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泉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泉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发布时间:2020-12-31 00:03:34

A. 泉州地理位置地形概况气候情况著名景点主要物产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1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方言:闽南语。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飞天迎宾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县境内,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的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境内最长的河流是晋江,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圆、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安溪铁观音和永春芦柑是拳头出口产品。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德化高岭土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B. 概括指出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原因

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泉州港是福建省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北至湄洲湾内澳,南至围头湾厦门市同安县莲河,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历史上曾以三湾十二港著名于世。
泉州港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
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印度僧人拘那罗陀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年)和陈文帝天嘉六年(565年)两次到泉州,在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翻译《金刚经》,后由泉州乘船到棱加修国(今马来半岛)和优禅尼国(今印度)。随着我国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泉州港的海外交通日益繁荣。唐代,泉州、广州和扬州等,并称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代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7世纪初,阿拉伯正式派遣使节来中国,随后来者日多。“至武后时(684~704年),阿拉伯人经商于广州、泉州、杭州诸良港恒数万”。当时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为了表示对外商的关怀,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特下令保护广东、福建的外商,规定“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五代时,泉州为闽国辖地,闽王王审知很重视海外贸易,“招来海中蛮夷商贾”,泉州的海外交通得到进一步发展。五代后期,泉州扩大了城市范围,并增辟了道路和建置货栈,以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繁盛。泉州港(亦称刺桐港)被誉称为“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而驰名中外,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
宋时泉州与国外往来的有70余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交通畅达东、西二洋,东至日本,南通南海诸国,西达波斯、阿拉伯和东非等地。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丝绸、瓷器为大宗。
宋元佑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嗣后又设来远驿,以接待贡使和外商。为鼓励海外交通贸易,宋代的泉州市舶司和地方官员,每当海舶入港或出航的季节,特为中外商人举行“祈风”或“祭海”活动,以祝海舶顺风安全行驶。
元代,泉州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近百个,其贸易范围仍以通西洋为主,相对稳定的航线大抵与宋相仿。当时泉州港是国际重要的贸易港,也是中外各种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经泉州港进口的香料有58种,宝货珍玩12种,工业原料27种,纺织品19种,金属物9种,器用品6种,副食品7种。经泉州出口的丝绸织品54种,陶瓷器41种,金属、杂货和药物63种,远销到64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明代,泉州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由于明政府施行了严厉的“海禁”,限制泉州港只通琉球,使泉州港对外贸易受到极大限制。成化十年(1474年)市舶司移设福州,泉州的来远驿也随同市舶司废置,标志着泉州港外贸地位的下降。清代,在清初战争和海禁、迁界的影响下,泉州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港口的繁华已烟消雾散,城市也凋零殆尽,泉州港的外贸业务全由厦门港所取代,从此以后,泉州港便走向衰落,变成地方性的小港。

C. 晋江市的基本概况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海岸线长121公里,陆域面积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
晋江市是福建省省辖市(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晋江市政府驻地原在青阳镇(街道),2007年迁至罗山街道。
2007年末,常住人口158.70万,其中城镇人口73.95,乡村人口84.75,城镇化率46.6 %。2007年末,户籍人口104.45 万,其中农业人口67.40万,非农业人口37.06万。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东潘海堤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从综合实力看,1991年首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 晋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又跃升第10位,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2002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名。
晋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福建省县(市)首位。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92.5亿元,财政总收入48.6亿元(其中本级财政收入2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68元。

D. 泉州环城高速公路的概况

泉州环城高速复公路全程约制137公里,双向六车道(泉州湾跨海大桥双向八车道),设计行车时速100公里,由南惠高速主线(环城一期)、晋石高速(环城二期)部分、泉州湾跨海通道(环城三期)、南石高速和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泉州段等五部分组成。途经丰泽(北峰街道),洛江(双阳街道),惠安(洛阳镇、黄塘镇、螺阳镇、张坂镇、东园镇),石狮 (宝盖镇、蚶江镇),晋江(新塘街道、罗山街道、永和镇、东石镇),南安(石井镇、水头镇、官桥镇、柳城街道、霞美镇、丰州镇)等6个县(区、市)的19个镇(街)。

