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06 17:23:25

❶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始于

上面的不对吧,土地政策与赋税政策不是这些吧。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唐朝是两税法,明朝是一条鞭,清朝摊丁入亩。我上学时总结过,现在记得不清楚了。
2006届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九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作者:陆芳喜

专 题 提 示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历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等主干知识。

知 识 梳 理
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1、中国古代史主要应掌握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①夏、商、西周三代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③隋唐时期;④明清时期。
2、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
科技: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兴修水利,免除水旱灾害;政府推广优良品种;历代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直接把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会制度和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B、国家统一或局部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C、正确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D、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视兴修水利,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G、适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H、利用外来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I、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A、生产工具的改进。如:商、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隋唐时期创制了筒车及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B、耕作技术的进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南方地区两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广等;C、农作物的推广。如: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隋唐时期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棉花、蚕桑、茶叶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D、水利工程的兴修。如:夏、商、西周三代农田水利的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的兴修,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实行农田水利法;E、土地资源的开发。如: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圩田、开垦山地、围湖造田,明清时期贫瘠土地得到利用;F、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清代前期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②手工业生产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青铜铸造业、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和漆器业的成就;B、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造业、漆工艺、煮盐业、酿酒业和手工业工艺专著等成就;C、隋唐时期:冶铸业、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成就D、明清时期:纺织业、冶铁业、印刷业等成就。
③商业和交通的发展:A、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西周交通发达,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B、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中原市场形成;C、汉朝: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同中亚、西亚、南亚诸国和欧洲的大秦进行贸易往来;D、隋唐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私家店肆、水运、货币、市场及邸店、柜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现、胡商等;E、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的市镇兴起,但到清朝以后统治者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④城市的发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C、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东西两个商业都市;C、隋唐时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①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期后实行两税法。④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条鞭法。⑥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②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③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④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⑦官营工商业政策。⑧重农抑商政策。
3、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②认识: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征。
2、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到新中国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后最终被消灭。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主要形式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吴三国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基本特点是土地国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稳定了社会社会秩序。B、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一种较为完备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点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为前提,在不触动地主阶级的条件下,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③农民土地私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补充。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1、中国古代的主要赋役制度:
①“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
②初税亩: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
③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财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齐民制度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调制:隋唐时期实行,其源于北魏实行的租调制。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受田农民每年向官府纳租(谷物)、调(绢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两税法: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开始实行。其主要内容是: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理财措施,募役法的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的实质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纳税。
⑦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其内容是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一,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⑧地丁银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规律: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变为以田亩为主,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并最终废除,分别以唐朝的两税法和清朝的地丁银制度为标志。②由农民必须服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隋唐的庸为标志。③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明朝的一条鞭法是其转折点。④征税时间逐渐固定,以唐朝的两税法为标志。⑤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并趋向单一,分别以两税法和一条鞭法为标志。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国家对商业征收重税。
3、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认识:①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实质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是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③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反映。
五、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
1、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①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从战国到两汉,这里一直比南方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②从魏晋到唐宋,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开始超过北方。③宋元明清时期,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所在。
2、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则相对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④都城南迁,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发展海上交通便利。
4、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联 系 点 拨
一、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
1、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时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某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从历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政策调整、科技(生产力)进步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来思考,其次则应根据上述诸要素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寻求相关因素。
2、分析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应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等五个方面进行概括。其次,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分别从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加以分析。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则应抓住纺织业、陶瓷业、造船业、冶铸业等中国古代的主要手工业部门,从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技术进步、分工更细、品种增多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3、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既是发展的原因,也是发展的表现。
二、关于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主观动机上看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就其实质而言,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三、关于土地兼并
1、土地兼并的影响: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普遍现象,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贫富分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土地兼并的成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因此,土地兼并现象一直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历代封建王朝为确保财源、巩固统治都曾实行过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如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但都无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
四、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重心的移动对今天的启示:1、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重视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的人才,并合理地利用。3、经济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却失去了领先地位,生态环境恶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例 题 解 析
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现在哪里?在封建社会中后期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中,是如何逐步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的?其实质是什么?
本题以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中的人头税为切入口,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的能力。回答第一问的关键在于必须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内容并从中分析、概括出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主要表现。回答第二问必须抓住三点:其一,抓准时间范围——封建社会中后期;其二,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有哪些;其三,这些赋役制度中同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关的内容及其意义。第三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实质的掌握和理解。
①表现:农民被编入国家的户籍,人口、性别、年龄成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的主要依据之一。②过程:唐朝的两税法规定按资产和田亩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明朝的一条鞭法把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③实质:调整封建生产关系。

