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广东省汕尾市怎么样经济水平,社会环境!
汕尾市是由其辖下海丰县的几个小镇为基础建起来的,前身叫汕尾镇,是个渔业镇
❷ 为什么海丰人民最早起义长征、现在却发展最慢
首先,长征是革命事件,发展是经济事件
革命适用战争规律
发展适用经济规律
这个是两码事。发展慢,跟长征早不早没半毛钱关系。只跟经济、政策、市场有关
❸ 广东有哪些县城被“中央”选中,未来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相信很多人在趁着有空的时候,都有想过到广东省内转一转,毕竟这是一座藏有两个国内一线城市的地方,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这么发达,就成为许多人都想要探索的问题。广东省这个可以让人觉得身心舒畅的旅游胜地,有3个县被“中央”选中,未来或将有机会进行转型升级,大家都来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家,如果有,就可以开始偷着乐了。
❹ 海丰县的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升至433915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57571人。新中国成立以后33年间,人口发展之快是任何历史时期都无可比拟的。这种增长是自然增长为主体,平均每年递增2.11%。到1987年,全县人口为884460人。38年间,年均递增为2.243%。人口翻番时间为31年。
海丰是广东侨乡之一。早在宋朝、明朝,海丰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数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国时期仍络绎不绝。时至今日,居住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丰属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有53.7万人,相当于国内本县总人口的60%。华侨、华人、归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在海丰人民的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他们为发展海丰文化教育事业,振兴海丰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华人华侨组织有:惠州十属公会、香港海陆丰同乡会、澳门海陆丰同乡会、新加坡惠州会馆、槟城惠州会馆、苏里南中华会馆、香港海丰商会、印尼棉兰惠州会馆、新加坡海陆丰会馆、森美兰海陆会馆。
海丰历史上就是属于广东惠州府的大家庭,是惠州十属,海丰人属于广义上的“惠州人”,海外的海丰华人一般加入当地的惠州会馆,认为自己就是惠州府海丰县人。当今海丰传统活动中仍然保留惠州府的文化身份认同,比如,在祭祀时会说自己是惠州府海丰县哪个乡里人。
❺ 广东汕尾市区怎么那么小,跟海丰的一个县城差不多
在网上查看广东省各地级市的GDP排名,深圳、广州、佛山名列前三甲,垫底的三位是河源、汕尾、云浮。前三甲可谓顺理成章,可后三位中的汕尾让人有点“唏嘘”。
❻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后门镇海鲜好多喔,经济还能发展下去吗
鲘门镇的经济发展前景很好啊
深汕高速在这里设站,厦深铁路也在这里设越行站,交通方便
希望深圳部分企业能顺利转移过来,治理好污染,今后几年看好鲘门
❼ 【图】为什么汕尾市是全国发展最落后的城市
全国发展最缓慢的城市----汕尾全国最大的妈祖石像在汕尾汕尾市红彩带高高挂汕尾市,一个不应该落后的城市,却真的落后了。汕尾市的经济长期在全国倒数之列,建市22年落后21年,最近十几年来并没有太大改善。汕尾有海岸线,有港口,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临海的平原可供发展工业区。奇怪的是汕尾经济却发展得异常缓慢,基层矛盾激化,社会分裂。汕尾市究竟为什么落人之后呢?全国的各大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大力发展,开辟新镇,扩建道路,连接高速,建设商场豪宅。今日的各大城市更是大搞地铁,只要拥有地铁,就是先进、繁华的大都市。而汕尾却还处在三轮车满街跑的时代。汕尾市,唯我独尊,你们急我不急,还是停滞在改革开放前的那副模样。汕尾市位于广东省粤东沿海地区,辖市城区有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等县区级单位。总人口359.23万。我的车子沿着海岸线行走,面向大海的汕尾市,风景优美。 也有普及的教育。 还有美丽的红海湾海滨浴场,呈淡淡金黄色的沙滩,微微闪着金光,碧蓝的大海与碧蓝的天空,水天相连。走在沙滩上,细软轻柔的沙子不含杂石,踩上去只觉得软软的,暖暖的。纯净透明的海水,一卷一卷地漫上沙滩,连小孩子也忍不住下海嬉戏。。。。。美丽的沙滩,美丽的海水,全国没有几个城市,这么幸运能拥有这一切。这是海湾沙滩,风平浪静,最适合弄潮儿游泳戏水。像这样美丽的海滩,国内的青岛、大连、三亚,都望尘莫及。全世界的海滩,也许只有澳洲的黄金海岸,可以一较高低。澳洲的黄金海岸,是世界闻名的海滩旅游胜地,而汕尾市的红海湾却默默无闻。 很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汕尾市没有把这里好好地发展成旅游胜地。这里没有良好的设施,没有小亭子,没有大阳伞,更别说有躺椅让戏水的游客坐下休息。怕太阳的女孩,只好撑着自己带来的雨伞。整个海滨浴场空荡荡的,只有远处那间简陋的淡水浴室。海浴场旁边,有几间海味店。 鲜美的海产,乏人问津。如果海滨浴场能加以发展,再开多几间海鲜餐馆,一定能吸引游客,带动经济。 回到市区,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铜雕。最繁华热闹的也只有这条汕尾大道。 汕尾市建设22年来,至今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如今的汕尾市区,二马路、三马路都存在规划落后、开发难度大等问题。汕尾大道,也就是那么2公里长。四周围也就是那么几栋还可以的建筑。 这一带就是购物商场了,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其他城市那种高数层楼的购物商城。