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
王亚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史学的开拓者之一。从30年代起,他就从中国经专济史入手,探索旧中国属的社会经济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完整系统地提出著名的“地主经济论”。他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分为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两大阶段,而以地主经济形态和半封建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整体,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来解释中国社会经济史长期争论的“停滞发展”问题,被称为是“对30年代以来讨论的小结”。这在1949年前的中国经济史学界是一个突出的科学研究成果,它的理论贡献移动图片具有深远意义,并为国际史学界所瞩目。
㈡ 如何全面快速的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
清圣祖
㈢ 我学国贸专业,想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史和中国经济现状,需要看哪些书,了解哪些必要的知识
激荡三十年
㈣ 中国经济史怎么样
正看的时候被某刊主编看到了,拿走翻了半天,跟我详细的介绍了一下作者多权威、多有学识。她走了之后,我仔细看了一下作者,发现我年初的时候买了他的《国史大纲》看。 不过一个史学家观察历史,的确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更多的是根据历史情况详实的记录这些经济上的发展,也从这些发展上引经据典分析政治和军事、政治及朝代变迁的联系。全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由上古春秋战国至明清时代的经济情况及财政政策,并道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律、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评价政策和朝代兴亡之关系。另外一条是从主要经济问题包括农业经济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业发展、货币制度改革、社会阶层现象、税制及徭役等。通过文献的内容记载的这些情况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反应出来。 引用的书目除了历史类的比如《周书》、《史记》、《隋书》、《汉书》、《晋书》。还有一些我平时接触很少的比如《管子》、《盐铁论》、《蜀都赋》等。也有一些很经典的《诗经》、《孟子》什么的。总的来说看这本书很长知识,虽然引用很多的古文,大多数古文都带注释。我对注释多的书,都很有好感。 如果说看完了书,我自己有什么感悟的话。我觉得还是希望现在的教育界,咱们的老师里面也能有这么一位,潜心研究、认真教学。在课堂上讲课的内容能够被别人记录下来,在报刊杂志连载,然后再集结成册,供后人学习的老师。
㈤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简史
夏商西周时期
当黄河流域出现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国之际,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文字、青铜器和城市已经在北方的辽河流域、长江以南地区纷纷出现,从而使中国大陆的奴隶制王朝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东方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这里所说的劳动资料主要指生产工具而言。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先进的生铁冶铸技术,即出现了铸铁,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并由此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秦汉时期
由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 世纪就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迫使封建统治集团对古代社会的自然经济状态进行干预,以使社会经济朝着有利于巩固封建统一的轨道运行,于是形成了封建经济的自然发展与封建国家经济制度的矛盾,也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专制集权较弱,政治上相对宽松的时代。因而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也相对宽松,经济活动也比较活跃。这在南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隋唐五代时期
唐的经济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南北经济均有发展,更主要的是南方经济已逐渐成为中国中央政权的主要支柱,成为经济中心。
(二)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新的技术给生产带来突破性变化。如造船、建筑、农田水利、造纸印刷术、瓷器、丝织都有创造性发明并向海外流传。
(三)与外国经济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非洲、西欧、中亚、西亚、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国,都有贸易往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五代十国时间很短,实际是唐代的继续,经济虽因战乱而受影响,但仍然有很大进步,正因为经济的发展才有全国统一的迫切要求,分裂很快被宋统一起来了。
宋辽夏金时期
其主要标志是,以农业为主、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制度保证体系已经趋于完善;从对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经接近甚至几乎达到了古代的技术条件所能允许的最高水平。
元朝时期
元代经济历史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华民族经济管理历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经济管理谋略运筹思维,忽必烈多元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模式,元代长期影响后世的经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交往、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进步性发展都有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封建末期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而且被历史抛在了东方的日本后面。
(5)如何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史扩展阅读
中国远古暨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长河的源头,也是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经济的发展是以越来越快的步伐前进的,旧石器时代经历了上百万年的漫长道路,新石器时代只有几千年,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各个王朝的更替不过数百年的时间。
每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特点,也都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共同规律。经济基础对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人们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言而喻。
㈥ 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高一的时候有一册历史书是讲经济的,你这问题问的太广了
㈦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你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目前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正处于探底阶段,经济增长会逐年回落,大部分产业已经过剩,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没有培养出来,近三至五年会特别困难,下行压力相当现实。
㈧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8)如何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史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㈨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的介绍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是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佛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