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南岛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海南岛发展经济有如下区位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
1、南部大岛,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结合部。意义:大西南出海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
2、经济区位:近傍香港,遥望台湾,内靠珠江三角洲,外邻东南亚。意义:既有经济腹地的依托,又受到经济发达区的辐射和带动,便于内引外联,发展经济。
3.交通区位:靠近东亚与东南亚之间的国际深水航道;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印度洋直到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海运便利)意义: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省除了海南岛外,还包括了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群岛及附近海域。所以海南省又是我国海洋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南海的绝大部分都属海南省,所辖面积2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的一半,辖区大小岛礁600多个,如此广阔的海城,为海南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扩展阅读:
区位优势构成: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
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
B. 海南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目前海南主要的支柱产业分为: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以下是今年的GDP报告,请你参考
2014前三季度海南经济运行稳中提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调结构转方向取得新成效,物价基本平稳,就业总体稳定,经济运行质量效益继续提高,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2.1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84.73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176.61亿元,增长8.4%。
2014前三季度海南农业生产增速减缓。今年以来,海南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以发展品牌农业为总抓手,以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但7月份和9月份,海南省部分地区分别遭受41年来最强台风“威马逊”和台风“海鸥”袭击,给海南省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前三季度,海南农业完成增加值592.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增速比上半年减缓0.5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66.38亿元,增长6.5%,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1%,是支撑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畜牧业增加值92.89亿元,增长3.8%,渔业增加值166.47亿元,增长3.2%。
2014前三季度海南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今年以来,海南省大力加强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保障,确保了炼油、化工、造纸等重要行业持续较快增长,深入挖掘制药、电子信息等行业增长潜力,推进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积极帮助因台风造成较大损失的汽车、水产品加工业恢复生产等,促进了工业持续加快增长,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前三季度,海南全部工业增加值41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6%,增幅比上半年加快4.1个百分点。在工业八大支柱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55.7%,石油加工业贡献率29.3%,两大行业贡献率合计为85.0%,成为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2014前三季度海南服务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今年以来,在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海南省继续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安排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4500万元。前三季度,海南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76.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批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等三个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17.5%、16.1%、15.7%,其对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达63.3%,是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三大亮点。
2014前三季度海南旅游业较快发展。海南省各市县依托特色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多渠道开展旅游营销,出台了多项扶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海口、三亚、万宁出台财政奖励政策,鼓励涉旅企业开拓客源市场。海口红树林乡村旅游区、琼海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先后开放。三亚千古情、海口冯小刚电影公社等景区、万宁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等新型旅游项目建成开业。自驾游、自助游持续升温,黄金周、小长假旅游市场火爆。前三季度,海南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800.9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6%,旅游收入31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
C. 分析海南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海南省经济增长的办法,2000字左右
海南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2003年,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在85%以上。但目前对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把握还不够全面,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全面掌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的覆盖国民经济主要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数据库系统,全国开展了从2004年6月开始筹备,至2005年6月结束的历时一年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作为此次海南省经济普查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认真完成了普查任务,掌握了海南经济金融发展的第一手资料。[1]本文在这些原始资料基础上,对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经济普查获取的数据,我们全面了解了海南省金融机构目前的发展状况。