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庆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直辖以来重庆区域发展战略演进
2007-05-20来源:来源:重庆日报 2007.5.20
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重庆直辖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对于理解和实施“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是直辖初期重庆破解地区不平衡问题和完成中央战略使命的现实体现
从1997年直辖,至“十五”初期,是重庆对“单列市的体制、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架构”形势的适应期和过渡期,也是深刻了解市情、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突破口的积蓄期。经过几年的探索,重庆按照全市各地区的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劳动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划分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三大经济区,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发展,这是破解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以及移民问题、民族问题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的现实体现。同时,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期望通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带动和辐射周边和西部地区的战略意图,客观要求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承载主体。通过以都市经济圈为核心点,以沪蓉高速公路、长江为主干轴线,带动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左右两翼经济腹地,形成“点轴”式“一点带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是这种客观要求的具体体现。
“十五”以来,“三大经济区”在分类指导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取得明显的发展。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人均GDP总量增长0.45、0.7、0.8倍(2002—2005年,下同),GDP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8%、11.5%、11%,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分别增长0.56、0.43、0.45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0.34、0.36、0.39倍。都市经济圈形成对长江上游地区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导、市场流通集散等功能,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体承载能力得到强化巩固;并且通过承接劳动力转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峡库区的人口、环境、资源承载压力。渝西经济走廊通过大力建设产业密集带和中小城市连绵区,承接主城“退二进三”产业的转移,通过强化其与四川、贵州经济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促进重庆经济向西、向南、向北辐射,成为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基本实现百万移民大搬迁,库区水环境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重庆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联系的要道,交通设施逐步完善,对重庆促进东、中、西联合,共谋发展起到了独特、重要的作用。
二、“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是丰富“三大经济区”区域发展战略,在分类指导政策上做出的新调整
经过“十五”时期的实践,重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结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针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内渝东北、渝东南工作重点的差异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按三大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按四大工作板块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渝东北、渝东南,加上渝西经济走廊和都市发达经济圈共四大板块。把适度倾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力促加快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构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在渝东北地区,结合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全面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重构产业体系。同时,针对我市城市经济不强的实际,提出了重点推进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三、“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重庆直辖十年来,走过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重要阶段,进入了“求突破、强实力、上台阶”的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又为重庆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新形势下重庆完成胡锦涛总书记“314”战略使命的现实要求。当前,如何既适应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又能结合市情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打造具有更强聚集和辐射功能的核心经济区域,这一战略任务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突破。按照“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打造“1小时经济圈”,扩大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承载主体并加速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带动以万州为中心的库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两翼”共同协调发展。该战略的提出,将有利于我市由“小马带大车”向“大马带大车”的转变。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是对“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和发展。应当指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就其区域发展的指导理论而言,与“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但“一圈两翼”将原来“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三大经济区的涪陵、长寿纳入“1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分别纳入以万州、黔江为区域中心的“两翼”,空间结构划分的改变,也必然带来发展内涵的深刻变化。
首先,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总体指导下强化了增长极理论的应用。市委、市政府提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在全市区域中突出“1小时经济圈”,在“两翼”中突出万州、黔江两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正是增长极理论的具体应用。
其次,“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符合重庆区域发展现状、适应了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通过“三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特别是渝西经济走廊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善,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城市化(城市群)、产业化进程已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板块化的雏形已现,无论就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及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和开放程度等方面都具备了形成更大增长极的可能。同时,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战略,根据我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土地、环境、产业、投资、人口等方面的区域政策,引导区域开发方向和程度,对不同类地区所承担的主体功能进行的科学划分,是保证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一圈”增长极产业集聚、要素集聚等的“极化”过程,增强经济总体实力;通过“一圈”资金、人才等的“扩散”、“反哺”,以及承载“两翼”富余人口和劳动力,减轻“两翼”发展压力,促进“两翼”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也是增长极理论与协调理论相互融合、统一在重庆区域发展的实践。
