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厦门为什么被设为经济特区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视察专厦门后,厦属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行政策。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1994年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
㈡ 为什么厦门是经济特区
厦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享有省级内经济管理权限并拥有地方容立法权;既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十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务院批复的《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看介绍就知道了 厦门基础好 有国家政策。至于为什么选他,不选泉州、漳州。其实我觉得你去看看这两个城市就了解了。
㈢ 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起源
湖里,一片神奇的热土,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如今,走在湖里大道上,随处可见两侧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在20多年前为厦门经济特区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投资的台商、第一份外单的签订都诞生在这里,它们记录和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的我们能够想像到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吗?据介绍,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地瓜地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
当时的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人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然而,自从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就永远地载入了厦门发展的史册。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当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只是湖里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芜沙地,白手起家困难大不说,也无法利用厦门原有的资源基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这就是开启厦门历史的著名的“湖里第一炮”。随着一声开山炮响,经济特区破土动工建设。
毫无疑问,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人,与共和国同龄。他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湖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地方,就是现在厦华电子厂房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当时还种着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伊始的情景,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开远曾记忆说,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湖里是一大块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关领导讨论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边进行的。
㈣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困境
厦门经济特区建来立之初,所遇到的困源难第一是缺少建设资金。第二是缺少合适的项目。第三是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尤其是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第四是当时国力有限,深圳等特区早已经开始大开发,将全国各地的资金已经吸引进了深圳,厦门作为后来者,已经没有足够的吸引资金的能力了。
㈤ 厦门是经济特区为什么发展不如深圳
福建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也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15年厦门常住人口386万,GDP3784亿元,排名福建省第三。
广东深圳,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接壤。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已发展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钢琴之城”、“创客之城”等美誉。深圳常住人口15年就高达1137.87万人,实际管理的人口突破2000万人,2016年深圳GDP1.93万亿同比增长9%左右、
同为经济特区,不过从人口数量,还是GDP生产总值,城市的规模与建设等厦门与深圳的差距非常巨大,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愚见:深圳外来人口多,大家都是外地人,让人感觉来了深圳就是深圳人,厦门是福建本土人居多,,而且本地人很多都讲闽南语,改革开放发展初期外地人较难融入当地.而深圳则基本上都讲普通话,能较快融入.还有一点,深圳在刚成立后就进驻了基建工程兵,建设了大量的道路,管线,楼房等基础建设,为外来投资提供了相应的硬件环境.这也为深圳后面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㈥ 中国的几个经济特区中,厦门的经济发展为什么最慢
因为地理原因吧,厦门就是一个小岛而已,地方很小,从一端到高琦机场传过整个城市也就不到1小时,地方太小了,然后福建周围都是山
㈦ 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腾飞
2009年7月24日,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向在厦门的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作政情通报时,透露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要扩大到厦门全市的思路。刘赐贵表示,将积极向中央争取,把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争取中央批准扩大特区范围,实现行政区划、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三区合一”。
刘赐贵表示,2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一直没变,岛内是特区,岛外不是特区,使一些工作不好开展。比如厦门有特区地方立法权,但特区法规只适用于特区范围,也就是岛内,岛外就不适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励企业向岛外发展,但岛内是特区,有特区优惠政策,岛外不一定有,企业搬出去反而吃亏了。因此,很有必要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
这就意味着厦门经济特区的面积将达到1565平方公里。
在7月22日前,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2009年下半年,厦门城市建设重心将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岛外新城区将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区和厦门新站营运中心、环东海域等重大片区和项目为依托,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和环境的美化。于伟国说,“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岛外新城区建设,为新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良的载体,使岛外新城区形成高品位的风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市委书记与市长相继发表关于厦门未来的发展讲话,这都在表明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厦门经济特区正在强力向岛外发展。
老许是同安人,已经63岁。他说,由于现实的差距,厦门岛外不少人确实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将来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岛外,别的不说,至少大家都是特区人,感觉会好很多。
在将来的某一天,矗立在厦门大桥桥头的“厦门经济特区”标志性路碑,也许会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去吧,因为届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已经非彼时的“厦门经济特区”了。
㈧ 珠海和厦门哪个经济特区发展好
首选厦门,厦门是宜居城市,环境优美,人文底蕴雄厚,城市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一流。出于闽南三角地带,第三产业发达。缺点是人均GDP不如珠海。
福建厦门,厦门市福建省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一座港口城市及旅游城市。虽说厦门不是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并且厦门的GDP也仅仅只4300亿元。但是厦门是我认为全中国目前来说发展得最好的城市,因为它的经济发展不畸形,很平均很纯净。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的一点,厦门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三产业带动,2017年厦门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了58.7%。不像其他城市,GDP增长有的靠人口,有的靠资源,甚至大部分城市靠房地产。厦门的城市环境质量在全国来说也是名列前茅的,这点有目共睹,另外教育资源方面,要说五大经济特区最好的大学在哪,肯定非厦门大学莫属。
厦门和珠海都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发展至今,实力相差并不大,都是二线城市当中的佼佼者。
厦门和珠海则比较有趣,本质上珠海在厦门面前就是一个小城市,人口不到厦门的一半,城区更是只有厦门的三分之一,但在多项关键数据上珠海都能与厦门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量这四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珠海都领先厦门,说明在工业、科技和创新上,珠海已经与厦门平分秋色!
