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极端天气肆虐影响经济

极端天气肆虐影响经济

发布时间:2020-12-31 08:02:25

A. 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人口爆炸性增长,资源过度开发,对能源尤其是对化学燃料需求猛增,不仅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而且还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卤素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从而导致发生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现象。

据报道,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 和一氧化氮的浓度与工业革命以前相比分别增加了30%、145%和15%。其中二氧化碳浓度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增加量高达25%,并且其浓度目前还正在以每年0.5%的速度继续增加。科学家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4.5℃。在气候变化中,平均气温哪怕是只改变0.5℃,都会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产生很大影响。

全球性气候变暖固然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是弊大于利,特别是对农业,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将可能造成土壤干旱、侵蚀加剧、病虫害危害程度增高、农业生物物种衰退甚至灭绝、农业成本和投资增大等等。气候变暖可导致水资源短缺、污染物浓度增高,以及旱涝灾害增多、还会导致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水位升高,海岸带地区被淹没、地面下沉等。在高纬度和荒漠化地区,由于气候变暖会使土质变得松散,从而导致植被下降、沙尘天气增多。在上述几种温室气体中,卤素碳化物的增加还会消耗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使臭氧层保护地球上的人和其他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能力降低。据联合国的一项专门报告说,随着全球气候的继续变暖,干旱、洪水、饥饿和瘟疫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严重威胁,热浪和降雨发生的频率将会加快,因此,水位上涨、洪水、滑坡和雪崩将会增加。经常遭受水荒的南方地区将会遇到更多的台风、干旱和严重的沙漠化。因此,许多国家的农业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还可能出现饥荒和流行性疾病。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成为引起地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说原始时期对于人类的刀耕火种、毁林种地,环境还可以忍耐和恢复元气那么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口爆炸性的增加,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环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类实施报复了。“温室效应”就是环境对人类“温情脉脉”的回馈。人们不要忘了,全球温度平均升高的这几个摄氏度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它孕育着人的生命,孕育着一切希望,同时也孕育着杀机。作为普通公民,均应把保护气候当作人身的一种素质和修养,因为气候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热爱环境,保护气候,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才能使其造福人类,萌及子孙,如果一味地征服自然,只能把人类带向“幸福的坟墓”。

保护气候的具体对策是减少各种温室气候的排放量,保护森林,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等。

保护气候的行动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和领导层面上,而是应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来共同关心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更广泛、更具普遍性的认识论层面上建立全社会的气候保护意识。

我国的经济腾飞有目共睹,但有人说,森林被毁、酸雨、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以及20%的物种濒临灭绝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苦涩一面”。面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有识之士纷纷倡议,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进行思索和研究。辨证地、科学地、历史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保护气候的认识。保护气候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涉及国家长治久安,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子孙后代的重要战略问题。

B. 欧洲极端天气的增加与大气急流变动到底有没有关系

欧洲极端天气的增加与大气急流变动有关系。欧洲出现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西洋大气急流偏离位置的情况增多。

极端天气肆虐着欧洲多个国家。不少欧洲国家出现雪灾天气,这和全球气候的反常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全球变暖越来越严峻,导致阿尔卑斯山峰的积雪融化,从而使得山下的气温急剧下降,将原有的气候平衡破坏掉,所以才会出现如此严峻的气候现象。欧洲频发极端天气其实就是给地球人的一个警告。

C. 极端天气肆虐,人类末日即将来临

过去10年中科学家观察到地球多个部分,极端天气出现率有上升的迹象,特别是严重回性的大答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也在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显示气候系统变暖是勿庸置疑的,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和海洋温度均在增加,日前的冰雪融化和全球海平面升高也说明了这一点。而在有全球表面温度仪记录以来(1850年以来)的12个最暖的年份中,就包括了过去12年(1995~2006年)中的11个年份。最新更新的过去100年,也就是1906~2005的变暖趋势为0.74℃(0.56~0.92℃)。根据该组织评估报告的内容,其实在过去50年的变暖趋势是每10年平均升高0.13℃(0.10~0.16℃),几乎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

D. 极端天气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飓风,海啸,雷电,地震,泥石流.

E. 极端天气肆虐,人类末日即将来临

极端天气肆虐,人类末日即将来临?