总体来讲,金融业对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自身改革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市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县域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发展支持不力。普查数据显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48%的金融机构集中在海南经济实力最强的海口、三亚两个城市,同时,这两个城市还拥有政策性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设的大量网点。[2]不仅如此,各家商业银行普遍上收县级分支机构的贷款权限,有的甚至是逐笔报批,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成为单纯的吸纳存款的网点,通过上存形式将本就十分稀缺的县域资金源源不断地向大城市、大企业输送,其结果是由于信贷资金投放的高度集中,不仅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而且埋下很大的潜在金融风险。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发育不充分。大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县域商业银行经营网点稀少而且规模小,县域发展资金匮乏,县级农发行基本成为“粮食收购银行”,业务萎缩,功能单一;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但目前海南农村信用社存在着从历史包袱到观念到管理的一系列问题,支持“三农”已是勉为其难,从事其它信贷业务也显得力不从心。农村金融服务这种格局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2.海南省经济发展缺乏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在海南省有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的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服务于“三农”的农村信用社,却缺乏服务于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个体业主的小型商业银行。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非国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民营企业。据了解,2004年末海南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约5.8万户,正在营业中的企业约2.34万户,约占注册企业的40%,而在营业的企业中,98%以上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潜力大,发展速度快,但由于投入资金少,规模小,不符合各大商业银行严格的信贷条件,加上海南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匮乏(仅2家),且资本实力薄弱,造成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融资难。可见,中小企业融资难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海南省经济发展速度,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3.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欠佳,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相对较好。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经营效益欠佳。这有历史包袱的原因,也与经营理念更新缓慢、股份制改革滞后等原因分不开。值得提出的是,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定位方面趋于相同或相似,提供的服务大同小异,眼光也共同盯着规模效益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而发展最快、最需要资金支持的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却较少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成立时间晚,在资金规模、品牌效应方面比不上国有商业银行,但由于经营理念很早就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经营灵活,人员素质高,国际化和专业化的程度高,在金融创新特别是在中间业务发展上领先于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海南的经营网点不多,但经营效益却比国有商业银行好。
二、促进海南省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建议
透视海南省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有些是由于经济发展历史上遗留下的问题,有些是在当前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海南省目前经济和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因素,本文认为:
1.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岛外资金投入。[3]解决目前海南省资金总量不足的问题,光盯着信贷资金是不够的,要大力吸引省外资金,包括国外资金进入海南省的资金流转过程,不断增加社会资金总量和资金流转。可以通过选择一批好项目,争取省外大型企业投资,争取国外投资。海南省目前的博鳌亚洲论坛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品牌效应已经引来了中信集团百亿资金的后续投资,直接使琼海和万宁这两个县市受益,不仅如此,其辐射效应将影响海南省东部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目前即将建设的还有中海油东方化工城项目,这些省外资金投入和大项目的引进,对迅速提高了海南省的经济实力,保持海南省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其意义无疑是深远和巨大的。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促使其成为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收缩县域分支机构,因此,地方县市金融服务将出现缺位,做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一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要在省政府的指导下,赶上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后一班车,加快改革步伐,明晰产权关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方向转变。二是国家要继续帮助农村信用社彻底解决历史包袱。建议国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分批拨付财政资金,逐步冲销农村信用社历史上因政策调整形成的呆坏账,并通过适当降低营业税和所得税率以及减少存款准备金率、放松利率管制等途径进行必要的扶持。三是银监会要放宽政策,业务范围上允许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拓宽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范围,如可办理农村保险、买卖债券和证券业务等,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家底。
