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5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经济可能有哪些影响
尔尼诺现象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减弱专,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属偏南,华北一带少雨干旱。
(2)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
(3)在厄尔尼诺年的秋季,我国东部地区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水分布类型。
(4)我国往往出现暖冬。
(5)厄尔尼诺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风暴和台风个比常年少。
对瓜类的影响:夏季风减弱,夏季雨带的南移会导致雨带位置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出现持续性降雨,而且降雨来的晚,常常在持续晴天之后,但刚好集中在西瓜成熟采摘时节。
对棉花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的日期偏晚,而且降水又多,集中在棉花采摘的季节,基本与瓜类的原因相似
对玉米的影响:玉米一般都是在北方地区种植较多,而厄尔尼诺会导致北方的持续干旱天气
❷ 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会造成什么影响
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复影响,以环赤道制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许多观测事实还表明,厄尔尼诺事件通过海气作用的遥相关,还对相当远的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环流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研究发现,当厄尔尼诺出现时,将促使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的年份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有偏少的趋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地球表层环境的整体性:一个圈层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圈层的变化,一个地区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地区的变化,局部的变化也会引致半球甚至全球环境的变化。
❸ 厄尔尼诺对经济生活影响有哪些
1997年至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多人可能记忆犹新,当时,那轮厄尔尼诺导致我国长江出现大水,华南地区持续暴雨。
❹ 厄尔尼诺现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我读书少,只能讲讲我了解的很少的方面。
厄尔尼诺这样全球范围的事件回毕竟引起破坏性的气象灾答害和极端天气多发,对能源、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零售业、旅游业、保险、防疫医疗什么的都有影响,这些都会影响经济。不过对农业领域,厄尔尼诺的影响很直接。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致使农产品价格和进出口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经济领域的变化,这应该算是厄尔尼诺对于经济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
厄尔尼诺年全球水稻、小麦和玉米已减产为主,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增产和减产各不相同。具体情况参考下图。我国厄尔尼诺年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变化与当地灌溉条件有关,玉米产量比正常年减少 5%左右。
❺ 厄尔尼诺现象是影响全球的环境问题吗
厄尔尼诺对全球气候有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是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把热带地区的大气、海洋发生的异常信号传给热带的其他地区和中、高纬度地区,它所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自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后,全球天气、海洋状况和海洋渔业都受到了重大影响。
每当厄尔尼诺出现时,秘鲁沿海的一些鱼因为气温升高不得不迁徙他处,但别的鱼被吸引过来了。秘鲁南部沿海的鱼类、扇贝、虾类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渔民们网不虚发,收成比平时好得多;同时,厄尔尼诺给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的沙漠地区带来的大量降雨,也使这块寸草不生的沙漠变成湖泊密布的草原。还有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豆、可可、咖啡、橄榄等一些经济作物的大量减产,对于过热的国际市场来说并非坏事。大豆价格上升,豆油价格坚挺,咖啡、可可的出口前景看好,这些都可以限制各国之间不断增产压价的恶性竞争,使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处于一种比较合理的状态。另外,厄尔尼诺事件类型复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事件气候影响也不相同。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效应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气候异常的可能性,而且也增加了气候预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厄尔尼诺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厄尔尼诺现象可以帮助抑制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活动。在美国,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为干旱的西南部地区带来有利的冬季降水,北部的冬季暴风雪将会减少,而佛罗里达州森林大火的风险也会降低。
❻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对全球影响
厄尔尼诺(西班牙语为“圣婴”)这个名称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末秘鲁沿岸的渔民中间,指季节性的 向南流动的暖洋流入侵,取代了往常他们捕鱼时向北流动的冷洋流,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如 今,厄尔尼诺不再指局地性的洋流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指ENSO现象中的一部分.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ENSO)指的是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一种现象.厄尔尼诺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 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它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中东 太平洋地区海表异常变冷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小女孩).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 四年的时间.
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 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
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之间的强耦合事件的例子.大气环流(风)施加于海洋的应力是海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同时,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来自海洋的热量,特别是蒸发作用对大气环流有极大的影响.
厄尔尼诺的简化模型表明了能量在海洋中传播过程中的不同波动的作用.在这个简化模型中,海洋中的被称为罗斯贝波的波动,从赤道附近的异常暖的海面向西传播.当它达到海洋的西边界时会被反射成一种不同的波,称为开尔文波,这种波向东传,它起着抵消或改变原来的暖海温距平符号的作用,并引发降温事件出现.整个厄尔尼诺事件中这半个循环所需时间是由这些波传播的速度决定的,它大约需要2年.
