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织金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织金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1-02 22:31:36

『壹』 贵州,毕节地区,织金县,现在还属于贫困地区吗,那的消费水平怎么样拜托各位了 3Q

整个贵州的消费水平都偏高,属于畸形消费,毕节地区总体来说不算是贫困地回区;织金县有煤矿答作为支柱产业,县政府收入颇丰,煤老板也很有钱,无形之中就带动了物价的上涨,
怎么形容呢,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最能说明问题;我在贵阳工作,打的起步价是10元,牛肉粉单碗是9元分量少的可怜,2个人吃一顿不少于200,贵阳以外的地区比如六盘水等等,物价也是如此,甚至更高;这边的人均收入却少的可怜,一般打工者月工资也就2000以内。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贰』 贵州省织金县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近80%的县(市、区、特区)喀斯特面积占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县(市、区)喀斯特面积占90%以上。所以贵州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北境,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的 遗迹。
东北部有武陵山,山脉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这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交相辉映,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
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透明。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
由于受到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的影响,贵州地貌区域差异明显。
1.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区域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2.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中向南、北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米。地貌类型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东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间,最高峰达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区。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所谓季风气候就是随着冬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改变风向的气候。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冬季受来自于内陆的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南部的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东部的其他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余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 6℃之间,南部册亨、望谟、荔波在8℃以上,罗甸最高,平均气温达10.1℃;威宁、大方、开阳、万山等地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2℃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温度最高的是东北部乌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带,平均气温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下;威宁一带低于18℃。大部分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
贵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为42.5℃;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为–15.3℃。气温曾超过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镇远和罗甸;气温曾低于–10℃的有三穗、松桃、万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开阳、普定、织金、黔西、毕节和赫章,但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现象。
贵州除南部的望谟、罗甸冬季不到1个月,西部威宁、赫章的山地基本没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据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800~400毫米是半湿润地区,400~2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贵州的降水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达1588.2毫米;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达1505.8毫米;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中心区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毫米。
贵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大。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期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连不断的情况。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少三分之一左右,还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连续下10~20天。大部分地区阴雨日数超过150天,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四)气候的地域差异及类型
由于贵州地面起伏较大,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域差异显著,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几乎长夏无冬,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种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中亚热带在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冬暖而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北亚热带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熟,适种性广,这是贵州的主要气候类型。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中温带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几乎长冬无夏。
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气象灾害
贵州气候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气象灾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北部也时有发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风危害。凌冻是冬季地面冻结影响交通运输、通信以及农牧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贵州高海拔地区每年都有出现。冰雹是贵州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历时短,但破坏性强。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65.7%,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6.04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34.3%,有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这些河流水系分别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贵州地下河流也较多,已探明的有1097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贵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9位。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贵州境内主要在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4888平方千米。牛栏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在贵州境内长79千米,流域面积2014平方千米,最终汇入长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干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羊街镇,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境内长120千米,流域面积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该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牛栏江含沙量稍大。
(二)乌江水系
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边缘。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含省外为6.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来水量549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60万千瓦)、引子渡(36万千瓦)、索风营(60万千瓦)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目前还在不断进行梯级开发。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有人说: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乌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的感觉。乌江流域涉及贵州40多个市、县,多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乌江水系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涉及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等8个县(市、区)。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境内长299千米(全长378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亿立方米。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贵州从源头至赶水镇后称綦江,贵州境内长约80千米,中下游流经重庆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于贵州中部,从东部出省后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22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3.03万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匀、福泉、瓮安,黔东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铜仁地区的铜仁、玉屏、万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个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阳河、锦江等。流域内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平氵舞阳湖国家森林公园。
(五)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流域面积7651平方千米,流经兴义、安龙、册亨、兴仁、普安、盘县等6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52万千瓦。
(六)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全长450千米(贵州境内长352千米),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2.10万平方千米),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秀等16个县(市、区)。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1亿立方米。现已建成响水水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七)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涉及贵阳市和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独山、都匀、紫云、安顺、贵定、平坝等11个市(县)。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9.1亿立方米。贵州与广西已合作修建装机容量630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的八洛流入广西。贵州境内长330千米,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双江。其开发以水力发电、航运、农田灌溉和防洪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贵州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错分布。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占贵州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贵州总面积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具有类型多样,地域性较强,宜林地多,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山地面积为10.8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为1.32万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耕地面积91.9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征。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积主要是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其特点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
植被是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贵州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亚热带性质明显,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岩溶植被发育。贵州的自然植被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与水生植被和竹林五类。
(一)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贵州高大的山体(如梵净山、雷公山)从山脚到山体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贵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及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或被破坏后,喜温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耐寒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种类有多脉青冈、褐叶青冈、硬斗石砾等,落叶树种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槭树、野樱、水青树等。在梵净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区有珙桐、鹅掌楸等珍稀落叶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山地硬叶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带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针叶林
针叶林是贵州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针叶林中的马尾松林广泛分布在贵州东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纳雍、水城、六枝、关岭的东部及北盘江一带;云南松林在威宁、水城、盘县、兴义、普安、兴仁等地分布最为集中;杉木林广泛分布在东部地区,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产区;柏木林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黔北、黔东北一带最多。另外,银杉、秃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黄杉、大明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针叶林在贵州也有分布。贵州有冷杉林、铁杉林和华山松林等寒温性及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梵净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区,也是珍贵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丛和灌草丛
灌丛是以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灌草丛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丛有杜鹃、油茶、蔷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种类型,灌草丛有蕨类、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为森林植被反复破坏后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较高的山顶(如梵净山、雷公山)因温度较低而生长有小面积原生性灌丛和灌草丛。
(四)沼泽与水生植被
沼泽在贵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泽仅在少数海拔较高、山体温度很低的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藓、大金发藓为主的藓类沼泽。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环境下发育的灯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鱼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亚科多种竹类植物为主构成的一类特殊植被类型。贵州以中亚热带竹林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观。在黎平、天柱、锦屏、榕江、从江也有分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稀少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复杂、组合多样。