3.稳步推进银行业改革,促进理念和经营策略的转变。一是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普查数据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后,经营效益明显提高,说明股份制专业化改造是国有商业银行摆脱目前困境的正确出路,而且改革时间、力度均与效益成正比。改革越早,就越早受益;改革力度越大,就受益越多。[5]二是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银行的功能,弥补商业性金融的不足。海南省经济基础薄弱,在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共产品行业发展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由于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基本不愿涉足这些社会效益高、投资回报时间长、收益不明显的大型公共产品项目,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发挥政策性财政资金的作用。海南省应尽量争取中央在琼投资,同时争取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完善与经济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行业建设,为省外和国外资本在海南的投资和开发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4.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这需要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在贷款方式上,银行方面尽量简化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在贷款利率上,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主灵活定价;在贷款担保上,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担保。目前在澄迈进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试点的“信用协会”,就是一个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国家开发银行提供贷款支持,风险由政府、担保机构、企业共同负担,为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的组织,是海南省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做出的有益尝试。
5.整顿海南资本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渠道。要通过整顿和规范海南资本市场,使其规范化、法制化,还其生存和发展的清洁环境,重新树立投资者对海南资本市场的信心。一是要进一步整顿金融秩序,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防止资金过度分流;二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资本市场,防止对股票市场的过分投机,避免资本市场的剧烈震荡给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三是要解决好资金分流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问题,引导资金流向海南省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
D. 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一)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放量扩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在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基础上,放量由建省办经济特区前1987年的57.28亿元扩张达到122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6倍,年均递增11.4%,快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1.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2.8亿元,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第二产业增加值363.8亿元,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5.1%;第三产业增加值483.0亿元,增长9.0倍,年均递增12.2%。
(二)从低收入地区一跃跨入中等收入地区行列。以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GDP)达1463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由1987年的249美元提高到1909美元。依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海南已由低收入地区步入了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健迈进。
(三)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由1987年的2.96亿元增加到152.42亿元,增长50.5倍,年均递增21.8%;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1987年的5.2%上升到12.4%,上升7.2个百分点,支撑自我发展财力显著增强。
二、特色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一)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50.0∶19.0∶31.0转变为2007年的31.1∶29.6∶39.3,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8.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0.6和8.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一省两地”特色产业基本形成。
新兴工业省雏形日益凸显。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7年增长16.9倍,年均递增15.5%;工业占GDP比重由1987年的13.5%提高到22.6%,工业化水平提高了9.1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热带高效农业基地不断壮大。2007年,全省农业实现增加值比1987年增长4.1倍,年均递增8.5%。渔业、畜牧业、瓜菜、水果、花卉、热带作物、种子种苗等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83.0万吨,比1987年增长15.3倍;水果产量221.76万吨,增长14.1倍;肉类总产量73.47万吨,增长4.7倍;瓜菜产量414.65万吨,增长6.9倍,实现了生猪、瓜菜、水果等农产品由净调入到大批量调出的重大转变,2007年生猪从建省初期年调入120多万头转为调出72.6万头,家禽出岛2150万只,瓜菜、水果出岛量达449.31万吨。文昌鸡、东山羊等传统名品牌农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年均递增17.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75.31万人次,增长3.4倍,年均递增7.6%;旅游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年均增长28.5%,其中,国际旅游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年均递增17.7%。海南已逐渐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
三、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融入世界竞争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着力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从对日本、泰国、韩国等21个国家旅游入境居留15天免签证到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率先实行了落地签证政策。从开放第三、四、五航权到“南面开口,北面开放”的航路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以博鳌亚洲论坛为平台,加强与亚洲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境外大财团、大企业来琼投资日益增多。获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成为全国第四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已进入新的阶段。1988—200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155.84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58亿美元,比1987年增长24.2倍,年平均增长17.5%。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15.0倍,年平均增长14.9%。