四、“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将促进重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工业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推进动力作用。“一圈”为推进重庆工业化进程、用新型工业化引导重庆产业深度开发,实现产业分类、集聚、规模发展,构筑优势产业体系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将成为重庆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创造的财力将使全市具备支持“两翼”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提高重点开发区承载力水平,减轻限制开发区发展的负担和压力。“1小时经济圈”内城市功能建设对重点开发区域承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需求,将承接大量“两翼”限制开发区的人口、劳动力,减轻“两翼”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压力,使“两翼”人均拥有资源量、财力水平等大幅提高。
第三,“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形成要素资源洼地,借外力促进内部循环协调发展。“1小时经济圈”与长江上游沿线、四川的老成渝沿线、新成渝沿线、贵州北部沿线地区通道的打通,可以借助合作平台,使重庆形成要素聚集的洼地。对于“两翼”地区,依托长寿和涪陵副核重要节点,以及连接“两翼”城镇的公路、铁路等中通道和纽带,通过物流、人流的中转、传递,带动生产要素流动,辐射“两翼”。
第四,“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有助于分层、分类推进改革,降低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成效。“一圈两翼”战略基本上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中具有自主改革、自主改革与外力支持相结合和主要依靠外力改革的地区划分开,有利于由易到难分层、分类制定改革措施,降低全市特别是“两翼”困难地区的改革风险。
⑵ 重庆的历史及历史地位
重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余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广行省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占重庆,剿除四川元军,确立对四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庆称陇蜀王,仍奉"宋"为国号。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庆称皇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国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权。历时9年,1371年被大明政权所灭。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重庆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古到今共有三国建都于重庆,分别为巴国都、大夏国都、民国陪都,自此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第一任市长为潘文华。
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8月,恢复四川省,重庆仍为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
1983年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为计划单列市,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于1997年6月18日正式挂牌。重庆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从此掀开了重庆建设与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⑶ 关于重庆发展的资料 我需要重庆直辖开始到现在的变化、发展成果等资料。如经济、科技、人文等。
详细的档案抄,你可以从几个地方进行袭收集。1、各类展览馆。2、档案馆。从档案馆所查的比较齐,但有些数据不准私人查询。不过大部份都可以查到,你凭身份证就可去查询。如果你是学生或着是单位写论文需要,可以让学校帮你开封介绍信,然后去档案馆查询,会比较便利一点。
⑷ 关于重庆发展的资料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05年2月24日)
重庆,一座充满动感和韵律的城市。生机勃勃的巴渝大地,日新月异的城乡变化……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央直辖和西部大开发开启了重庆历史的新航程。
中央直辖—-重庆腾飞的翅膀
将历史翻回1997年,直辖之初的重庆,百事待举。面对难题,自强不息的重庆人,肩负着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用智慧和汗水,实现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大事之一:扶贫攻坚万众一心。重庆3100万人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这就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重庆人立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点上,建立起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线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城乡联系大通道;面上,分类指导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生态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的发展。
为使农民增收致富,重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百工程”相继实施,使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每年都多渠道筹集投入10亿多元,推进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出台了用地、户籍、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配套扶持政策,实施百个经济强镇工程;采取了培训补助、输出奖励、费用减免、权益保障、回乡创业等5大措施,实施转移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程,先后有61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全社会广泛参与开发性扶贫,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直辖初的12个国家级、8个市级贫困县已成建制脱贫,贫困人口由366万人减至65万人。
大事之二:百万移民有序搬迁。三峡100万移民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移民工作的重点、难点都在重庆。重庆库区动态移民达107万人,占库区移民的85%以上。重庆人把大规模的移民迁建、城镇复建、产业重组、功能重构当作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经过艰苦努力,已搬迁安置移民81.47万,其中异地安置13.98万,库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各项功能得到完善,夯实了经济发展基础。复建房屋1338万平方米,移民人均住房面积比搬迁前增加了10多平方米。移民的教育、文化和医疗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针对库区出现的产业空虚问题,重庆人又开始了认真实施《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使移民“安稳,致富”。
大事之三:国企改革波澜壮阔。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集“东北现象”和“西部现象”于一身。直辖初,国企历史包袱沉重,结构性矛盾突出,负债率都在80—90%。为突出重围,重庆响亮提出:举全市之力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5444”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顺势萌生。计划到2010年,工业经济总量、工业集中度、工业经济效益和质量、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和就业水平实现“五个显著提升”;集中力量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四大重点产业”;抓好优化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四大战略任务”;实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发挥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四大保障措施”,走一条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几年来,全市三分之二的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份制经济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国有经济比重由直辖前的70%下降到50%以下,非公有制经济支撑起重庆经济的半壁江山。2000年国有企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此后,企业盈利连年大幅攀升。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3%,利润增长40%。
