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古代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

古代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1-01-06 06:08:27

A. 跪求中国古代两宋时代的经济发展还有经济的衰退 好的追加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为中国最争光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还发展起一门新科学,技术科学。这些辉煌的成就与宋的综合文明有直接联系。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开创以来,即治坑矿、组织茶盐开发。因而大量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中,民间经济受到刺激,突飞猛进。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在宋朝立国之初,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钱庄业迅猛发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和银行。银行可以贷款、异地付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造会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余人。绫锦院织工达到四百余人。除公办的工厂外,一些私办的工厂也相继大量的出现与繁荣。因为经济的空前繁荣,宋钱币铸造量非常大,如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唐朝最盛的开元盛世年铸币32万贯)。

宋代的货币形式与种类太过丰富。铜钱、银锭是宋朝的本位货币。宋朝铜币和铁币并用,有些宋币含有合金成分。此外还有些银质钱币。宋代的钱币无论是种类、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造诣最多最好的钱币。宋币上铭刻的文字书法优美多为名家及皇帝手笔,篆隶真行草俱全,还古篆体、瘦金体。种种精美的货币使人爱不释手,宋钱币的艺术总类艺术性工艺最高。宋钱是当时周边各国最喜欢最坚挺的货币。宋钱成为南海诸国的镇国库之宝。虽然辽国、金国等国也仿制宋币造钱,但在金国流通最多最广的是宋钱。直到现在出土存世的宋钱还是最多的。在今天东到日本、西至欧洲、非洲的广大地区都有出土。足见宋的繁荣与强盛。为免携带大批铜钱来往之烦劳,在公元998年(咸平元年)前后在四川地区民间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这种纸币只相当于担保的代币券。宋朝政府先后印刷发行的纸币种类有交子、钱引、关子、会子等几种类型形式。公元1023年(天圣元年)宋政府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负责纸币发行的官方机构"益州交子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银行。公元1024年宋政府开始印刷发行"交子",此种"交子"铜板彩印,上面印有鸟兽、花纹、图案或故事等,异常精美。此种票据有如公债,分界发行。交子最初是以两年为一界,发行新交子的同时废止并回收旧交子,自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起,虽仍然是每两年发行一界,但是每界交子的流通期增加到四年。交子的面值为自一贯文至十贯文的固定面值,以铁钱为本,备有发行准备金,已经基本具备了近代本位货币的特征要素。其施用愈来愈广泛。票据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宋崇宁四年,在江北、华北地区发行了称为"钱引"的新式样的纸币,但是只印了一界就因为流通不畅不能顺利使用而停印。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四川交子改称钱引,交子务也改称钱引务,开始大量印刷纸钞发行,由于数量发行过大,引起了钱引的严重贬值。公元1110年(大观三年)限制发行量为天圣时的125万贯左右,对流通地区也限在铁钱行用的四川、陕西、河东地区,后又采取了受兑、停用旧钱引,增加准备金等多种方法,使钱引的价值得到恢复。南宋时期宋政府在杭州设立"行在会子务"专门管理印制"会子"。先后印造了一千文、两千文、三千文及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六种面值的会子。会子以三年为"界",到期作废,逐旧造新换旧。从公元1171年到公元1240年,共发行了十八界会子。后来政府规定第十七、十八界会子可以永久流通。这是真正意义上由政府发行的纸制的纯粹钱币。纸币逐渐代替了铜钱做为主要交换媒介。商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宋王朝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相当重视经济立法。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专门设置了专卖法,如盐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其立法活动频繁,法规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制订、实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宋的经济法令,注意到了国家与经济活动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顺应商品经济的规律。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丰厚的社会财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税于民又能保证政府收入。这就缓和了社会矛盾,进入治理国家的良性循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税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占70%。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宋朝已经走出农业文明了,宋时中国的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商业社会那迈进了。宋朝的手工业中还出现了铜板印刷的广告。比西方资本主义印刷的广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学者苏东坡曾给一做油食老妇人做过一首广告诗,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货币流通速度论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现类似现代报纸的"小报"了。世界的中国的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大宋强盛的商业浪潮中。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的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发展。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宋朝发达的交通为人类封建史之最。宋朝每十里设一邮亭,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各地的官道星罗棋布、四通八达。宋政府对邮驿是十分重视的"以法治邮"的做法,保证了邮驿的正常运行。"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宜驿分明。"地经就是地图,宋朝的地图已经相当的精确。宋朝四京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宋代大城市人口集中,北宋首都汴梁和南宋首都临安都是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宋朝人口如泉洲一样超过二十万的有六个。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六个。(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是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在城市所有干道的塔上都挂有一个时针。每个钟都有一个人看守照料。他敲着铜罗报时,即使在很在窄的小巷都会回荡着这种声音,随后他用文字把时刻展示给人们看。北宋富强160多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汴梁城不仅旱路畅通发达,水运也十分发达。"舳舻岁岁衔清汴","联翩漕舸入神州"。"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宋朝的汴梁城已经用煤(西方称之会燃烧的石头)而不是用木材生火做饭取暖了。当时西方都是用木头劈柴生活作饭取暖。中国1949年解放后的各大城市都没有达到这一点。新兴的市民阶层的诞生,富庶安逸的生活使宋人消费意识浓烈,极大地刺激了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宋朝的城市不像唐朝的城市一到黑夜就一片黑暗了,宋城在黑夜里是灿烂的光明之城。因为宋朝不像唐朝一样实行宵禁,宋人有夜生活。一到夜里,宋人就自己的房间里、在家门口、庭院门口都点上了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在夜晚赶路游玩的人们都拿这各种各样的灯笼。因此在夜晚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在夜晚城市里灯火通明,叫卖声到天明。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娱乐场所百戏伎艺竞演,市民集中观看。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直到太阳从新升起街上一样挤满了人。"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其余桥道坊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亦有卖卦人盘街叫卖,如顶盘担架卖市食,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酒垆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游人不止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少数的宋人而是城里的广大的市民、大多数的宋人。宋人生活得是如此富足幸福。宋朝没有"路有冻死骨"的贫穷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观绝望。只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的乐观、繁华。

