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谈谈青岛市政府应采取何种措施推动我市经济发展
节税网123的总部经济园区都是有政策扶持的,可以节税。但是政策力度大和力度小是根据不同园区与企业不同情况来决定的,有区别。入驻前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来出税筹方案,最重要的是总部经济是完全合规合规的节税方式。
『贰』 青岛城阳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城阳区是青岛有名的工业区
工业很发达的!
『叁』 青岛哪个区经济发展好
市南区,青岛的经济中心,可以和很知名的城市中心相媲美的。星级酒店十几家、商场结连、写字楼到处都是、市政府也在这里。像上位说的,沿海的海岸线,旅游业、餐饮业和休闲业都非常发达,大多数国内外的外来人口都聚集在这边工作和生活。
其次是市北区,拿是老的青岛中心。现在建筑比较就一些了,目前在新的规划建设中。那里有青岛最大的购物中心--台东,最大的小商品市场--901,就是即墨小商品市场和富地商城,有青岛的信息街,婚纱街,文化街,家具街等等。好友很好看的天幕城。
之后是四方,老的工业区,比较就一些吧。
之后是崂山区,发展很快,估计几年后会超过市北,这也是青岛的规划。
李沧城阳就相对落后一些了。
祝好运了!
『肆』 青岛主要以什么经济为主 经济发展如何
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山东聊城是一个悠久地历史名城,其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制造(中通股份)运输(
『伍』 山东青岛市的经济实力大吗
经济实力相当大。近几年它的发展迅猛,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经济实力现在已经超过省会城市济南。
『陆』 我想去青岛发展,青岛没去过,那个地方经济怎么样,好发展么
岛是山东第二城市,仅次于(在行政方面划分来说)济南,环境很好,金融文化中心,经过了近代百年的发展,很具实力和影响力。是沿海城市
『柒』 从青岛的巨变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从1978年那个难忘的年份开始,当改革的大幕从中国农村而后到城市迅速拉开后,青岛经济年年岁岁都在发生着历史性巨变。
巨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不仅让世人看到了青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伟大成就,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沿海开放城市、一个计划单列城市、一个最具活力城市和一个品牌之都的魅力,看到了她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看到了她为山东乃至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0年改革开放,使青岛经济实力实现了大跨越。
跨越之一:GDP从38.43亿元跃升至3786.52亿元,经济总量扩大97.5倍
GDP,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全市GDP仅为38.43亿元,而到2007年已经跃升至3786.52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97.5倍。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价格计算,青岛经济总量30年扩大了29.4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见:1987年,青岛GDP突破100亿元,达到111.75亿元;1991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05.65亿元。此后,也就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以后,青岛经济开始了快速提升。1993年,青岛提前实现了“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青岛GDP突破1000亿元,达到1150.07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63.8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也由2000年的第七位跃居第五位。
随着工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的加快,以及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青岛经济又有了新突破。2007年,全市GDP达到3786.52亿元。
经济总量从100亿扩大到1000亿,青岛用了12年。从1000亿到2000亿,用了5年。而从2000亿到3000亿,青岛只用了3年。
30年来,青岛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4%,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进入新世纪后的2001年至2005年,也就是“十五”时期,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5.6%。而“十一五”开始后的2006年和2007年,青岛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到15.7%和16%,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2005年,青岛首次跨入全国城市十强、副省级城市四强行列。2006年,郊区五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
跨越之二:财政总收入从12.5亿元到1070.5亿元,增长84.6倍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在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地方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978年,青岛的财政总收入只有12.5亿元。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1070.5亿元,如果按现价计算,从1978年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增长84.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比1978增长21.5倍。2007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58亿元,显现出良好增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321.18亿元,是1978年的165.6倍。
如果把财政收入比作经济效益的“硬”指标,那么能源综合利用率可以看作一个“软”指标。2005年以后,一个新的统计名词频频进入青岛百姓视野,那就是“万元GDP能耗”。这个指标所显示的不仅是青岛单位GDP产出的背后消耗了多少能源,更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青岛对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更深刻更全面理解。
近两年,青岛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而能耗不断下降,是全省17城市中完成节能指标最好的城市。2007年,青岛万元GDP能耗比2006年下降4.94%,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计划指标;比2005年下降9.38%,累计超额完成“十一五”前两年下降8.33%的计划目标。同时,万元GDP取水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实现大幅下降,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青岛市政府也因此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山东省节能突出贡献单位”奖。
跨越之三: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改革开放不仅全面、深刻地改变了青岛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大幅度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经济结构也在优化升级中发生了意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1978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2.7:52.7:24.6,农业比重较大,几乎与服务业平分秋色。这种经济结构很难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来,青岛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通过优先发展农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家电电子、汽车造船、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经过30年的调整优化,青岛三次产业逐渐绘就了新的发展蓝图。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2%和13.8%,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如期结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硕果: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提高18.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态势。
2007年,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为比较合理的5.4:51.6:43,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
跨越之四:经济发展战略书写支柱产业巨变
青岛是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前工业技术设备简陋,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先后实施了技术引进战略、名牌战略、大集团战略以及工业园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从打造名牌产品,到发展品牌经济;从发展工业园区,再到发展工业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趋牢固。
