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黑龙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黑龙江省经济盘点
1、农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中央惠农政策的支持,增长呈现可喜态势。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1.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8.9万公顷,增长0.6%;粮食产量3600万吨,创历史新高。与2004年的3135万吨(313.5亿公斤)比较,增产465万吨(46.5亿公斤),增幅14.8%。
2005年黑龙江省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65亿元(与2004年现价比较,下同),增加228.4亿元,增幅达到20%。其中,农业产值实现764.4亿元,增加144.2亿元,增幅23.3%;林业产值实现68.3亿元,增加2.5亿元,增幅3.8%;牧业产值实现505.1亿元,增加104.4亿元,增幅26.1%;渔业产值实现27.3亿元,增加2.3亿元,增幅9.2%。
黑龙江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战略成效显著。2005年末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900个,比上年增加113个,增长14.4%。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490万亩,增长46.6%,种植面积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绿色食品产业牵动农户212万户,增长63%。
2、工业持续迅速增长,六大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的重头戏——工业基地,黑龙江省工业发展一马当先,形成龙江经济的新亮点。200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696.3亿元,比2004年增长12.9%,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66.3亿元,增长15.3%,增幅与2004年持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增长16.1%;重工业增加值1915.9亿元,增长15.2%。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858亿元,增长15.2%;集体企业增加值26亿元,增长18.6%;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851.9亿元,增长15.2%。大中型企业增加值1942亿元,增长15.2%;小型企业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16.3%。2005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67.7亿元,比2004年增长35.9%,其中实现利润1065.7亿元,增长4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33.2,提高38.4点。全年地方工业实现利税170.2亿元,增长31.5%,其中实现利润63.2亿元,增长75.3%。地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14,提高12.1点。
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宏图伟业中,六大基地成为一道最靓的景致。2005年黑龙江省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和林木加工等六大基地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383.8亿元,比2004年增长29.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4.8%,拉动工业生产增长27.6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2005年黑龙江省六大基地产值表
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六大基地
装备工业
石化工业
能源工业
食品工业
医药工业
林木加工业
4383.8
693.1
861.0
2076.8
537.1
118.3
97.5
29.4
27.4
26.8
34.0
26.8
13.6
11.4
94.8
15.0
18.6
44.9
11.6
2.6
2.1
资料来源:2005年统计月报
3、固定资产投资幅度加大,民间投资再创新高
2005年黑龙江省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94.2亿元,同比增长25.4%,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速最快的。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38.2亿元,比2004年增长24.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6.0亿元,
累计增长37.1%。施工项目5743个,累计增长17.8%;新开工项目 4534个,累计增长13.5%。
按隶属关系分,中央投资增长快于地方投资,2005年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1.7亿元,累计增长36.3%;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226.5亿元,累计增长20.0%。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资产完成投资1040.4亿元,累计增长19.4%;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2.3亿元,累计增长负17.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01.0亿元,累计增长40.2%,其中工业投资680.3亿元,累计增长42.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94.9亿元,累计增长16.9%。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7.6亿元,累计增长25.0%。装备、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林木加工等六大基地完成投资602.6亿元,增长4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8.6%。
2005年民间投资完成557.1亿元,累计增长3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40.7亿元,累计增长38.0%。民间投资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增幅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4、财政收入进度较快,财政支出进度均衡
2003年以来,国家持续推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财政部门在其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是继续落实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税收政策。各级财政部门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测算和对上汇报工作。对国家出台的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2005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92.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8.2亿元,增长17.4%。主体税种中,增值税增长27.4%、营业税增长13.9%、企业所得税增长42.4%、个人所得税增长17%。地方财政支出861.4亿元,比2004年增长16.1%。二是推进了地方改制企业和中直企业的分离办社会工作。三是支持了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对企业改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2005年共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2.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5.4%,促进了我省大型企业集团的改制重组,并为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实现优化重组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支出的保障力度。2005年社会保障支出109.8亿元,同比增长17.6%;教育支出106.6亿元,同比增长17.8%;医疗卫生支出28.0%,同比增长18.8%,均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见图一)