宋朝开发了南方,实际是开发了领土。为南方人更像中国人做出了历代都难以比拟的贡献。虽然古之时有所开拓,但南方相对中原北方大部分仍是蛮荒之地。这种开发不是战争的开发是文化经济的渗透侵略。宋朝的强盛使南方人也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南方各少数民族也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宋以后中国在再没有南北分裂,中国各地的中原人北方人南方人在富强繁荣的大宋王朝已逐渐捏合成一个整体。北宋真宗、仁宗时就打破了"南人不为相"的传统。临江人王饮若、苏州人丁渭担任宰相。开宝九年在曾是三苗之地的湖南长沙兴建四大学之首的岳麓书院,宋真宗亲笔赐书正门"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留存至今。宋朝的文人朱熹等文学思想大家来此授学讲课,传授儒家经典、立国齐天下和民贵君轻等民主思想。公元1024年秋--公元1028年春范仲淹在泰洲亲率民工四万余人修建完成了一百五十余里的捍海堤工程。从此盐场、农田有了保障,使往年受灾外迁的数千户人从返家园。人们为纪念范仲淹的功劳,这条海堰被称为"范公堤"。范仲淹被贬苏州时经过一年多与广大民工的劳作修建完成了苏州水利工程。使相对贫瘠的苏州成为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贬到杭州,那时杭州还是相对较落后地区,苏东坡修建六井解决了全城用水。并全面整治西湖,挖出大量湖底葑泥用之修建一条沟通南北的柳堤。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取名"苏堤","苏堤春晓"至今仍是西湖胜景之一。苏东坡一生先后转徒知密州、徐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英州、惠州等地,最远最南到达海南岛,可以说一路上督劝耕稼、兴修水利替百姓排忧解难。宋朝犯错误或因政见不合被贬的官员一般都是被流放到南方落后地区。从而使他们有机会报效国家、证明自己、造福那里的人民。