1978年,青岛工业总产值仅有56.5亿元。18年后的1996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而到2007年,青岛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7430.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78年的131.4倍。
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仅让青岛工业担当起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任,也有力推动了青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随着青岛几次较大的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势头好的产品大幅度增长,成为青岛产品新形象的代言者。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也促使青岛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由1978年的59.6:40.4,调整为2007年的45:55。根据国际上的有关定理和标准,青岛已进入工业化中高级阶段。
跨越之五: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
如果把“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比作青岛的城市特色,那么,品牌经济就是这座城市的经济特色。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创“金花”产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直至发展品牌经济,青岛抓住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牵引品牌战略不断升级。青岛的企业家则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精心运作打造品牌,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最先让人们感到品牌力量的是海尔和青岛啤酒。1991年,他们在我国首次评出的10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占据两席。从此,青岛品牌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又先后涌现出海信、澳柯玛、双星、喜盈门、即发、白雪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品牌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截至2007年末,青岛已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9件、中国名牌产品69个、全国质量管理奖企业5个,知名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7年,全市品牌经济总量达到29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50%以上。
30年的精心耕耘,使青岛在推进品牌经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轨迹,即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名牌行业—名牌产业—名牌产业集群—品牌经济—品牌城市。期间,品牌、大企业、企业家共同成长,成为青岛经济的中坚。
人们普遍认为,“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青岛拥有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具魅力城市”等众多光环;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称号;2007年,又被评为“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品牌已经成为青岛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忽忽 这个啦
O(∩_∩)O~
『捌』 中国十大城市的发展经济状况
第一位:上海
一项关于“宜居城市”的调查显示,在公众看来,“交通的方便性”、“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适合生活的最重要指标。
酷爱旅游的研究生李晋拍摄的各地图片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购买刊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提到上海,他立刻滔滔不绝:“我心中有两个上海。第一个上海从新天地开始,一直到外滩3号。第二个上海是巨鹿路上的阿毛,火车站旁的锅贴,以及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当我第一次在午夜从便利店买到粽子时,我就承认,上海是个适合生活的城市。”
第二位:大连
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居住时,分别有47。9%、46。1%和43。9%的受访者认为“交通方便快捷”、“城市干净整洁无污染”和“空气质量好”是成为“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安状况”、“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他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居民的文化层次越高,对于环境因素越为看重。
第三位:北京
调查显示,“经济发达,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是上海“宜居”的主要原因。而北京的入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在各方面都具有优势”。
第四位:广州
“机会较多,经济水平高”也是广州入选“宜居榜”最关键的因素。
广州是一座最难说清的的城市,没有北京城的豪情霸气、没有大上海的金堆玉砌、没有老成都的悠闲从容、没有昆明的花团锦簇……只有那么一点实在、一点安稳、一点通透;还有那么一点张扬、一点浮躁、一点暧昧,一切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矛盾,却都能包容其间,这就是广州。
第五位:成都
成都的悠闲,成为这个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六位:青岛
青岛的优雅,成为这个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绵长的海岸线、灿烂的阳光和蔚蓝的天空、娇媚的樱花和茂盛的法国梧桐、青岛啤酒和童话中的小房子、优雅的八大关和漫步的夜晚——这一切,构成了青岛的浪漫。那些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小街小巷,令你不由得把脚步放轻放慢。漫步在古老的街巷,即使是随着性子任意闲逛都是很写意美好的。”李晋在游记里这样描述这个城市带给他的感受。
第七位:杭州
杭州的缠绵,成为这个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八位:桂林
桂林的秀美,都成为这个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九位:珠海
珠海的浪漫,成为这个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第十位:厦门
厦门的温馨、成为这些城市被公众青睐的主要原因。
一个城市的繁荣是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最具有生活价值的城市。就目前看来,每个城市都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面,大城市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小城市在经济水平甚至城市规模上向大城市靠拢,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玖』 山东济南和山东青岛 哪个地方经济更发达 实力更大 潜力更大
肯定是青岛啊
中国北方的城市产业往往以重工业和工矿产业为主,生产的产品不是水泥建材就是重型装备,很少有直接针对消费者的产品在北方生产,所以这在中国基础设施投资日趋饱和的今天,整体北方城市的日子都不好过,毕竟受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重工业和采矿业是这几年市场萧条的主力军,反倒是面对C端消费者的产品在这几年一路风生水起,看着每年双十一不断刷新的成交记录,你就知道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好产品的需求有多高了。而说了这么多我主要是强调一个道理,青岛是北方最大的生产C端产品的地区,小到崂山啤酒,大到海尔空调,从快消品到白色家电,相对于其它北方工业城市,青岛的产业布局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消费者,所以在这轮经济萧条中受影响最小,以至于成为了北方唯一的GDP超万亿的城市(非直辖市)
说青岛不说港口优势简直是耍流氓,青岛港是北方少有的天然深水不冻港,港口条件优良,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第一大港,年吞吐量排在中国各大港口的第四位,拥有中国最大的原油和煤炭码头,同时也是世界上铁矿石卸船率最高的港口。可以说青岛在航运重工方面相比其它北方城市毫不逊色,而且相比一些内陆资源型城市还多了海运的便利。
『拾』 青岛市哪个区经济发展最好,哪个区最差 哪个区比较乱,我想去青岛工作,但是对青岛不了解,各位大神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度假胜地。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 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
青岛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重点名人故居85处,已列入保护目录2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墨马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