图一:2003年——2005年医疗卫生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折线图
资料来源:《2005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及2005年统计月报
5、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进出口增长明显
黑龙江省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平稳态势,2005年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增幅提高。贷款增幅虽低于上年,但信贷投放结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主要投向农业和支柱产业,现金收支保持回笼态势。2005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35.1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87.8亿元,增加53.5亿元;储蓄存款余额4078.6亿元,增加493.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658.5亿元,比年初增加9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074.4亿元,增加73.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72.3亿元,增加41.2亿元。全年累计货币净投放76.6亿元。年末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35家、上市股票36只,2005年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6.1亿元。年末共有保险公司15家,保险中介公司及分支机构45家,2005年全省保费收入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9.4%。
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连年大幅增长,引进外资规模加大。2005年实现进出口总值9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出口60.7亿美元,增长64.9%;进口35亿美元,增长12.6%。从贸易方式看,边境小额贸易出口22.5亿美元,增长78.7%;一般贸易出口21.8亿美元,增长45.9%;其他贸易出口12.1亿美元,增长84.8%。从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出口14.7亿美元,增长44.1%;三资企业出口4.8亿美元,增长24.7%;私营企业出口40.5亿美元,增长89.5%。从商品类别看,机电产品出口8.5亿美元,增长7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亿美元,增长42.4%。从国别看,对俄罗斯出口38.4亿美元,增长78.1%;对韩国出口3.5亿美元,增长64.2%;对美国出口2.4亿美元,增长51.1%;对欧盟出口3.3亿美元,增长80.4%。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增长17%。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32261万美元,增长24.3%。
6、哈大齐工业走廊前景明朗,龙头带动作用凸现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哈大齐工业走廊应势而生。其中哈尔滨市发挥了龙头的带动作用,联结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等重点城市,有效利用了各城市间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比较优势,凸显城市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由重点城市和经济群落构成的都市圈。这条工业带不仅带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而且在扩大对俄贸易,改善周边关系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67%;2004年,人口802.99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21.04%和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37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倍,是我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哈大齐工业走廓哈尔滨段规划5大新区总面积为250余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汽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机电工业、绿色食品工业、现代医药工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2005年哈尔滨段五大新区和物流系统建设全部启动,其中江北工业新区启动区面积15.84平方公里,分布在对俄经济贸科技合作园区、呼兰河西南工业园区2个园区内,2005年计划投资35.9亿元,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2亿元,重点项目投资3.4亿元;平房工业新区启动区面积8.83平方公里,今年计划投资5.6亿元,已完成投资2亿元,目前19户企业签订入区协议,10户企业开工建设;群力新区、太平空港经济区和香坊工业新区3大新区均取得相应进展。
大庆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部地带。在空间布局上,确立打造“一横四纵”的经济带,一横即沿滨洲铁路,重点做大做强石化、机械制造等产业;四纵即沿通让铁路、萨大路、林肇路、绥满和明沈公路,重点做大做强农牧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大庆市规划建设东城、红岗、龙凤、让胡路、物流等五个项目区。
齐齐哈尔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西北角,这里有着共和国深厚的工业底蕴。振兴战略使大型企业和地方工业的活力开始显现。每年一届的绿博会影响不断扩大。齐齐哈尔重点做大做强装备工业,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和煤油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环保、能源、造纸、冶金、建材等产业。2005年——2006年将启动规划区面积20.25平方公里,建设南苑、北苑、富拉尔基3个区和物流产业项目区。
㈡ 谁知道黑龙江省经济落后的原因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快,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服务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内部结构有所改善,新兴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服务业发展仍然较慢,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中的服务性企业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其中服务业市场进入壁垒较高是一个重要因素。
进入壁垒是指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的新企业在与产业内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不利因素。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指出,进入壁垒可以理解为打算进入某一产业的企业而非已有企业所必须承担的一种额外的生产成本。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可以说,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该行业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市场结构的直接反映。在黑龙江省服务业中,进入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性垄断壁垒