两宋时期是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苏州在雍熙(公元984年-公元987年)前后的耕地数至多不超过1,400,000亩,在景佑年间(公元1034-公元1037)苏州出税之田3,400,000亩。50年间耕田数增加近1.5倍。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苏州总耕地数越在12,000,000亩左右,为景佑耕地数的3.5倍,雍熙耕地数的8.5倍。宋政府高度重视疏浚工程和堰闸工程,时常大规模开展水利工程,大力提高了生产力。创造了成功的经验。首先,疏通河湖港浦的水利工程,使广袤农田去水涝之害而得沾溉之利。如公元1055年(至和二年),调发民夫15.6万,疏浚诸泾64、浦44、塘6,筑成至和塘,"田无洿潴,民不病涉",两岸膏腴之地数百万顷都蒙其利。公元1119年(宣和元年),赵霖役工278万余,历时19个月,浚治1江、1港、4浦、58渎,使平江府"二十年间并无水患"。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江阴浚治横河、市墩河、东新河和代洪港以后,使附近"十乡之田,频苦旱涝,尽除其患",得益农田达6,573顷。公元1167年(乾道二年),开浚顾会浦河道,"故水所败田数万亩还为膏腴"。开通疏导河湖港浦,不仅保证了太湖水系能循环畅通地流入江海,而且使当地农田能够有力抗御水旱灾害。在各种水利工程的综合效应下,太湖流域的农田建设大受惠益,是宋代全国水利田最密集的区域。有人对北宋熙宁年间各路水利工程、水利田及其占总耕地数作过统计,太湖流域所在的两浙路均位居第一,水利工程为2,294处,水利田为10,484,842亩,占总耕地数的28.8%。南宋淳熙前后,以太湖流域为主体的浙西路水利工程为2,100余处,接近熙宁时期两浙之和。《宋史·食货志》说:浙西"南渡后水利之田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太湖水利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而数百里之内,常获丰熟",经过治理的太湖流域"畎浍脉分,原田棋布;丘阜之间,灌以机械;沮洳之滨,环以茭楗;则泻卤硗确,变为膏泽之野;萍藻葭苇,垦为秔稻之陆",成为宋代集约化农业的首善之区。

宋朝南渡定都杭州后,大量北方、中原人民迁移到南方。全国精英云集杭州。使南方更是繁荣起来。迁徙的人们怕后代们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来处,发展形成了宗祠的文化。公元1102年杭州人口仅二十万户,公元1274年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四万户。杭州人口大部分都是外迁人口。宋朝在南方的开拓与经营,奠定了南方的富裕。从此以后历代南方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南宋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南宋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农业生产方面,南宋出现了古代中国南粮北调的新格局。由于南宋政府采取兴修水利、鼓励垦荒的措施,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南宋时期,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两三倍,总体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唐代。南宋时期农业的发展使江浙地区在元初成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中国南粮北调的新格局。
二、手工制造业方面,南宋的手工业生产达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新高峰,南方与此同时成为了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时期,纺织业规模和技术都大大超过了同时代的金国,南方自此成为了中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而且,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带较为普遍地纺织棉布了。瓷器制造业中心从北方移至江南地区;造船业得到空前发展。
三、商业方面,南宋依托南方对外近20个贸易港口,以及临安、成都等全国性的著名商业大都市,开创了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南宋时期,国内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所有贸易几乎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从海外贸易看,南宋开辟了古代中国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对外贸易港口近20个,还兴起一大批港口城镇,形成了南宋万余里海岸线上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而从国内商业看,南宋推行“农商并重”的国策,出现了临安、成都等全国性的著名商业大都市和形成四通八达的商业网络。
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历史性转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具有路标性意义的重大转折。

C.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特征



先秦时期:

【政治】从夏朝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
(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决定了
中央政权的平稳交接,而分封制则是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权比较大。

【经济】


1
)农业: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由于青铜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农
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


2
)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
。早
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朝时,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也有
了织机,能够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


3
)商业: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
邑都出现了市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的技术,此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业发展繁荣。

【文化】


1
)文学:春秋末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
础;战国时,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这一时期还有诸子百家的
散文值得称道。


2
)科学:西周时发明了“圭表测影”的天文观测方法;春秋时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此时的
名医“医和”奠定了中医病源学的基础;战国时制成了司南,
《黄帝内经》在此时问世。


3
)绘画:远古主要以彩陶画为主,春秋战国则以帛画为主。


4
)书法:商朝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甲骨文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现了金文,到西
周时发展到顶峰;战国时期出现“大篆”




春秋战国:

经济: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政治: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
兴地主阶级不断走向壮大。

民族关系: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促进了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逐步融合。

思想文化: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科学技术有了很大
发展,取得不少世界领先的成就。

主要因素: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私田”增多,封建剥
削方式的产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壮大,各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变法,废除了奴
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秦:

1.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
。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
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

3.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
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

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修筑长城等。

4.
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

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5.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
,即将战国
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
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焚书
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6.
留下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汉:

1.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
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2.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

3.
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
频繁。

4.
西汉早期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
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

5.
冶铁业

西汉早期,
冶铁业分国营
(中央政府)

官营
(地方经营)
和民营三种类型商业。

总体评价:

①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得

到巩固和发展(两汉疆域进一步扩大,西域、西南夷、百越开始纳入
汉朝版图)


③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流的频繁)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王国问题的解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⑤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取得的成就,为后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儒家思想最终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⑦文化具有多样化有机结合、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特点。



三国:

一.魏的统治政策与北方经济的恢复

屯田制、士家制、租调制.水利灌溉和北方经济的恢复。九品中正制和世族门阀。

二.诸葛亮治蜀

制订
《蜀科》
和任人唯贤.
薄赋敛和劝农业.
织棉等手工业发达。
“东结东吴、
北伐曹魏”


三.吴国对东南地区的开发

吴的统治政策和江南大族。屯田。复客制和世袭领兵制。三吴地区经济发展.台湾与大陆
的联系.

