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的
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位于北美洲中南部。“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译,来源于印第安人阿耳冈昆族语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别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干流发源于苏必利尔湖以西,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北部海拔 501 米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经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若以发源于落基山脉东坡的最大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起算,长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达墨西哥湾,东接阿巴拉契亚山脉,西至落基山脉,面积 322 万平方千米,约占北美洲面积的1/8。汇集了共约 250 多条支流。西岸支流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树枝状水系。水量丰富,近河口处年平均流量达1.88万立方米/秒。
源头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长1010千米,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河流两侧多冰川湖与沼泽,湖水多形成急流瀑布后注入干流。在明尼阿波利斯附近,河流流经1.2 千米长的峡谷急流带,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圣安东尼瀑布 。沿途有明尼苏达河 等支流汇入。密西西比河的中游从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至俄亥俄河口的开罗,长 1373 千米,两岸先后汇入奇珀瓦河 、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诺伊河、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圣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多急流险滩;圣路易斯附近及其以南地段,河床比降减小,河谷渐宽。自开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弯曲度明显增大,河谷开阔,俄亥俄河口处河面宽达24千米。开罗以下为密西西比河的下游,长约1567千米。主要支流有怀特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河流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面宽广 ,一般为 730~1370 米 。河床比降小 ,迂回曲折,水流缓慢,多牛轭湖和沙洲。河口处共有 6条汊道,长约 30千米,形如鸟足。河流入海水量的80%经由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脱水道 3 条主汊道 。河流年平均输沙量 4.95 亿吨,在河口处堆积成面积达 2.6万平方千米的巨大鸟足状三角洲,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继续向墨西哥湾延伸。
❷ 密西西比河为什么对美国很重要啊
美国母亲河。
人要它养活。
因它水质好。
都愿去美国。
❸ 论密西西比河对美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论密西西比河对美国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你可以叫俺思索一下。
❹ 密西西比河对美国本土农业产生那些积极影响
河流提供了农业发展必须的平原;提供灌溉用水和牲畜饮用水;影响沿岸空气,夏季降温增湿;通过水路可以运输农产品和农用机械;建立的水电站支持农业生产
❺ 密西西比河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密西西来比河在其漫长自的流动中,密西西比河滋润着美国大陆41%的土地,水量也比任何其它的美国河流都要多。密西西比河也是千万的美国人饮用水的来源。流域包括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的两个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密西西比河还被作为许多州的州界。密西西比河,从开始垦殖的时候起,就是南北航运大动脉。但历史上的密西西比河灾害比较频繁。20世纪初期,中下游地段河水不断发生泛滥,城镇乡村的建筑大部分被摧毁,农田和果园遭到破坏,工业和交通几乎全部瘫痪。许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非常严重。192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和干支流工程计划,干流中下游河段均以堤坝防洪。经过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运、水电、灌溉、养鱼等综合经济效益。今天,经过美国人民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洪水已被控制,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处处是绿色的河岸,生气勃勃的工业城镇星罗棋布,繁忙的船队与轻快的游艇使美国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苏醒过来了,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使美国的大地生辉增色,更加娇媚。
❻ 密西西比河的经济文化
密西西比河是国家文化和娱乐休闲的宝库。每年,仅旅游、捕鱼和休闲娱乐产业的产值就能达到214亿美元,为流域各地提供了35万1千个工作岗位。密西西比河同时也支撑着价值126亿美元的航运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35,300个。全国一半的谷物和大豆都经由密西西比河上游运出。 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非洲的尼罗河和中国的长江同称为世界四大长河。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岭之中,迤迤千里,曲折蜿蜒,由北向南纵贯美国大平原,注入墨西哥湾,全长3950千米。但是,它比最大的支流密苏里河还短418千米。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把密苏里河的长度,加上从密苏里河汇入密西西比河河口以下的长度,则密西西比河长6262千米,是北美大陆上流程最远,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
这条大河滔滔不绝的河水像乳汁一样抚育了密西西比河整个流域的人们。美国人民长期以来称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为“老人河”。它的名称起源于居住在美国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阿尔公金人(印第安人的一支),他们把这条河流的上部叫做“密西西比”。“密西”意为“大”,“西比”意为河,“密西西比”即“大河”或“河流之父”的意思。 密西西比河在其漫长的流动中,密西西比河滋润着美国大陆41%的土地,水量也比任何其它的美国河流都要多。密西西比河也是千万的美国人饮用水的来源。流域包括美国31个州和加拿大的两个省的全部或一部分。 密西西比河还被作为许多州的州界。密西西比河,从开始垦殖的时候起,就是南北航运大动脉。但历史上的密西西比河灾害比较频繁。20世纪初期,中下游地段河水不断发生泛滥,城镇乡村的建筑大部分被摧毁,农田和果园遭到破坏,工业和交通几乎全部瘫痪。许多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1928年美国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和干支流工程计划,干流中下游河段均以堤坝防洪。经过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运、水电、灌溉、养鱼等综合经济效益。