❷ 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

你说的是中国的战国还是日本的?中国战国属于奴隶末封建初,商品经济属于初级阶段,刚刚脱离朝贡的以物易物方式。而且各国的钱不通用。车不同轨。
中国的大商人出现很晚,发展属于昙花一现,因为大型商业活动要求有很高的生产力,也就是封建初,但是秦朝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就那个了。
春秋时农工商并重,像子贡,范蠡,白圭,猗顿,刀间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宋国和周国几乎是全民经商。
但是早期商人采取囤积居奇的恶劣手段,残酷地剥削农民,侵袭农业,掏空了列国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威胁着列国君主的统治。“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相当于“一国而二君二王”。后期的吕不韦是商人干政的典范,卖货已经买卖国君了。

影响:商业是交流。中国战国时期的广泛交流使思想活跃,社会繁荣。也是诸子百家兴起的时候。“货殖之利,工商是营。废居善积,倚巿邪赢。白圭富国,计然强兵。倮参朝请,女筑怀清。素封千户,卓郑齐名。”可谓中国社会的黄金时期。说实话,我觉得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才最像中国人。

至于日本战国时代,商业以海运为主,集中在几个大港口比如:界町,博多,大凑,府内。猴子上台,商业向大阪转移。乌龟上台,江户又成为商业中心。
这个我不太清楚,你有兴趣可以去请教一下日史帝。

❸ 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组织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共同占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逐渐出现了剩余品,于是就有了氏族(或部落)之间对剩余品的偶然交换。当发生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时,商品交换逐渐扩大;后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从而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货币,出现了商品经济;商品生产的产生使商品交换经常化,进而产生了货币。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缝隙中生长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完全取代自然经济,成为普遍的经济形式。
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或354)的《经济论》,英语单词 “Economy”、“Economics”即源于此。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年,终于1640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中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贸易差额论”,即少进口多出口,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Antoine de Montchrétien,1575-1622,又译“蒙克莱田”,1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以及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又译托马斯·曼,1621年发表《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纪中期期间。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基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不同于重商主义的观点:(1)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2)市场自动调节比人为地调节更能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即“看不见的手原理”(Principle of invisible hand),据此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法国的“重农学派”(Physiocrats)主要代表人物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1758年发表《经济表》,反对重商主义,主张自由贸易。但由于法国小农经济比重较大,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货币只是流通手段;工业只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是农业的附属物;对外贸易只是一种等价交换,都不能增加社会财富。183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即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school),马克思主义者一般称之为“庸俗经济学”(Vulgar economics)。 “新古典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辩护”,认为:市场完美有效,能够自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衍生了原始的交换。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和范蠡;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有魏国的白圭、吕不韦。战国时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唐代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中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柜坊和飞钱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们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便利与发展。
宋元商业的繁荣,商业要繁荣,政府就必须放松对市场的严格控制。两宋时期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概括而言:首先,北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第三,宋代市场上虽然仍然使用金属货币,但在北宋时,四川益州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发行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第四,两宋时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重新疏浚了大运河,疏浚后的大运河从杭州直达大都;开辟了海运,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抵达直沽(天津);元政府还在各地遍设驿站,横跨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也重新繁荣起来,这些都促使元代商业继续繁荣。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从东欧、中亚,从非洲海岸,从日本、朝鲜,从南洋各地,都有商队来到大都。城内各种集市三十多处,居民不下十万户。
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这需要补充一定的资料,加以说明。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其次,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扩大和交换的发展,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工商业阶层。他们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立足于社会历史舞台。他们所从事的生产和经营,构成了新型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❹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生产布帛多的人,克免除徭役,变相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与重农抑商相悖。何

因为涉及到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转变,应该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解释吧。而且专历朝历代属,重农抑商都是有一定原因的,秦商鞅变法提出抑商,是因为其时秦国农人十分缺乏,已到了免征十年赋税招徕三晋之民“使之事本”的地步;另一方面,城市商业活动却很兴盛,所以商鞅要抑商使之归农本。而商鞅抑商政策的实质,一方面是发展官营商业,另一方面则在于禁止影响正常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奢侈品生产,以调整农商人口比例失调的矛盾。他说‘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这里的“末事”,是指那些奢侈品生产,而非一般的商业。对于商业,商鞅曾给予过充分肯定,他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商鞅显然明白商业在流通方面的作用,认为它与农业、官吏一样,是国家不可或缺之物