大事之四:生态重庆魅力初现。生态安全是重庆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环保,直辖八年共投入200亿元实施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青山工程”。城市大气和噪音污染得到明显控制,一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成投入运行,库区水质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初见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西部大开发——重庆加速发展的引擎
西部大开发战略,吹响了重庆城乡加速发展的号角。重庆,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变化着:
变化之一:经济实力跃升台阶。在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能快则快尽量快”思路指导下,重庆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庆速度”,GDP增长一年一个台阶。2004年成为直辖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一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5%,绝对数是1996年的5.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5%。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281个参评城市中,重庆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变化之二:交通建设提速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全市交通建设大提速。几年时间,“八小时重庆”主干工程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先后建成,最边远区县到达市区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缩短到现在的8小时,主城九区间的通达不超过半小时。铁路、高速公路、空港机场、航运码头建设此起彼伏。重庆人把交通发展目标整整提前了10年,“天堑变通途”的世代憧憬,正快速变为现实。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高速公路“二环九射”、铁路“一环八射”、机场“一大两小”、水运“一干两支”,结合管道运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变化之三:对外开放内外并重。近年来,重庆的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开始进入“引进来”“走出去”并举的新境界。直辖八年来,外贸累计出口86.5亿美元。2004年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累计利用外资达到41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3600多家。《财富》杂志把重庆列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世界500强中的福特、ABB、拉法基、法国水务、家乐福、麦德隆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2004年实际利用内资达86亿元,同比增长51.7%,增速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变化之四:商贸流通繁荣活跃。近年来,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不断发展,全市商业网点面积目前已达2600万平方米,人均0.84平方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市场购销两旺,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6年增长109.7%。住房、汽车、通信、教育和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变化之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中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到80.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国前列。重庆奥体中心、三峡博物馆等社会公益设施顺利建成,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大剧院、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十大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已有63万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2%。
亚太市长峰会——重庆伸出了拥抱世界的双臂
2003年10月,中国重庆市获得2005年亚太地区市长峰会主办权。亚太城市市长会议,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创设的国际性民间组织会议,是亚太地区城市政府及商界加强交流、推动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在国际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市长论坛。
重庆经过激烈的角逐,从6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主办城市。这是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第一次在中国、第一次在亚洲举办,重庆获得主办权,是中国乃至亚洲城市的荣幸。
“内聚人心促发展,外树形象交朋友”。重庆人把承办好这次盛会作为一次机会。重庆先后安排了近70亿元投资,开工建设了56个市政建设项目和77个配套项目。重庆的城市功能将更臻完善,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这一切,将给莅会的嘉宾以全新的感受。
“城市·人·自然”是这次会议的主题。喧嚣之中——找回绿色的宁静家园;特色塑造——城市规划的导演艺术;产业脉动——城市活力的生命之泉;管理新政——城市营运的智能拓展;就业拓展——社会公平的机会创造;人文风采——市民素质的永恒话题;和谐周至——城市社区的不倦追求;携手互动——亚太城市的合作交流等八个副题是主题的延伸。
重庆已精心策划了会议总体方案,制定了详细的会议日程,并向亚太地区城市市长、企业领袖和学界精英发出了邀请: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将于2005年10月11日至10月14日在重庆隆重举行。
⑸ 重庆经济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1、是直辖市,国家不是重点发展西部经济吗,重庆正好是西部的一个中心回,又有天时地理条件,答重庆当选直辖市。发展西部肯定要先把西部的直辖市搞好。
2、其实这跟重庆是山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是山城,它没有太多的地理资源可以利用,所以就有很多高楼大厦。因为重庆多山多水,所以重庆的桥很多,从而导致交通发达,交通好了就可以吸引入很多投资者入渝了。
3、直辖出来了,不受成都四川的制约了,经济宽松了。
⑹ 重庆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以前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发展肯定是离不开工业的增长。逐渐壮大的第三产业(餐饮娱乐服务)也功不可没。渝东南是农业重点区域。今年来大量的基础建设快速来动重庆经济的增长。
⑺ 谁能介绍下重庆的经济概况
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处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回。它拥有丰富的答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三峡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以及3000万人民奔小康所产生的巨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重庆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大工业、大农业、大流通、大交通的特点突出,具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拳头产品。农村经济人一国发展,一些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在全国位居列。重庆已建成了一批面向全国、辐射西南的区域性市场。城市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科技教育基础较为雄厚,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⑻ 重庆真的发展了经济上去,鬼扯。
为什么重庆的GDP一下子掉到了7%,退步全国第一?