四.三国时期的各族

北方各族.西南各族.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和平定南中.吴与山越。

五.三国时期的文化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
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

总体评价:

①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复杂,斗争激烈,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的时期;

②对东汉末年大混乱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三国统一的必要步骤;

③是江南、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

渐恢复的时期;

④是政治、军事、经汤、文化各方面都取得相当成就和进步的时期(人才流动的自由,文化的
多元,建安文学,张仲景、华佗、马钧等)


⑤较为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锻炼了一批地主阶经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曹操
和诸葛亮。



魏晋南北朝:

政治:此时期内,三省六部制开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实权的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
下省。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

“九品”指的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
“中
正”是选举官,负责评定人才的等级。

经济:

1
)农业:这一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2
)手工业:冶铸业方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制瓷业方面,北朝已经能够烧出
成熟的白瓷。


3
)商业:两晋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渐成为当时最
为繁华的大都会。

文化:

1
)文学: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此时期内,志怪小说十分流行,干宝的《搜神记》是其代表。


2
)科学:祖冲之进一步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制定了《大明历》
;贾思勰著成了世界农
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齐民要术》



3
)绘画:魏晋时期的士大夫画家们总结出了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
发展,比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绘画方法等。


4
)书法:魏晋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发展成熟。王羲之的《兰
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自魏晋开始。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发展的“自觉阶段”


总体评价:

①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南北政权更替频繁;士族势力由兴盛走向衰落;
民族大融合的步

伐加快。

③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商品经济
水平较低;各民

族经济交流加强。

③文化上:
宗教在这一时期成了地主阶级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
宗教又影响着哲学、
文学和
艺术。为佛教服

务的雕塑、绘画有着辉煌的成就。



隋朝:

①结束了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了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中世纪的盛世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

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唐朝:

经济:唐继承前朝实行租镛调制,新修水利,发展生产,耕地面积扩大;在有了这样雄厚的农
业经济为基础的条件下,手工业与交通运输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中尤以造船和制瓷业最
为显著。而茶叶产业也初具规模,饮茶已经成为大众风尚。

政治:唐朝自开国之初到玄宗中期,比较稳定,在中央实行君主与丞相共管的政治体制,虽然
也是专制政体,
但是也表现出了早期的
“协商议会制”

丞相有权对帝王的命令和执政理念提出
自己的意见,到了安史之乱后,也就是唐中、后期,政治较

为混乱,军阀割据,互
相征伐。最终亡于朱温。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为主的地方政权组织,再加上府、道、县等加
以细化,政权组织严密。

文化:唐的历史是一个“凸”型发展模式,所以,在它的发展上升阶段,在文化上多表现出自
信、豪迈的文学风格,服饰也较为开阔,多崇尚音律。而在中后期,伴随着政治的不稳,经济
的破坏,文化早上也表现出那种忧愤、痛苦的文学风

格!

民族与对外关系上:由于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已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民族之
间、国家之间以和平、平等的交往方式为主,甚至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和亲制度!朝鲜、日本、
越南等国以及西亚很多国家都慕名来唐!
丰富了唐的经济文

化生活,
同时也给其他地区传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和政治制度!

科技:唐朝是一个取得了一定成果的时代,天文学、地理学、手工业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总体评价:

①政治稳定、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经济繁荣,
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
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
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切
(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
灵活处
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

深远的特点。



五代十国:

政治:藩镇割据局面仍在继续和发展;朝代更替频繁;统治残暴,剥削苛重。

经济: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宋朝

政治:从宋太祖开始,武将权力基本被剥夺殆尽,相反地,中央政府却用高官厚禄养着这样一
群人,造成了宋朝长期的“积贫积弱”面貌。地方上,它继承了唐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采用
州府制,并伴之以道等。专门用文官管理全国大小事务!

经济:主要表现在它的制瓷、造
船、纺织业等!全国经济中心南移,并在南宋时期完成。人口增加,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得到
推广!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文化:它更是我国古代科技成果最多、影响最大的时期!其中尤以“三大发明”最为重要!由
于两宋都未能完全统一中国,所以,统治者无不有着一种“偏安一隅”的心态!
“靡靡之音”在
全国得到了广泛地传播,词兴盛起来。而这时的文人们,总以能

做一首婉约词为豪!
体育运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地推广,
甚至在统治者集团上层都喜欢骑马、
射箭、
踢蹴鞠
(足
球)等等!