❺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一、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❻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必然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商业税收,增强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田税是国家主要的财政收入,但源源不断的商业税收无疑也是各诸侯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统治和争霸战争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策》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明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这里,就把征收关税作为“富国”、“存韩安魏”的一个重要途径,说明关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带来的直接关税收人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对此,《管子》说得更明了,把“修道途,便关市”作为“输之以财”的重要方式之一。《孟子》曾记载了宋国大夫戴盈之和孟子商量关税税率的事情说:“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在戴盈之看来,如果免征关税或降低税率,就有可能要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统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商业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加之生产活动所具有的很强的区域性,客观上要求商品交换存在,“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使“四民”之间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延续。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农民不从事手工业,可“以粟易械器”;而手工业者不耕田,也能“以其械器易粟”,农民和手工业者各自以自己的劳动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且,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身份得以确认,并取得了与士、农、工同等的社会地位,其所从事的商业贸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贸易和农业、工业生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经济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商人在给统治者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一些政治活动,和统治者建立了密切联系。据《左传》记载,郑国从建国之初就一直和商人保持着密切联系。郑桓公在西周末年,听从史伯建议,率领族属与商人东迁于虢、郐之间。并与商人“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商人在郑国创业奠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郑国统治者的政治支持。由此,郑国统治者与商人订立了互信盟约,“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强买或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双方“恃此质誓,故能相保”。后来,当晋国人韩宣子向郑国一位珠宝商人购买玉环时,这个商人就回答说:“必告君大夫”,即要报告给政府。可见,郑国商人和政府之间的互信一直很牢固。《左传》记述的“弦高犒师”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这说明,商人在进行商业活动的同时,还紧紧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为回报,统治者也就给予商人一定的特权,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❼ 春秋战国时期虽战火连绵却出现了哪些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人口有所增加的

春秋战国时期虽战火连绵却出现了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这个东西的话,它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呀,在创新战的时候的话,怎么可能会有这个楼房的一个经济发展呢?它这个然后就是两个不同的朝代呀。

❽ 为什么明清时期有海禁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发展好

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思想对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内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容生产的发展,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逐步被商品经济所取代,到了明清之际,重农抑商思想已经开始被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论和郑观应的“以商立国”思想所扬弃。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

❾ 如何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备课是吧,看这个: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学习本单元,一是注意基本概念,二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线索,三是用辨证的方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重点知识:①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②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③古代商业与货币的发展情况;④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影响;⑤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难点问题:①学会从微观史实中抽象出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宏观上的发展特点。②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③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起源的四大特点:
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 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后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
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犁壁的安装:
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4.曲辕犁的发明
(1)曲辕犁的发明和结构特点:
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犁媻、犁策,既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起亩作垄,又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一是曲辕和犁媻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二是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1)翻车:
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都江堰:
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1)治理黄河: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坎儿井 (源于西汉)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从刀耕火种到千耦其耘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的方式——刀耕火种。(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地位: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发展: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sì)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2、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均在春秋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扩大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产生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封闭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
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要义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保守性)
评价:
(1)自耕农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适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灌溉,关注生产各个环节。)
(2)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日臻成熟(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
(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育秧移裁、曲辕犁);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工具耧锄、江南水乡稻麦复种制的出现,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北方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占城稻传播到江淮、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5)明朝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朝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专业经济生产区域、出现《农政全书》)。
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内容:
①井田的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③“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解体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过程:
春秋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
战国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废除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时期:秦汉 隋唐、宋、元、明前期
衰落时期:明清时期,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强烈不满)
(2)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二、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
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3)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
提示:
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田庄制特点:
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2 租佃制
(1)原因:
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普遍化的过程: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积极的影响: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东汉时期:
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
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的划依据:
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3、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1)特点: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2)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1、三次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靖康之乱时
2、原因 :
天灾人祸
3、影响:
给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北人南迁劳动力特别是先进工具技术的传入;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过程: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影响:
南方经济地位突出;文化重心的南移
4、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5、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6、启示:
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稳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经济政策性之有效;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
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3、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第四、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第五、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赞誉。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
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
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2)宋元:
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三)、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出现。
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⑤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农业的发达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
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阻碍因素: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
三、“重农抑商”政策
1. 概念: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为历代封建朝代推崇。
2.目的:
①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②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④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4.评价:
①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原因:
①防止敌对势力对政权的威胁②阻止外族入侵③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2.表现:
①明代:
A.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B.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②清代:
A.政策:闭关锁国
B、清初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
(1)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导致革命性的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它们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2)中国:
中国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厉行文化专制,阻碍新生因素的发展而不自知,从而日益走向了衰落。

阅读全文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