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农业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是什么
舒尔茨经典的农经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根本,诺斯说产权和制度是决定因素,回刘易斯答结合二元理论走新古典道路证明了产业均衡的实现,罗斯托说在于资本积累实现起飞等;从经济增长理论来说,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来就是颇具争议的话题,从索洛到哈多到剑桥之争到新古典再到超越索洛,至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你可以结合宏观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看;不同国家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不尽相同,研究起来角度也不一样,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普遍认为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包括人力)、制度变迁等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专家从中央意识、地方改革、社会结构、产权等方面考虑农业和农村的变化,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和理论基础,至于非要刨根问底说真正源泉恐怕单从某一个角度都无法解释这样的发展过程,农业的发展和增长是一个长时期复杂的系统过程,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此专业的问题在这里一下搞明白是不可能的,可阅读和参考农业经济和发展经济相关文献。
② 求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参考文献
《当代经济研究》 2012年08期
中国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
作者 姚丽霞 房国忠 吴石磊 张群
【摘要】: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贡献效应和间接贡献效应。中国农业发展的产出贡献、市场贡献和要素贡献显著,且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资本贡献和外汇贡献减弱,且在当前的市场、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不应以外汇贡献来衡量农产品贸易贡献,而应通过农产品贸易结构的调整,充分发挥农产品进口的资源效应。
③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对经济增的影响扩展阅读:
国家统计局24日发表的一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称,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现代农业深入发展,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55000万吨大关,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产11415万吨,增长25%。2004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007年至2011年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超5亿吨,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同时,经济作物全面增产。2011年棉花产量659万吨,比2002年增产167万吨,增长34%。油料产量3307万吨,比2002年增产410万吨,增长14.1%。糖料产量12517万吨,增产2224万吨,增长21.6%。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7930万吨,增产15069万吨,增长28.5%。水果产量14083万吨,增产7131万吨,增长102.6%。
农民收入方面,报告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迅速。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农村民生方面,2011年末全国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里程达356.4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了1.7倍,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97%,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38%。
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89972万人;2011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9.2%,比2002年提高20.5个百分点;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2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9.7平方米,增长36.6%。
④ 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哪些
我国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及农业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农机服务产业化理论和农业机械化工程理论为指导,在进一步证明分工专业化的农机服务对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有较大贡献的基础上,运用有无法,量化农机分工专业化以及组织制度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
⑤ 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
第一,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下行压力将会继续加大。这是我们感觉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方面,就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
第二,农民工就业困难,就业岗位大幅减少
第三,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
第四,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不少的中小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难,出现资金短缺,开工不足,效益下滑。
(5)农业对经济增的影响扩展阅读: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
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
其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出口形成挑战。
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出口呈现减速迹象。上半年中国继续延续出口增长减速的趋势。从出口金额看,上半年同比增长21.87%,比2007年同期27.55%的增长速度降低近6个百分点;
从出口数量看,上半年同比增长8.44%,也明显低于2007年同期10.11%的增长速度。除了出口数量减少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企业的违约率也开始上升,出口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浙江分公司统计,前5个月收到的报损案件金额高达3034万美元,同比增长80%;已支付赔款895万美元,同比增长525.6%。其中,2008年理赔量比2007年同期增长525.6%,本地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为268%。
具体到行业,保险业近年来总体处于上升状态,除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保费增速降低,但仍超过10%。纺织行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较8月份减少近6亿美元,较上年同月仅小幅增加约3亿美元,9月份出口延续了8月份微幅增长的趋势。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以美元计价的纺织出口接近零增长,以人民币汇率计价的出口额持续负增长,20%的纺织企业出现亏损;汽车行业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表现低迷。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今年1~8月,乘用车产销463.24万辆和455.03万辆,同比增长13.67%和13.15%,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8.32个百分点和10.94个百分点。
从8月份的汽车销量来看,欧洲同比锐减16%,北美降幅达15.5%,日本汽车销量下降14.9%。而中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下降了5.4%,环比下降了6.0%;
船舶行业也深受其害。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融资的形势也日益严峻,欧洲许多银行都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预订船舶但未获融资的比例明显上升。
一些船东被迫取消船舶订单,如香港金辉船务取消了在大连船舶重工订购2艘VLCC的订单,雅典OceanautInc取消9艘7亿美元散货船订单,韩国、印度中小船东也相继出现了取消订单的情况。
就地区而言,东部地区由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所受损失相对较严重。广东有2万至3万家大大小小的工厂倒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合俊集团旗下的两家玩具加工厂倒闭,6500名员工面临失业,这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实体企业倒闭规模最大的案例。