民族与对外关系上
:
早在北宋建立时期,
就有了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政权矛盾!
两宋分别与契
丹(辽)
、女真、西夏等互相争战,直到南宋的灭亡也还是在蒙古势力的打击下灭亡的!但是,
我们也不能否认,曾经也有过一定的和平时期和友好往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扩大了我国多
民族的国家。当然,这一时期,由于打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所以,在国家之间的交往上是以东
南亚国家为主!

总体评价:

①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

②经济上:北宋时,农业有较大发展,南北作物交流频繁,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南宋时
南方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
同时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北宋时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南宋海外贸易空前发展。

③民族关系: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④科技文化:为战火器的研制与生产得到发展。大量文学作品反映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
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的诗词。

十一

元朝:

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空前辽阔;
实行行省制度,


使了中央对西藏、台湾、云南等边疆地区的管

辖。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广植棉花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漕运和海运的畅通促进了经济交流;
大都等一些较大城市商业繁荣;泉州对外贸易发

达。

③中外交流频繁。来大都的亚洲、东欧和非洲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
还在中国居住十几年;火药和火药武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④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汉族人民对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内地,
同汉族
杂居相处;原先进入中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
--
回族。但元
朝的民族分化政策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
使得欧洲与元代中国的交往更加
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
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元朝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
欧洲早了
400
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
。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
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代发明了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



十二

明清:

【政治】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朱棣统治时期,
“内
阁”开始出现;清朝康熙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加
强皇权。地方上,明清两代都实行行省制度。

【经济】


1
)农业:风力水车作为灌溉工具在此时出现。


2
)手工业:制瓷业方面,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形式多样的瓷器品种;纺织业方面,明朝
时,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精致细密的缎成为了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此时,最为重要的一点是,
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业领域,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
主义萌芽开始兴起。


3
)商业:明清时期,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
的作用很大,作为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商帮”也出现了,比如:
“晋商”

“徽商”等。

【文化】


1
)文学:小说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以“四大名著”为代表。


2
)科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都成为了这一时期科学领域的成就。


3
)绘画:此时,以写意画为主的文人画依然占据明清时期绘画界的主流。


4
)书法:明朝的书法以文征明的行书为代表。

总体评价: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戚继光抗倭,巩固东南边疆。清朝平定噶尔
丹和大小

和卓叛乱;
确立由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
设驻藏大臣;
热情接待土尔扈特部回
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设台湾府起到了开发台湾和加强祖国海防的作用;反击沙俄入侵
黑龙江流域,订立《尼布楚条约》
,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②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冲击并削弱封建的自然经济;大兴文字狱,
增设军机处,皇权空前加强,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进步思想家抨击君
主专制,提倡学以致用,启迪人们思想,预示着新制度的出现。

③经济上: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适应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
构发生显著变化。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商品流通还不足以动摇封建
社会的根基。

④中外关系出现一些新特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清政
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中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⑤文化承古萌新,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理学走向极端,带
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
成为文学的主流;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
文明的博大气象;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水平已超过自己的外来文化。

D. 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材料一 有人说,如果


(1)特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2分)
原因:精耕细作;水利工程的兴建;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提高);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只要答出4点即可即可得4分)
(2)“新型经济”是指商品经济的发展;(1分)如: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出现夜市、草市;出现娱乐场所“瓦子”;出现纸币交子。(三点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新经济的萌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体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2分)
(3)没有(1分)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

E.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时间以及时代特点

夏 约前2070-1600年 都安邑 山西夏县
特点:敬神,奴隶制经济,制器以青铜为贵
商 约前1600-1046年 都亳 河南商丘
特点:尚鬼,奴隶制经济,制器以青铜为贵,卜辞以牛骨龟壳为主

西周 约前1046-771年 都镐京 陕西西安
特点:敬祖先,以奴隶制经济为主,制器以青铜为贵

东周 前770-256年 都洛邑 河南洛阳 标志:周平王动迁
春秋 前770-476年
战国 前475-221年 (前256年之后周室无王继位)
特点:春秋伐战还要借用周王的名义,战国特别是前256年之后,多冠王号自行征伐
封建地主,特别是秦的关西军功地主集团出现,制器仍以青铜为主,铁制兵器开始普及。文化上,诸子百家流传天下,代表:稷下学宫。