E. 概括元朝时期泉州成为最大海港有那些原因求大神帮助

这得意于南宋王朝对泉州的开发和重视度,因为早期北宋连续被北方辽、金入侵和西夏崛专起控制了其丝属绸之路这条重要贸易通道,限制了他的经济发展,宋朝是比较重视商贸的王朝,可以说在所有封建王朝中对商人最优待最宽松的王朝了,在土地减少对辽、西夏和后来的金国都要年年给予大量岁币免除战乱,宋朝需要商贸来提升经济能力和税收,于是重新开票一跳同西方国家贸易的通道就很重要,这就造就了泉州等几个重要商贸港口的诞生,而泉州早在唐朝就是东南第一大大港了,其地理位置非常良好,是一个天然避风良港,通过多个朝代减少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到南宋时候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而元朝建立后经历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重视海贸,而泉州自然还是成为其最重要的港口,成为当时东方最大的海港。

F. 泉州市第九中学的学校概况

泉州九中创办于1992年秋,东毗刺桐公园,南临津淮街,是泉州中心市区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最优越的一所省级达标中学。近年来,泉州九中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先后荣获“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实验学校”、“全国优秀校报特等奖”,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绿色学校”、“示范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体育特色学校”、“防震减灾示范校”,泉州市“文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艺术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文明礼仪示范校”、“巾帼文明岗”、“交通安全示范学校”、“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高中体育健康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等50多项省、市级以上荣誉。2007年10月学校通过省二级达标高中校验收。2008年4月学校接受旅新华侨捐资成立了“柳文拐先生助学奖学奖教基金”,加大奖教奖学力度。
学校现占地面积33806.98M2,校舍建筑面积38888M2,各种教学设施齐全,常规教学仪器设备和体育卫生医疗器材设备等均达到或超过省一级达标学校标准。学校现有60个班级,在校生3000多人。教职员工260人,中、高级教师占64%。
泉州九中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质取胜,“做精初中、做强高中”,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品牌,近年来中考成绩均居市区公办中学前茅;虽然生源起点较低,但高考本科上线率逐年大幅度递增。近两年来,师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市级以上奖项近200人次,其中国家级30多人次,有20多名学生获中、高考贤銮奖。泉州九中将力争在2012年成为省一级达标高中校。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基本信念,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面向全体,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真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切实关怀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后进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该校2002届林若染同学今年1月以超过国家研究生入学分数线45分的成绩通过研究生初试有感而发,在《致母校九中的一封感谢信》中深情地说:“感谢九中让我重建信心!”当年她以低于二级达标中学43分的成绩被录取在九中,在老师的关怀引导下,她重建自信、努力拼搏,三年后顺利考上了大学本科!并把好的学风带进大学生活,于是才有了今天的初步成就。
几年来,九中教师们团结拼搏,力求上进,已经形成了一支富于人文精神、业务精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虽然近几年由于一级达标中学和新办民校的扩招,九中学生入学时的学业成绩越来越低,但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中考连续几年列于市区公办学校的前茅,且一直保持着领先的位置。2004届该校中考有1名学生获甲等贤銮奖,6名学生获乙等贤銮奖,该届共有132人上一级达标中学录取线,其中有4名学生在五中高中部保持领先,多次进入年段前10名;2005年中考上一级达标中学录取线达172人;2006年中考有8名同学获得贤銮奖,其中林燕花同学以440分的高分名列泉州市区公办学校第一名。高考成绩更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把一大批原本无缘高校的学子送入高校,甚至名牌大学,仅2005年该校上本科录取线就有52人,其中仅有3人中考成绩上一级达标中学的最低录取线。李亚婵同学当年以低于该校录取线10分进入该校就读,2005年高考文科成绩531分;2006年我校上本科录取线达到74人。对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让中低成绩的学生取得自信,学会努力,以至取得成功,升入高校深造,在这一方面,九中应该是所有普通高中做得最好的学校之一。
专家认为,如果说名牌中学是尖子生的高产地,那么一般中学生产的就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整体而言,一个社会进入精英层的尖子生毕竟很少,稳定主流群体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况且普通中学的学生,不盲目定位、找准起点,选择充满关爱的人文教育环境,通过努力,依然有很多机会通向成功,圆大学梦甚至名牌大学之梦!而泉州九中正是这样一所理想的中学,爱在九中,让梦想在这里放飞,让生命如夏花般美丽绽放!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个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汇集了一批朝气蓬勃,并且学历高、职称高和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59个班级,专任教师221人,中、高级教师占65%(其中在读研究生7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人,北师大2人,华师大21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有49人。2006年我校教师在各项专业比赛中取得新的突出成绩,荣获各级奖项共82人次,其中国家级奖2人次、省级奖4人次、市级奖46人次。04-05学年我校教师在CN级刊物发表文章为70多篇。学校90%的教师承担了各级教育教学实验改革工作,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并有7个区级课题结题。其中“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作文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课题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全境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
特色办学。学校坚持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坚持在初中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在高中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体育、音乐、美术、劳技教研组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校本教研教改,结合学生实际,开设了田径、排球、篮球、乒乓球、美术、书法、素描写生、音乐艺术、歌咏朗诵、演讲与口才、等专题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06年11月成立泉州九中培养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生领导组,立足本校生源与师资水平,力求培育一大批有特长的人才,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已在高一高二基础年段完成特长生的选拔工作,今后将从专业和指导两方面抓好抓实,跟踪监督,力求全面丰收。
两年来,师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奖项21人次,省级43人次,市级100多人次,有10名学生获得贤銮奖。2004-2005年该校运动队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有7个集体项目、58人次获得市级及市级以上体育竞赛的好名次(有6人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可获得高考奖励分20分),在“第二届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好成绩。2006年报考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专业学生上本科线达40人。
硬件设施。学校现占地50.71亩,绿化率达到35.5%,校舍建筑面积23342平方米,正在兴建的10000平方米综合楼将于2007年完工;各种教学设施齐全,配有理、化、生实验室、体育室、电子备课室、电脑室、师生阅览室、语音室、劳技和美术音乐专用教室以及多媒体专用教室等共33间;学校还开通了千兆校园网,配备电脑328台;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书籍,报刊共350余种,教学仪器设备和体育卫生医疗器材设备等均达省一级学校标准。
办学效益。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先后获得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泉州市第八届和第九届“文明学校” 、“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2009年4月23日泉州第九中学升为“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

