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你看好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吗
中国经济发展是否出现抄拐点,目前尚存在争议。这个主要是对拐点的认识不同。有人认为拐点就意味着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样肯定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并无这种特征。
我个人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拐点,但认识角度不是经济增长如何,而是基于各种经济要素的分析判断:
一是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对大多数企业实现利润及生存影响重大。
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受到了资源短缺的制约,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已经短缺,不可能再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度增长了。
三是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经济结构必须做出调整。
四是经济增长必须转变。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增长难以为继,必须转向经济发展质量。这是国家已经定论的。
五是市场决定论。经济进一步开放本身是理论上的一种重大转折。
至于未来经济,个人看好发展前景。但按辩证法观点,道路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很多经济领域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否则阶段性陷入一场危机也未可知。
⑵ 中国经济出现衰退现象意味着什么
你更因抄该关注国家政策所趋袭向的是稳定,中国已经列入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火箭式的直升,直接导致基础不稳,中国入世以来,政府将更大力度着重于经济平稳发展。
中国出现的经济衰退个人认为意味着中国向世界迈出了更大的一步。未来的短时间内中国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影响着全球经济平衡。
⑶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短期波动并未改变长期趋势,暂时压力不能阻挡深层动力,中国经济在负重中前行、于承压中向好,这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看待中国经济,不能被短期指标牵着鼻子走,而应该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中国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居于前列。既要看到旧格局,也要看到新变化。转型升级正在悄然凝聚势能。具备全局视野,就会通盘考虑、做到心中有数。
(3)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出现扩展阅读:
中国经济发展消费支出上升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
这些年,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新增就业连续6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为居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还积极优化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稳步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在提升。
2、消费升级。
过去的消费更多是基本生活用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体消费增长在向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性消费增长转变,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以下,近年来的消费更多向服务性消费转变。
3、与社保的完善有很大关系。
过去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比较小,保障水平不是很高,但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全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经超过了9亿人,医疗保障覆盖人数也超过了13亿人,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
养老金标准连年提高,大病医保的报销比例也在提升,也解除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4、与消费模式变化有很大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蓬勃兴起,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消费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网上的教育也出现了新的消费模式。手机扫描、NFC等电子支付方式完善也有利于消费便利性提高,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⑷ 中国经济会出现什么问题
从4月中旬开始的中国楼市调控已成为全球经济关注的焦点之一。市场担心中国房地产新政会让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下滑。昨天,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和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师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不约而同发布报告认为,最近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主要是想稳定房价,并不会“拖累”中国经济增长,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全国范围的城镇化进程完全可以弥补大中城市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的影响。
汪涛指出,政策的目标主要是政府想把房价稳住,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房价。因为房价上涨过快,已经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我想国家调控房地产的目标并不是想要把整个房地产行业打下来。”今年年初以来,政府一再强调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稳固,国外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等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没有真正的大张旗鼓地紧缩,到现在加息还迟迟没有动,信贷仍有7.5万亿,目前的通胀压力并不是特别大。这种情况下,政府主要想用行政手段稳定房价,而并不是想把GDP拉下来。
她认为,中低端房子的建设和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进中小城市发展的进程,可能弥补一些大中城市的开发商延缓或者是降低新开发工程的可能性。所以,她判断,今年的建设活动还会比去年增加10%-15%,不会出现剧烈的下滑。
屈宏斌也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可能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过大冲击的担心可能言过其实。主要理由在于: 尽管房地产销售量的下跌会带来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前四个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6%),但相关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的举措会有助于支撑房地产投资增速不至于下降过快。鉴于房地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左右,所以,房地产投资的降温也会相应带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不过,今年以来出口的强势回升可能拉动制造业投资的加速,这也将有助于抵消房地产投资放缓的影响。
汪涛和屈宏斌也都认为,房价下跌不会通过按揭贷款对银行资产带来过大风险。汪涛认为,从去年年底房价上升很快到今年为止,这期间新增的贷款占整个贷款的份额并不是特别大,因为房价涨得非常快,如果跌下来也不会跌到去年底的水平。因此,对整个银行资产的影响是有限的。经过估算,银行全部按揭贷款中,贷款额和房子价值之比不超过50%。也就是说银行是可以承受一定的房价下跌的。
屈宏斌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出现过度杠杆化的情况,房价下跌的外部效应不论是对于银行来说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没有那么大。目前我国住房按揭贷款占银行贷款的比重不到15%,即使将对开发商投放的贷款也包括在内的话,这一比率也不到30%。实际上我国的住房按揭贷款在出现了十二年之后仍然还在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有住房贷款的城镇家庭仅占全部家庭数的十分之一左右,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和七十年代的日本都要低得多。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跟九十年代的房改关系密切,房改房价格低廉,大量出售给个人之后对于不少城镇家庭的家庭财富积累贡献良多,也使得这些家庭有能力在其下一代要购房时提供资金支持。鉴于这些原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波动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消费的增长影响都相对有限。
不过,汪涛同时表示,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比较大的下滑,或者是国外的形势变得非常脆弱,中国的出口出现比较大的回落,政府有可能放松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者收窄这些措施的打击面,仅仅集中于某几个城市,而不是在全国或者是大中城市推展开来。用行政手段想精准地调控,往往有可能会产生过激的可能。这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风险。
⑸ 中国经济2018上半年表现如何
2018年7月24日消息,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上半年同比增长6.8%。尽管一些结构性、局部性问题仍存,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中国经济延续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韧性十足。国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半场”表现可圈可点,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海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在平稳增长中不断实现结构优化升级,这是中国经济提升发展质量、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