秦朝 前221-207年 都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嬴政
记载:收天下之兵,铸金人十二。 汉代时任就以铜为金,因此推测秦朝时仍以青铜为主要战争兵器材料。特点:立法严苛,管的比妈还细,始见皇帝号。

汉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都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祖刘邦
新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都洛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特点:门阀世族当权,阶级分化严重,阶级上升通道近乎于无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特点:门阀世族当权,阶级分化严重,阶级上升通道近乎于无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五胡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洛阳 河南洛阳 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特点:战乱频繁,人均寿命不超过35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隋文帝杨坚
特点:陇西贵族地主集团占据统治地位,提倡胡汉融合政策,为后世治世打下基础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特点:陇西贵族地主集团占据统治地位,提倡胡汉融合政策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 936-947 汴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十国 902-979 - - -
特点:战乱频繁,多为割据藩镇自立为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特点:经济发展迅速,儒家文化普及。国家之间交往多以贸易为主,战争多算不上伤筋动骨。封建地主阶级发展迅速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景宗李元昊
金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中都 北京 海陵王完颜亮
开封 河南开封 金宣宗完颜珣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宋高宗赵构
特点:文风较盛,但相对北宋来说民风偏弱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特点:以蒙古人为贵,汉人(统称原宋人,非特指)地位最低,有点印度种姓制度的意思,但尴尬的是逐步汉化,统治阶层中汉人比例逐步提高。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特点:海洋贸易繁盛,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方传教士在元明两朝较多,开海政策反复,但自迷于海外藩国的统属,手工作坊开设较多,并在城市中开始出现无产阶级。但是相对应的,农业税高而商业税近乎于无。明朝士大夫阶层已经彻底沦为利益的俘虏,专注空谈,不像北宋的士大夫还能打打仗。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清太宗皇太极
特点:以封锁打压汉人为主,借助汉人力量为治国辅助

F. 为什么说北宋是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

1 经济来上 是封建王朝自 唯一不 抑商的 王朝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投入商业手工业 创造了空前的财富与繁荣 宋太祖赵框胤就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宋太宗也曾下诏"令两制议政丰之术以闻",令官员们研究理财求富之道。宋神宗则认为"尤先理财",发过"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诏令。这些政策导向使商业大潮兴旺,商贸高速发展2文化上 太祖定下不杀文臣的 祖制 使得 读书人 更敢说 更能说 身心上的相对解放 也让 读书人的创作水平得到最大激发北宋 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其中就有 文化上的大融合 吐故纳新使得 文化获得了 极大发展