看到那些破旧的三轮车满街跑,这个城市是否繁荣?是否进步?是否跟上时代?可想而知了。我不知道,当别的城市市民都在乘坐冷气的地铁,而汕尾人却还在挤进闷热的三轮车,他们会有何感想?到了夜晚,一切死气沉沉,没有步行街,没有其他大城市的喧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好现象? 我到汕尾的其他两个县城,陆丰市、海丰县。那里的情况让我大吃一惊,一切都是那么落后,那么脏兮兮的。 站在凤山顶上,既能俯瞰汕尾市区的全貌,更能环视凤山景区周围山水景色。一眼望去,给我的感觉是满目疮痍。除了远处那几座高楼,其他的屋宇,都像是百年老店那么陈旧。 夜晚的海滨大道,更是让我心酸。其他城市的海滨大道,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非常热闹。这里却是只有几盏微弱的街灯,在那里喘气。沿着大海的大道,更是黑漆漆的一片,没有人在散步,也没有人在吹海风。也许汕尾人应该走出去,看看珠海、厦门、大连、青岛等等的沿海城市,是如何发展海滨大道。汕尾人应该遵从邓小平同志翻两番的理论,学习其他城市的发展,让汕尾也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
❽ 海丰县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海丰县经济发展速度,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1949~1957年),是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简称“一五”时期,下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旧中国遗留下来残缺经济局面,为争取迅速恢复经济和财政收支的根本好转,1949年底先在农村集中力量完成征购粮任务,在城镇反击投机商人抢购、囤积商品、抬价和扰乱金融活动,稳定市场和物价。1950年,在农村开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1951年的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开展,激发了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在1951~1952年开展和完成土地改革,改变农村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度,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经济地位。在城镇开展民主改革,铲除封建中间剥削,加强工人领导力量。从1949年底至1953年,在汕尾、海城建立国营金融保险业、商业、外贸出口、供销合作等机构。随着国营机构逐步下伸各区镇,促进对外贸易和城乡内外交流,繁荣了城乡经济,到1953年,全县经济提前恢复并有所发展。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农村,由互助组、初级合作社至高级合作社逐步建立发展,推动了垦荒、扩种、兴修水利和积肥热潮,使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在市场领域,国营集体经济成分已处于主导和主体地位的同时,并循序渐进地开展对私营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至1956年全面完成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工业、手工业根据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建立了一批小型工厂和手工工场。1956年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虽对富裕农民的互利处理失当,矿山与农业间在生产上也有矛盾未解决好,至1957年春出现闹事纠纷,又逢当年夏季暴雨成灾,使粮食和甘蔗严重减产。但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发展,各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发展。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8.2%,其中农业5%,工业25.3%,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73万元,比1952年增56%,年递增9.4%。
第二时期(1958~1965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在“一五”时期取得经济发展基础上,海丰设想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把经济推上一个台阶。但在“三面红旗”推动下,急躁冒进“左”的思想在全国范围内急剧膨胀,海丰县内也一哄而起,把刚建成不久的高、初级生产合作社全面过渡,升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统一指挥生产,作业军事化,生活供给制,取消农村自留地、家庭副业,关闭农村集市。1958年9月~11月,为响应中央“大办钢铁,赶超英国”的号召,各社、队集中劳力,用“小高炉”土法炼钢,将“烧结铁”冒报产量,并收集旧废铁料,后期甚至砸铁锅、拆门窗以充钢产量。为发展工业,同年5月提出争取3~5年内,实现农业机械化,10月又要求各行各业都办工业,争取数年内建成“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是年底,在汕头会议上,提出“少种、高产、多收”方针,要求少种粮食,尤其是番薯。1958年的粮食生产总量,是50年代第二个丰收年,为放“卫星”,报高产而进行反瞒产,粮食上调任务也不断增加。此时期,普遍出现以平调为主的“共产风”,虚报多报的浮夸风,急躁冒进的命令风和不切实际的瞎指挥风,尤以下半年为甚,遍及各行业。1959年春末,开始感到粮食不足,继而渐呈紧张,夏季调低城乡居民口粮供应指标。当年粮食生产比上年下降18.18%。这一年,群众在公社组织下,干劲大,秋冬二季,集中劳力建设公平、青年两大水库,各社也建成一批中、小水库,解决全县近四成的农业灌溉用水,为以后的农业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工业也有发展。进入1960年,县号召工交部门,要“开门红、满堂红、红到底”,当年工业产值增长,也建起了一些厂矿企业,各社队都建了简易公路,通了电话。而农业继上年减产后,又连续三年滑坡。1961年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粮食不及新中国成立后最低年份的1950年和1949年,农村出现荒情。各地推广以瓜菜作为粮食代用品,农民称为“瓜菜代”。
