距县城33公里,总面积109.95平方公里。省道惠水线、安浦线在安流圩交汇,琴江河贯穿全镇。是五华通往紫金、珠三角和揭西、陆河等沿海地区的咽喉。辖42个村民委员会、4个社区居委会。2017年年末,有34851户、171645人,其中农业人口159180人,非农业人口12465人;全镇有耕地面积4353.13公顷。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2亿元,对比上年增长9.1%。【1】
安流镇是坐落在琴江河旁边的一座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镇的人民安居乐业,勤劳善良。在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的家乡在不断地发展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里的一切发展都是在安流镇共产党人领导下不断繁荣富强,日新月异。介于对家乡基本情况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我采用了走访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进行了我的调查之旅。

二、安流镇的历史
在暑期时,我查阅一些关于安流镇的建立的背景,和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代镇上各个领导人对振兴小镇实行的一些发展政策,以便于更好的了解镇上的发展历史。
安流镇,原名横流渡,因地处琴江河畔,河流湍急,用木船当桥,故称横流渡。1911年,当时的文人学士将不祥之兆的"洪水横渡",改为吉祥之兆的"安流"地名就由此而来。【2】
长乐初建设乡,清末设横流约,民国初年始称安流。
三、安流镇建国70周年来的变化发展
1947年3月设安流镇。1950年后曾为区、乡、镇建制。1958年成立安流公社。1961年增设鲤江公社,1963年合并为安流公社。1972年分出大都公社(原鲤江公社河东部分和双华公社上布大队),1978年分出万龙公社。1983年11月撤社设安流区,同时撤销万龙公社,其所辖的葵樟、文葵、福岭3个大队划归为文葵区。1986年11月改设镇。2003年11月,文葵镇并入安流镇。2004年10月,大都镇并入安流镇。成为广东省政府批准的五华三大中心镇之一。
3.1梅州市的经济建设政策
新中国建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流镇各个村通过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兴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建立起了一批专业的蔬菜基地、经果林示范基地和畜禽品种改良点,成立养殖协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广大村民发展经济,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
在以《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为总路线、总方针的指引下,安流镇的全镇居民,齐心协力,为了实现城市总体发展总目标:"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经济,绿色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

3.2安流镇的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安流镇在梅州市总路线为发展方针的前提下,经济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7年,安流镇以科技兴农为抓手,农村农业稳步发展,全年粮食种植达到4333.33公顷,烟草种植达到166.2公顷,同时,大力推广绿色有机特色农业产品和猪、肉牛、水产品集约规模化生产,交售烟叶349吨。
2017年,安流中心镇“六个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工业园(五华县安流工业园)规划征地顺利推进,已征地53.33多公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有15家企业有意落户安流工业园,其中广东华普太阳能工业制造有限公司一期项目已落户原安流枫林中学,占地约3.33公顷,投资约1亿元,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二是扩容提质成效明显。围绕建设可容纳25万人口县域副中心城镇目标,重点抓好占地10公顷,集住宅楼、购物中心、物流商贸、宾馆酒家、文化娱乐、居民小区等多功能的青江新城建设,带动周边发展,扩大城区面积。城镇提质方面,重点抓好惠天地加油站至蓝田桥头段道路升级改造、惠天地加油站至半径大道段升级改造、琴江西岸沿江大道建设、万塘村长塘堤大道建设、司前街至新兴街升级改造、大都圩镇升级改造、安流老戏院综合市场改造、亲水公园建设等重点工程。重点抓好琴江河低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大都片区村村通自来水、安顺大桥、长江大桥、徐华清纪念大桥、华陆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安流中心卫生院(五华县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安流第一小学扩建工程。
五华县安流镇是有名的“工艺品之乡”,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近年来,该镇工艺品不断推陈出新,竹、木、藤、草、麻丝、仿古雕刻等工艺品热销海外。2016年,全镇特色产业工艺品生产企业达225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从业人员69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310人,年产值达2.5亿元。【3】
3.3安流镇的旅游资源
安流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有绿色自然风光,又有历史古迹遗址,比较有名的有,燕子岩、高石下登高胜地、东灵寺、平安寺、永和寺、文昌祠、王老仙师宫、法清宫、祖师宫、徐华清故居"树德堂"、青龙寨、秋前湖义冢、李江慕等。民俗活动有逐步恢复的"扮古事"(走古事)。
李江墓
李江墓位于安流镇低坑小学背后右侧山坡上,形喝猛虎过江。筑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 墓用灰沙砌筑,座西北向东南。呈交椅形,设四层墓围,内设祭祀台和拜坛。墓长24米,宽14米,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是五华县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灰沙石宝墓葬。现保存完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秋前湖义冢
秋前湖义冢,位于安流镇三江村秋前湖义冢角,筑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长乐县(今五华县)知县彭光祖倡建。冢内埋葬尸骨1400多俱,均为当地无主坟骨骸,其中不少是清咸丰年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与清军战斗时双方阵亡将士的无主墓。冢由墓群组成,共计1449座,外观呈扇形,均用灰沙砌筑,通长30.5米,通宽40米,占地面积近1300平方米。主墓在中央为交椅形墓,子墓围在主墓左右和后边,为封土堆墓,弧度不等地围成33层,甚为壮观。

