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发布时间:2020-12-30 17:20:20

❶ 美国的优势产业都有什么

美国优势产业有如下4种:

1、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产业。华尔街的名字可以说是名震四海,其当仁不让为世界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2、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硅谷这些年来创造了多少奇迹和神话:戴尔、英特尔、HP、思科、甲古文......不胜枚举。

3、以好莱屋为代表的文化产业。我们可能很少人知道,为美国创外汇最多的不是飞机、汽车,而是美国的大片及染生产品。世界各大城市最希望的是2个项目,一个是申办奥运,另一个就是建迪斯尼主题公园。

4、高科技军事工业。美国年军事费用超过4000亿美圆,比所有其他大国的相加还要多。其军事产品更是世界一流,主要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领先俄罗斯、欧洲、日本等军事强国半代到一代,甚至更多。

(1)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扩展阅读:

2011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约为4.1%,占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2%。工业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0.3%。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

美国产业转型加快,制造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被淘汰或转移到国外。与此同时,信息、生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也取得新进展。美国主要工业产品有汽车、航空设备、计算机、电子和通讯设备、钢铁、石油产品、化肥、水泥、塑料及新闻纸、机械等。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食品、药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服装、电子器材、机械、钢材、纺织品、石油、天然橡胶以及锡、铬等金属。

2017年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美国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和英国。美国前五大货物进口市场为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国。

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约为39143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6.8%;其中出口额1553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6%;进口额约23609亿美元,增长6.9%;逆差8075亿美元,增长约7.5%。

❷ 美国的经济地理优势怎么样

美处北美陆北部,加拿南部墨西哥,两面洋美拥众独厚优良港湾海运发达美本版土矿产丰富煤权铁水力资源储量工业基础 部密西西比河平原农业发达相应极促进美经济发展很是有利。
(1)底特律是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心;美国旧金山附近的“硅谷”,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2)美国东北部是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其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煤、铁资源丰富;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水源充足等;
(3)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工业区中最大的城市是纽约;
(4)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三藩市,是美国太平洋沿岸的金融、贸易、教育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著名的天然良港.这里的唐人街是大规模的华人社区.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❸ 分析美国发展经济的优势社会条件

美国发展经济的优势社会条件:
1、从科技与教育看: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人才济内济。集中了全球顶容尖高校,高等教育领先。科技积累多、产业链处于高端,基础雄厚,综合国力强;
2、经济方面:美国虚拟经济发达,是全球资本金融中心,美元还是世界货币;
3、地理环境方面: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地域广阔平坦,交通便利(水,陆,空),人口(劳动力)素质高,科技力量雄厚(科技发达),贸易物流业发达(有广阔的市场条件)。气候条件适宜。

❹ 简述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以及美国成为经济大国的优势

美国经济的发展的特点: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前列;经历了繁荣—危机—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科技含量高。
优势:1、作为战胜国掠夺他国人才技术资源2、本土未受战争影响,战后大量出口3、控制以石油为主的世界资源4、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5、重视教育,以发展高科技为新经济增长点。6、大力发展军工,提高军事实力。

❺ 中国跟美国,有那些优势和劣势各方面。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优势是和谐世界的理念,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宗旨,这一点赢得许多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认同,我们不干涉他国内政,真心对待,不求回报,赢得的是民心;美国则是推行全球霸权主义,不容许世界存在反对美国的国家,因此美国的军事实力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强权政治失去的是民心,但是得到的是实惠。工业方面,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潜力,在轻工业方面已经主导了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现在遍布全世界的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不亚于美国,但是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成本高,能源耗费大也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八十年代流传了一句话——一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相比之下,美国目前的制造业全为高附加值产业,毛巾牙刷这些工业品美国工厂几乎不会去生产。简而言之,美国赚的是科技的钱,中国赚的是汗水的钱。农业方面,中国仍延续着自耕自足的层面上,牛耕经济伴随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虽然在三江平原一带存在商品农业,但是毕竟是少数,而且机械化程度不高。而从宏观角度来考虑,中国的自耕农模式却养活了十三亿人口,按照比例计算,中国没母耕地平均养活的人口是美国的三倍,是世界的五倍;相比之下美国的农业属于商品农业,西部和中部主要种植玉米和棉花这些经济作物,多为机械化耕作,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便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经济方面,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越德国,而且经济增长的速度连年保持在8%以上,经济增长潜力较大,但是金融业相对落后,金融市场没有完善,金融在世界的影响力不大,虽然目前世界排行前三的银行都是中国的,但是三家国有银行的影响力,或许还抵不上美国破产的花旗;美国的经济现在虽然不景气,金融市场也遭遇了金融风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美国的金融风暴之所以能蔓延成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原因还是美国金融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美国救市,最先救的救市金融,可以看得出,金融业对于美国来说是如此重要。军事上,中国军队经历改革开放早期的停滞发展,造成了和世界脱离的境地,近十年,通过利用资金大量投入和海外采购,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中国军队仍然是一支二流的军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比之下,美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就开始发展,尤其冷战后期,在信息方面拥有制高点,加快了军事科技的进展。中美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已经拉大到三十年。

❻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美国经济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从50至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黄金时代”的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233亿美元到1971年的10634亿美元。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一、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二、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三、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四、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五、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地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西部和南部由于一没有传统工业的负担,二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兴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地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如次:一、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二、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高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和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巨额的利润。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至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