当世界上的地震、海啸不时发生时,我们看透了极端天专气的肆虐,还有人属类的脆弱,那不堪一击的生命根本无法与大自然对抗。可是,我们还是依然故我,继续污染环境、发动战争和制造新疫疾,而这些都是带领人类走向末日的因素。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做出的最坏预测,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上升4~5摄氏度。这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半米之多,洪水会淹没大片沿海地区,其中包括许多大城市。与此同时,地球近三分之一地区可能成为沙漠,一半以上地区会出现干旱,而地下水供给盐碱化将使情况变得更糟。

F. 温室效应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高温热浪引起的危害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当温度上升到30~35℃时,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当温度上升到35℃以上时,人会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导致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等现象.此时,如果空气的湿度大,比如中国的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
2007年世界各地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冲击.初热浪袭击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两地主要农业区极度缺水,致使农业大幅减产;美国打破或追平263项温度纪录;欧洲中南部和东部也遭到热浪和干旱的袭击,600人死亡,意大的最高气温竟高达45℃,保加利亚一些地区的温甚至飙升至54℃;日本一些地区的极端最高度高达40.9℃,创下了新的最高气温纪录,连的热浪造成13人不幸罹难.
极端气候引起的危害
气候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暖冬、夏季高温热浪,也会导致暴风雪、寒流、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了,水汽含量增加以后,肯定在某一个时刻要降下来,这一过程中必然与天气发生联系.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温、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形成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7倍.亚州是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最频繁的大陆,在1990-2000年间,此地区自然灾害还占全球所有极端气候事件的43%.根据最近的统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2008年春节前后,一场近50年来罕见的暴雪突袭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发生的雪灾是寒流和雨雪天气肆虐北半球的缩影.2007~2008年冬,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连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灾害,雪虐风肆突如其来,给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许多在雪灾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晴天行走在茫茫地上,容易诱发“雪盲症”,主要是太阳光中的紫线经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从而引起角膜损伤其症状是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异物感等.此外,降雪之前的云层覆盖,不利于污染物向高排放,也就不利于人体的呼吸健康;而降雪后的幅降温,也会给人体带来不适,容易诱发或加重种疾病.
2009年入春以来,我国10多个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2月7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3.01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达1.6112亿亩,其中重旱5539万亩.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有465万人、23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18亿亩,其中重旱3484万亩.15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1.04亿亩比2月7日高峰时减少三分之一,约5700多万亩.
昆虫传染病的增加
血吸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为钉螺,我国大陆钉螺分布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李兆芹等根据钉螺、血吸虫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和钉螺世代发育所需有效积温、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3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钉螺生长发育季节比1950~1986年明显延长.其中,江西、湖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延长45~53d;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延长15~30d;贵州以及四川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和云南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也长了0~15d;大部分地区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0~15d;福建、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延长15~64d.钉螺完成世代发育的平均有效积温3846.28d℃等值线北移,意味着钉螺完成世代的历期缩短,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积温842.95d℃的等值线也有较为明显的北移 ,也意味着血吸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的历期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气候变暖使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那样的话将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疟疾
我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环境温度以多种方式影响疟疾的传播.温度支配媒介按蚊的繁殖速率,蚊媒迅速繁殖的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在此范围内温度增高,蚊媒世代发育的时间缩短,因而媒介密度增高,传播速率增大;温度也影响蚊媒的吸血行为,蚊媒活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温度的微小变化可引起吸血频率的较大差异,随温度升高,两次吸血间隔缩短;温度还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有一个最低的温度阈值,间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4.5℃,恶性疟原虫为16℃.在自然条件下,有按蚊存在但无疟疾发生的地区,主要是由于温度低限制了疟原虫的孢子增殖.邓绪礼等发现在湿度80%左右,温度25~28℃时孢子增殖快,子孢子密度高;当温度降至25℃以下时,孢子增殖速度明显减慢,31℃时也稍慢且子孢子数量极少.气候变暖,夏季时间和高温时间延长,居民露宿现象相应增加,造成人与蚊子接触增多,疟疾流行程度加重.
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紫外线中含有对人体或生物有还的波段,如紫外线UV-B,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等.臭氧层的损害,将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经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就将增加2%.而如果依据现行臭氧层破坏的速度来推算的话,那么到2075年臭氧将比1985年减少40%,届时,全球的皮肤癌患者将达到1.5亿,农作物产量将减少7.5%,水产品将损失25%,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将大打折扣.所以说,从各方面来说,臭氧层的损害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纯手打,给点评价吧.

