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八十年代的经济到底有多发达,给个基本
因为现在中国发展了,工资也上涨了。80年代早期的工资也就2位数,30元,50元。90年代开始内有300,500的了,90年代末已容经开始有4位数工资出现了。而2000年后的工资普遍4位数了。日本方面,这2,30年工资变化不大,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没80年代泡沫经济时工资高。
B. 日本发展历史
日本战后分为三个时期:战后初期、后昭和时代、平成时代。
1、战后初期
日本投降后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日本投降诏书发出的同时,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铃木贯太郎内阁总辞,授意与皇族东久迩宫稔彦王组阁。东久弥宫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
当时,东久迩宫内阁中,有前首相近卫文麿任国务大臣、重光葵任外务大臣。后来重光葵因故辞职,由前奉天总领事,元老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继任。此时,盟军送来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部要求罢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论的内务大臣山崎巖,东久弥宫内阁于是总辞。成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内阁,寿命五十四日。东久弥宫内阁倒台后,昭和天皇任命亲美英派的币原喜重郎组阁,1945年10月9日,币原内阁成立。币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纪20年代的币原外交。
民主政体改革战后的政党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党(总裁鸠山一郎)、日本社会党(片山哲书记长)、日本进步党(总裁町田忠治)、日本协同党(委员长山本实彦)、日本共产党(书记长德田球一)也恢复活动。翌年一月,盟军总部公布公职追放令,所谓公职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战犯出任公职。
2、后昭和时代
日本经济的崛起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政党政治的勃兴鸠山一郎在促成日苏建交后退下来,由石桥湛山继任,然而石桥组阁不久,身体出现重大问题,又不得不辞职,最后由曾被指为战犯的外务大臣岸信介继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条约,为此,革新与保守两大势力进行最终对决,爆发日本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安保斗争”。
其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自然生效后,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继任。池田勇人提出“宽容与忍耐”口号。池田连续三次组阁,甚至与同属吉田茂门下的佐藤荣作在自民党总裁选举中竞争,最后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辞职。佐藤荣作继任。佐藤组阁后,把冲渑县回归日本。
经济放缓与国际地位的提高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期间,除个别年份外,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动不大,而且与其他发达国家比仍属于增长最快的国家,所以这一时期又被称为稳定增长时期。
在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从1983年贸易黑字超过西德、资本输出超过英国以来,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贸易黑字大国、经常收支黑字大国和资本输出大国。
另外,从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债权大国,而美国则开始沦为世界最大的海外债务大国。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而且还开始被称为“世界第二超级经济大国”。这样,日本经济就达到了战后的顶点。
3、平成时代
昭和天皇于1989年1月7日驾崩,子明仁继位,驾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称为平成时代。198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1986年底海外净资产一千八百零四亿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资产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亿美元,估计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万亿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应国,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正在扩大。
(2)日本80年代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日本历史是指日本从日本文明产生到现在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期间曾经历一个半世纪的战国时代,以及由丰臣秀吉领导的文禄庆长之役。17世纪初,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后,日本国内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号召,江户幕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将政权还给明治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C. 我想了解一下日本80年代到90年代的经济泡沫
在8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85年广场会议以后,日本的外汇储备第二次显著增加,日元版持续升值和日权本本土土地价格和证券价格上涨又导致除了制造业以外,以金融和不动产投资为主体的对外投资第二次高潮。尽管布雷顿体系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出口竞争力方面的打击,但是同时也让日本在对外经济扩张方面得到了帮助。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非但没有受到出口贸易方面的影响,反而利用了其升值的优势,累计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提高了日元的抵抗风险资本。然而,也是由于第二次的ODI,日本本土的不动产也随之急速的发展起来,而这个时期的日本,只是还没有意识到其本土不动产造成的不良债券,也就是泡沫危机对日本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有多大。简单说,日本的泡沫也是房地产引起的,当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各国投资家都将资本注入日本,希望能够在这块经济发展迅速的土地上获得利润。而房地产作为最大的投资项目,被世界的投资家炒得如火如荼
D.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科技立国政策
E. 历史:20世纪80年代 日本又实行什么经济发展
首先,日本实行儒家思想加“托拉斯资本主义”的和谐发展模式。日本把中国的儒家思想引进到自己的国家,在自己的企业里把这种精神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儒家思想以勤俭,吃苦耐劳为美德,鼓励遵从和相互信任。日本的企业里,领导者要求员工要有这种意识,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但日本也夹杂了自己本国的一些东西在里边。
