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31 20:43:38

Ⅰ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住房、汽车、旅游、教育等消费热点在逐步成熟。住宅消费的发展将带动

(1)材料一说明,消来费对生产自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材料二说明,在我国,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投资大。
(2)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说,只要有市场需求的存在,与此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就会很光明。

Ⅱ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消耗很大

(1) 国内生产总来值(GDP)指的自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3分)
(2)GDP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人均GDP水平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的比例变化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6分)

Ⅲ 材料一:“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平

(1)①网络文化泛滥主要是受市场的自发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的回影响。答②伴随文化形式多样化的发展,一些腐朽的和落后的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2)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②加强对文化市场和现代传媒的管理,加强对文化的正确引导,大力发展面向人民群众的,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的大众文化。③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发展,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④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Recently,with the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nd the rais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our transportation cause is also developing rapidly,while the rate of traffic accident happening is also increasing.Traffic accidents cause not only death and injury to large amounts of people and heartbreak to many families,but great impac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s well.Safety is the private premise of transportation,without which even the most advanced management and technique skills will be meaningless.So the research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asic layer,process layer and stage layer (这三个层非常有可能是不对的,建议看专业书)of the road transportation safety system,finds the problems existing and gives relative solu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portation safety; preven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rescue system.
人工翻译,建议你再改改,有些词不够专业的.

Ⅳ 最近常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什么意思

持续高速增长---一般来说可以是最终产品中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增加,也可以是价格的增长引起回的。根据近期答的经济状况可以断定我国已经发生了通胀。这可以从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看出政府在控制商业银行提高信贷,以使货币回笼。根据我个人的观点,但是政府的动作不会过大,因为通胀收益的是国家。一定的通胀会刺激充分就业,从而利于社会安定,而且如果政府控制过死,将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会起相反的副作用。所以 ,我认为你说的这两者都存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Ⅵ 谈谈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国民经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进一步显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表现得也十分明显。

去年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增长速度都比上年提高,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仍然保持了近年来“东部西部高、中部和东北低”的增长格局,但东西部地带间增长速度的差距有所缩小。全国各省区市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为13.45%(以各省区市生产总值为权重计算,下同),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其中东部为14.13%,比上年提高1.28个百分点;东北为12.30%,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中部为12.73%,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西部为12.7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东部增长速度最快,并高于各省区市平均;东北、中部和西部增长速度均低于各省区市平均;中部速度增长幅度最大,但西部增长速度仍然高于东北和中部地区,表明西部开发战略继续取得成效;东部增长速度与西部增长速度之差为0.72个百分点,比上年的1.58个百分点有所缩小,表明我国东西部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减弱。

二是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在上年较快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提高,省区市间的速度差距继续扩大,增长速度的“宝塔型”分布进一步凸显。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为10.4%—19.4%,最大值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最低值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最大值与最低值之差达9.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的7.7个百分点,显示出各省区市经济总量的差距呈加速扩大的趋势。

地区经济总量与结构分析

近年来我国地区经济总量的分布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特点如下:一是区域经济总量的分布呈现出东部和中部比重提高,而东北和西部比重继续下降的态势。去年东部经济总量比重54.17%,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中部比重为19.66%,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东北和西部则继续分别比上年下降0.34和0.03个百分点。二是各省区市经济总量排序总体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若干省区市位次发生了一些小的变动。

去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为“二、三、一”的格局。从各省区市看,除北京、湖南和西藏为“三、二、一”格局,海南为“三、一、二”格局外,其余省区市均为“二、三、一”格局。各省区市产业结构比重变化出现新的情况,突出的是一产出现多年来的第一次回升;二产比重继续有所上升;三产比重也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一产比重15.2%,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52.9%,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31.9%,比上年继续下降1.5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水平与差距的变化

去年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561元,按各省区市平均则为13108元,各省区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215元—55307元之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和地区差距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东西部间的绝对差继续扩大,而相对差则出现缩小态势。去年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差为12837元,比上年名义扩大17.8%,与东西部经济总量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东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为2.662,比上年缩小2.5%,表明一系列协调区域发展的措施正在起作用。二是各省区市发展水平继续呈现出发达省区市数量少、落后省区市数量多的“金字塔”形分布格局。

我国区域经济展望

今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今年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趋势大体如下:

第一,更加明显的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将继续带来我国区域经济的普遍高速增长,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第二,资源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进一步明显。

煤电油运等能源原材料产业,以及其它一些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作用将继续存在。这一方面可以继续为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需求条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各地区都要将这些制约因素的增强看作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良好的契机,进一步切实抓好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工作力度,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降低能耗和物耗,大力提倡节约水、土地和能源等各种资源。

第三,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成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和优化经济布局的关键举措。

在今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中部地区和中等发展发达地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活力地区。我国中部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协调和整合空间资源的优势,而且还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生产要素基础、基础设施基础和产业基础:如具有较为密集的人才资源和教育科技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达的交通通信条件、辐射广泛的商贸流通产业;高效的粮食主生产、突出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具有一定优势的汽车与装备工业以及以“光纤”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等等。