总结
最后经过这次实践调查活动,我在实践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增加社会实践能力,让我们具备了更强的学习能力,改善了自身的不足,挑战了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和自己的耐心,和做好一件事的意志和勇气,让我有了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的决心。我相信这些东西,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次实践最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家乡发展的变化,这正是此次实践目地的所在。当然,这次实践活动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扩大,我的调查范围不能更完善调查,由于调查范围小得出的材料,结果可能不能十分精确的表现当前的现状和问题,但是得出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所调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家乡发展的变化问题。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也让我知道了自身的不足,给了我自我提高的方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安流镇,五华县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3日;
【2】网络,梅州市安流镇;
【3】《依托传统工艺积极转型升级"工艺品之乡"迎来春天》,五华县人民政府,2019年10月24日。

D. 谈谈自己家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落实绿色共享理念

一.关于环境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且核心是水环境。水是环境的核心,水是环境的灵魂。而我们无锡人更是以太湖水为傲,一曲《太湖美》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一场围湖造田运动无情地改变了它的模样。围湖,围出了土地,产出了粮食和鲜鱼,代价却是大量积聚淤泥,抬高了湖底,减少了水容量,降低了湖水自净能力,造成湖水的二次污染,加之工业的发展,又接纳入湖河道的大量污水,湖水水质长年劣于五类,太湖水一度发出阵阵恶臭,鱼虾差不多绝迹了。水环境恶化让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水污染,无锡水源地梅园和五里湖取水口被迫关闭。梅梁湖每次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经济损失都在数十亿元,水环境恶化,还大大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旅游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外地的客人和客商来到“江南水城”,无锡人竟羞于带他们到河畔、湖边。针对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水利局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把水环境整治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蠡湖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防洪及调水工程、城区河道整治工程等项目的一步步实施,城乡水环境面貌大为改观。现在人们可以在河里钓鱼、可以在水边休闲场所闲庭漫步……正如诗中所写:“长长的柳堤,一年一度春风,芳菲总是绿色的相思;满湖的火树银花,在洗涤后的红雨中绽放……”太湖水变清了,锡城之魂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净化,给这座湖滨之城增添了不少灵气。无锡人眉头开始舒展了,自豪的微笑又回来了,今年“五一黄金周”竟出现了日均4万人争睹五里湖美景的场面。无锡人更是坚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水利建设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规律、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立足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三大基本任务,从根本上解决水多、水少、水脏三大问题,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生产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的需求,为全市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水服务,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水环境。二.经济建设发展方面二十多年来,无锡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使无锡城乡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跃升。1978年至2003年二十五年间,全市经济总量翻了6番,200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901.2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9位,人均达到5200美元,总体发展水平正率先向着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对外开放取得突破进展。坚定不移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三外”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开放活力的地区之一。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830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49亿美元。体制机制活力得到根本增强。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焕发新的活力,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基本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城乡建设展示全新形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迅速提高,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得到增强,初步形成了梯度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根本改善,教育、就业、医疗等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47元和632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达到2.4万元。详细的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有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第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路。无锡是我国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无锡的干部群众大胆冲破“两个凡是”束缚,破除传统计划经济框框,以“农民工业”这一伟大创举,推动我市乡镇企业实现了异军突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我市乡镇企业进入了“跳跃式”、“超常规”的快速发展阶段,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涌现出了华西、阳光、红豆、远东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成为支撑农村乃至全市工业化的主导力量,也带动了上个世纪整个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而且通过“以工建农”、“以工建镇”,使得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农村区域竞争力迅速增强。依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无锡农村经济长时期保持快速发展,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和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了无锡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一项基本国策,要“抓住机遇,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在对外开放思想理论指导下,无锡人民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国际资本产业转移的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一步步推动对外开放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迅速提升。