以前是增长速度第一,两位数。
而从表面现象看,下滑其实早就开始了,而且是大幅度的下滑。
好几年前,就有在电力部门工作的朋友,说电力供应下降了20%左右。
中高端餐饮,以及特色餐饮,我楼下的,倒闭了很多,换了不受老板。面馆和快餐店兴起。餐饮产业降级。我楼下洗脚的,一家很出名的高端的,几个月前倒闭了。而最近几个月,发现大量的那种低端的一间屋并排放7,8个躺椅的洗脚按摩的,出现了。服务业降级。
重庆,就算主城区,也还是一个半农村半城市的。主城稍微偏点的地方,还处于小县城的水平。高楼大厦与农村并存。之所以重庆的房价涨不动,就是因为当地老百姓太穷了,收入极低。你去坐出租车,会发现,几乎所有出租车的票都没人要,这是全国任何一个省会城市都没有的。说明报销不了,企业待遇差。所以,我从来不在重庆的企业工作,因为,待遇太低了。大大低于邻居成都的待遇。
所以,重庆也没有吸引到高端人才。。引来了西永电子产业园,但是,能打工的就只有那些一个月拿2000元的工人。所以,重庆,几乎是没有中产阶级的。
一旦基建大幅下滑,重庆的经济发展,将进入全国倒数。现在,旅游业开始发展了。还应该振兴的,就是制造业。重庆的就业竞争,是全国最激烈的,找工作最难。连打工的都到福建啊什么其他地方去了,不在重庆打工。就算跑业务,还要每天先到公司报道。民营企业,在办公室的,经常有人巡逻,监督你是否在偷懒。但是,公务员等,收入很不错。所以高端楼盘,出来后立马被买光,,有钱人几套几套的买。。所以,重庆的贫富差距极大,主要体现在体制内和体制外差距极大。
在重庆做业务,也是最难的,在全国比起来。因为竞争非常激烈,一个小小的工业品项目招标,会有大量的厂家来竞争,价格低到不能再低。所以,这是一个高度通缩的城市。价格便宜,是因为当地老百姓收入低,很多没有收入。。所以,好玩又好吃又廉价的重庆,在全国经济大萧条下,在产业降级下,立刻成为了网红城市。重庆小面风靡全国,重庆旅游红火起来了。因为便宜。大家没钱了,都在寻找便宜的。这就是降级。
重庆是一个没有中产阶级的城市,断层了。
廉价的,就会热门起来。连去年年底朋友同学聚会,大家讨论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哪儿什么便宜。便宜,价格战,就是产业降级的代名词。因为老百姓穷了。
中国向全世界输出通缩,重庆向全国输出通缩,甚至全球。全球电脑产品基地设在重庆。重庆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重庆的人是最勤劳的,我很小的时候,去成都,看到天亮了好一会儿了,居然外面还静悄悄的,而重庆,那个时候已经人声鼎沸吵得你睡不着了。重庆的生活工作挤走,很快。。但是,一直都比较穷,没有成都富裕。火车票网购实名制后,全国票贩子都消失了,成都的也没有了,但是重庆还有,重庆票贩子更有办法,因为竞争太激烈了。别的城市票贩子看不起那点收入了。
所以,重庆的发展,就是中国模式发展的最典型的城市。
⑼ 求重庆市的历史发展过程,谢谢
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清代以前
距今两万年至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今重庆地区。先秦时期,诸侯国巴国先后在今重庆地区的枳(今重庆市涪陵区)、江州(今重庆市重庆主城区)、垫江(今重庆市合川区)建都。 周庄王八年(前689年),巴、楚国激战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朝天门附近。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后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为益州刺史部所管辖。魏晋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是荆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个下属单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唐代延续渝州之称,为剑南道辖地。 宋代时,属夔州路管辖,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重庆府。至此,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在宋朝末期,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陷阆中、德阳、资中、遂宁等多个四川重镇。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夏,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军为堵截从重庆救援成都的援军,在合川打响钓鱼城之战。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古王蒙哥大汗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蒙古军攻破成都,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为防御之需,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庆被蒙古军队攻破,入城时蒙军遭到激烈抵抗,后蒙军在重庆大肆屠杀。而合川钓鱼城直到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攻破。 元、明、清三代,重庆府之称延续,为四川行中书省(元)、四川布政使司(明)、四川总督(清)管辖。
清朝开埠时期
1876年9月13日,英国以“滇案”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可向重庆派驻领事。1890年3月31日,中英签订《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确定重庆作为通商口岸。随后英商开辟从宜昌到重庆的轮船航线。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 1895年,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根据当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日称为《日清讲和条约》)中规定,重庆(连同苏州、杭州、沙市)成为中国第一批向日本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国和法国分别在重庆建立了领事馆区,并一同强行划出了部分地盘作为驻军和安置侨民的区域。法国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附近于1901年先后建立了水师码头和兵营。 1902年,沙俄在渝中区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罗斯公馆 1912年,德国在南岸区南山上建立了德国公使馆。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由于修建成渝铁路案搁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后,1913年,四川军政府废府设道,以道统县。