『叁』 织金的经济发展800字作文

贵州交通发展60年:从地无三尺平到村村将通公路来源:贵州日报 2009-09-01 10:57:11 浏览次数: 【打印】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麓,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87%,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贵州交通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以前,贵州封闭、半封闭的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60年励精图治,60年沧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后,贵州交通立足实际,紧紧抓住各种有利于交通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逐步走上了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交通落后面貌实现历史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跨越式增长从1949年到2008年,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194.91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就达1190.52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完成投资总和的271倍。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步大的跨越:1988年完成投资上亿元(1.29亿元),1996年上10亿元(11.87亿元),2004年上百亿元(105.3亿元),2008年上200亿元(208.83亿元)。2008年完成投资是1978年完成投资1799万元的1160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每年新增投资均达到数十亿元,年均增幅为16.39%,年完成投资额占当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以上,为拉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增加建国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3943公里,其中能够维持基本通车的仅有1950公里。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贵州先后改建黔桂、黔滇两条国道,建成一些通往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路。1964年,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197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30558公里,公路密度为17.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为等外级公路,近5000公里公路晴通雨阻,不能正常通车,路面主要是泥结碎石路面,仅有高级、次高级路面2473公里。改革开放后,贵州公路建设高潮不断掀起,通车里程大幅增长,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几年,每年均以10000多公里的速度递增。到2008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536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21422公里和70.06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里程大幅增加,全省64044公里等级公路基本均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建成,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达到29040公里,2001年全省实现了县县通油路,2006年消除了全省国省干线公路上的所有等外级公路。全省公路通行条件显著改善,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高速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1986年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的开工建设,拉开了全省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新篇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设里程快速增多。到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二级以上公路37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24公里,在建638公里,省会贵阳到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地实现了高等级公路连通,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公路和上海至瑞丽公路在我省境内路段全部建成,“一横一纵四连线”高速、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网成为我省公路运输的主动脉。公路快速通道的加快形成,缩短了全省城乡以及周边邻省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山区地形地貌制约,更加凸现了贵州作为西部公路交通枢纽的战略位置。农村公路建设便民惠民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仅有沿国省道公路的农村连接公路,其他地区的物资运输基本依靠人扛马驮,没有公路与外界连接。到1978年前,全省农村公路的通达率也很低,即使已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也不高,抗灾能力很弱,晴通雨阻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群众运输出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依靠“以工代赈”、“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建设了一批农村公路。