G.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一、全球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消融,人类的水源告急 喜马拉雅山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急剧“消瘦”。2007年4月,绿色和平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拍摄了冰川消融的严峻状况,情况十分危急。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水库。资料表明,全球冰川正在因全球变暖而以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速度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地区融化着,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冰川更呈现出加速融化的趋势,冰川融化和退缩的速度不断加快,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 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是中国乃至亚洲许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头,数亿人的用水问题也与之息息相关。而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全球变暖,使冰川加速退缩。喜马拉雅冰川的消融比世界任何地区都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期发布的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不到30年,80%面积的喜马拉雅冰川将消融殆尽。这对于中国本来就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两年间,绿色和平两次考察了珠峰地区。今年4月20日,绿色和平喜马拉雅考察队一行五人奔赴喜马拉雅山,见证了喜马拉雅山的冰川消融。此次拍摄的珠峰中绒布冰川图片,对比1968年的照片可见,冰塔林大幅后退、稀疏变矮清晰可见。 二、极端气候 暴雪、暴雨、洪水、干旱、冰雹、雷电、台风……极端气候在近几年异常频繁地光顾地球,这些都与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有关。2007年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发生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程度更严重,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过去50年里,极端高温、低温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昼夜低温、霜冻变得不如以前频繁,而昼夜高温、热浪则愈加常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的暴雨明显变多了,而在北方省份,旱灾发生的范围不断扩大。这几年,罕见而强烈的旱灾侵袭许多南方省份,桑美、圣帕等台风频频重创东南沿海省份,警钟不断敲响。近年来,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害损失的粮食有4300万吨,每年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气候异常,降雨严重程度不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多灾并发,点多面广,部分地区重复、连年受灾,局部地区雨情、汛情、旱情、灾情超历史记录,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363亿元。媒体的镜头记录了海南春旱、淮河洪水、雷州半岛台风等肆虐的灾害。 三、粮食减产 全球变暖造成粮食减产,因为全球变暖带来干旱、缺水、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热浪及气温剧变,这些都会使世界各地的粮食生产受到破坏。亚洲大部份地区及美国的谷物带地区,将会变得干旱。在一些干旱农业地区,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只要全球变暖带来轻微的气温上升,粮食生产量都将会大大减少。 全球变暖的细微改变,对粮食生产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稻米对温度剧变的敏感性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国际稻米研究所的研究显示,若晚间最低气温上升每摄示1摄氏度(华氏1.8度),稻米收成便会减少10%。值得警惕的是,稻米是全球过半人口的主要粮食,所以全球变暖的轻微的变化可带来深远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高温、干旱、虫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粮食减产。如果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至1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农业作物均以下降为主,到21世纪后半期,产量最多可下降37%。同时全球变暖会对农作物品质产生影响,如大豆、冬小麦和玉米等。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农业病、虫、草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程度加重,从而增加农业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此外,全球变暖会加剧农业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总之,全球变暖将严重影响中国长期的粮食安全。 2007年3月,四季如春的旅游胜地海南遭受了严重的春旱侵袭。截至4月初,海南省农作物受旱面积154.9万亩;水库干涸415座,因旱情发生饮水困难人口达到19.99万人。绿色和平赴海南考察,见证极端气候给当地农业带来的深重打击。 四、海平面上升 在南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来自Betio村的Pita Meanke站在一棵树旁,那次巨大的浪潮,冲垮了防波提,摧毁了他的家。 “马尔代夫只是其中一个小国。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事。但在这里作的决定,将会对我的人民有莫大影响,更会改变世界历史。”H.E. Maumoon Abl Gayoom (马尔代夫) 于日本京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国会议上所作的声明。 并不是只有岛国才需要担心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全球有超过70%口人生活于沿岸平原;全球前15大城市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估计,从1990年到21世纪80年代,全球海平面将平均上升22到34厘米。 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0毫米,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 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面不是全球一致地变更。不同的地区的海平面,会因海水环流或风压而有所不同。所以评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时,亦需要留意暴风浪以及大潮所带来的影响。 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例如沿海地区洪水泛滥及严重破坏、侵蚀海岸线、海水污染淡水、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面临洪灾、海水入侵、土地侵蚀流失、强热带风暴的威胁,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是最脆弱的地区。 五、物种灭绝 在大堡礁白化了的珊瑚礁 “地球上大部分的濒临绝种生物 - 大约25%的哺乳类动物以及12%的雀鸟 - 有可能于几十年内绝种。这是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到它们所栖息的树林、湿地及牧场,而人类发展亦阻碍了它们移居到其它地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每个物种皆有其独特的生态位置,而进化可让它们在这独特的位置生存——生活于其特殊的“居所” 及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温度、其它动植物)。有些生物会有较强的适应力,或者说“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艰难的环境生存,但考拉却只能在有桉树的地方生活。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气温、降雨量及海平面上升,摧毁了一些生物的栖息地,而破坏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还要快。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未来6、70年内,气候变化会导致大量的物种灭绝。现在已经可以确信气候与一些蛙类的灭绝有关,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气候变化导致的物种灭绝风险将会比地球历史上5次严重的物种灭绝还要大规模。而唯一的预防方法,便是于未来几十年内迅速减少排放量。拯救生物的时间所剩不多。

