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商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原始教育和现代教育相比,有以下特点: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教育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教育的原始性。
夏
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学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没有直接的证据。教育主要针对战士,特别注重习射,培养武士。教育的内容包括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
商
商朝时期,学校有古籍记载,且有文物实证。当时已经有成熟的文字比如甲骨文、陶文、金文。大学、小学、国学、乡学,有不同的分类。教育的内容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上。从甲骨卜辞来看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且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西周
西周时期,经济上实行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有制,政治上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思想意识上由重鬼神逐渐变为重人事。这些,决定了统治者对教育极为重视和高度垄断。西周的学校设置分为两类:1、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是设在王都的中央学校,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即地方学校 ,一般为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2、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和大学。因等级不同,小学和大学教育开始的时间不同,王侯太子8岁即可接受小学教育,公卿太子10岁或13岁、普通学生则必须满15岁。小学教育学习年限为7年,在此期间主要学习道德行为准则与社会生活知识技能。太子15岁接受大学教育,公卿和平民需满20岁,大学教育学习年限为9年。
西周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学生在学校学习六艺:礼(政治伦理)乐(综合艺术)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西周的家庭教育可从以下文字中,窥得一斑:“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直女俞婉,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处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意思为:婴儿在自己能吃东西的时候,要教他用右手进食。在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先要教会他怎让应答大人的招呼,男孩应声要直,女孩应声婉。男孩要佩革制衣带,女孩要佩丝制衣带。孩子六岁,教他数数,并教认识东西南北中的方位。七岁,男孩和女孩便不能坐在一张席子上了,也不共用一份食具。八岁,开始进行礼让训练。出入门户和吃东西时,都要让年龄长者先于己。九岁,要教儿童学习计算日期。除教用自然数排列年代、日期外,还要学习中国古代特用的天干地支相配法。十岁,男孩外出上学,学习书写和计算,也可以不再住在内室了。女孩子十岁不再出闺门,由保姆或母亲教女德女工。学理麻、抽丝。
❷ 远古至夏商周时期音乐的代表形式
诗歌,音乐,舞蹈在内的综合艺术
❸ 远古夏商周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远古夏商来周时期国家制自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成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生成力的进步推动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同,制度需要更新管理新的生活方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构成的体系聚合匹配的结果。
古猿通过劳动转化为人产生劳动生产力,是生产力形成的标志和历史上的开始。所以,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是具体劳动的生产力。
生产力的表现是生产中的主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结果的存在,即劳动产物。按主体性质的不同,生产力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3)远古及夏商周三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此外人类运用各类专业科学工程技术,制造和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表现在动物的采集或狩猎,劳动产出了采集或狩猎所得来的劳动成果,使动物生存了下来,锻炼了动物的身体和协作能力,这些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动物劳动具备所价值产出的能力。
❹ 远古夏商周后面的朝代是什么一直到唐宋元明清! 请说明 谢谢。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❺ 阅读上下五千年,从远古人类读到夏商周,写一篇读书笔记。大概200字左右。请问怎么写
读了上下五千年,我来了解了人源类的起源,三皇五帝,从原始公有制社会到奴隶私有制社会,从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朝代的更迭,王朝兴衰的规律,如小说三国演议中开篇所说“自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文明一直往前进步,由落后的原始狩猎生活到刀耕火种的农业生活,另外火的使用,使人类的食物由冷食变为热食,使人类生活健康更进一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文明得以记载和传承,也使得今天的人们能够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活跃的年代,出现很多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华夏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得以奠基及逐步形成,皆来源这个时代,如我们一直尊崇的孔孟之道即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❻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的不同特点
远古时代指的是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那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这段时期版),也就是原始社权会。这个时代大约经历了二三百万年。
上古(shànɡ ɡǔ)
三古之一,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
近古(jìn gǔ)
最近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宋元明清(到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
❼ 中国古代“小康”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宋孙宗鉴《东皋杂录》载一轶事曰:
“王荆公一日问刘贡父曰:‘三代夏商周,可对乎?’贡父应声曰:‘四诗风雅颂。’荆公拊髀曰:‘天造地设也。’”这则轶事也许是传闻或假托,但不管怎样,都反映了一个现象,就是,在宋朝人心目中,把“夏商周三代”看作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发展阶段。以“三代夏商周”为对,谓之“天造地设”,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这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应当指出,这种看法不独宋人为然;从先秦以至解放之前,学者们大都是这样看的。可以说,它实是我国过去的一种传统。本文以宋人的一则轶事开端,不过是它集中地、突出地反映了这一传统而已。
现在要问:这种传统对不对?有何依据?我们今天该如何评价它?本文拟就此略加论列。
一
这一传统始于春秋战国之世;其创始者盖为孔子。