G.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机场概况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原为军用机场,始建于1955年月。1980年05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立民航泉州站,使用安-24型飞机,开辟泉州晋江=福州、广州航线。1983年12 月,因厦门高崎机场建成通航而关闭。改革开放后,为适应晋江市经济发展需要,1993年07月,经国家计委和总参谋部批准,在1993年12月,由晋江政府及泉州所属其它县(市区)人民政府共同筹资2.9亿元对机场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1996年09月07日通过竣工验收,9月10日成功试航北京,12月12日正式通航。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各类飞行保障和服务设施配套齐全。飞行区等级为4D级,能满足波音757、空客A320等同类型飞机起降要求。航站区按高峰小时客流量500人次设计建设,候机楼面积55159平方米,设有国内和国际候机厅,停机坪面积104300平方米,可停靠15架大中型飞机。候机楼停车广场面积16800平方米,可停放各类车辆400辆。
通航以来,厦航、深航、川航、春秋航空等十几家航空公司曾先后投入运力在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运营,曾开辟了泉州晋江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舟山、成都及香港、马尼拉、日本冲绳等20条航线。
2003年,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委托民航干部管理学院和北京中设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开始对机场开展ISO9001认证工作。通过对安全、财务、行政、人事、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较为系统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2004年,泉州晋江国际机场获得ISO9001认证证书,质量管理水平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泉州晋江机场开放国际航空一类临时口岸,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同时开通香港和马尼拉两条国际固定航线。
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每周进出港航班约480班次,年客运吞吐量约3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5.1万吨,属于“4D”类机场,列全国178个通航机场的第44位。
2009年,泉州市投入9.07亿元对机场进行大规模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包括机场新停机坪、新航站建设、机场口岸查验设备配备及通信导航系统更新等。新建的航空口岸基础设施包括国际旅检厅、国际货运中心和配套工程等。国际旅检厅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配置专用廊桥2条,设计年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国际货运中心面积0.2万平方米,设计年货邮吞吐量1.1万吨,总投资1000万元。停机坪也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15个,其中2个为专用国际停机位。新航站、停机坪落成后,旅客吞吐量可达到4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4万吨。
2012年11月17日,由国家口岸办公室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民航局、总参谋部等部门组成的国家验收组,日前实地检查泉州晋江国际机场的通关现场,并召开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对外开放国家验收会议,听取泉州市的汇报。验收组认为,泉州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所需的硬件、软件可以满足查验要求,具备正式对外开放条件,同意正式对外开放。
至此,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已正式成为一类航空口岸,国际机场。
2014年11月11日,泉州晋江机场收到国家民航局文件批复,正式更名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

