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结合所学知识和各区经济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和各区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31 16:40:17

A. 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国家为什么会选择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样班区

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国家选择长三角。

B.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疆经济发展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在中国与15个陆路接壤的国家中,有8个国家与新疆接壤,已成为中国大陆进入中亚地区最为便捷的通道,17个口岸豁然洞开,沉寂了400多年的丝绸之路再度呈现“湖商贩客,日奔塞下”的繁荣景象。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人文社会特征~因而经济发展具有地缘、自然资源、民族、旅游景观和空间五个方面的优势。

能源~~~ 中亚国家及俄罗斯是世界上至今未被大规模开发的最后一块资源富集区,这里已被世界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具开发潜力的能源宝库,油气资源富足是最大的亮点。中亚市场蕴涵的巨大资源潜力及其连接亚欧的地缘优势使这一区域成为抢手“香饽饽”,欧美大国对这一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并竭力向中亚渗透,力图主导这一地区的地缘战略,掌控油气等自然资源。同时,中亚地区巨大的消费品市场也极具强大的吸引力。而这些重要的世界经济资源大国都与新疆握手相望。

经济~~~ 新疆的地理位置优势还在于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与中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诸多的竞争优势,蕴藏着巨大商机,可以成为外资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前沿地或基地。与我国在中亚等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比,新疆与中亚市场相邻,地理位置近,运输成本低。新疆和周边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在商品的需求方面也很相似,因此对周边国家市场的理解程度和运作水平上就有自己的优势,且新疆的商品在这些国家的认同度非常高。正因为有这些优势,内地有头脑的生意人纷纷来新疆办企业、搞商贸,以新疆为跳板,向中亚市场进军。
能源~~~~~~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吉尔吉斯——乌兹别克铁路即将建成,这将改变新疆乃至整个西部的交通格局,有利于中亚、里海石油的开发和利用,对开辟我国新的石油进口源,调整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好地将新疆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集合起来,把新疆市场和国内、国际市场连接起来,把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接续起来,具有连接东西、沟通中外、整合优势、全面发展的作用。“东联西出”、“西进东出”重要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中转站,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必将会显示出新疆的巨大魅力。

C.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阐述如何构建现代化经

以实体经济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推动制造业,基础设施产业升级: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还要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形成新的现代产业优势。

要完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东西部,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共同发展: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方面,东部地区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引领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使我国产业发展展现全面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结合所学知识和各区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汇时期。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历次产业革命的先导,在各个工业与科技强国中一直是被看作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不仅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不可能,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所以立足点要放在自主创新上。所要求的自主创新,就是开展原始创新的基础科学研究,进而引领技术的创新。

D. 根据本课程所学知识,结合工作情况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
Domestic Procts的缩写,是指以货币
形式表现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常住单位是指在
中国大陆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一定的活
动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持
续经营一年以上的单位,不包括中华人民
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以及中国领
土台湾省内的单位。GDP核算与GDP不
同,GDP表示的仅仅是一个总量指标,而
GDP核算则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下
围绕GDP这个总量指标而进行的一系列
核算活动。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
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是
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
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
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
值的总和。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
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
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
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角度来反映最终成
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支出法也称使用法,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
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
“绿色GDP”即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
对现行的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
济生活中投入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后得出的
国内生产总值。建立“绿色GDP”核算体
系,是中国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
践。“绿色GDP”理论的国际研究背景:国
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
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
标,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
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20世纪6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
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
社会地增长与发展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
强烈呼吁改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纠正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方
式的缺陷。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需要对传
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力图从
传统意义上统计的GDP数字中扣除不属
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再现一
个真实的、可行的、科学的指标,即“真
实GDP”,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绿色GDP”,
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
步,使其能更加确切地说明增长与发展的
数量和质量表达的关系。
国内“绿色GDP”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从政府层面上来看,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
理论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第
一阶段(1951-1981)当时我国的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制度基本上实行的是物质产品
平衡表体系(MPS),这一体制是与高度集
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相适应的。第二
阶段(1982-1991),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SNA)制度的转型阶段,两种核算制
度(MPS与SNA)并存,它与我国从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的。第三阶段
(1992-1995),1992年我国正式启用国民
经济核算体系,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实
质内容上,与当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核
算制度基本相同,并与国际统计口径相接
轨。因此,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并
对其进行改革,构建以“绿色G D P”
(GGDP)为核心,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这
一指导思想的核算体系,是学术界和各国
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辛的任务。第四
阶段(1995年至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
改革和向联合国新的国民核算体系和环境
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过渡。从总体来说,环
境经济综合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概
念上是一致的,其本质不同在于前者在资
本使用概念上对后者做了拓展。近年来,
中国政府一直在跟踪和吸收国际上国民经
济核算体系发展的新成果,以力求保持中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
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步与接轨。
推行中国绿色GDP核算模式建议:1、
搭建统一的工作平台;2、选择合适的核算
模式;3、确定核算的重点和范围;4、构
建科学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体系;5、
加快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

E.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运用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论述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来长的三大马车:消费源、投资、出口。
促进经济增长措施:
未来几年的主题:
1、消费带动升级已经在政界、企业界、学界形成共识。在这个基础上也就是刺激内需,释放需求动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产业转型的方向。
现在发展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投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这个可以看一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方向有两个就是引导金融扶持实体经济、鼓励创新,就是近年说的比较多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3、出口这一块主要体现在汇率政策、加入SDR等等。主要手段创新提升中国制造的科技附加价值,掌握世界创新领导者能力。改变原来的以“能源和要素驱动”的原材料、半成品输出为科技输出。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迅速发展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也可以看“优进优出”这个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系列的活动,未来的主题就是转型、内需。
简单说这些吧,系统的工程。

F.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命题视角点拨】

本知识点是目前热点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以材料题、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来阐述,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来说明以人为本,还可以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执政能力等来进行考查。

G. 论述题 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谈一谈自己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和理解

  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2. 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

    (1)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3)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H.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农业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农具和灌溉的发明和改进使得古代中国自己自足的回自然经济不断发展。答
2.经济重心的位置 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带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3.区位优势。 各种工业产业,包括制盐,造船等。是一些地区具有区位优势。
4.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5.民族关系。

I.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的

1.C
2.C

J.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国家为何选择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

选择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主要是因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些地理位置以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阅读全文

与结合所学知识和各区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