就出口国家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对欧盟和大洋洲的出口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而对拉美和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的出口金额则出现了强劲增长态势,上半年中国对拉美、非洲出口金额增长都在40%以上,远远高于对欧洲和北美的出口金额增长速度。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扩散,中国对欧洲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中国整体出口增长构成严峻挑战。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
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目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刺激消费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统一的经济调整口径,但仅依靠个体经济行为(个人与家庭消费和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显然有些“牵强附会”。
实践表明,当经济处于衰退、或预期衰退时,(我国仍处于良性轨道上,但经济下滑)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应该说,从不久前的“反通胀”到今天的“保增长”政策突变,正在考验着政府宏观经济驾驭和调控的能力。
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他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排山倒海般到来的金融危机不啻于美国经济领域的“9·11”。
美国人开始质疑美国政府的决策能力,美国数家新闻媒体2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8%的接受调查的人认为,当前美国国家路线不对。
民心的这种微妙变化,无疑将在即将白热化的美国大选中发挥“威力”,因此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在不遗余力地批评现政府的决策之余,还热情洋溢地发布解决经济困境的“妙招”,为的就是争取这部分选民。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这不仅使得还不起房贷的人增多,也大大降低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
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普通美国人抱怨,连日常开支都要一再思量、一再缩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金融危机
⑥ 未来农业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吗
景气分析的结果表明,前三季度,农业生产增速持续回升;农产品出口增速有所回升;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态势;粮食进口同比由降转增;国内农产品价格跌幅收窄;农民收入有所改善;终端食品销售基本稳定;农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同比有所下降。
不过,当前农业发展库存高企、销售不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深加工转化滞后等问题突出。为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议一要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多渠道保障农民收入;三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针对在消费需求升级不断加快背景下农产品供求失衡的现状,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不断挤压农业增收空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化解农业基础性矛盾,以需求为基本导向保障农产品的供给质量。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以提高经济效益。
⑦ 关于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农业的工作的重点,发展策略是怎样的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等不利影响,夏季粮油再夺丰收,畜牧、水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夏粮首获“六连增”,夏油再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夏粮生产呈现面积继续恢复、单产持平略增、优质率持续提高、主产区贡献突出等四个特点,夏粮面积比去年增加约836万亩,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增0.2公斤,夏收小麦优质率达67.9%,提高4.7个百分点。夏收油菜籽面积达到1.02亿亩,增加937万亩,预计总产量1290万吨,增加135万吨,增长11.7%,创历史新高。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左右;亩产比上年增加5公斤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总产量660亿斤左右,有望创近八年最高水平。截至7月26日,全国早稻已收获791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89%。此外,天然橡胶总产20.5万吨,同比增长近80%;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二是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今年以来,各地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稳生产、调结构、保安全”的方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调控生猪,振兴奶业,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增势平稳,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裕,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580万吨,同比增长6.3%。其中,生猪出栏增长7.9%,猪肉产量增长8.1%。上半年禽蛋产量1282万吨,牛奶产量1412万吨,分别1.2%和5.6%,生产总量略有下降,但市场供应充足,蛋鸡养殖效益回暖。奶业生产出现复苏迹象,5月份以来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环比双双增长。
三是渔业生产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全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态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1—6月全国水产养殖产量1491万吨,同比增长7.4%。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6月全国海洋捕捞产量473万吨,同比减少4.6%,继续实现负增长。养殖与捕捞生产比例结构继续保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调整势头。国内水产品交易量、交易额同步上升,出口贸易降幅趋缓。据对全国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情况统计,1-6月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加4.7%和6.2%,综合平均交易价格虽同比下跌1.9%,但6月份交易价格环比涨2.1%,继续保持了小幅回升的态势。另外,今年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明显加大。按照计划,今年中央投入增殖放流资金将达2亿多元,预计带动全国投入资金总量近6亿元,放流水产种苗数量预计达260亿尾(粒),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年。
四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跨区机收成效显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7月15日,已执行补贴资金90.4亿元,带动农户购置补贴机具超过206万台(套),受益农户逾190万户。预计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到8.5亿千瓦,同比增长8%。性能优、效率高的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谷物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四类产品使用补贴资金达56.3亿元,占已实施资金的62.3%。小麦跨区机收面积2.6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五是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垦经济平稳发展。预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9.0%;农垦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2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六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农业部上半年例行监测,与去年同口径相比,畜产品合格率为99.5%,上升2.2个百分点;水产品合格率为95.8%,上升2.8个百分点;蔬菜合格率为95.9%,与去年基本持平。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幅下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进一步减少。