多项重大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洋浦试行土地成片承包开发模式。率先在全国进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率先在全国实行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第一个在全国明确提出要在一切经济成份的企业中实现平等竞争,通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率先在全国实行交通规费“四费合一”、取消一切收费站的燃油附加费改革,实现“一脚油门踩到底”。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初步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推动一批国企改制、关闭、破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财政、金融等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年来,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大规模开发海南营造了良好的硬环境。
“三纵四横”公路网络贯穿全岛。先后建成投产环岛高速公路和海文高速公路,改建、扩建国道、省道的道路,形成了密布全省的“三纵四横”公路网络。2007年,海南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94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2.49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6公里,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3.5%;公路货物周转量达82.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9倍,年均递增10.2%;公路旅客周转量133.15亿人公里,增长2.6倍,年均递增6.6%,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部分行政村通水泥路、柏油路和村村通公路。
结束海南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建成、投入运营西环铁路和粤海铁路,东环城市快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结束了海南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实现了海南人民坐火车跨越琼州海峡的百年梦想,打破了人员和物资进出岛的运输瓶颈。2007年,铁路营运里程由1987年的214公里增加到579公里,铁路货物周转量达15.20亿吨公里,比1987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9.7%;铁路旅客周转量2.47亿人公里,增长2.7倍,年均递增6.7%。
航空运输实现历史性跨越。在全国率先开放第三、第四、第五航权,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开通民用航线由1987年的5条增加到474条,旅客吞吐量在全国148个机场中分别位居第17位和20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四大航空公司之一。2007年,民航旅客周转量180.33亿人公里,比1987年增长256.6倍,年均递增32.0%;民航货物周转量3.19亿吨公里,增长530.7倍,年均递增36.9%。
现代港口体系基本建成。全省有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海口新港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泊位由1987年的3个增至2007年的31个;专营和兼营海洋运输的公司100多家,各类船舶712艘,总吨位达75.31万吨,其中远洋货轮10余艘。2007年,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7年的770万吨增至4511万吨,增长4.9倍,年均递增9.2%,
缺电省的历史一去不返。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海口火电厂、大广坝水电站、洋浦电厂、南山电厂、清澜电厂等,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由1987年的20.39万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256.5万千瓦,建成了220KV环岛电网、110KV电网覆盖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35KV线路延伸到每个乡镇的电力覆盖网。2007年发电量达108.02亿千瓦小时,比1987年增长13.0倍,年均递增13.7%,一举摘掉了缺电省的帽子。
通信业迅猛发展。以光缆通信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立体通信传输网和相应的业务网、支撑网,形成了光缆、卫星、微波多手段且自愈功能极强的传输保障系统。全省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8.4部/百人。2007年,电信业务总量103.21亿元,比1987年增长573.4倍,年均递增37.7%。
五、新型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7亿元,比1987年增长16.5倍,年均增长15.4%,消费结构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加快升级,汽车、住房、通讯、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国美、家乐福、大润发等一批著名的流通、零售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海南,多渠道、少环节和城乡一体化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7年,全省城镇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公园和景观带,绿地率大幅度提高,绿化、美化了城镇环境。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那大、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灵山镇、老城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正在崛起。
七、城乡居民总体步入小康社会
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7元,比1987年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2.8%;农民人均纯收入3791元,增长6.6倍,年均递增1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293元,增长了8.0倍,年均递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2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9.0%。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由59.9%和61.0%降至了42.8%和55.9%,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4%,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贫富标准,海南已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年来,高度重视社会建设,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
1,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在全国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创建桂林洋大学城,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完成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的两校合并,推动创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0.81万人,比1987年增长16.7倍;普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8.58万人,增长12.8倍;普通中学在校学生62.11万人,增长90.7%;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3.5%,毛入学率达98.1%;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全省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0年的5.6年增加到2007年8.3年。
2,大力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基本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1.3%,城镇“三不靠”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7年末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卫生室)2319个,病床位2.08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26万人,比1987年增长16.6%。
