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说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空间是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布局结构便构成了空间经济。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及判断,中国将逐渐形成以多中心网群化城市体系为支撑的“一网五带”巨手型城市中国经济空间新格局。
3、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4、从城市层面GDP空间分布及变化来看,中国东中一体与“一网五带”经济空间新格局进一步显示。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的前20%(57个城市)集聚全国近3/5的财富。第二,中部地区凭借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撑正在不断崛起,东北地区由于中心城市支撑作用下降而出现持续下滑。
Ⅱ 中国经济转型是什么意思
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
1、1978年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经济状况处于相当困窘的局面。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概括了“贫穷不等于社会主义”;表现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高度,被中共中央的决议界定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基本国策。
2、从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来看,这个主题基本贯穿了转型和改革的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服务于这个主题;而最终衡量转型成败的标志仍然是这个主题。
3、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2)中国经济为什么转型发展扩展阅读:
从四个维度入手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1、从速度型效益转向质量型效益;
2、从行业之间转向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再配置;
3、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转向自主创新;
4、从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向以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为主。
在需求结构中,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现在主要依靠消费,所谓转型升级就是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的扩张。
在供给结构中,在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工业制造业的增长决定了经济增长,现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
Ⅲ 请问为什么中国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啊还有怎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呢
中国经济这驾疾驰30年的马车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结构长期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城镇化、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
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等。专家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希望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也要抓住这次机遇,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3)中国经济为什么转型发展扩展阅读:
(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次产业的构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构成等)、分配结构(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内部的结构等)、交换结构(如价格结构、进出口结构等)、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从所包含的范围来考察,则可分为国民经济总体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以及企业结构等。
(4)从不同角度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来考察,又可分为经济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能源结构、材料结构,等等。
Ⅳ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转型升级 第三讲
金融促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转型和调整,必须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的原则,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优化社会融资结构,一方面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金融支持方面,要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合理资金需求,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这些产业和领域或者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或者是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竞争力的传统优势领域,或者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环节,或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因此也应当是金融支持的重点方向。 与此同时,要大力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产能过剩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金融支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关键是区分产能过剩行业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执行差别化政策,对于产能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加快发展;对于产品虽然在国内供大于求,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有销路,有市场的企业,通过各种融资方式支持其跨境投资经营;对于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等方式,促进其实施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的落后产能的企业,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新增融资,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Ⅳ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转型
大多数人一说到中国的经济转型,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中国经济要从传统的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型,要从初加工向深加工进行产业延伸。这样理解错了吗?没错,但不全对。 以上的理解只是提到了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维度、一个方面,是针对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地区如何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理解。但如果读者是一个喜爱旅游,游历过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朋友,那便不难发现对于占中国国土面积70%的中西部地区,在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在即没有资金的聚集,也没有人才的储备的情况下,谈论发展新型经济几乎就是一个伪命题。 笔者认为,当下中国的东西部差距,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的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东部较发达地区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结构转型,利用资金和科技的集中优势,发展高端制造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创意科技产业;而第二个维度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从农业向工业,农村向城市的转型,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将会有众多的新兴城镇和工业园区出现在中国的广阔内陆,它们之间需要大量铁路以及高速路的联接。这也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基础实施建设仍将处于高峰期,投资仍会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前进的重要动力。 这种呈梯度推进的转型,暗示着中国不会出现部分行业的急剧衰退,严重的生产力过剩以及投资停滞的现象,换句话说,中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应该是平稳的。 作为证券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双维度转型背景下投资呢?笔者浅见认为,投资者不妨把自己的投资标的也做个相应的划分。在传统领域,比如水泥或者工程建设的,应该把注意力多放在中西部业务较多的上市公司;再比如汽车或者医药,我们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美国汽车公司有几家,医药公司有几家,简单地就可以推出在未来,这些行业讲出现大量的淘汰以及兼并。在新兴领域,投资可以紧紧围绕消费升级以及生活样式改变这两个大思路,多想想以后十年,二十年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怎么可以让生活更便利等等问题。有句话讲:思维决定高度。我想,作为投资者,要多想些长远的,宏观的问题,只有方向正确了,您的投资成功才有了前提和基础。
Ⅵ 为什么中国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不适应时,应该及时调整,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Ⅶ 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解
如此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危矣!