废重庆府,置川东道,以川东道领导巴县、江津县、长寿县、綦江县、南川县、永川县、荣昌县、铜梁县、大足县、壁山县、武胜县、合川县、江北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云阳县、万县、开县、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万源县、忠县、酆都县、垫江县、梁山县、酉阳县、秀山县、黔江县、彭水县、石砫县、城口县、涪陵县等36县。今重庆主城区,隶属巴县。今重庆辖区内除潼南县以外,悉隶属川东道。 1921年,刘湘在重庆设置商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其时重庆市区范围未定,权以巴县城关即今渝中半岛部分及原江北县城附近一带居民区为辖区。1922年,将商埠督办处改为市政公所。1926年,又改为商埠督办公署,拓展城区,开始进行城市建设。1927年,又将商埠督办公署改为市政厅,潘文华任市长,划定重庆两江上下游南北两岸30华里为市区。但无明确边界。 1929年重庆从巴县分离,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首任市长潘文华。 民国五年(1916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升为院辖市之前,先后7次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行署、四川省长公署、四川督军公署、四川省政府。是当时四川省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1936年改设四川省代为管理的一等院辖市(即地区代管的直辖市),并管理贵州省桐梓、遵义地区。 1939年5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重庆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岛、北平后第六个中央院辖市,辖区范围大致为今重庆主城区,即渝中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以及江北区、南岸区,而北碚市(今北碚区)为中央行政院和临时政府所在地。 重庆陪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前线每况愈下,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后不久,国军便陷入被动,为防止首都被攻陷后陷入混乱,中华民国政府于1937年11月颁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迁都大计,交代属下的文官、参军两处干员,清点好中华民国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连夜登船,先离南京而首途重庆。并于12月1日正式办公,仅仅13天后日军便攻破南京。 重庆于1937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首都。1937年9月,驻扎重庆的川军刘湘部攻入日租界,宣布收复租界。1938年,英国、美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驻中华民国大使馆移驻重庆。1940年再定重庆为永久陪都。1941年12月,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发表文书与纳粹德国宣战,德国大使馆关闭。1941年12月,韩国流亡政府迁入今渝中区办公,经过国民政府许可,重庆成为1941-1945年间大韩民国(流亡政府)的临时驻地,韩国政府临时办公场所随其不断迁址而时有变化,如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1号,莲花池街38号。在1937年到1944年间,重庆作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来自浙江、湖南、安徽、湖北、江苏、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万移民迁往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这一群体被重庆本地居民称作“下江人”。同时,数以万计的企业、学校,近8万吨黄金都搬迁至重庆,因此重庆成为战争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另外,国民革命军空军的作战飞机,美国志愿飞行团“飞虎队”都曾经驻扎在重庆。 遭到轰炸后的重庆 在抗战中,重庆共组织川军62万人,占川军总数的一半还要多,是川军的绝对主力。出川作战的57个师中,有一半以上的部队均是重庆籍士兵。 重庆是中国战场最激烈,双方损失最严重的空战战场之一。据统计,在重庆大轰炸中,日机空袭重庆共达218次,出动飞机9513架次,投弹21593枚,炸死市民11889人、伤14100人,炸毁房屋17608幢,有30所学校曾被轰炸。国民革命军空军出动3117架次,击落日机191架,击伤400余架,击毙日军飞行员375人,中国军队损失飞机277架,有224名空军飞行员在空战中牺牲。重庆是中国战场上最大规模的空战战场。 后蒋中正在渝中区邹容路与五四路口设立“精神堡垒”昭示国民政府与重庆人民抗战到底,愿战败而亡不愿投降而亡的决心。在渝中区人民公园有重庆市消防人员殉职纪念碑,在临江门都市广场附近亦有重庆大轰炸纪念遗址。 1941年6月5日,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军地毯式战略轰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酿成“大隧道惨案”,是重庆作为首都3年来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 据1980年代不完全统计,重庆的陪都遗迹有近400处,随着重庆数十年大规模建设,有些遗址已不复存在。现存有代表性的遗迹主要有两类,一是蒋介石、宋美龄等要人的官邸、旧居;二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战在渝留下的纪念地,如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的旧址。位于重庆南山上的黄山国民政府遗址与总统官邸和位于渝中区的红岩村遗址(原属沙坪坝区)是重庆抗战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和相对集中的一处文物大遗址。 1945年,中日战争结束,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其后的制宪国大中,虽未规定中华民国首都之所在,但却以法律形式规定重庆为永久陪都,国民政府在1949年播迁台湾后,重庆作为中华民国的永久陪都之法律地位,至今依然有效。 