今天,经过美国人民开发建设,半个世纪以来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了深刻变化,洪水已被控制,水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今处处是绿色的河岸,生气勃勃的工业城镇星罗棋布,繁忙的船队与轻快的游艇使美国这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苏醒过来了,美丽富饶的密西西比河使美国的大地生辉增色,更加娇媚。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南北航运的大动脉。干流可从河口航行至明尼阿波利斯,航道长3400千米。除干流外,约有50多条支流可以通航。其中水深在 2.7 米以上的航道长9700千米。干支流通航总里程为2.59万千米,并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构成一巨大的水运网。除干流上游及支流伊利诺伊、密苏里河1~2月结冰外,全年皆可通航,海轮可直通距河口 395 千米的巴吞鲁日,航运价值极高。货运周转量约占全国内河货运的60%,主要运输石油、面粉、棉花、煤、金属及机械产品。沿岸主要港口有圣路易斯、孟菲斯、巴吞鲁日和新奥尔良等,其中路易斯维尔是在俄亥俄河畔。流域内水力蕴藏量为2630万千瓦,主要分布于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因为密西西比河的其中一个分支直接连到了五大湖,再加上人们给其修了很多水坝,所以在一次实验中,船只即通过此河顺利行驶到了五大湖。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河上贸易获得很大的复苏。其他运输路线十分拥挤,于是河运便成了一个价值日增的通道。在联邦政府倡议下,一条条新的驳船路线开辟出来,到1931年,沿密西西比河的年货运量比上个世纪任何一年的货运量多了1倍。
密西西比水道的商业性利用稳定增长。主要货物就体积而言为石油及石油产品、煤和焦炭、钢铁、化学产品、砂石以及硫磺。大宗装卸日增必然意味著少数关键港口城市战胜对手得到迅速发展。
1879年根据国会法令成立的密西西比河委员会监督实施一项大规模河流工程计画,使密西西比河的面貌产生了深刻变化。航运改进计画的主要步骤包括1896年批准在伊利诺州开罗至路易斯安那州巴顿鲁治(Baton Rouge)的浅水段挖掘一条深3米(9呎)、宽76米(250呎)的水道;1928年批准将此水道拓宽至91米(300呎); 加深至3.7米(12呎)的工程1944年开工至今仍在进行中。此外,自巴顿鲁治至墨西哥湾的14米(45呎)深的航道自1945年国会批准以来仍在修建。整治更上游河段的突出成就是建设29座水闸和水坝使3米深的河道上溯至明尼亚波利-圣保罗。有广泛而复杂的相关水道与密西西比河相连,其中有南方的佛罗里达州与墨西哥边境之间的海岸内陆水道,将俄亥俄河水引入其支流的水道和通过伊利诺水道通向五大湖与圣罗伦斯航道的水道。
❼ 密西西比河流经美国,对美国有什么影响
密西西比河为美国大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对美国大平原的农作物有深厚的影响
❽ 有一个关于往密西西比河倒牛奶的故事,有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体故事内容是什么
因为当时经济大萧条对牛奶的市场需求大幅缩小,但当时信息的不对称造成需求信息不能很快得到达奶牛户那里。造成了大量的生产过剩这些过剩牛奶如果投向市场势必会影响现有市场的牛奶价格。所以他们宁可倒掉也不卖掉。
提示:一、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
“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疯狂的20年代”暗藏危机
192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经济危机。危机过后,美国经济在股票、债券等“经济泡沫”的影响下迅速增长,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奇迹。从1923年直到1929年秋天,每年的生产率增长幅度达4%。与此同时,整个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虽然清教徒传统的价值观念仍在农村中流行,但在城市中的主导道德观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以至于许多美国历史学家把这时的美国称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或“疯狂的20年代”。
上个世纪20年代的繁荣虽然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一繁荣本身却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危机。首先是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
其次,是美国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极端不均衡。工业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新兴工业部门,而采矿、造船等老工业部门都开工不足,纺织、皮革等行业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这一时期兼并之风盛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另一方面,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温饱的每年2000美元水平上下,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足1000美元。此外,国际收支中的潜在危机也加深了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美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力同供应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危机的到来。
1920年,民主党总统威尔逊离任。继威尔逊后的3届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佛先后执政。有美国史学家认为,“这3届政府在美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时代”,“在这短短10年中,政治生活中道德水平的低下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要低落就连负责公众利益的影子也说不上了。”
“美国往地狱里冲”
1929年上台的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对人民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为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当年10月24日,一场经济危机风暴席卷美国。这次危机使生产下降的幅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前所未有的。
从10月29日开始的一周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为了维持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到1932年,钢铁工业下降了近80%,汽车工业下降了95%,至少13万家企业倒闭,占全国劳工总数1/4的人口失业。城市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意在讽刺胡佛总统。除此之外,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被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身上盖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纽约大街上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罗斯福的“新政”处方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宣布全国银行“休假”,这是他所采取的重建银行和经济结构的第一步。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13日至15日,全国绝大多数银行经过财政部审核,在政府监督下,分批陆续恢复营业。罗斯福对惊魂不定的美国人民说:“我向你们保证,把你们的钱存入重新开业的银行比藏在床褥下更为保险。”6月16日,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建立由联邦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银行信用很快恢复,银行存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加了近20亿美元!