以电信业为例,2000年9月25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该条例共制定了8项重要管理制度: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制度、电信网间互联调节制度、电信资费管理制度、电信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电信服务质量监督制度、电信建设管理制度、电信设备进网制度和电信安全保障制度。该条例虽然首次允许私营企业经营互联网信息服务等电信增值业务,但又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股份不少于51%。该条例不仅规定了电信业进入的门槛,还规定了电信资费的价格。这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型行业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很大。据估计,一张IP电话卡即使对折出售,电信部门还能赚到15倍的利润。中国电信IP电话国内长途实际成本仅为0.08元,实收0.3元;国际长途实际成本为0.6元,但目前按4.8元收取。这种高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吸引很多的其他低利润行业的企业转到电信行业中来,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由于国家对该行业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其形成了较高的行业行政壁垒,使其他企业和社会力量难以进入这一领域进行公平竞争,结果必然会造成产品质次价高,并限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服务业发展也带来不利影响。
二、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变量,规模经济的产量与市场需求的相对规模决定了一个市场所能容纳的厂商数量。规模经济越大,则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下,能容纳的厂商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测量产业市场壁垒高低的规模性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规模与市场总规模的比例、必要资本量、产业和企业专利特许数量、销售金额占经济总成本的比重等。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植草益提出了利用经济规模障碍高低来测量产业进入壁垒的方法:
规模障碍系数d=(最优规模/市场容量)×100%
植草益提出的测量标准是:当d=10%25%时,该产业为高度规模经济障碍;当d=5%9%时,该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障碍;当d<5%时,该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规模经济障碍。
第二种测量方法是利润率水平指标。贝恩提出的测量分类标准是: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10%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6%8%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较高壁垒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4%时,新企业仍难以进入的行业,是中壁垒产业;销售价格高于平均费用1%2%,新企业就容易进入的行业,是低壁垒产业。
从黑龙江省服务业来看,规模经济壁垒在垄断型服务行业的表现较为突出;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仅靠发展传统的餐饮娱乐性服务业,是很难对经济发展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一些新兴行业因经营特点,本来就需要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如果政策上对各种民间资本的进入加以限制,将加剧这种壁垒的作用,阻碍其本身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是新企业进入市场所必须投入的生产经营资本。不同产业的必要资本量因技术、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要求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必要资本量越大,筹集资本的难度也越大,新企业进入的资本“门槛”也越高。以黑龙江省金融保险业为例,金融保险业以资金作为资本,该行业需要的资金数目远远大于其他行业。能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才能够运作。
表1 2002年黑龙江省金融机构资产状况表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2002年《黑龙江金融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金融业的资产额全部超过10亿元,工商银行的资产额更是超过100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其他企业要想进入该行业,资产总额至少要达到过亿元。这么高的资本量壁垒可能是中小企业所望尘莫及的。
而电信业本身属于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决定了其拥有较高的资本壁垒的同时也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如宽带接入技术实用化以ADSL为代表的XDSL技术,以其客观理性、低成本,并依托国内现有的庞大固定电话用户线资源,成为主要运营企业主推的宽带接入方式。采用以太网承载技术的VSDL技术,是用于为用户相对密集的地区提供短距离的高速数据介入业务,已逐渐引起业界的重视。为了挖掘现有网络的潜力,更好地提供增值业务应用,各大电信运营企业都在积极进行各类增值业务网络技术的开发或应用,如IP视频、MPLSVPN、浏览媒体等。可以说,在这个行业中,谁率先拥有了最新的、最优的技术,谁就拥有了竞争市场份额的法宝。而其他企业若要进入该行业,这些专利、技术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而相对于上述行业,社区服务业、餐饮娱乐业等等,这些行业所需的资金、技术都相对较少,因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壁垒就相对较小。
四、区域壁垒
区域壁垒是指,由于行业所在的区域经济、教育文化程度、交通条件、历史原因等外在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行业进入壁垒。相对来说,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同其周围的市县相比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一些,行业也相对较为齐全,行业转型的机会较多,相对的进入壁垒也比经济落后地区低。下面以黑龙江省保险业为例,进一步说明区域壁垒对行业的影响。
表2 2003年下半年各寿险会员公司网点统计表 单位:个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平安人寿 新华人寿 泰康人寿
哈尔滨 544 178 206 326 174
齐齐哈尔 340 44 48 108 87
牡丹江 401 196 98 190
佳木斯 184 40 62 100
大 庆 214 46 98 85
鸡 西 399 18 47
鹤 岗 101 96
双鸭山 37 164
七台河 38 14
绥 化 179 144 48
黑 河 217 24
伊 春 210 28
大兴安岭 139
资料来源:2003年度《保险月报》
从表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保险业在各地区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哈、齐、牡、佳等大城市占据了黑龙江寿险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经济相对落后的鸡西、鹤岗、双鸭山、黑河等地区,不仅市场占有的份额少,甚至新华、泰康的保险公司在该地区都没有设网点。