这一现象本质上由海洋动力学驱动,与之相应的大气变化是由海表面温度确定的(反过来大气的变化会加强海洋温度分布型),而海表面温度分布是由海洋动力学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简化模型表示的厄尔尼诺现象本质上是可预报的.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於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❼ 厄尔尼诺现象会造成哪些危害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别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特别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美国《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提供的评估材料显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鲁是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事件发生前,秘鲁供应的鱼粉占世界38%,1982~1983年秘鲁的捕鱼量从过去的1030万吨锐减到180万吨;美国作为鱼粉的代用品——黄豆的价格暴涨3倍,饲料价格上涨反过来又使鸡的零售价猛涨;菲律宾干旱严重,导致椰子价格大幅度上扬,又使制造肥皂和清洁剂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造成全球13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和潜在影响难以估计。
我国科学家对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使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澳大利亚发生数十年最严重的干旱,粮食持续减产,经济作物破坏严重;印尼、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损失惨重,举世瞩目;厄尔尼诺还使美国东部出现少有的寒冬,造成能源、交通运输等经济损失数百亿美元;东亚许多国家经历了少有的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❽ “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哪些
在大洋洋面上,大气低层风驱动着表层海水的流动,由于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并不顺着风向流动,而是在北半球偏向它的右侧,在南半球偏向它的左侧。南美北部太平洋沿岸盛行东南信风,风向平行于海岸,因此海水的流动是离岸的,沿岸表层没有海水来补充,迫使表层以下的海水上升,以替代流走的海水,使这个地区出现冷海水上翻现象,生成巨大的涌升流,使得该地区海温偏低。涌升流把海洋深层营养丰富的物质带到海面,受到阳光照射后,浮游植物利用这些营养生成叶绿素使自己大量繁殖,为靠吞食浮游植物生存的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再影响到海洋食物链中高一层次上的鱼类等海洋生物。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美沿岸涌升流减弱,无法把海洋下层营养丰富的冷海水带到海面,正常的食物链遭到严重破坏,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很多鱼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东风减弱又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西部降低、东部上升,表层海水沿赤道向东涌。这股较暖的海水在数月之后到达太平洋东侧时,被迫沿海岸向南和向北流动,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死亡。这种影响可以北至加拿大,南至智利中部沿岸。因此,“厄尔尼诺”常常给赤道中、东太平洋沿岸国家渔业带来巨大损失。例如,1970年秘鲁的鱼捕获量达1200万吨,而经过1972年的强“厄尔尼诺”,1973年陡降到200万吨以下。由于鱼类的大量消失,海鸟也因得不到食物而迁徙或死亡,南美沿岸国家又因此失去了宝贵的鸟粪肥料,使当地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和秘鲁沿海等地区海平面高度上升也是海洋许多生物遭灾的一个原因。1982~1983年强“厄尔尼诺”期间,圣诞岛海平面高度上升,出现了大量海鸟被迫抛弃巢中幼鸟在茫茫无际的大洋上绝望地寻觅食物的惨象。其他海洋动物也难逃劫难,到1983年中期海洋状况恢复正常时,当年25%的成年海豹和海狮以及全部的幼崽丧生。
“厄尔尼诺”现象不但对海洋生物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风强劲,处于太平洋东部的冷海水区域上方的空气温度低、密度大,难以把水汽抬升到能够成云致雨的高度。因此,这一带洋面上空通常为无云或少云天气,年降水量只有500毫米左右;而印度尼西亚以西的热带太平洋暖海水区域则雨水十分丰沛,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
但是,当某种原因引起信风减弱时,维持赤道太平洋海面东高西低的支柱被破坏,冷水与暖水的区域就要发生变化,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东蔓延,以前覆盖在热带西太平洋海域的暖水层变薄,海温在太平洋西侧下降,东侧上升。同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涌升流也随信风减弱而减弱,暖海水逐步占据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当这种增暖达到一定程度并持续几个月以上时,被称为一次“厄尔尼诺”事件。温暖的海域又是大气能量的宝库,它加热海洋上空的潮湿空气,潮湿空气变轻并上升,形成对流云,使得这些地区降雨增加。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多雨区随着海洋温度的改变而向东移动,直接导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发生干旱,中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例如,印度季风与“厄尔尼诺”有很大的相关性,在1871~1990年间发生的26次“厄尔尼诺”中有22年印度降水偏少或干旱,其中最严重的几次干旱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在1991~1992年,1993年,1994~1995年三次“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澳大利亚东部经历了近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长达4年之久;中南半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先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厄尔尼诺”引起的持续干旱,使得这些地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受到严重损失。
“厄尔尼诺”不仅改变了整个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状况,而且还影响到热带的其他地区,甚至会导致热带以外地区的气候异常。研究表明,“厄尔尼诺”还与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有联系;也对大西洋飓风有明显影响,“厄尔尼诺”年大西洋飓风日数明显减少;对西太平洋台风的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也较少,如1997年只有4次台风登陆中国,明显少于常年的7~8次,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1957~1958年及1991~1995年三次连续的“厄尔尼诺”期间中国也出现登陆台风较多的情况。此外,“厄尔尼诺”还与热带以外的地区如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降水偏多相联系;与日本及中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中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它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热带地区,尤其是热带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最为显著;但在热带以外地区,如中国,“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就比较复杂。况且每次“厄尔尼诺”的出现时间、区域以及强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很难断言“厄尔尼诺”发生时中国某个地区的气候一定会发生某种特定的异常。
❾ 厄尔尼诺对世界各地区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不同变化的原因。
文名称:厄尔尼诺现象
外文名称:elninophenomenon
内 容: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
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
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
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
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
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
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
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
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
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
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
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
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
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
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
、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
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
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
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
“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
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
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
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
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
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
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
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
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
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
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
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
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
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
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
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
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
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
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