目前,无锡利用外资已进入质量、水平、规模、效益同步发展的新阶段,许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无锡,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58家在无锡投资兴业。2003年,外资工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已达到25%,成为无锡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令人欣喜的是,自1992年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建设以来,无锡各类重点开发开放园区蓬勃兴起,成为全市最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平台,最富吸引力的产业集聚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目前,全市85%的利用外资落户在开发开放园区,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来自园区,园区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批骨干企业走出了跨国经营新路。第三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邓小平同志这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论断的鼓舞和指导下,无锡人民大胆冲破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束缚,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推进所有制改革,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在农村,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在推动乡镇企业“二次改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同时,率先进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促进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辟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在城市,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加快国有企业体制创新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使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竞争优势。大力开拓资本经营,威孚、小天鹅、阳光、三房巷等一批企业先后成功上市,形成了在资本市场有较大影响的“无锡板块”。在加快国有、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六放”方针,毫不动摇地支持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去年,民营经济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已上升到31.2%。城乡企业的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极大地释放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推动无锡经济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条件。第四次认识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突破,是紧紧抓住新世纪初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突出新型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互动并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对于我们无锡来说,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关键是要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推动无锡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党中央对东部地区的发展高度关注,寄予殷切期望。中央两任总书记明确提出江苏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无锡作为江苏的重要板块、苏南的重要一极,为全省“两个率先”勇挑重担责无旁贷。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力争在全省率先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制订实施了《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行动纲要》,全面推进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相继推出“三化互动”、“三沿开发”、“三个集中”等重大举措,“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近两年来,全市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齐头并进,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整体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得到加强,整个城市的环境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富民工程得到有力推进,鼓励创业、扩大就业、完善保障的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富民成效日益显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相继荣获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前景喜人。实践证明,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和实干意识,是我们二十多年改革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最重要的精神动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不断地强化这个重要的思想共识。大家始终坚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生机和活力。二十多年来,无锡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前进,不断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依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束缚,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优势。三.科教文卫方面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761所,在校学生77.03万人,增加1.04万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全市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387个,其中综合医院37家,专科医院18家,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6家,乡镇卫生院114家,疗养院5家。文化设施继续完善,2003年,艺术、文化馆(站)127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文化系统内)5个。文化事业精彩纷呈。成功承首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民乐展”,举各类广场文艺140场,组织公益演出50多场等等。综上所述,改革以来,无锡日新月异,我们亲眼看到了,也深刻感受到了,体会到了。我们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这一切巨变,我们更体会到了党的伟大。所以在今后的日子,我们更要坚持改革的步伐,提高无锡市城市综合实力:我们要以提高人口素质为突破口,高效开发人力资源;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大幅度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崛起的基础;还要完善社会发展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坚信,无锡的明天会更美好.