3,着力创建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加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海南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7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6.43%和95.39%;出版报纸25006万份,出版杂志1135万册。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村达到6523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接近三分之一。
4,切实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达16亿元,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48项,是1987年的20.1倍。2007年共申请专利564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265项。创建农业科技服务110成效显著。自2002年创建以来,向500多万人次提供农业科技110服务。
5,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再就业,全面启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努力实现全民充分就业。2007年全省就业人员401.22万人,比1987年增加121.61万人;全省城镇就业人数达136.88万人,比1987年增加29.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不含离退休人员)达到141.5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含退休人员)达到104.0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6.33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到47.03万人,农村低保人数达17.63万人。
九、生态省建设成效显著
2007年,全省75.8%的监测河段、82.4%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84.4%,绝大部分监测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86.7%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城市(镇)噪声略有控制。森林、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7.1%。
E. 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
经济特区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从挫折中找到的科学发展之路
作为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经济总量不及全国1%的欠发达经济小省。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同时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
过去,围绕海南的发展方向,有过多次争论。有的主张贸易突破,有的坚持无工不富,有的认为旅游先行。还有一些干部群众在相当长时间里认为,海南应“吃小灶”,只要网开一面,放开“黄赌”,海南很快就可以赶上东南亚国家和台湾地区。
海南从1988年建省,似乎就注定要经历更多的起伏。前有1985年的“汽车事件”,后有1989年的“洋浦风波”,加之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以及接踵而至的金融信用危机,使海南陷入困境之中。短短3年,房价增长4倍。带着几万元“闯海”的个体户,一觉醒来已身价百万;一幢大楼尚未封顶,已“转嫁”几十次。但是,缺乏产业支撑、缺乏最终消费需求的房地产热只能是一场“击鼓传花”式的游戏。1993年下半年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海口、三亚600多幢商品楼工地突然沉寂下来。当时700万人的海南,积压房地产项目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455万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长期无人问津,“烂尾楼”四处林立。1995年,海南经济增长率从全国第一跌入倒数第一。
海南人在痛苦中思索着,海南的领导层也在反思发展之路的得失。他们从教训中明白了一个道理,海南的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全国一盘棋中寻找自己的方位,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1996年新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省两地”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我国新兴工业省和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这一设想列入了海南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海南经济由此开始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随后,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经济发展主要靠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的几个点建设一批能达到环保严格要求的大项目, 而不是靠遍地开花的一般中小企业这个面来带动。不与兄弟省份比速度,不接受落后产业转移。经过几年发展,海南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等新型工业初具规模,热带高效农业不断壮大,旅游度假胜地已经形成,生态环境继续保持一流,走出了一条发展与保护同步、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省两地”发展战略逐步展现成效后,人们亲眼看到,海南的优势很多,不搞“泡沫经济”,不吃“黄”饭,不花“赌”钱,海南同样可以又好又快发展,海南人民照样可以奔小康。 宁愿牺牲速度也不牺牲环境
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就是要在发展的同时,保住海南这一片“净土”。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工业的“三不”原则,即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一次泛珠三角会议上坚定表示,海南绝不和其他地方落后产能转移进行对接,宁愿牺牲速度,也不牺牲环境。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对记者说,海南不能走也走不起“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大的资本、最强的竞争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在生态立省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海南先后出台27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定20多项与环保有关的政府规章,先后投入120多亿元用于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采空矿区生态恢复、海洋生态保护,启动全省海防林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关闭85家小橡胶厂。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的金海浆纸厂,发现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中闻不到刺鼻的味道。总投资达104亿元的这家企业,用于环保处理的费用就达24亿元,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黑液经过处理,转换成蒸汽发电,供给全厂所需的大部分电力及热源。污水经处理后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浇花养鱼。
据统计,“十五”期间,海南人工造林423万亩。海南已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自然保护区69个,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200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7.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海南已连续多年空气和水质量排名全国第一。 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