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政府(中国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区较场口在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时发生骚乱事件,李公朴、施复亮称其遭到“殴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闻记者及劳协会员等六十余人也被“打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称其为“血案”“惨案”[2],而中华民国方面则称之为“较场口事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2日,重庆发生火灾,延烧十八小时,死亡近万人,全市建筑损失大半,中国国民党指中国共产党纵火,史称九二火灾。同月九日,南岸大火,焚毁八十余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1日,总统令公布政府将于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办公。解放军攻占重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3日,李宗仁代总统由穗飞桂林,行政院各首长由穗迁渝。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5日,宣布国民政府正式在渝办公。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0月18日,陪都各界欢迎政府迁渝大会。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重庆的南泉战役打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17日,美国宣布关闭驻重庆领事馆。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直接授权中统对关押于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共政治犯进行“最后解决”,400多中共政治犯被处决,后被称为11.27事件。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8日,国民政府由渝移蓉。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第一次直辖时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随后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一年半以后撤销),为西南大区代管的中央直辖市,而当时西南大区驻地亦设在重庆。1952年6月,经过2年的突击式修建,连接四川省省会成都与当时的中央直辖市重庆的成渝铁路完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线。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命令嘉奖西南铁路工程局两年修通成渝路,实现了四川人民40年的修路愿望。毛泽东为此亲笔题写“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1954年7月,西南大区、川东行署区撤销,川东行署区首府北碚市并入重庆,重庆市从直辖市降为省辖市,重新并入四川省。 四川省治时期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三线建设开始,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城市。从1964年至1968年4年间,从上海、江苏、东北等地内迁三线职工27万余人,占重庆当时企业职工的1/4以上。1965年和1979年,全国三线建设重点控制铁路工程川黔铁路和襄渝铁路相继通车。1975年,重庆主城区三线建设内迁而来的外来职工达到最高峰,总人数43.5万人,占当时重庆市区人口的1/4。1969年-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重庆地区出现武斗,市区工业受到严重破坏,部分街道被夷为平地,由于兵工厂众多,重庆是全国武斗最严重的地区,共计死亡1170人,伤7000余人,失踪6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其中发生在九龙坡区几个军工企业间的杨家坪武斗轰动全国,现沙坪坝区沙坪坝公园保留有全国唯一留存的红卫兵公墓。1983年,永川地区八个县并入重庆市,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2年重庆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市代管四川省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第二次直辖时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将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恢复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2003年4月10日,重庆市旨在缩小重庆主城区与新重庆地区经济差距的“百镇工程”正式启动,首批启动40个镇。标志全国城乡统筹计划实验实施的开始。2003年12月23日晚22时15分,位于重庆开县高桥镇境内的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罗家16号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故,造成国内最大的一次天然气泄漏事故,众多人员伤亡。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并指定重庆为常任主办城市。共有41个国家和地区、123个城市参会。2009年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把重庆市确定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7月16日,科技部正式授予重庆渝北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牌匾。2010年2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重庆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2010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其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庆市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的部分区域,可开发面积约为650平方公里。2010年6月29日,台湾海基会和中国大陆海协会在重庆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又称《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译名: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