在整顿农业方面,从1933年5月开始,新设立的农业调整管理局着手开展了一场雷厉风行的行动,在春夏两季有计划地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几千万头牛和羊。物缺则贵的无情法则发生了作用。随着农业生产的下降,加上1933—1934年遭到严重旱灾,农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从1932年到1936年农业总收入增加了50%,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包括政府补贴)几乎翻了一番。保持平价的比例从1932年的55%上升到1936年的90%。
1933年春天,罗斯福政府制定了旨在整顿工业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其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宗旨是订立可免受托拉斯法案限制的公平竞争规约;第二部分提出要成立“公共工程署”,并为此拨款33亿美元。罗斯福称之为“向工业界提出的艰巨任务”。7月又提出订立“一揽子规约”的想法,规定如愿意合作的雇主应保证遵守全国复兴总署规定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200万雇主接受了“一揽子规约”,并在企业门口悬挂以印第安人的雷鸟为蓝本而设计的蓝鹰徽———服从规约的标志。
在“新政”中,“救济”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进行直接救济的同时,更主要的方面是以工代赈。罗斯福上任后从一开始就倾注了极大的力量兴办大规模的公共工程,以扩大政府开支来弥补私人投资下降而出现的空白,并解决部分就业问题。1935年4月28日,罗斯福正式宣布工赈计划,明确规定对有工作能力的失业者不发放救济金,而是帮助其通过参加不同的劳动获得工资。
“新政”功过众说纷纭
“新政”刚一推出,就引起美国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不同政治集团对其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罗斯福的坚决反对者、报业大王赫斯特说“新政”就是苛政(RawDeal);不是榨取富人(SoaktheRich),而是榨取成功者(SoaktheSuccessful)。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约翰·根室说他所听到的关于“新政”的最好定义,是说“那是一些没有骨气的自由派为了那些失魂落魄的资本家而去拯救资本主义的一种企图”。另外还有人谴责“新政”是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
美国经济学家对“新政”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新政”在鼓舞私人企业的信心方面没有成功,资本主义秩序成功的基本条件是鼓舞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诱发这种精神就需要刺激和补偿,“新政”的一些措施是抑制这种精神的。另一派是凯恩斯及其追随者或半追随者,他们认为,只有真正执行大胆的增大开支的赤字政策,才能使国民经济走上复兴的轨道,而罗斯福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1929—1933年的一场空前大灾难。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这就使得“新政”能够在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获得一席之地
❾ 密西西比河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密西西比河下游以下阿拉巴马为中心成为了“棉花王国”。畜牧业也不断发展,广阔的大草原,成为美国的“畜牧王国”,形成了三大农业区。
❿ 密西西比河对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这个我记得在高中历史书上有的。你可以找本高中的历史书看看,在这里我帮你找了内一点点。密西容西比河是美国国家文化和娱乐休闲的宝库。每年,仅旅游、捕鱼和休闲娱乐产业的产值就能达到214亿美元,为流域各地提供了35万1千个工作岗位。密西西比河同时也支撑着价值126亿美元的航运业,提供相关工作岗位35,300个。全国一半的谷物和大豆都经由密西西比河上游运出。密西西比河航运价值很大。年运输量在2亿吨以上。除了主流外,可通航的支流约有40条,水深2.75米的航道达1万公里,并通过运河与五大湖连成一巨大的内河航运系统。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