海南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生态文明的领先者;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2006年8月31日,昌江黎族自治县最贫困的王下乡初中部271名学生整体“移民”,以寄宿班的形式到县城民族中学就读,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黎族女孩韩慧玲第一次看到了电脑。一年多的城里生活,使韩慧玲有了更大的梦想,她说下一步要考高中,还想上大学。省政府今年计划投入1.5 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作为人均GDP低于全国水平近20%的经济小省,海南近两年在民生方面作出了几件叫响全国的事情:2005年起,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接着率先在全国拉平城乡教师工资水平,实现中小学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又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完成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海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两年覆盖全省所有乡村。
海南一位社会学者说,海南人在全国可能不是最富裕的,但可能是最幸福的。
近几年,海南上上下下对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基本一致,争论少了,杂音不见了,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最好时期。GDP由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9.6亿元,人均GDP由1987年的925元增长到2007年的14631元。
20岁的海南经济特区已经长大成人,少了一点年少轻狂,多了一分稳重成熟。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是最早的一批“闯海人”,他说,回顾过去20年,我们并不怀念房地产热的“一夜暴富”时代,倒是海南近几年的发展,实实在在,干干净净。
F. 海南岛经济发展情况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全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5.03万人,省会为海口市。海南省风景秀丽,气侯宜人,是中国最重要的热带旅游胜地。
海南岛位于我国雷州半岛的南部。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20公里,是海南岛和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参天,所以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
海南岛之所以成为宝岛,除了丰富的地下宝藏,如石绿富铁矿和羊角岭水晶矿等,地面上还生长着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出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鱼类群聚,可以捕捉到热带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以及龙虾、对虾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人文资源
旅游资源
历史名人辈出总的来说海南岛的紧急发展很好
G. 海南的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
目前海南主要的支柱产业分为:
旅游业和房地产业。
海南岛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国土,是我国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海南省还管辖着200多万平方公里的南海海域,约占我国海洋总面积的2/3。南海蕴涵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油气资源,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300多亿吨,相当于八个大庆油田,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
目前,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三家中国最大的油气开采和加工企业,都参与了海南省的油气化工产业开发,其中仅中海油公司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地区的一批跨国公司也加入到投资者的行列。众多国内外大企业集团的参与,使海南油气化工产业迅速崛起,初步建成了一条以洋浦经济开发区和东方市为中心的油气化工产业带,2007年海南油气化工产业可望突破300亿元人民币。
H. 海南岛经济发展情况
海南省,简称琼,位于中国最南端,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相望。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陆地面积最小的省。全省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5.03万人,省会为海口市。海南省风景秀丽,气侯宜人,是中国最重要的热带旅游胜地。 海南岛位于我国雷州半岛的南部。从平面上看,海南岛就像一只雪梨,横卧在碧波万顷的南海之上。
海南岛的长轴呈东北一西南向,长约300余公里,西北一东南向为短轴,长约180公里,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琼州海峡宽约20公里,是海南岛和大陆间的海上“走廊”,又是北部湾和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由于邻近大陆,加之岛内山势磅礴,五指参天,所以每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之时,站在雷州半岛的南部海岸遥望,海南岛便隐约可见。 海南岛之所以成为宝岛,除了丰富的地下宝藏,如石绿富铁矿和羊角岭水晶矿等,地面上还生长着几乎所有的热带作物,出产橡胶、咖啡、可可、椰子、槟榔、胡椒等。附近海域上鱼类群聚,可以捕捉到热带海洋中的各种鱼类,以及龙虾、对虾等,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人文资源 旅游资源 历史名人辈出总的来说海南岛的紧急发展很好
I. 海南经济发展如何
海南省经济连续年稳步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形成资源特点明显、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架构。
* 2000-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5%。
*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订单农业"、"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9.2%。
* 现代工业加快发展,五年年均增长15.1%。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医药、造纸业正在发展壮大。
* 旅游业日益兴旺,旅游收入稳步增长,2004年突破100亿元。按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培育了亚龙湾、南山、博鳌水城等名牌旅游景点。
* 海洋业迅速崛起,成为我省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水产品出口总值达到1.3亿美元,出口国家和地区达到 20个,20家水产企业获得了美国HACCP验证,3家获得欧盟注册。
基础设施
2006-02-24 15:01:02 来源:海南招商网 【字体:大 中 小】
能源
◇电力 全省电力装机容量179万千瓦,电网覆盖全省。
◇管道天然气 天然气管网正在形成,东方-洋浦-海口的天然气管网2003年9月实现输气,年供气24亿立方米。5年内,海口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
◇水利 灌溉蓄水工程2447条,大型水库6宗,中型水库68宗,小型水库258宗,年供水能力56亿立方米。
电信
◇通讯 现有局用交换机容量192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165万户,电话普及率居全国前列。视讯通信、ADSL、VPMN、TPS等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网络 全省铺设光缆4.5万公里,通达99%的乡镇,大部分地区实现光缆到公路、到小区、到大楼。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党政部门及市县政府的互联互通。