总的来说,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且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而行业在各个地区开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市场发育程度比较高,服务行业发展条件比较好,进入的机会也就更多;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服务行业发展条件比较差,现有企业经营尚且困难,其他企业要进入该行业,其困难就更是难上加难。以餐饮业为例,哈尔滨为省会城市,餐饮业无论从规模到数量都多于其他城市。因为省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城市,消费能力也比其他城市强,就决定了哈尔滨有更大的空间发展餐饮业。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整体来说经济发展与改革相对滞后,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最近,中央决定实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对东北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黑龙江省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作好各方面的工作的同时,尽快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规划与落实。在振兴的各方面工作中,加快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优化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建议,要根据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尽力降低或打破黑龙江省服务业的进入壁垒,鼓励中小企业和各种民间资本进入各类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并对整个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此,建议认真研究和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降低或取消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各种市场进入壁垒,在总体上形成一种企业进退自由的氛围。
第二,政府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进入壁垒,引导产业组织的合理化。总体上应做到有利于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进入,要鼓励和支持各种资本力量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第三,在行业准入、标准、等限制性条件方面,要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干预的主导方面也应作出限制垄断,鼓励竞争,着力营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调动和引导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㈢ 为什么黑龙江的发展相比之下这么慢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在全国甚至东北地区都处于落后状态,主要原回因是黑龙江省对会展答经济认识不足、缺乏管理、主体弱小。所以,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经济需要有正确的思路、准确的定位以及政府的促进政策。
其中也不乏中央的政策倾斜,基本没给黑龙江什么震动性政策。这是省委省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黑龙江的地理,气候,农工商人口比例,性格因素对黑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有相当影响。
㈣ 黑龙江省的发展前景
黑龙江是很有前景的 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机会不能错过
大庆
㈤ 黑龙江现在主要经济发展靠什么
据说是要发展农业,毕竟全国的大部分粮食都要靠东北供应的。
㈥ 为什么黑龙江省这么落后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1.黑龙江地处中国东北端,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四千万。境内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大面积平原,可以说是沃野千里,石油、煤炭、林业等自然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量以及粮食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这样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徘徊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呢?现在,我举两个例子,或许能从中窥出一些端倪。
2.一个工程项目,按照国家规定,政府要委托正规的招投标公司进行网上公示,然后,由招投标公司组织各投标单位进行竞标,胜出者中标。这是常理,也是国家要求的做法。但是,事情绝不会这样简单,如果是这种做法,某些政府管理机关和有关职能部门将一无所获。
3.首先,对竞标单位进行资质及资历方面的审查,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但问题是资质审查是人为的,可控制和可操作的,只要你诚心竞标,舍得孩子去套狼,这一关是可以轻易迈过的。第二步,既然是有多家都来竞争,这无异形成了一个卖方市场,而卖家就是我们的官当家,买家当然就是那些竞标单位,有买有卖,利益链就形成了。同是买家,表面上的一些东西都差不多,谁来中标呢?
这时候官本位和钱本位的交易出现了,一些人从这场交易中分得了丰厚的红利,买家和卖家各自在这场交易中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协议圆满达成。这时候,中标的往往是那些舍得投入,能够一眼看准要害部门和人事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去承担!
这场交易过程中,不仅仅有招标方和竞标方,围绕着工程这块蛋糕的有方方面面的人,都想分一杯羹,就连投标公司也不肯闲着,除了投标单位要交纳数额不菲的投标费和抵押金,中标的要再往投标公司的帐户交纳至少五千以上的费用,美其名曰入网费,不交这笔费用,你从投标公司拿不到相关的资料!
㈦ 黑龙江省的经济衰落到谷底了吗
黑龙江冬天兔子比东冬天比较冷所以投资的比较少所以经济比较衰弱
㈧ 黑龙江经济发展论文
http://wenku..com/link?url=Y248H9K4g__iGZrdO-_
这里有范文,你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对你有内用,谢谢容
㈨ 黑龙江的经济发展区位条件
江沈阳现在在全国来说,他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东北三省曾经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我们国家的口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所以不久将来黑龙江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㈩ 黑龙江省牡丹江经济状况怎么样那发达吗
牡丹江经济状况很好,但不算是很发达,只能算是一个消费中等的城市,下面是牡丹江经济状况的介绍:
2019年,牡丹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4.99亿元,同比增长4.2%。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1.2%。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成看,八大类呈六升二降的格局。
食品烟酒类、衣着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医疗保健类、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同比分别上涨2.9、1.3、0.5、3.1、0.4和1.5个百分点;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同比下降0.7和1.1个百分点。
(10)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70年来,牡丹江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人均GDP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65元增长到4.9万元,产业结构由以工农为主,转变为服务业占主导、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业经济从小作坊发展到拥有29个工业大类、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农业由“靠天吃饭、一粮独大”发展为特色高效精品农业,服务业由小商小贩惨淡经营到如今成为全国现代物流、金融生态、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特别是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民营市场主体占比超过95%,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发展的主力军。
牡丹江市依托百年对俄开放合作基础,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开放型城市,对外经贸拓展到177个国家和地区,对俄非油进口贸易额占全省的38.5%,出口贸易额占全省的25%,进出口贸易总额始终居全省首位,成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战略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