H. 晋江的地理及发展概况

【地形地貌】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北纬24°30′-24°54′,东经118°24′-118°43′。东北连泉州湾,东与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总面积721.7平方千米。

2003年末,总户数275764户,总人口10243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3153人;外来人口40多万人。汉族占97%,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满族等35个,以回族居多。通闽南方言。

福建南部主要河流。上游有东、西两溪,西溪为干流。发源于戴云山脉,干流长182公里。两溪汇于南安双溪口,至晋江县入海,流域面积562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84立方米/秒,流量的年际和年内变化都较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高达0.384千克/立方米,是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晋江和泉州港的泥沙淤积并不太严重;自明清以来,流域内人口激剧增加,森林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晋江泥沙增加,河床淤高,泉州港不断淤浅。与此同时,晋江平原也有了相应的扩展。1984年漳、泉、厦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为了发挥晋江和九龙江的功能,在开发利用晋江、九龙江水资源的同时,计划对两江进行综合的整治。流域内煤、铁、高岭土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晋江中上游比降大,富水能,发展中小型水电站条件优越。下游泉州平原农业生产发达。人文荟萃,泉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之一。

【交通电讯】

晋江市人民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新塘街道、灵源街道、安海镇、磁灶镇、陈埭镇、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池店镇、内坑镇、龙湖镇、永和镇、英林镇、紫帽镇、西滨镇。共有92个社区、293个村委会。
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05.6千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海面倾斜,呈波状起伏梯级分布。主要山峰分布在西北和中部,系戴云山各东南沿海延伸余脉。西北边境的紫帽山,海拔517.8米,为与鲤城、南安共有的界山。地貌以丘陵、台地、平原三类型为主。晋江流经北部于溜石江入海。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一月均温11.9℃,七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小时,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发展概况】

晋江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金门、台湾隔海相望,集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于一体。全市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9万人。旅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21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以东南亚为最多。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从综合实力看,1991年首次评选“全国百强县”时, 晋江名列第55位;1994年,跃居第15位;2000年,又跃升第10位,进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2002年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6名;2005年更是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5名。
晋江是中国的品牌之都,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数量名列全国县级市前列、福建省县(市)首位。晋江先后被授予“中国鞋都”、“中国食品工业强县(市)”、“中国陶瓷重镇”、 “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等称誉。科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行列,被定为全国4个科技进步示范区之一。

【历史沿革】

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原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I. 泉州城的基本概况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3年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 北接省城福州、莆田,南毗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西接漳州、龙岩、大田县、尤溪县。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通行和漳州、厦门、台湾等同一种语言:闽南语(河洛语)或客家话。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西晋年间(公元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别称:鲤城、刺桐城、温陵
Quanzhou和Zayton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人口800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7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75万泉籍港澳同胞,254万归侨、侨眷,全市150多个乡镇中重点侨乡占四分之三。目前,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明朝、清朝时祖籍是泉州。90年代以来,泉州工业迅猛发展,产值跃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晋江鞋业、晋江陶瓷、晋江服装、石狮服装、安溪茶叶、德化陶瓷、南安石材、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相映生辉,泉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数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国城市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现任领导
市委书记:黄少萍;市长:郑新聪

阅读全文

与泉州市经济发展概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