1960年8月,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1~1963年是落实中央政策,解决“大跃进”带来的混乱和遗留问题,安排城乡生产、生活为全县工作中心。1960年底至1961年中,分批整风整社,纠正“左”的思想,退赔由“共产风”造成的平调账;下半年起以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60条)为主要任务,缩小社队规模,变以队为核算单位,恢复社员自留地,准开五边地,开放农村集市。1962年春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并彻底清算平调,由国家拨款赔偿和再次减少粮食征购任务。同年4月,围绕恢复农村经济,组织调查队,深入各类型地区,调查探讨恢复农业经济的措施和方法。为加速农业恢复,全县压缩社会集团购买力,严禁计划外基本建设,压缩工业生产战线,调整一批工业项目,精简职工和压减城镇非农人口。1963~1965年,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指导的方针,把发展以粮为主的农业生产放在优先地位。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到1963年中,紧张的经济生活已趋和缓。1965年,粮食总产量从1963年9.3万吨增至14.5万吨。经济调整后的工业生产协调运转,1964、1965两年的产值均比上年增17%和21%,市场流通恢复。期末,工农业总值已超过历史水平。黄江水系的东、西闸及一批中、小水库,也在这一时期建成起来。
回顾这个时期的经济演变,可分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1958~1960年,这一阶段“左”倾冒进,急于加快发展步伐,错误地以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和组织群众苦战,不顾客观实际来推动经济增长,致遭受严重挫折,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二,1960年中至1962年的全力贯彻中央政策,纠正混乱局面和处理遗留问题。因经济元气挫伤,农业生产难有起色。
第三,1963~1965年的调整恢复发展阶段,由于政策对头,作风踏实,经济由恢复到发展,比预期的快。
第三时期(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
1966年5月,中共中央颁发“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全面展开。1966年到1968年是全县大动乱时期,先是批判封、资、修,继而乱揪乱斗,而各派群众组织的辩论、争斗纠缠不休,甚至于1967年8、9月间发生“8·26”、“9·12”的打人、杀人事件。1968年秋,大批干部走“五七”道路,下放劳动,接着清理阶级队伍,知青下乡等。这一期间的生产秩序、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全被打乱,经济大受干扰。1966~
1969年四年中,经济踏步不前,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还下降8%(1970年不变价)。1970年,中共中央号召“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1971年起,全县各地注意农村的水利渠道配套,农田平整和推广良种,田间栽培技术,粮产逐年增长。工业的发电量增加,一些厂、矿如糖厂、酒厂、锡矿等进行技术更新,二轻和社队工业崛起,促使“四五”时期工农业产值每年以7.6%速度递增。
1971年起,“左”的思想在农村又滋生起来,宣传生产队搞政治评分。1974~1976年的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大干社会主义”的口号下,批判“重副轻农、重钱轻粮、重私人轻集体”的“三重三轻”和“分、包、标”责任形式,缩减自留地,禁开五边地;推行“以粮为纲”中忽视了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以及盲目废塭围海造田,水产养殖业遭破坏;在批判“暴发户”中,甚至不准劳力修建房屋和上圩赶集;在大搞水利建设中,没有量力而行,农村集体经济大受削弱,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使农业的发展受到牵制。在工业上,贯彻走“五七”道路,二轻系统和海城等镇的街道工业被拆迁到农场,推行“工人与农民同工同酬”、“亦工亦农”,影响职工的积极性,挫伤了二轻、乡镇街道工业的元气;县大办“五小”工业,因没有很好地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受燃料、原料不足的制约,氮肥厂、电机厂等相继停产,盐业则不恰当地转变所有制,由盐业生产合作社升格转为国营,给以后生产带来影响和增加地方财政的负担。
第四时期(1977~1983年),改革开放时期。
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县干部群众欢欣鼓舞,以极大热情投入革命和生产建设。197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8.5%。1978年8月,省派出工作组,进驻海丰,清查“四人帮”的追随者,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到次年2月结束。