H. “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高温热浪引起的危害
人的体温恒定在37℃左右,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20~28℃,而对人体健康最理想的环境温度在18℃左右。人体对冷热有一定的适应调节功能,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当温度上升到30~35℃时,血液循环旺盛,人会感到精神疲惫、思维迟钝、烦躁不安;当温度上升到35℃以上时,人会不思饮食、身体消瘦、体内温度全靠出汗调节。由于出汗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导致血液浓度上升,心脏负担增加,容易发生肌肉痉挛、脱水、中暑等现象。此时,如果空气的湿度大,比如中国的南方,汗水聚集在人体表面,蒸发散热困难,造成体温升高脉搏跳动加快,使人感到闷热难受,容易出现眩晕、皮疹、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
2007年世界各地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冲击。初热浪袭击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两地主要农业区极度缺水,致使农业大幅减产;美国打破或追平263项温度纪录;欧洲中南部和东部也遭到热浪和干旱的袭击,600人死亡,意大的最高气温竟高达45℃,保加利亚一些地区的温甚至飙升至54℃;日本一些地区的极端最高度高达40.9℃,创下了新的最高气温纪录,连的热浪造成13人不幸罹难。
极端气候引起的危害
气候变暖带来的不仅仅是暖冬、夏季高温热浪,也会导致暴风雪、寒流、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了,水汽含量增加以后,肯定在某一个时刻要降下来,这一过程中必然与天气发生联系。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温、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形成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7倍。亚州是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最频繁的大陆,在1990-2000年间,此地区自然灾害还占全球所有极端气候事件的43%。根据最近的统计,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2008年春节前后,一场近50年来罕见的暴雪突袭中国西北地区东部和南方大部分地区,中国发生的雪灾是寒流和雨雪天气肆虐北半球的缩影。2007~2008年冬,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接连遭遇了多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雨雪灾害,雪虐风肆突如其来,给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许多在雪灾中受伤甚至失去生命。晴天行走在茫茫地上,容易诱发“雪盲症”,主要是太阳光中的紫线经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从而引起角膜损伤其症状是畏光、流泪、奇痒、刺痛、水肿、异物感等。此外,降雪之前的云层覆盖,不利于污染物向高排放,也就不利于人体的呼吸健康;而降雪后的幅降温,也会给人体带来不适,容易诱发或加重种疾病。
2009年入春以来,我国10多个省(区市)发生严重旱情。2月7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3.016亿亩,作物受旱面积达1.6112亿亩,其中重旱5539万亩。11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作物受旱面积1.34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有465万人、233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18亿亩,其中重旱3484万亩。15日,全国作物受旱面积为1.04亿亩比2月7日高峰时减少三分之一,约5700多万亩。
昆虫传染病的增加
血吸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为钉螺,我国大陆钉螺分布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李兆芹等根据钉螺、血吸虫生长发育的下限温度和钉螺世代发育所需有效积温、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3年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钉螺生长发育季节比1950~1986年明显延长。其中,江西、湖南、四川的部分地区延长45~53d;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的大部分地区延长15~30d;贵州以及四川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和云南北部、广东北部、广西北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也长了0~15d;大部分地区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0~15d;福建、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延长15~64d。钉螺完成世代发育的平均有效积温3846.28d℃等值线北移,意味着钉螺完成世代的历期缩短,生长发育速度加快日本血吸虫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的平均有效积温842.95d℃的等值线也有较为明显的北移 ,也意味着血吸虫在钉螺体内生长发育的历期缩短,发育速度加快。气候变暖使钉螺和血吸虫生长发育季节延长,生长发育速度加快,那样的话将对我国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疟疾
我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环境温度以多种方式影响疟疾的传播。温度支配媒介按蚊的繁殖速率,蚊媒迅速繁殖的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在此范围内温度增高,蚊媒世代发育的时间缩短,因而媒介密度增高,传播速率增大;温度也影响蚊媒的吸血行为,蚊媒活动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25℃,温度的微小变化可引起吸血频率的较大差异,随温度升高,两次吸血间隔缩短;温度还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有一个最低的温度阈值,间日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4.5℃,恶性疟原虫为16℃。在自然条件下,有按蚊存在但无疟疾发生的地区,主要是由于温度低限制了疟原虫的孢子增殖。邓绪礼等发现在湿度80%左右,温度25~28℃时孢子增殖快,子孢子密度高;当温度降至25℃以下时,孢子增殖速度明显减慢,31℃时也稍慢且子孢子数量极少。气候变暖,夏季时间和高温时间延长,居民露宿现象相应增加,造成人与蚊子接触增多,疟疾流行程度加重。
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的危害
紫外线中含有对人体或生物有还的波段,如紫外线UV-B,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等。臭氧层的损害,将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经多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平流层中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辐射量就将增加2%。而如果依据现行臭氧层破坏的速度来推算的话,那么到2075年臭氧将比1985年减少40%,届时,全球的皮肤癌患者将达到1.5亿,农作物产量将减少7.5%,水产品将损失25%,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将大打折扣。所以说,从各方面来说,臭氧层的损害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