桑托罗说,上半年,中国在扶贫、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中银国际环球商品市场策略主管傅晓说,总的来说,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持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中国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协调性增强,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宋立刚表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来说,6.8%是一个不错的速度,下一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看质量,高质量的增长才能保证未来。
⑹ 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吗
据报道,日前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8750亿元,同比增长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30.4%,加快28.2个百分点。从经济增长的质量看,给居民带来的就业和收入也十分可观。同时,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7%,好于年初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希望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快速发展!
⑺ 有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说明()A.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B.中国依旧是最大的发展中
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内家,主要分布容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经济发展较快的有中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南美洲的巴西等.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故选:C.
⑻ 中国的会不会出现在金融危机
从金融层面上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二个层面,是实体经济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日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金融危机正使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对中国GDP的增长会产生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信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国际经济的低迷情势下,信心受到影响他们还会增加投资吗?这是一个问题。 戴科认为,不管如何,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是事实。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已经比去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明年经济增长可能会更缓慢。不过,中国的经济仍在增长,通胀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中国经济远没有“滞胀”的风险。戴科说,中国人经常说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他很赞同这句话。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以及在未来世界金融秩序中,中国正在扮演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是肯定的。 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0%,欧盟和美国的贡献超过20%。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权利和责任不可避免地也加大了,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参与者,也将成为新秩序的制订者
⑼ 中国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生命扣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重点监管的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出台、改革国家安全监管体制、违法违规行为被严惩等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多发。按照安全生产中长期奋斗目标,到2007年,我国将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将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状况将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指标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孩子上得起学
2004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年。但教育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7.2%,教育投依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增长将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生均公用经费等逐步增长,办学条件差、运转困难、教育乱收费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 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将接近100%。
看病心里舒畅
过去的5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靠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但医疗体制、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滥检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面将扩大到40%,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将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将落实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为城市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行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 年,让百姓喝上洁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识。
支起“保护伞”
2005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80万人,“十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今后几年里,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00万~1400万人。今后,企业不得集中将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居者有其屋
2005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
老有所养
统计显示,全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增长1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覆盖面只占总人口的15%,一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国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共享发展的成果
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其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今后,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幅度还会大大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钱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陆续掀起清欠农民工工资行动。截至2005年9月,全国累计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拖欠工程款141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但漠视、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务工环境仍待根本改观。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钱,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有效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业主行为将会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建和新建项目拖欠工资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将更加宽松。
生活更有质量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和老百姓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健全,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依然让百姓“望景却步”。2006年,让普通百姓看得起风景,享受更有质量的生活,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百姓将享受到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把农民的传统日常生活概念大大拓展。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6058733.html?si=1
1.10多亿中国人已解决了近百年留下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了不得的伟绩。
2.中国人在中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形成了可挑战外界的能力,这给外界百姓造成的影响是振聋发聩。
3.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正脚踏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今很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的项目,已纷纷被快速解决;更今人欣慰的是,我们是以远低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其它地区的售价,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很强大,有些不符实际;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且有1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产业水平国家,谁也不敢小视,因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举全国之力来对付外来入侵和进行维护国家统一。
5.我们中国人是每月1000元可过,每月100元也可活,不怕打烂坛坛罐罐,这在发达国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6.外界对中国人已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