G. 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中心迁移的基本过程

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运
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
心转移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然而,
数干年来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
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
家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地区,它又会进一步
促进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正是从
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一千多年来中国文化
中心的南迁,尤其是近百年来东南沿海新月形文
化带的形成,为东南沿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
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
不能从理论上真正认识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那
么,在实践中,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推动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就会瞻前顾后,踌躇不前;就
会失去机遇,遗恨千古。
一、文化中心转移的内在机制
经济中心(又称经济重心)即经济最发达的
核心地区。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转
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大的牵引力或推动
力。当然,经济中心的转移是逐步过渡的,是在地
理环境变迁、社会政治动乱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
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一个地区渐次向另一
个地区迁移的。
根据作者长期研究的结果,从上古到秦汉时
代,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稳定在中原地区。从魏
晋到南北朝时期,拉开了江南经济开发的序幕。
虽然此时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但是已
经开始微微向东南倾斜。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使
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
心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
自宋元以来的干余年间,由于黄河流域环境
不断恶化,长江流域条件优越,致使中国的经济
中心始终稳定在江南地区,而且从未出现过再度
回复到黄河流域的任何可能性。这种南盛北衰的
格局起码还会维持若干个世纪或更久。正是由于
中国经济中心转移的这种基本趋势及其所形成
的经济发展格局,吸引着中国的文化中心和政治
中心先后在北宋王朝末叶和灭亡之后相继转移
到了江南地区。换言之,如果没有经济中心的转
移,另两类中心的转移就很难实现。
政治中心一方面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
移;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形
势的不断转换,它有时往往脱离经济发达地区而
向斗争的第一线转移,它对文化中心转移的影响
是有条件的、不太稳定的。当两者转移方向一致
的时候,政治中心则往往促进文化中心地区文化
的进一步发展。
从夏、商、周三代到北宋灭亡的三干多年间,
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在黄河流域,并且沿着西安
—洛阳—开封轴心缓缓自西向东迁移。其中
历时最长者当属西安。自秦汉到隋唐的千余年
间,长安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它领导中国文
化第一次在汉代、第二次在唐代登上了世界封建
文化的高峰。
公元1127年的开封陷落和宋室南迁,标志
着中国的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杭
州和南京曾一时成为偏安王朝的首府。然而,由
于塞外游牧民族对农业王朝的威胁并未消除,所
以,中国的政治中心便在明朝初年北上燕赵,北
京成了最近数百年间中国的政治中心。
二、中国文化中心转移的历史轨迹
1.中原文化时代
根据我们对2500多年来中国历代人才地理
分布的空间转换过程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①,
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的300。年
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将
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
从上古到秦汉时代,由于中国的经济中心稳
定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因而这里人才辈出,
学风浓厚,齐、鲁、关、洛为学术重镇。春秋战国时
代诸子崛起,百家争鸣,各持学说,各据地域,学
风弥漫于黄淮之间的鲁、齐、楚、魏、卫、韩、赵地
区,尤以孔子讲学的鲁国学风最浓。
东汉时代,中国的文化中心仍然在黄河中下
游地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发达的齐、鲁、宋、楚、
韩、卫一带,学风依然浓重。就东汉的行政区划分
来看,也是以充州学风最盛,而充州又首推陈留
郡鼎盛。
从三国时代开始,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中心)
的微微向东南倾斜,历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一
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转
移到东南地区,南方学风经历了长达六、七百年
的逐渐兴起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中心
由北向南艰难转移的过渡时期。
唐代学风的全国分布仍然表现出北盛南弱
的总态势。在学风浓重的黄河流域,学风分布的
轮廓恰似一把以关中为柄的巨型扇子,扇叶覆盖
了今天的晋南、冀南、鲁西、苏北、皖北以及全部
河南省域。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在当时河北道南部
的赵州、冀州和流州。与此同时,南方学风日渐兴
盛,长江三角洲和杭州湾沿岸人才尤为集中。这
一形势的出现预示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迁已经
正式拉开了序幕。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福
建泉州的学风已经兴起,历宋、元、明、清而日渐
兴盛,终成我国东南沿海又一学术重镇。
北宋是我国文化中心自黄河流域彻底转向
江南的关键时期,这时的长江流域在文化实力上
与黄河流域旗鼓相当。当然,由于传统力量的支
持,黄河流域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人才和学风
密集于西安一洛阳一开封轴心线上,其中尤以作
为北宋“文化首都”的洛阳独领风骚。在南方,北
宋时代学风最盛者为福建路,次为两浙路。福建
学风之盛,显受朱熹影响。他虽为安徽人,但出生
和讲学均在福建,形成所谓“闽学中心”。
2.江浙文化时代
宋室南迁标志着中国文化“江浙时代”的开
始。在此后的七、八百年间,从长江三角洲到杭州
湾沿岸,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迭出,群英荟
萃,被誉为“人文渊蔽”。
从南宋到元、明,学风盛行江、浙、赣地区。南
宋时代学风的分布,在我国南方自西而东形成所
谓五大学风盛地,即四川眉江、资江流域的蜀学、
湘江流域的湖南学、赣江流域的陆学、钱塘江流
域的浙学和闽江流域的闽学。元朝虽然为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牧者王朝”,并且建都于大都(北
京),然而中国学风南盛于北的总趋势仍未改变,
其中以江、浙、赣和皖南学风尤盛。到明代,中国
学风南盛北衰的局面已成定局,形成了以江、浙、
赣为主体的长江下游学风密集区,尤以苏州人才
密度最大。
清代学风敛聚江、浙和皖南。江西学风到清
代明显衰减,人才密集区收敛到苏南、浙江和皖
南地区。其中苏州人才之众,冠绝全国,次为常
州、扬州和杭州。在浙江,浙西学派以治经学为
主,浙东则以史学见长。皖南人才集聚于宁国、徽
州二府。福建学风与人才分布于闽江和晋江两
岸,前者有闽县、建宁,后者有晋江、安溪等学风
盛地。
3.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的形成
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
迅速发展和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
人才一学风密集的地区逐渐由清代的江、浙、皖
南三角地带渐次顺着江、浙沿海向南发展,初步
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历浙江、福建而至广东的
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根据我们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改称院
士,下同)籍贯统计的结果发现,在统计的242位
学部委员中,北方(吉、辽、京、津、冀、鲁、豫、陕)
为49人,占全国的20写;南方(皖、川、鄂、湘、
赣、苏、浙、沪、闽、粤、黔)多达193人,占全国的
80。这是自宋、元、明、清以来我国南盛于北的
人才分布总格局的继续和发展。
在南方人才分布的态势方面,一个显而易见
又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学部委员的出生地集中分
布于东部沿海的江、浙、闽、粤四省,从而形成了
与弧形海岸带一致的所谓“新月形文化带”。
地处新月形文化带北端的江苏省,是人才最
密集的地区。全省有学部委员58人,远远超过
我国北方8个省市学部委员的总数(49人),占
全国的将近1/4(24. 0写)。
仅次于江苏者为浙江,全省有学部委员40
人,占全国总数的1/6(16.5%)0
上海也是人才与学风密集的重镇,全市有学
部委员11人。
福建省共有学部委员24人,与北京、天津、
吉林、辽宁、河南和陕西等6个省市学部委员总
数相等,占全国的1/l0a
广东省有学部委员20人,占全国学部委员
总数的8.3000
三、东南沿海的机遇
1.岁月悠悠,千载难逢
中国文化中心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过程,经
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显而易见,从公元前
1900年夏王朝后期中国文明起源②到先秦时代,
黄河流域文明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中都占有
绝对的优势;即使到汉唐时代,黄河流域的文化
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北宋时代,尽管中国文化中
心南移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但中央政府仍然采
取“竭三昊以奉西北”的政策,以遏制文化中心的
转移。只是在最近的七、八百年间,中国的文化中
心才彻底移到了南方,而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的形成,如果从中国文明起源时代算起已经经过
了整整38个世纪。岁月悠悠,机遇瞒珊,来之不
易,千载难逢,东南沿海人应当更加珍惜这一大
好时机。
2.东亚经济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
数千年来,在中国国内文化中心逐步向东部
沿海地区,特别是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同时,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向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辐射、
传播,形成了披染中国传统文化风采的“汉文化
圈”。到20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东亚经济一文化
地理的新格局,它以独具东方风韵的经济文化共
同体的面貌登上了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历史舞
台。东亚经济一文化地理的新格局以中国传统文
化核心区为依托,呈同心圆状向太平洋方向辐
射、扩散,大体上形成了四个经济一文化带。其中
第一带为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带;
第二带为包括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新月
形文化带;第三带包括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等四个国家或地区,即通常所说的亚洲“四小
龙”;第四带即经济发达的日本。显而易见,包括
东南沿海在内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新月形文化
带正处在十分有利的经济一文化地理位置上,它
不仅背依腹地辽阔的黄河一长江流域,具有丰厚
的资源储备,而且面对东亚经济率先腾飞的日本
和“四小龙”,具有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捷足先登的
优势。深而言之,由于第三带和第四带同处于“汉
文化圈”之内,因而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血
脉相联的文化传统,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比起
西方国家来更容易学习日本成功的经济,在即将
到来的21世纪,随着世界文化中心向亚洲一太
平洋地区的转移,东南沿海经济腾飞的光环已经
高悬中天。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e
②夏绷:《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廖智宏〕
〔作者简介〕王会昌,男.萦古族,1943年S月生,河南省南
阳人,理学硕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地理来教授。主要著作有《中
国文化地理》和《古典文明的摘篮与墓地》。