七是农民收入和外出务工人数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512元,增长5.5%,工资性收入954元,增长8.4%,转移性收入189元,增长31.4%,财产性收入78元,增长9.9%。据农业部对全国28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果断决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结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稳定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19.4%。继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生猪和奶牛良种、村级动物防疫员、渔用柴油等补贴补助,整合资金设立粮棉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渔民转产转业与渔业资源养护等补贴和补助。各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产品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在夏粮面积继续恢复增加的基础上,预计早稻和秋粮面积分别增加300万亩和1300万亩左右,全年粮食面积有望达到16.2亿亩,比去年增加2300万亩左右。生猪产能得到保护,奶牛养殖户非正常淘汰母牛现象减少。此外,农机具购置补贴拉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农机企业订单充足,部分骨干企业上半年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0%以上。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并发挥了扩内需、促增长作用。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陆续安排了四批扩大内需投资,其中由我部牵头落实的200.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沼气、动物防疫体系、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农产品质检体系、国有垦区危房改造、渔政渔港、西部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等农业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去年底新增的51.5亿元农业投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优粮工程标准农田430多万亩、农村沼气户用沼气池149万口,改造农产品质检体系实验室7.7万平方米,改扩建动物防疫乡镇兽医站70万平方米。另据初步统计,这51.5亿元的中央新增农业投资项目已直接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76.8亿多元,增加钢材、水泥、仪器设备制造等行业需求近120亿元,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近20亿元。目前,其他几批投资项目也都在顺利地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稳定。继续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稻谷、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在海南、云南垦区实行天然橡胶国家收储。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三级响应机制,增加猪肉储备。扩大奶粉收储规模。据农业部调查,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效果明显,7月17日,国有粮食企业白麦、红麦、混合麦收购价分别为每斤0.88元、0.85元、0.88元,周环比分别上涨0.22%、0.18%、0.24%,同比分别上涨10.48%、12.91%、15.35%。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抑制了部分品种价格下滑趋势,目前大豆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格稳定在每斤1.85元左右的水平;油菜籽价格从每斤1.7—1.8元回升到1.9元左右;生猪收储政策实施后,猪肉价格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第3周活猪价格为10.12元/公斤,从6月中旬以来已经连续6周小幅回升。玉米、水稻、天然橡胶、奶粉临时收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市作用。
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保持农业各行业稳定发展,对于克服当前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夏季粮油丰收标志着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占全年粮食70%左右的秋粮。当前,晚稻栽插正在全面展开,秋粮面积呈增加趋势。同时,由于今年春播和夏播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质量较高,作物出苗整齐,苗情长势总体正常。因此,秋粮和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引导,狠抓双季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落实,加强畜牧、水产等各业稳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部署农业防灾抗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努力争取全年粮油生产再获好收成,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⑧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农业在我国国复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制基础地位,我国农业的发展为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中国农业要保证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其次,现实生活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本世纪末能否达到小康水平和社会稳定.因为,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很重要的是这80%的人口能不能达到,中国稳定不稳定,也看这80%稳定不稳定.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得不到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因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的基础,并最终决定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能否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
⑨ 农业税收政策对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增长有何影响
自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开始,中国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中国政府开始逐渐对农业生产进行支持。在这二十多年里,农业税一共经历了四次比较大的变化,并且每一次变化,对其内涵和构成比例都进行了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1950年农(牧)业税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9. 3%。到2004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0. 92%。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与农村税费改革前相比,全国农民共减轻负担1250亿元。而现在的农业税收减免政策所指的农业税收是农产品税。即购买和销售农产品时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的减免。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 60年代较高的农业税负恰好反映了这一点。考虑到当时中国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来保障工业投入低成本的“剪刀差”策略,中国农业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事实上是与农业战略导向相一致的,即将粮食安全置于首位,牺牲小农的经济利益,保障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在农业生产和整体经济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以取消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为标志,中国在针对小农和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标志着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战略开始“稳粮”、“增收”双管齐下。与之相应的农业支持和补贴政策也相继出台。在做法上改变了对农村和农民的索取,而是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方针。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对农业税收实行减免正是符合少取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