只是在人均GDP方面,厦门要落后于珠海一点点。2016年,厦门人均GDP为98038元,珠海人均GDP超过11万元。
厦门是许多文青最想去的城市,这里有诗境一般的鼓浪屿,还有最美高校厦大,以及曾厝垵、南普陀,胡里山炮台等景点景区。
珠海景点景区也不少,有著名的情侣路,珠海渔女,外伶仃岛,东澳岛,珠海长隆、珠海圆明新园等等。
但是,同样都是沿海旅游城市,珠海的旅游发展就不如厦门,2017年,厦门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而珠海只有300多个亿。
奇怪的是,似乎国内高校比较幽静美丽的珠海,先后有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在珠海设立了分校。而厦门只有本岛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
厦门被珠海这样一个曾经连县都不是的城市这样超越,还有骄傲的本钱吗?可见,厦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表现很难令人满意!更致命的是厦门人口增长乏力,2017年新增人口仅9000人,甚至不如汕头,作为一个以创新和科技闻名的城市,这是非常致命的,说明厦门对人才不再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对厦门的评价是潜力有限,前景看淡!厦门唯一的出路是和泉州、漳州谋求联合,三城合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㈨ 厦门的经济发展状况
厦门经济特区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福建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由邓小平亲自批准创办的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981年10月,由邓小平亲自批准创办的湖里加工区破土动工,拉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1984年2月,邓小平为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邓小平同意中共福建省委、中共厦门市委的建议,党中央批准,经济特区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特区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后来邓小平多次为特区的发展作了重要的指示,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也要成为开放的基地。我们建立的经济特区,实行的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邓小平再次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经济特区创办之际,厦门市委又根据厦门对台的区位优势,经党中央和省委批准,在厦门岛外,先后创办杏林、集美和海沧三个台商投资区,成为经济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经济特区的待遇。几个台商投资区,为厦门经济特区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区的范围由原来131平方公里扩大到690平方公里。
邓小平又根据外国友人的建议,指出:特区要发展经济,首先要把交通和通信搞起来,这是发展经济的起点。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邓小平指示精神,采取向科威特贷款,建设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从日本引进万门程控电话通信设备,扩大厦门港口,建设疏港的环岛公路,拓宽厦禾路,建设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等。大大改善经济特区交通难、通信难的状况。
市委市政府为了进一步把厦门办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改革开放重要基地,1985年继创办富山展览城之后,又创办了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成为厦门对外开放洽谈贸易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并提出了对外开放是面向港、澳、台,面向东南亚,面向世界的工作方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对内经济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发展,规模大规格高,不但每年有全国性和国际性“九·八”投资洽谈会,而且每年还有地区性“四·八”台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外资参加特区经济建设,是厦门经济特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委提出以港立市,工业兴市,建设港口风景旅游城市的方针,为厦门市现代化港口的建设、现代工业的飞跃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个方针符合厦门实际。厦门市委为了扩大经济腹地,曾采取把市区的工厂,迁移到岛外到农村的决策,同时在继续搞好市区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把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岛外到农村,这个决策也是正确的。实践证明,把建设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岛外到农村,并没有削弱和影响市区的建设,而且是推动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到2007年市委市政府在岛外农村投资占全市投资总额53.5%,大大推动了四个新城区的快速发展。而市中心的思明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167.5亿到2007年增至380亿元,财政总收入从31.2亿元增至73.1亿元,成为全国百强区的先进单位。
2001年在厦门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上,市委提出更好发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创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的决策,为厦门市进一步落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先后创办了集美文化教育中心、市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集美园博苑中心、高新技术园区等文化、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强市、文化强市、科技强市的建设。党的现代化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厦门市有了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提出创建教育之城、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厦门实际。
在厦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区划行政调整。市政机构调整为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六个新城区,纳入厦门经济特区的体制,享受特区的待遇。后来,市委市政府又在集美、同安沿海创建环东海域新城区,面积相当于新建一个厦门岛。厦门经济特区由原来690平方公里扩大到1674平方公里。经济特区腹地增加了,投资环境进一步好起来了。长期困扰经济特区的腹地小、经济总量偏低的困境,初步得到了缓解。