交通运输
◇公路 基本建成以环岛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三纵四横、环岛闭合的公路网,其中环岛高速公路全长600余公里。公路密度0.61公里/平方公里。
◇铁路 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北起粤西湛江市,与海南省西环铁路接轨,南达三亚市。
◇海运 现有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航线开通长江中下游、沿海各港口及东南亚各国、非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航空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200余条,通往国内外90多个城市和地区。
J. 海南地理位置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海南省是中国较年轻的省份。这里原系广东省的“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4月13日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将这两个地区从广东省析出,独立建省,并管辖着西沙、中沙、南沙三大群岛极其周围海域。因历史上海南曾有“琼州”之称,故建省后仍以“琼”为其简称,省会就设在海口市。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还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之后建置的最新、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省海域宽广,海洋资源极其丰富。
盐业资源取之不尽 海南岛沿岸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量大,海水盐度高,且海湾滩涂多,地势平坦,晒盐条件优越。现有不少盐场分布在海南岛周围,其中,莺歌海盐场、东方盐场和榆亚盐场为海南三大盐场。莺歌海盐场是我国第二大盐场。
水产资源潜力巨大 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暖和,且大陆架广阔,岛礁众多,又有众多河流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合营养成分,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浮游植物种类有280多种,光硅藻就有155种,浮游动物近600种,鱼类上千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达200余种,著名的有马鲛鱼、鲳鱼、红鲷鱼、石斑鱼、蓝圈、带鱼、宝刀鱼、鱿鱼、墨鱼、虾、蟹、贝、藻、海参、海龟、玳瑁等。主要渔场有昌化、清澜、三亚、西沙、中沙、南沙等处。此外,海南岛四周,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港湾多,发展人工海水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矿产资源储量可观 海南岛滨海砂矿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岛内沿海的钛铁矿、锆英石、金红石、独居石、玻璃沙等都自成矿带,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海岸带上;南海是世界上又一重要的含油区,许多专家断言南海很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 。据勘探,位于我省海域的含油气盆地共有12个,地质储量为233亿吨,北部湾、莺歌海、琼东南和曾母暗沙等盆地属于大型油气盆地;南海中部海床上的锰结核含有铁、锰、铜、镍等50多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储量巨大,有待于人们去勘探、开发与利用。
海滨风光优雅迷人 海南省拥有1754千米的海岸线,其中,海南岛岸线就有1528千米。在这漫长的热带海岸带上,阳光明媚、海水湛蓝、沙滩洁白、空气清新,还有多姿的椰林、优雅的海岛,加上独特的民族风情,都已成为海南省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海南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此外,还有海洋能、药用生物、鸟粪等都是海南省待以开发的重要资源。
三、“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的战略构思
以往的海洋开发 海南人民很早很早就懂得利用南海“兴渔盐之利,行舟辑之便”,捕捞、养殖、晒盐、运输等等,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现在海南岛千里海岸线上,已建起20多座港口码头、68个优良渔港、19个盐场,还有一批海水养殖场、旅游开发区,海洋运输量和捕捞量逐步增加,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从总体来看,全省海洋资源利用程度还很低,开发密度小,海洋产业体系和开发基地尚未形成,海洋产值比例很小,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差距甚大。
“海洋大省”的开发战略 海洋给人类带来无穷的财富,在全球范围内,大多数的发达国家都是滨海国家,而在一国之内,沿海地区一般都比较发达,可见,海洋开发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据专家们预测,21世纪的世界,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将来的海洋经济产值很有可能超过陆地经济产值。有人断言,21世纪将是一个海洋的世纪。据此,海南省将“建设海洋大省”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制订了海洋开发规划及其实施三大步奏。
第一步:近期(2000年前)合理开发海岸带资源,大力发展港口建设,重点建设海口、三亚两大基地,积极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为中远期海洋经济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步:中期(2000—2010年)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积极建设港湾工业基地,和西沙海洋补给基地,加强海洋资源调查,为海底矿产、海洋能等未来海洋 的开发作好超前准备。全面开拓海洋经济,建立完整的海洋开发体系。
第三步:远期(2010年以后)在海洋产业体系健全、港城体系形成规模的基础上,建设南沙海上长城。以充分利用海洋空间为标志,全面开发南沙群岛极其附近海域的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达到“海洋大省”的战略目标。
四、加强海洋管理,开发与保护并举
加强海洋管理,乃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促进各种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海南建省以来,对海洋渔业、海运和港口、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业、海洋旅游业等各方面的管理,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加强海洋资源管理外,还要重视海洋权益管理和海洋环境管理。当前海洋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海洋功能区划,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鼓励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的科技含金率和可持续发展潜能。如渔业发展与保护方面,提出捕捞与养殖相结合的方针,实行鼓励、发展外海和远洋捕捞的政策,规定了禁渔区和休渔期的法规制订,大力发展水产品的加工运销和科技兴渔的办法等。海洋权益管理主要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首先是维护省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的主权利用,其次是保护出海通道,第三是实施对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在实行海洋权益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涉外问题,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海洋环境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对海洋污染的监测、防治和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目前海洋污染的防治重点上保护港湾近岸水域的水质,特别是抓好海口湾、三亚湾、洋浦湾、清澜港等港湾的污染综合整治,同时还要预防和控制海洋石油开发和海上石油运输溢油污染,加强对海洋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