I. 各个气候对经济的影响

一、对经济。虽然东北地区可能粮食增产,但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内海地区大片土地,导容致粮食减产,破坏经济发展的农业基础;同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于沿海,海平面上升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是致命的;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也会造成经济巨大损失。
二、对安全。海平面上升除了使我们海岸线收缩,还会淹没岛屿,这些会压缩我国领海面积,致使国土面积缩小。
三、对政治。气候变迁会导致中国国际减排压力增大,减排则会减缓国内经济发展,其后果不堪设想;不减排或减排不力,则有损于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J. 如何看待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科学家确信诸如物种的习性和栖息环境的改变、海水酸化、湿地消失、珊瑚礁退色回、导致答过敏的花粉量增加等都归罪于全球变暖。
比如,由于最近的极端气候现象,北美已经经历了生态系统、社会和文化的破坏,比如飓风和山火等。但是,这与将来可能发生的现象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已经习惯了“暖冬”,北方家庭因此节省了取暖费,服装销售商叫苦不迭——他们的冬装不得不提前打折。与此相应的是“酷暑”。
5月,四川、重庆又受到热浪冲击,当地居民心有余悸地想起了去年遭遇50年来最大旱灾、上千万人饮用水困难的痛苦经历。
几年来,人们对极端天气已不再惊诧。拿北京来说,2001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雪,导致全城交通瘫痪。
2004年夏,仅仅两小时的暴雨量就让京城沦为泽国。
2005年5月,20年未遇的强冰雹把成千上万辆汽车砸得坑坑洼洼。
面对如此种种,多数人想到的只是“天气异常”,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主任刘洪滨说,极端天气的增加主要根源在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放宽视野:全球冰川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萎缩,海平面在上升,台风飓风频繁登陆,动植物死亡率增加……这样一些事件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正日渐影响人们的生活

与极端天气肆虐影响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