孔子生当春秋季年,是一位博物洽闻的学者,在当时已“名布扬于天下”。他尤长于礼,有“知礼”之称。他好古敏求,对礼的渊源作过认真的考察和推究。《论语》载有他关于这方面的一些重要言论。如《八佾》篇云: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朱注:“二代,夏商也。”又如《为政》篇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读以上引文,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就是,孔子追溯周礼的源流仅及夏而止,没有提到紧接夏朝之前的唐虞。是不是由于不知盖阙的原因?看来不是。孔子是知道唐虞,而且对尧舜是极为推崇的,〔1 〕《论语·泰伯》篇云: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朱注:“文章,礼乐法度也。”据此,唐尧之时有礼,孔子是知道的。
又据《尚书·舜典》,虞舜之时也是有礼的。舜既受尧禅即位,东巡守,“修五礼”,即其证。《尚书》是孔子修订的六经之一。孔子当然不会不知道。
说到这里,问题便显然可见了:为什么孔子只说“殷因于夏礼”,而不说“夏因于虞礼”呢?只说“周监于二代”,而不说“监于三代”呢?这个问题可以从“愿学孔子”、私淑孔子的孟子言论中得到启示。《孟子·万章》篇云: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贤而传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这段对话很有意义。从“人有言”一语可知,传贤传子的问题是孔孟那时人们议论的古代大事。从我们今天的观点看去,也确是古代的一大变革。它标志了社会政治的重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说的“义”,孟子说的“天”,假若赋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内涵,那就是可以接受的。)后来,传贤、传子或禅让、征诛固定成为唐虞之世和三代之世的时代特征。而且唐虞发展为五帝,如汉宣帝时盖宽饶上封事,引韩氏《易传》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这就把三代及其以前,以继承方式的不同而区分开。
《孟子》书中,有一段话则是从取民之制论三代,也不及其以前。这段话如下: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看来,孟子、龙子也是把三代和以前分为两个时代的。
《礼记·礼运》篇就明确地分为两个时代了。一个是大同之世,一个是小康之世。大同之世为三代之前,小康之世则是三代。其言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运》的这两段话明确指出:古时有两个时代:一个是“大同”之世;一个是“小康”之世。小康之世即夏商周三代。(因为所列举的代表人物皆三代的创业者,所以知其为夏商周三代。)大同、小康二者之异,不仅是“世及”与否的不同,而且是“天下”(全社会)为公或为家的差别。这样,两个时代便以大同、小康之名固定下来了。后世的王朝虽然也传子孙、家天下,但没有禹、汤、文、武、成王、周公那样“谨于礼”的创业君子,没有那样“礼义以为纪”的社会,所以不能与于小康之列。《礼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古书,被儒家尊奉为经典。它如此说,等于对这一史事作了一个规定。虽说《礼运》大同、小康之说非孔子之言,〔2〕但它也不悖于孔子之旨。例如,在说大同时, 它未曾提及礼,而在说小康时却一则曰:“大人世及以为礼。”再则曰:禹汤等六君子“未有不谨于礼者”。这和《论语》中孔子溯周礼之源及夏而止和对礼的重视是一致的。
为什么孔子以及后之儒者如此重视礼呢?这是因为,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3〕的基本制度, 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4 〕礼的兴废关系王朝的存亡和社会的治乱。荀卿着《礼论》,强调礼的作用和影响,并非夸大。孔子生当礼坏乐崩之际。他栖栖皇皇,力挽狂澜,但无力扭转时代的趋向。孔子殁后六十余年,周王竟命晋国三家大夫为诸侯。战国时代由兹开始。司马光着《资治通鉴》,亦以此事开篇。他认为礼就是坏于此时。三家分晋后三十余年,商鞅相秦变法,说秦孝公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又曰:“……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又曰:“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5〕商鞅这番话无异宣告废除周礼,易以新法。周礼于是走完了它的历程,告终了。
周礼直接因于殷礼,间接因于夏礼。它的终结使夏商周三代成为一首尾毕具的历史时期。历史上再没有这样一个“小康”之世。这样一来,“三代”便成为一个专名,而且成为一个传统,传承下来。
❽ 中国史前包括原始社会和夏商周吗
史前史是指有在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与演变的过程。也叫上古时代。依回靠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答古历史时代,是中国地区古代传说和神话的一部份,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口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到后来才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在中国上古时代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中国史前是包括原始社会的(传说时代)和夏商的。
古代史一词,用法相当模糊。但就其上限而言,一般是以文字的出现作为古代史与史前史的分界。就中国历史而言,依照目前中国大陆的官方史学,称呼1840年以前的全部中国历史为“中国古代史”。
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特点是什么
古代军事思想是在冷兵器时代、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的军事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经历了由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晚期漫长的历史过程。
以金属兵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军事革命,促进了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
远古时代,伴随着战争和战争准备活动的出现,人们开始了对战争等军事问题的思考,军事思想开始萌芽。由于那时人类社会还普遍处于蒙昧状态,人们最初往往把战争发生和胜负的原因归结为“天意”“神旨”等。
中国上古时代传说的黄帝、炎帝、蚩尤部落间的战争,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关于“秩序”之神战胜“混沌”之魔的传说,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秦代修筑万里长城体现的“用险制塞”思想;汉代推行军屯实边措施;隋至唐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军事战略区,采取强干弱枝、居中驭外、中外相维的兵力部署原则;
明代提出的哨于远洋、击于近海、巩固海岸、严守要城的海防思想,使中国古代国防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唐代李世民的“持久”防守和围城打援、一举两克的战法;
《卫公兵法》提出的速决和持久不可偏废的观点;火器出现后,明代有人提出火器在线、各兵种配合作战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作战指导思想。
❿ 中国朝代更替的顺序是什么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有争议)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争议)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8、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10、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11、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16、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计: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10)远古及夏商周三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
朝代名称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夏:据传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姒少康在纶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兴夏朝,恢复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商:相传商族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