特别是2003年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工程,每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均在10000公里以上,公路通达通畅率迅猛增长,2002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到2008年,全省实现了79.11%的乡镇通油路、78.78%的建制村通公路、25.33%的建制村通油路。实施了渡口改造和渡口改桥梁工程。农村公路建设成为群众欢迎、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有力地支持了“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河航道成为黄金水道解放初期,贵州内河航道均为自然航道,航程短,通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只有1753公里的航道能通行小吨位的木船和木帆船。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全省开始对内河航道进行整治,炸开了赤水河中的吴公岩千年顽石,整治乌江三大断航险滩,结束了千百年来乌江、赤水河分段通航的历史。到1978年,全省通航里程2802公里,但全部是没有水运配套设施的自然航道,其中,能够通行机动船的航道里程只有1257公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航道建设突飞猛进,乌江、赤水河和两江一河(南、北盘江、红水河)三条出省水运主通道全部整治完工,其他航道等级全面提升,新增五级以上航道619公里,全省通航里程达到3625公里。港口码头客运通过能力达到1100万吨,货物通过能力1000万吨。2008年开工建设了我省第一条高等级航道--南、北盘江、红水河四级航道整治工程。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加快了我省立体交通网络构建进程。大物流应运而生l949年,全省仅有各式汽车l269辆,公路运输简单分为交通部门以营业为目的的专业运输和厂矿企业自运自货的非专业运输,运输量小。1978年,全省民用汽车发展到32459辆。改革开放给贵州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公路运输市场的繁荣与兴旺。到2008年,全省民用汽车已增至771504辆,是1978年的24倍。其中,全省道路客、货营运车辆分别从823辆和2892辆增加到25534辆和120230辆,年均增长12.13%和13.23%。1978年前全省没有中高级客车,2008年,全省中高级客车已达8601辆,占客运车辆总数的33.7%,与周边省区和东中部许多省区均开通了公路直达班线。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和运输车辆的不断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3%、8.8%,2008年完成客运量73550万人和货运量2615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32倍和13倍。公路运输占综合运输体系的比例从1978年的69.39%上升到2008年的96.39%,公路运输逐步实现向快捷、舒适、安全、高效转变,成为各项运输方式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贵州航运历史悠久,但直到1961年,才组建了一支有两个水上航运公司、两个船舶修造厂、三个航道工程队等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水上航运队伍,运输工具以木船为主,仅有拖轮31艘。改革开放后,尤其“七五”以来,安全性更高、运输能力更强的机动船舶得到大力发展,曾经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的专业木船全部退出运输市场。水运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出行条件。2008年全省机动船舶总数为1948艘,比1978年增长1841艘。完成水运客运量1507万人和货运量73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7倍和12倍。水路交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的加快形成,有效解决了沿江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出行条件。奋力实现交通的历史性跨越——解读贵阳三大交通工程“大交通”带动“大开发”,贵阳乡村游热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的2009年,在贵阳交通史上将是标志性意义的一年。“建好环城高速公路,喜迎国庆六十周年”,9月27日,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9月29日,贵阳市又有两大交通重点工程——贵阳市域快速铁路、贵阳市轻轨1号线市政配套工程会展中心车站紧跟正式开工,向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与此同时,连接老城区与金阳新区的重要通道北京西路、贵金线,连接老城区与花溪区的花溪二道,连接老城区与龙洞堡的油小线,连接老城区与乌当区的水东路,以及连接老城区与小河区的黔江路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有人形象地将这一年称为贵阳的交通建设年。这话并不为过,特别是随着环城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铁路、城市轻轨三大工程的建设,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向“射线+环线”形的“裂变”,从平面走向立体,贵阳在西南地区交通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轻轨贵阳陆地交通 变“平面”为“立体”【基本情况】根据贵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0至2020年建设1、2号线,总投资239.72亿元。1号线全线长31.887公里,为南北向骨干线,连接金阳新区、老城区和小河区;2号线一期工程26.8公里,连接白云区、金阳新区、三桥马王庙片区和中心城区。【建设意义】轨道交通具有大运量、速度快的特点,单向每小时可运送2万至3万人次,修建城市轻轨是贵阳市作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大措施之一;城市轻轨还可以把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连接起来,既能使贵阳市交通内循环与外循环之间实现近距离换乘甚至“零换乘”,又可以联络起外围组团,缩短各片区之间的时空距离。