第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进一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继续享受增值税转型、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等改革试点,对部分行业和企业在税收、银行贷款、投资支持等方面采取灵活优惠的政策的基础上,国家还将加强振兴东北的人才基础。这些措施将使老工业基础的振兴不断加快。

第五,西部大开发将继续取得较大成效。国家将继续在建设资金和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进一步加强西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第六,东部将继续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开展区域合作的先导地区。

第七,地区间的差距将呈绝对差继续扩大,而相对差在人口合理流动继续加速的情况下有所缩小的态势。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扩大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措施得当,将国民经济总体布局和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考虑,是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地区绝对差距过快扩张的。

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腾飞,今年的疫情对我国经济是否有影响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几代人的辛苦付出,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经济方面更是实现了腾飞,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而且我国的经济,正在连年保持着中高速的发展趋势,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直到目前,当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同时,我国率先走出了疫情的泥潭,经济也重新回归了中高速的增长趋势。

总的来说,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但是并没有触及到根本。事实证明,那两个多月严格的疫情防控办法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民的生命安全永远在第一位。也正是因为当时严格的防控办法,我们才可以有现在无忧无虑的正常生活。

Ⅷ 近年来反映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事都有些什么

大改革 大开放 大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於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南韩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後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於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於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後,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於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徵,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著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馀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strong></p><p>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p><p>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p><p align=center></p><p>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准。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後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式控制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资讯、生物工程、航空航太、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太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电脑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p><p>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准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著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与此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p><p align=center></p><p>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6%,集体工业占22.4%,国有占绝对优势;发展到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到29.5%,集体企业占2.5%。国有企业占比的下降并没有改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仍占绝对优势。2007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6.9%和90.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占75.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占49.8%、42.0%和32.2%。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发挥著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从创造的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p><p>分配结构出现了明显调整,基本实现了由平均主义突出、收入渠道单一,向以劳动报酬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1979-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与此同时,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007年,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6%,比1990年下降7.2个百分点;经营净收入占6.3%,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22.7%,分别比1990年提高4.8、1.3和1.0个百分点。2007年,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38.6%,比1985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3.0%,下降21.4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已占到3.1%。</p><p><strong>三、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折</strong></p><p>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我们多年的商品和服务的短缺问题大大缓解。改革开放的30年,是商品和服务由短缺转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30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30年。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30年来,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02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809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2.7倍,平均每年增长4.6%。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粮食产量达50160万吨,比1978年增长64.6%;棉花产量762万吨,增长2.52倍;油料产量2569万吨,增长3.92倍;糖料产量12188万吨,增长4.12倍;水果产量18136万吨,增长26.6倍;水产品产量4748万吨,增长9.2倍。肉类产量6866万吨,比1979年增长5.5倍。工业生产能力扩张迅速。2007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万亿元,达到1073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11.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7年生产原煤25.3亿吨、粗钢4.9亿吨、水泥13.6亿吨、汽车889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3.1倍、14.4倍、19.9倍和58.6倍,家用电冰箱由2.8万台增加到439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8478万台,行动通讯手持机和微型电子电脑从无到有,扩张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达到5.5亿台和1.2亿台。初步统计,附加值较高的发电设备2007年比1978年增长25.9倍,冶炼设备增长5.4倍,金属切削机床增长2.5倍,交流电动机增长4.9倍。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1995-2000年,我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0个百分点;2000-2006年年均增长11.2%,比工业化国家快9.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2个百分点。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第三产业迅速成长。随著对第三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投入的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0.8%。在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1978年增长56.2倍,年均增长15.0%。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2007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馀额26.2万亿元,比1978年增长137倍;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7036亿元,比1994年增长17.7倍。交通邮电蓬勃发展。2007年,旅客运输周转量21593亿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9.1%。货物运输周转量101419亿吨公里,比1978年增长9.3倍,年均增长8.4%。邮电业务总量19805亿元,比1978年增长580.0倍,年均增长24.5%。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7年,城镇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9亿元,占城镇全部投资的20%以上,房地产业增加值1185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或位次前移。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升了我国主要产品在世界的位次。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45632万吨)、肉类(6866万吨)、棉花(762万吨)、花生(1302万吨)、油菜籽(1057万吨)、茶叶(117万吨)、水果(18136万吨)等产品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甘蔗(11295万吨)、大豆(1720万吨)分别居第二、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56561万吨)、煤(25.26亿吨)、水泥(13.6亿吨)、化肥(5825万吨)、棉布(675亿米)居第一位。糖(1271万吨)居第三位。发电量(32816亿千瓦小时)居第二位。原油产量(18632万吨)居第五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援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革开放30年来,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取得明显效果。改革开放的30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加强的30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0年。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2007年末,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交通运输能力明显增强。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累计新增2.6万公里。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累计增加2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万公里,增长5.6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1.5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资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路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资讯通信基础网路。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6564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2007年末的54731万户。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0.04亿门升至2007年的5.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34.1亿元增加到19805亿元,增长58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网路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