H. 百姓现在赋税水平和古代各时期比是轻还是重呢

首先,古代的赋税抄还是比较袭重的,十一税都算轻的,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徭役等等.这是整体而论,但是具体时期又有所不同,有轻有重.相信网上这类资料很多,楼上也很详细.
其次,中国现在的赋税水平,在明里确实很低,基本上可以认为没有.但是,另外一方面,暗里的赋税却并不少多少,比如买种买肥料等的钱等等,如果算上社会发展的平均水平来说,现在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比其古代有的朝代有的时期来说还是低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绝对水平还是高很多的.毕竟历史是一直进步的.
最后,楼上的,你是历史教师?

I. 为什么说隋唐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

(1)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都是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们具有政治阅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敢于拨乱反正,大胆进行改革,这是隋唐政治发展的基础。
隋唐前期,统治阶级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国家的发展。
隋唐统治末期,都因为社会矛盾的激化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两个封建王朝都被农民起义所瓦解。
(2)开创和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对宰相制度的重大改革,可以防止外戚或大臣专权篡位,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维护封建国家统一、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它进一步打击了士族制度,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3.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强盛,社会稳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②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沿用均田制,唐后期又改革赋税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用先进的手工技术。④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⑤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政府又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
(3)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是:①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②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
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的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城市兴旺,出现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中心。
思考讨论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时期,结合史实分析其表现与原因。
提示:可从经济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旺、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等方面去归纳。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与古代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