另外,建设市域快速铁路和城市轻轨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占地少,完全符合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环城高速公路 贵阳道路形态实现从“射线”形变成“射线+环线”形【基本情况】贵阳环城高速公路,全长121公里,双向四车道,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东北线(原东北绕城线),起于尖坡终于笋子林,长19公里,已于1999年建成。第二部分为西南线,起于贵新公路南明区小碧乡下坝,终于白云区沙文乡尖坡,长55.11公里,沿线设置下坝、牛郎关、花溪、金竹、金华、金阳、白云、尖坡共8处互通式立交,投资31亿元,于2005年12月动工,从2007年下半年起建设进度大大加快,2009年9月底建成。第三部分为南环线,起于花溪区牛郎关,经改貌、孟关、桐木岭,跨花溪水库库尾后终于小河金竹,长38.29公里,投资29.44亿元,于2007年6月底启动,3个月办完省级审批手续,半年办完所有审批手续,当年12月动工,2009年9月底建成。【建设意义】对于贵阳市域发展来说,环路是个纲,纲举目张,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形成了交通循环的大动脉。环城高速公路使贵阳融入国道、省道大循环系统中,进一步形成了城市交通、市域交通与区域性交通有机衔接的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提高了贵阳市公路交通现代化水平和贵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二是构架了产业发展的大走廊。一方面,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成为贵阳的“聚宝盆”。沿环城高速公路,贵阳正在规划建设小河——孟关生态工业园、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带、龙洞堡食品工业园、花溪迎宾道大学城等一批新兴产业板块。同时,与全省打通两条贵广快速通道、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相衔接,将大大增强贵阳经济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各个产业园区、产业集中区之间形成了快捷通道,改变了贵阳产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状况,提高了产业的关联度和协作化水平。三是打造了促进城市化的大杠杆。极大地拓展了贵阳城市空间范围和人口规模。城区面积由原来的37平方公里拓展为507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从180万扩大到320万。将贵阳老城区、金阳新区、白云区、花溪区、小河区、乌当区等8个片区通过快速通道连接起来,改变了城市布局结构分散、组团相对独立的状况,实现了各片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四是搭建了展示城市形象的大平台。环城高速公路,与贵阳环城林带有30—40公里平行或者交叉,改变了以往“有林的地方没有路、有路的地方没有林”的状况,充分展示了生态文明城市的理念和独特魅力;把天河潭、镇山村、花溪公园、青岩古镇、孟关林场、顺海林场、香纸沟等旅游景区以及摆贡等乡村旅游示范点联系在一起,展示了贵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示了贵阳作为特大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了贵阳的知名度、美誉度。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夫人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就称赞环城高速公路说:“这是一条很棒的公路,在这条环城公路上,我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满眼的绿色”。市域快速铁路“爽爽的贵阳”正快速驶向城市轨道交通时代【基本情况】贵阳市域快速铁路由“一环”、“一射”、“两联线”构成。“一环”即环城快速铁路,正线长度约为154公里,速度目标值为250公里/小时,功能为服务于主城区外围组团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双线。“一射”即贵阳至开阳铁路,正线长度约为54.6公里,设计速度目标值为160公里/小时(预留200公里/小时),功能为近期服务于贵阳市主城区与卫星城镇之间旅客交流的客运专线,远期延伸至遵义,作为贵阳与遵义的城际快速通道。“两联线”即久长至永温铁路(正线长度约36.2公里),林歹至织金(新店)铁路(全长97.4公里);功能为服务于地方企业为主的资源开发型铁路。【建设意义】贵阳规划建设市域快速铁路,既利当前、又管长远,意义十分重大。从当前来讲,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据匡算,建设贵阳市域快速铁路总投资373.4亿元,需钢材130.69万吨、水泥507.82万吨,可直接、间接带动41万人就业;工程期间,可获得劳务性工资56.01亿元,建安营业税9.15亿元;如果工程以四年期计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从长远来看,修建市域快速铁路,一是有利于缓解贵阳的交通拥堵。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建好以后,金阳、白云、乌当、龙洞堡、花溪、清镇等片区之间都有快速轨道交通相连,往返于各片区不用再经过中心城区,有利于居民出行和人流疏散;另一方面,贵阳环城快速铁路把正在规划建设的放射状轻轨各端头连接起来,形成闭合的网状结构,使贵阳城市轨道交通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形成非常方便的换乘系统。二是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国家规划建设的渝黔快速铁路经过息烽和修文,依托这条线,解决了息烽县和修文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环城快速铁路,解决了清镇市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修建贵阳到开阳快速铁路,则解决了开阳县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的问题。这样,贵阳就真正形成了市域半小时经济圈,贵阳市所有的区(市、县)都能在半小时内乘快铁抵达。而修建久长到永温、林歹到织金(新店)的联络线,对于建设开阳磷煤化工产业园和清镇煤化工、铝工业产业园,带动开阳县、清镇市和织金县等相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市域快速铁路的建设,依托省会城市的功能,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密切协作,以贵阳为中心、辐射全省的“贵阳旅游经济圈”呼之欲出。