先看文化差异。日本仍然信奉军国主义的忠诚和民族主义影响。所以他较好的融合了各个体系的优点,将这些东西发挥在企业里,使企业更够更有长足的发展,这些也许造就了日本的一些强势民族品牌,比如丰田等。
再看劳资关系,他的劳资关系由文化决定。他们实行的是协商体系的劳资关系。即整个企业里员工可以和股东等共同商讨企业发展规划以及员工可以参加一些高级决策,他们信任自己的员工,并希望员工终身为自己的企业服务。所以为员工制定了终身发展规划,以及一些及时的技能培训等。因此员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比如日本因此而有了零库存管理之,质量控制体系以及柔性制造。
再次看公司组织,他们推行一种“人性的资本主义”就是他们认为员工可以和领导者平起平坐,员工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找领导商谈,避免了许多的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生产率。
其次,日本政府并没有像英国,美国那样,完全实行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政府则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一种政府导向的市场经济制度,政府引导企业向一些高科技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行业进军,投入巨大的研究,以及人力。进而保持了一种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长。因此日本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在一些如计算机,汽车,航空,交通运输等。政府亦鼓励3C“汽车,空调,彩电”的消费。他们的可能会认为亚当斯密的看不见得手在经济里边没有任何意义了,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种猜测。
第三个就是,日本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发行公债等,来刺激经济的增长,1964年10月日本爆发的经济危机,虽然也推行了应急的扩大财政支出凯恩斯政策,凯恩斯的这套做法在美国已经做过好几次了,但是那次没有很大的成效。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日本的政府经常会在财政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宽松政策。同时有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本政府严格控制政府消费支出,他们的资本支出远远大于消费支出,政府的消费支出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国家储备,同时可能会造成政府组织机构的庞大,可能出现与应有的政府规模极不协调的现象出现,同样也会引发腐败等问题。正好我想起了前一阵,陕西省人事厅的那件事,就是陕西省人事厅一共有40多辆车,称其名曰公车,但是这个人事厅部门总共只有120人左右,平均每3个人就一辆车,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想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人事厅况且如此,试问如何管理其它部门,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腐败问题也应运而生。这种消费支出是很不应该的。
上面是鄙人的一点拙见,最重要的是我们中国能从中吸取一点什么,来提高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我泱泱中华有一天一定会屹立与世界强林之中,诸位共和国的骄傲要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以促进我大中华之繁荣,富强,文明,和谐。
F. 80年代的日本经济和现在的中国经济,哪个强
应该说日本强一点。毕竟来说日本当时靠电子产品这些。。。你感觉中国靠什么?说到经济当然需要说到出口和进口。。。
G.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从主观上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诱因与日本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采取的一系列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强化凯恩斯理论,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战后日本政府推行凯恩斯理论,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引导和控制,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加强资本主义经济的计划性。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制定许多经济计划,如“1948-1949年两次制定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战后中期又在“1955年底鸠山内阁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6-1960);1957年12月,岸信介内阁制定《新长期经济计划》(1958-1962年);1960年池田内阁时期制定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等。通过这些计划,避免了资本竞争中的一些盲目因素,使日本经济有了连续性发展的基础。2、发展国有企业,到1965年,国营企业占日本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5.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弥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缺陷,促使了日本经济的高度繁荣。
二、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资本总量。1、大力发展教育,重视培养人才。日本在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改行九年义务教育。“1950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99%;1965年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率达69.6%;1970年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比率达23.6%。”政府又加大对教育的投资“1950年教育经费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在当年预算中占20%。”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为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数量的优秀工人及科技人才,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人才资源。2、引进大量国外先进技术。50年代日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数量:“1950-1954年度为446件,1955-1959年度为577件,1960-1964年度为2039件。”可见日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之快。到1979年,日本系统的、大规模的引进3.1万项世界先进技术,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引进主要以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的方式进行,再结合本国特点改造提高,结果使日本工业在短时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而且节省了巨额资金。“据统计1945-1970年,日本只付出60亿美元就得到了国外耗费1800亿美元才研制出来的技术。”