1978年12月8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7月,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8月,县部分农村开始推行“五定一奖”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部分生产队自发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时,个体户、专业户也开始在城乡涌现,市场渐呈活跃。县开始引进外资办“三来一补”企业,县籍侨胞和港澳同胞,在改革开放形势的影响下,也纷纷回国旅游,回乡探亲。1978、1979年两年,县接待华侨18221人,过往侨胞达11万人。1979、1980年两年,汇回侨汇达3200万美元,在汕头地区,仅次潮阳居第2位。
在此关键时刻,海丰主要领导却没有把握机遇,紧跟形势,推动经济建设,而对干部、群众利用毗邻港澳越境走私的苗头,未有及时制止,姑息纵容,致全县走私活动蔓延扩大,并诱发城乡大举转手贩私,外地私贩也蜂拥而至,严重影响全县社会秩序,使生产活动,流通领域大受干扰。1979年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造林种果,渔业生产,工业生产,外贸出口等经济指标都大幅度滑坡。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设立,省内沿海各县经济纷纷起飞,而海丰的走私活动却愈演愈烈。县委书记王仲却乘机贪污缉罚物品,副书记叶妈坎更组织多场走私活动,海丰从1978~1983年6年中,经济呈现呆滞不振。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976年的98.5%,1977年的90.7%。中间的1979年、1980年,更比1977年减27.5%和23.6%。这种畸形经济势态,使海丰错失改革开放起步的良机。
第五时期(1984~1987年),海丰经济起步时期。
1983年秋,中纪委、省、地联合派工作组驻海丰,进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随着在1984年春调整了县各级领导班子,许多有经验的老干部重新走上岗位,贯彻安定团结,进一步纠正解放以来历次政治运动遗留的错案,落实各项政策。1984年,对外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对内发展横向联合,并贯彻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经济;号召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五个轮子”(国营、集体、外资、联合体和个体)一齐转;在农村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当年个体工商业户发展迅速,达9600多户,比前一年增56.7%。年底,为贯彻中央号召国民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一番的要求,加快海丰经济发展,制订了海丰社会经济1985~2000年发展规划(草案),聘请中央、省内外专家、领导60多人,进行审议论证。这一年,经济开始起步,国民收入及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各增23.5%和23.9%。1985年起,对主要经济指标,除少量国家指令性外,大部分改为指导性,以增加市场调节,并放宽大部分商品物价管理,逐步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以调动农村经济活力和促进经济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同时,按照贸、工、农顺序和内外市场导向再调整经济结构。在农村提出在稳定粮产基础上搞开发性、商品性生产,使甘蔗、水果、优质大米、对虾养殖等大面积激增。农村由原来自给性、产品性生产向商品性生产变化。
这一时期,注意加强与改善长期制约经济启动的基础设施。1984年增加制糖日榨能力;1985年,一批11万伏、3.5万伏的输变电站建成,使海丰并人省网而改善电力供应;1987年4月汕尾沙舌人工复造工程开工,于1988年10月完工。汕尾客运码头投产并对外通航;1987年公平水库及一批中、小水库进行加固改造;同时,全县的通讯、食水、公路桥梁及小漠、马宫、鲘门等渔港都有改善提高。
第三产业迅速兴起,由1983年占国民经济构成的32.49%,上升到1986年的34.43%,并带动城镇建设的发展。1987年社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多(增142.74%)。1984~1987年工农业总产值每年以23.1%幅度递增,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快时期。但这时期出现物价升涨,物价总指数以1983年为100,1987年达131.81,平均年涨7.1%;随着改革深化,部分国营企业亏损;农村耕地减少,1984~1986年,每年以400公顷速度递减,1987年减少733.3公顷,占当年耕地总面积2%。
❾ 汕尾市经济最发达的县级行政区
是海丰县。去年,全县GDP达129.81亿元,比增18%;占全市总量的36.6%;工业产值完成209.1亿元,比增29%;农业产值完成31.9亿元,比增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5亿元,比增23%;外贸出口总值3.26亿美元,比增20%。该县税收总收入6.19亿元,比增6948万元。其中国税2.43亿元,增加412万元;地税3.76亿元,增加6536万元,费税比达到65∶35,连续4年获得省县域财政发展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169亿元,比增30.03%。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57.8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68.2亿元,比增30.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294万美元,增幅达到25.16%。
❿ 广东海丰县很穷吗
不是的,广东汕尾海丰县的经济水平还是可以的,包括建筑方面,人民生活方面版以及交权通方面都还是比较发达的,但差在医疗方面了,海丰县那边的医院的院长都是靠贪污起家的,无比贪婪。无比肮脏,上级也不管,对这样的现实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唯有让自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