『肆』 织金县最大的乡镇

织金县最大的乡镇是城关镇。 织金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内面积147平方公里。人口容6.47万,其中苗、彝、布依、仡佬等民族占12.5%。辖16居委会、27村委会。1956年置城关镇。1958年撤镇建红旗公社。1963年析置城关镇及北门、花红、坪寨、白岩、平桥(木嘎)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1年合并置城关镇。

『伍』 织金县有460亿的大项目

确有其事!

贵州将建设大型磷煤一体化能源化工基地

贵州毕节地区已探明大型优质无烟煤、磷矿伴生稀土矿大型矿区。依托于此,贵州将在当地建设60平方公里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记者最近在毕节地区采访了解到,地处毕节地区的织金县是贵州最大的无烟煤田——织纳煤田的中心地区,煤炭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7.6亿吨。最近,这里又新近探明一处大型磷矿资源区。

据悉,织金县新华磷矿区已探明磷矿矿石储量15亿吨,稀土资源量150万吨,被证明是一个超大型磷、稀土综合矿床矿区,其磷矿资源占贵州省资源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同时,这个矿区的磷矿富含重稀土元素,是贵州磷资源富集区中一块待开发利用的“处女地”。

随着隆百铁路织金至黄桶段开工建设,这个地区煤、磷两大资源组合优势凸现,创新整合煤、磷、电、冶四大产业,建设以煤、电、合成氨、高浓度磷复肥、重稀土回收综合利用等多产品耦合共生、多联产为基本组合模式的新型工业园区的条件基本具备。

据了解,当地已组建贵州锦麟化工有限公司,由贵州省国资委控股51%、中海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控股45%、瓮福(集团)有限公司控股4%。锦麟公司对织金县新华磷矿区的开发将以发展精细磷化工为主,促进磷石膏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公司计划在2015年底完成年产500万吨磷矿山建设,并全面开展精细化磷化工基地建设。预计总投入120亿元,建成后,公司年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00亿元。

『陆』 织金县有哪些乡镇比较好

织金县的八步镇,珠藏镇,城关镇,牛场镇多是比较好的,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人流上。

『柒』 织金县县情况,历史地形地貌人口后辖乡镇及分布民族特产景物等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黔中经济核心区,是贵州省毕节市下辖县,北邻毕节市大专方县、黔西县属,东靠贵阳市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东南连安顺市西秀区,南毗安顺市普定县,西南接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西抵毕节市纳雍县。
织金县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米,县城海拔1310米,织金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织金县辖6个街道,9个镇,10个乡,7个民族乡,574个村、4721个村民组。
织金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4℃,年度最高极端气温33.5℃,最低-3.0℃,年降雨量1479.3毫米,年日照时间968.8H,年相对湿度80%,无霜期342天。

『捌』 织金县城关镇社会经济情况

织金县城关镇总面积147.4平方公里 人口 80542(上次人口普查数据),蕴藏着丰富内的煤、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容有耕地面积16585亩。平均海拔1319米,年平均温度15°C,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小春城”之称,是织金县文化、经济、政治中心所在。

农产和人均纯收入都是按县计算的不会具体到镇 2008年全县GDP总量可达36.64亿元,人均GDP增加4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2428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0452元。

『玖』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有多少个乡镇,分别是什么

截至2019年,织金县辖16个镇(猫场镇、桂果镇、牛场镇、化起镇、以那镇、三塘镇、阿弓镇、珠藏镇、龙场镇、中寨镇、马场镇、板桥镇、白泥镇、少普镇、熊家场镇、黑土镇),3个乡(实兴乡、纳雍乡、上坪寨乡),7个民族乡(自强苗族乡、大平苗族彝族乡、官寨苗族乡、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乡、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金龙苗族彝族布依族乡、后寨苗族乡)。具体介绍以下几个乡镇:

1、猫场镇

猫场镇位于织金东南面。猫场镇地处黔中腹地经济发达区的边缘,素有织金“东大门”和“小贵阳”之称,是织金东部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闻名全省的“竹荪之乡”和“全国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

2、牛场镇

织金县牛场镇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织金县东部,地理位置东经106度00分,北纬26度37分,东邻马场镇,南接猫场镇、实兴乡、西连桂果镇、三甲街道办事处,北界化起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牛场集镇距织金县城47公里,距省城贵阳110公里。

3、阿弓镇

阿弓镇为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东经105.31,北纬26.29,距织金县城西南面54公里。

4、纳雍乡

纳雍乡位于织金县东北部,辖区总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703亩,林地面积2524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村庄距县城32公里,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织金洞14公里,与黔西县隔湖相望。

5、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

织金县鸡场苗族彝族布依族乡位于织金县西部的边远山区,距县城54公里,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70米,东与三塘镇、南与阿弓镇、西与六枝特区、北与纳雍县张家湾镇相接。因境内盛产核桃,鸡场素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美称。

阅读全文

与织金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