当时日本人有个口号:“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3、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重教育、重和谐、守纪律和节俭、勤劳的优秀传统,有利于职工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有利职工形成与企业同舟共济的忠诚心理,对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有积极意义。企业管理体制实现人员专家化、方法科学化、技术自动化、机构高效化,这些独特的管理体制对于提高劳动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推行高投资政策,扩大投资规模。战后日本迅速掀起投资热潮,“按照经济企划厅的估计,1956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将比上一年增长7.8%,然而实际上却增长了57.6%。”1955-1970年的15年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了115倍以上。“日本政府投资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固定资本的投资的重点是对电力、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和电子、化学、汽车等新兴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使日本迅速建立起了以钢铁为中心的工业体系和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而且大大加快了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提高了企业技术设备和现代化水准。
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日本利用所处太平洋上优良港口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给日本带来了巨额利润,日本“60年代后半期,输出的增长率超过生产的增长率。贸易黑字1968年为25亿美元,1970年达到40亿美元。”日本将这些巨额利润一部分再投资到生产领域,继续促进日本经济增长。同时外汇储备迅速增多,据统计“1970年末为20.05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1972年末增长至183.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增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
五、自民党长期的执政,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955年11月15日,日本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由于自民党在议会中占据决大多数席位,所以“1955年体制的实质就在于,他实际是保守的自由民主党一党执政的体制。从此,日本开始了由自由民主党长期执掌政权的历史。”从50-60年代的执政实践看,历届政府对内对外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在经济方面,自由民主党政府广泛的干预经济生活,制定计划,致力于新产业的培育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了促进资金积累的特别措施。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政府制定了和颁发了一系列以实现稳定为目标的法令,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自由民主党的对外政策,各届政府都竭力追随美国。
综上所述,日本政府和人民在二战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三十年,就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笼罩在核恐惧的国家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就其发展的诱因,既有二战后国际环境的客观原因,也有日本本国的主观原因,而且这两种原因是共同起作用的。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H.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政策是什么
一是初期美国的帮助。所以日本的经济很依赖美国,金融危机收到冲回击最大的亚洲国答家就是日本。
二是日本的民族自强精神,是没有其他国家能跟他们比的。
三日本发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技术,根据郎咸平的6+1产业链的学说日本应该属于6也就是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所以日本的人才也得到广泛的利用。
而我朝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既制造环节,只拿到一丁点利润,还导致环境污染,廉价劳工等问题。
I. 80年代日本经济达到巅峰时期是怎样一副状况
当时日本的经济比苏联高出四分之一,已经有人预期日本将会超越美国,日本专买下了大量的美国资产,一属副势不可挡的崛起之势。
但是在美国眼里,日本就是一条狗,等狗肥了,果断吃肉!
美国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仿佛一夜之间,日本20年的发展成果被美国夺走!直到今天,日本的经济依然步履维艰,复苏无望!
J. 为什么日本80年代经济繁荣,90年代却落后于美国
日本经济衰退:中国前车之鉴[编辑本段]一系列金融大案要案的集中爆发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恩照的莫明其妙辞职,给中国金融改革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政府在努力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市场的同时,却对绝对控股权的掌握情有独衷,让人不禁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日本曾经经历的问题,毕竟两者有很多的相象。
日本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型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和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积累的政策后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破坏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破坏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日本经济是东亚经济的代表,虽然日本政府部门总是声称自己并不属于亚洲经济的一部分,很多国际投行也因为日本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位而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管理区域,但这并不能改变日本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具有典型东亚文化属性的事实。