E.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的论文(1500字)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这个季节,正是农村下谷种稻的季节,也是农民三夏大忙的季节。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 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 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F. 就互联网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的相关论文

互联网与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G. 建国60周年,以及改革30周年,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调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调查报告

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遍地金黄,繁华似锦,高楼矗立,煤海流金,大海扬波,长城起舞。

秋天,总给人们带来喜庆,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更带来希望,而今年的秋天,非同一般,更不寻常。在这美好的季节,从江南水乡到北国边陲,从赣江只滨到拉萨林卡,共和国每一平方公里的热土都浸透着欢欣与幸福,流淌着甜蜜与歌唱。十三亿华夏儿女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放飞坚如磐石的信念与对伟大祖国赞美的诗行。

呵,祖国,我的母亲,在欢庆您诞辰60周年之季,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我们有多少贴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有多少赞美的歌儿对您歌唱。6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伟大的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日新月异的创造。到处是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建设的洪流。我仿佛看见南湖的红船沐浴着太阳的金辉,向今天驶来。井冈山的红旗,杜鹃笑靥和映山红的壮美像的红霞款款飘来。宝塔山的热风,延河水的激浪,青纱帐的故事挟着黄河的琼浆,孕育了千万英雄的儿女。

呵,古老的长城挺起不屈的胸膛,奔腾的长江翻卷晶莹的浪花,千里草原回荡深情的马头琴声,拉萨林卡正传来牧民奔向小康的欢歌笑语。于是,我看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华夏儿女于天地间引吭高歌。欢庆祖国母亲60岁的生日,以共和国儿女的名义,向祖国致意,为母亲祝福。

呵,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天山脚下热瓦甫与三弦琴动人的琴声中驶来;从黄河激越澎湃的涛声和万里长江雄浑的船工号子声中驶来;从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的神州5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历史告诉我们,告诉未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像灯塔照亮祖国的锦绣前程,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践行“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美好未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中,华夏儿女创造了无数奇迹,在世界民族之林让世人刮目相看。你看,深圳,珠海,厦门等一批特区掘起座座金山,浦东新区挺起胸膛,骄傲也抒写振兴中华的醒目标题。钢铁巨龙大京九腾飞南北,展示中国的雄姿。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华夏儿女无不扬眉吐气,豪情万丈。

在北京首都,一位年逾花甲的华侨随团参观了北京都市风貌,观看了阅兵部队威武的表演后,热泪纵横。他感慨地说:"新中国现在确实强大了,有祖国做坚强后盾,海外华侨腰杆更硬了,我们身在海外,盼望祖国强大,繁荣昌盛。"聆听老人的肺腑之言,我仿佛触摸到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此刻,我的耳边又回响我的我爱国之心,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雄浑,激越的歌声。这歌声呼唤着华夏儿女励精图治,创造更家美好的明天。

朋友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H. 结合国情乡情谈谈你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村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长
衣食住行水平明显提高
但环境明显恶化

I. 急求一篇家乡的变化的社会实践报告(1200字)在线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部署经济建设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理念、道路、环境,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艰苦的过程,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信息化对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还丰富和拓展了工业化的内涵。因此,必须加快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提升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从改革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采取措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我国服务业与过去相比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收入应达到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要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

三是要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国情决定了今后农业的发展很难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出路只能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觉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即: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业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三,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综合性措施。必须按照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确保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农民群众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

当然,强调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并不是推卸或减小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在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并带动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从多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还要在全社会发展群众,进行结对帮扶支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使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抓住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时机,加快淘汰浪费能源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既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也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减轻环境压力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探索有效模式,研究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政策。要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成绩显著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要切实加大对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我国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要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

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 。

阅读全文

与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报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