知不足
昨天晚上央视开了一个名为“转型升级”的高级论坛(参与人员是省部级领导),但该论坛对“转型升级”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误入歧途。高层如此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危矣!
我理解,“转型”应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应指市场升级。然而,要说清这一点,必须联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先说经济发展转型。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经济发展是出口和投资导向的——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原来的“型”。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型”已走到了尽头——这正是中国目前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要走出这一困境,必须进行转型,即从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旧“型”,转到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新“型”。我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说的也是如此。
再说市场升级。这里涉及到对社会发展主体需求变化的认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因为,中国发展本质上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工业化的本质是农民变成工人,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成市民,因此,中国发展本质上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发展。但是,农民和农民工的需求在变化。在改革开放前期,其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而现在的需求则是进城镇安家成为市民。所谓市场升级,就是农民和农民工的需求升级。
可以证明,中国目前只要真正做到这两条,即:第一,经济发展,从以出口和投资为导向的旧“型”转到以扩大内需为导向的新“型”;第二,市场需求,从为农民和农民工解决温饱问题,升级到为农民和农民工解决进城镇安家成为市民的问题,那么,中国必将走出困境,并迎来新的一轮大发展。
但是,昨天央视的高级论坛,讨论的是什么呀?我听完后感到,他们议论的东西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转型升级,是企业技术创新,是政府为企业服务。显然,这是离题万里的。其实,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市场狭小(出口市场萎缩,内需市场没有扩大),企业失去逐利空间,这岂是企业技术创新可以解决的;而扩大内需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发展需求,这岂是为企业服务可以解决的。省部级领导是我国高层精英,央视举办的高级论坛代表高层的心声,然而,他们竟然如此理解“转型升级”,中国危矣!
Ⅷ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转型
从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经济结构以重污染、低效率的开采及低端制造业为核心。此类行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恢复环境所需成本远高于企业盈利,说其得不偿失并不为过。另外,矿产资源不可再生,所谓挖一点少一点,开采业必然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因此,当前的中国经济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
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低端制造业具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效率的特征,对应地,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具有低收入、低技术技能要求、高工作量的特征。长期从事这种低收入且重复而繁重的工作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及个人素养造成不利影响。而人力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人力市场需求,以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必然导致国民素养整体偏低,而偏低的国民素养必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形成恶性循环。
从经济体的竞争力来看,低端制造业不具备核心技术,其产品极容易被模仿,既然中国能制造,那么印度等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也能制造,而且由于其人力成本更低,其产品价格更为低廉,产品竞争力更强。
从企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低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很低,企业的利润很大程度上靠压榨人力成本,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渐降低,企业的发展前景极为黯淡。
从经济体的独立性方面来看: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嫌弃的“脏、累、赚钱少”型低端制造业逐渐转移至国内,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目前国内的低端制造业产能远大于国内消费要求,过剩的产能主要通过出口来消耗,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国内经济严重依赖与国外市场,出口产品的定价权被牢抓于欧美手中,出口企业的利润被欧美严重压榨,频繁的“反倾销”左右中国经济及金融策略并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顺境中求稳定,逆境中求生存,这是人的天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得欧美消费能力急剧下降,导致中国出口严重受挫,国内低端制造业普遍面临生存问题,这既是经济的危机也是经济转型的契机,继续挣扎于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只能是饮鸩止渴,在危机促使经济改革与转型才能浴火重生。
Ⅸ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转型
盲目印钱“创造”GDP了十年,无论是质量、结构、运行,还是制度、法律、政内策;无论是投资、消费、出容口,还是分配、保障、环境;无论是效率、公平,还是创新、廉政……莫不问题丛生,并且绝对不是所谓的“发展中的问题”,而是恶性肿瘤遍布各个器官、各个环节,癌细胞早已全身扩散,病入膏肓。
Ⅹ 中国经济转型是什么意思
最初是来计划经济,后来源放开计划经济以后就开始市场经济了,根据需求关系来定物价,而不是按需供给。中国现在经济转型由传统的密集型低廉价产品竞争提升到高精尖的产品来打开国内国际市场,让中国的产品有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社会有地位,甚至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来让中国的产品稳扎稳打的销售,告别过去低技术含量,粗制滥造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