一国经济的发展肯定是一国社会的一部分,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将推动并决定这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在短期内并不会决定这个社会的存在面貌,相反,短期内的经济发展是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制约的。日本社会具有典型的东亚特征:强势政府部门主导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动力,经济体系内部很难自我调整。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时期内能够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但时限一般不超过50年,之后就是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在日本型经济体系中,虽以市场经济为法则,但尽量回避市场调节,更多地采用契约关系的方式,长期合作。像终身雇佣制、企业集团的结合、总公司和承包公司、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等都是一种长期契约,所以说日本的市场经济是长期契约型经济。繁荣时限50年的原因就是强势政府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固化,只能在一代人的主导下强大,而不能获得制度的保证,随着激发社会全体成员奋发图强的社会背景消失和制度保障的缺失,社会经济自然会陷入绵绵不绝的衰退。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自明治维新以来的14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日本人民的勤劳和社会各方的勉力而为成就了日本的强盛。有经济学家认为,日本国力强盛和国内市场狭小促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实不然,真正促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恰恰是使日本走向强盛的“明治维新”,它的另一面就是政府部门主导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
在日本经济起飞的同时,日本政府部门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不论是妄图恢复封建政权的失意武士还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民权论者都死于明治政府的屠刀之下。由大地主转变而来的大资本家深深明白依靠政府权力谋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所在,三菱重工集团就是典型案例。即使是在二战以后成立的和平政权也沿袭了日本的这一经济政治紧密结合的典型发展模式。
日本无奈,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来自东亚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强大、完善和成熟的封建经济所形成的文化熏陶了几千年,日本社会的强势政府文化深深扎根于日本经济当中,对于善于学习但没有根基的日本文化来说,想改很难。这恰恰说明了坚持原生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一个具备原生文化的社会才具有更新换代的可能,仅仅是模仿,只能成一时,不能成一势。
不过,日本因为模仿而成就了一时的繁荣,但强势政府对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的破坏导致了社会经济陷入了“结构性低迷”。经过50多年的发展强大,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将日本拖下了深渊;再经过将近50年的发展强大,1990年代初期再次陷入衰退。衰退了15年之后的今天,在本次全球经济的高涨之中,日本经济犹如蜗牛一样前行,还经常时不时犹如狗熊一样冬眠一段时间。
悲情的动漫产业兴起有学者认为日本的经济周期应该是:50年繁荣——20年衰退——50年繁荣——20年衰退,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20年衰退的第十四五个年头。充满青少年性格特征的动漫产业在日本很是兴盛,它代表了日本经济的内生性动力正在成长。
的确,在和平宪法的压力下,日本无法通过发动战争来卸载经济结构固化所带来的痼疾。除了默默的忍受就是充满幻想,幻想也带来了生产力,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广义的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就认为,日本处于自明治维新以来又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其结果不光是在日本和韩国出现一串超过汽车工业的赚钱产业,更令人吃惊的还将在后面。
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出,当世界其他经济体将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通讯产业的时候,日本却将其应用于制造新文化产品,这种旁溢斜出的趋势得到了日本社会上下的赞同和追捧,因为整个社会文化处于经济增长大萧条阶段,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岗员工的精神压力不亚于失业人员的精神压力,社会需要动漫产业的兴盛来解决整个社会精神压力的释放渠道。
但是,正当动漫业似乎进入黄金时代之际,动画制片商、政府官员和分析师都警告说,该产业的长期前景黯淡。由于薪水微薄、工作条件恶劣,日本的年轻人再也不愿从事动漫工作。同时,随着对动漫的需求猛增,人们担心制作质量已经下降。“日本动漫业的未来肯定不太光明,”吉卜力工作室总裁铃木敏雄说道。宫崎骏获得2003年奥斯卡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就是在该工作室制作的。
从十多年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当代经济的两大特征:第一要有金融市场的强大支持才能获得飞速的发展;第二是必须要有很好的盈利点和真实的赢利,才能有很坚实的发展基础。而两者又归结为一点:为社会创造价值。
回归金融回归财富金融市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意味着它应该会有给社会带来财富增长的预期,否则,金融市场不会支持它,所以,“永动机”项目是融不到资的,日本的动漫产业注定了是一个类似的项目,它不仅仅不能带来财富的创造,而且还是在消耗财富,消耗财富的产业从本质上就不可能成为主导社会的产业,起码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是这样,没有听说哪个国家的经济是靠开设大量“高尔夫球场”发展起来的。
目前的人类社会还处在创造财富的阶段,金融业中流动的就是社会的积累财富,长期来看,这些财富应该是为财富的增长服务。但是,在政府主导的经济(金融)体系下,金融往往成为了破坏财富的场所。原因很简单,金融资源的配置不是以效率为核心的,而是以“关系”的近疏为标准的。
在日本,以互相持股为特征的长期契约型经济主导了日本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不仅仅不接受外来的投资,而且还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增长。面对经济长期衰退,日本并没有真正下决心进行金融改革,而是各个利益集团在你争我夺,从日本的多党之争就可看出。所以,每次日本经济的繁荣都以房地产迅速增值而告终,日本的土地真的比其他经济体的土地更能创造财富吗?不会的,真正更具有财富价值的是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得以发挥出来。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而且处于典型东亚文化的中心,政府主导经济增长成为了必然。不过,中国还没有互相持股的固化经济结构,但是,目前的金融改革中出现了国有金融企业互相持股的苗头,如果上市不顺利,相信这种互相持股局面还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但是,这对中国金融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坏消息,如果金融企业形成了一个固化的网络,将会导致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堕落,从此次房地产泡沫中的情况就能看出一二。
中国的情况和日本有所不同,不仅仅有原生文化作为基础,而且其中的兼收并蓄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而中国的开放前景远远超过日本,虽然目前程度不如日本。但是,中国培养市场经济文化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所以,中国落后西方强国不是三十或者五十年,而是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