21世纪以来,市委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精神指引下,遵照省委的指示,厦门要利用厦门经济特区的对台的区位优势,发挥“五缘”的优势,扩展“六求”的作为,把厦门经济特区办成海峡两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努力在海峡两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的先行区,当示范,当榜样,推动两岸的经济建设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抓住中央支持海峡两岸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的建设,推动两岸经济、技术、文化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的领域,更高的水平发展,为促进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两岸人民往来和经济文化技术合作交流更加畅通,为加强海峡西岸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变化巨大: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成就斐然,厦门港口建设自1975年国家投资建设以来,经多次扩建,现在已有8个港区,深水线40公里,可容纳深水泊位114个,最大靠泊能力10万吨,可停靠世界最大集装箱1.2万个的泊位。世界五洲,除非洲须经中转站外,其他亚洲、澳洲、欧洲、美洲的基本港均可直接通航,已引进中国的中运集团,法国达飞集团参加建港,把厦门港建设成为国际航运的枢纽港。厦门空港:1978年仅有两条国内航线的机场,现在厦门国际机场已和11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国内地区和国际航线149条是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中心站,在东南亚三小时的飞行圈,设备完善,是国内一流的国际机场。厦门信息港1978年有交换机1400门,用户1 300户,没有长途国际线,用户要通过福州、上海中转才能和国外通话。到1989年10月,厦门市话就已有33000门,通话能力比1978年提高11倍,国际直拨自动电话达到158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08年4月,厦门市已有用户916683户(不包括手机和小灵通)。厦门信息港已成为国内一流的信息港。厦门的铁路除原有的鹰厦铁路外,还有国家铁道部建设的福厦、龙厦、厦深三条高速铁路,四条铁路均在市内连接,这是国内其他城市少有的。龙厦铁路经过赣龙铁路与京九铁路相连,通过赣韶线与京广线相通,连接珠三角、长三角,为活跃东南沿海物资交流作出贡献,同时也为中部崛起的湖南、江西等地打通一条沿海的港口通道,把内陆经济和港口经济联结起来。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将分别于2009、2010、2011年建成通车,这几条高速铁路的建成,必将为福建闽西南和闽南地区的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厦门市内的交通,过去仅有集美、杏林两个海堤通道,交通不便。现在有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成功大道、翔安隧道和市内工交快速交通,这些交通要道全部建成之后,市区六个区,均可在半小时内互通。龙岩、厦门、泉州、漳州四个市区,也可以在一个小时左右互通,海峡西岸经济中心的区域扩大了,往来的路程变短了,人流物流更方便了,厦门经济特区有了大港口,大机场,大交通,大腹地,还有大市场的建设,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城际公交,以及港铁联运、空港联运,海陆联运的大交通网络,成为厦门经济特区的一大优势。
2007年厦门市生产总值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工业总产283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厦门现代工业、火炬高新区由最初1.71平方公里,扩大到1 3.75平方公里,总产值由2000年104亿元增加到816.97亿元,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1%提高到61.3%,火炬高新区已成为厦门市高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厦门三十年来,先后赢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人居环境奖”,“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暨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等12次中央和省级的表彰,这是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排除万难,艰苦奋斗取得丰硕成果的真实写照。
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指示,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体制机制创新,科学试验的重要基地,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成绩巨大,丰富了邓小平理论,誉满中国,名扬海内外。
市委市政府始终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精神,并把它贯穿特区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特区建设的主题。根据厦门特区的客观实际,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指导特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是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精神的。
市委市政府抓住厦门特区对台的区位优势,发挥“五缘”的优势,扩展“六求”的作为,建设海峡两岸重要中心城市、发挥二个先行区的作用,效果显著,作用巨大,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
㈩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5周年以来有什么经济成就
经济特区建设25年来和谐厦门建设的实践成就
厦门经济特区自1981年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5年中,厦门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努力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厦门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中国社科院近两年发布的中国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厦门连续位居第九位;在今年1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厦门名列第五而成为“中国投资金牌城市”之一。2005年,在全省社会治安环境的综合测评中厦门位居首位,居民治安满意率高达97.7%。此外,厦门还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国家园林城市”(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1997年)、“全国十佳人居城市”(2001年)、“国际花园城市”(2002年)、“中国人居环境奖”(2003年)、“联合国人居奖”(2004年)、“全国文明城市”(2005年)、“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等一系列深刻反映“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建设水平的荣誉。如今的厦门,已经充分展现了“温馨、和谐、活力、创新、生态”的城市魅力,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最温馨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