❼ 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

1、美国的经济主要靠金融业、制造业和农业方面。
2、美国经济来源范围广泛,并且在多方面具备比较优势:
(1)金融业,美国金融业在世界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
(2)制造业,不管是高新技术产品还是初级产品,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
(3)农业方面,不管种植业还是畜牧业,美国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实力;
而近年来,有些公司已经发展成大企业。就以上的三个方面看,美国的经济支撑较强,因为行业分散,但是每个行业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3、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 直到今日,小型企业仍然在美国经济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❽ 美国经济发展优势

美国经济的发展优势是左右领海航运贸易比较发达,而且高新技术产业较多。

❾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❿ 美国20世纪经济发展特点与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特点比较

1.美国的经济繁荣和金元外交 美国是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典型国家。经济繁荣突出表现在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特别是汽车业、电气业、建筑业和钢铁业。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当时英、德、法三国比重总和的79%。 美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有: 第一,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美国经济繁荣提供了较好的国际政治环境;战后,欧洲各国恢复发展经济缺少资金,为美国的资本输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第二,大战中积聚资本,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战前美国就是经济强国,大战中,美国参战晚,本土又未受到破坏,美国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向各交战国供应武器大发横财。美国由欠欧洲国家约55亿美元的债务国变成欧洲国家倒欠美国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 第三,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通过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提高生产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技术革命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开拓市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法,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表面活跃;扩大对外商品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但是,在美国经济繁荣之中,潜伏着不可克服的危机:农业长期不景气,旧工业部门开工不足,大批农民破产、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扩大,欧洲各国经济恢复的完成,使美国的海外市场逐渐缩小等,使美国日益膨胀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国内外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严重,繁荣只能是暂时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政府就开始推行金元外交,战后美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运用金元外交,支配世界事务。战后,美国金元外交的重心首先是拉丁美洲,到1928年,20个拉美国家中已有14国被美国资本所控制;其次为东亚,美国的金元势力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的扩张,引起同日本扩张的尖锐矛盾;再次为欧洲,通过为欧洲各国经济复苏提供贷款和解决德国赔款问题,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金元外交的推行,表明美国在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同时,力图在国际政治中取得支配地位。 中国 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知识密集的大城市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密集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武汉等,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总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层次较高。例如,北京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等总部聚集,有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如ABB、爱立信、摩托罗拉、三星等,外商投资性公司153家,占全国投资性公司总数的50%以上;2007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我国大陆22家企业入选,其中有18家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总部聚集数量最多的城市。又如,深圳市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2008年政府1号文件发布,表明深圳对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深圳现有企业总部350余家,其中本地企业224家,占总数的64%,如招商银行、万科、金地、华为等;同时深圳也吸引了沃尔玛、家乐福、飞利浦等一大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同时,这些知识密集的大城市也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些特色总部聚集区,如北京CBD、金融街、中关村、上海陆家嘴、重庆解放碑CBD、武汉公司总部区等,都成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区域。例如,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特色,聚集了世界500强企业102家、跨国公司600余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多家;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476家金融机构,有近300家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 第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以管理控制其在我国甚至亚太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和其他相关机构。截至2006年底,经国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4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除商务部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行认定,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共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4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地区总部16家),投资性公司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根据商务部发布《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82%的跨国公司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在研发投资方面,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亚太总部迁到我国,如德国博世集团亚太总部从日本迁到上海,摩托罗拉亚太总部从新加坡迁到北京等。未来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继续提升,加之我国丰富且相对廉价的人才、科研等资源条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并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大量向我国转移的跨国总部资源,无疑将成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 第三,中小城市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双向流动”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大城市在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空间资源日益紧张,生产制造成本快速上升,一大批制造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将制造基地从大城市向郊区县甚至外地迁移,但仍把企业总部和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留在大城市,以利用大城市知识要素密集的优势。例如,联合利华将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到合肥;上海大众将赛欧生产基地移至山东烟台、桑塔纳生产基地迁至江苏仪征;北京爱慕内衣将生产基地全部迁到吴江;等等。生产制造环节从大城市外迁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联合利华把生产基地转移至合肥后,因运输成本、员工工资成本下降和生产整合效率提升,综合成本较原生产基地下降了30%。 同时,中小城市由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大城市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聚集高端人才等知识要素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的发展壮大面临着知识要素缺乏的瓶颈。有不少企业将总部或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迁移,以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例如,经纬纺机总部从太原迁到北京、吉利汽车总部从宁波迁到杭州、二汽集团总部从十堰迁到武汉,杉杉集团总部从宁波迁到上海,蓝星集团总部从兰州迁到北京;等等。总部等高端环节向大城市搬迁使企业发展动力更加强劲,蓝星集团总部迁京后,集团资产从1996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00亿元,10年间企业资产就扩张了60倍。 中小城市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种“双向流动”趋势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形成了总部经济“总部—制造基地”链条,既有助于解决大城市产业优化升级、城市功能提升和经济转型问题,又有助于中小城市突破信息、人才、技术等知识要素匮乏的瓶颈,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区域性“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模式初步形成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经济中最具有发展活力的经济圈,也是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三大区域内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总部-制造基地”分工合作模式。 “长三角”经济圈总部经济发展较成熟,“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合作模式基本形成,即以上海为核心,重点发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以江苏、浙江的扬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制造基地,形成了较完整的区域产业链和功能链。例如,围绕IT产业,上海形成了高水平的芯片设计、测试等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苏锡常地区发展成为IT产品生产制造基地,无锡则形成“日资高地”,侧重于通信和PC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又如汽车产业,据统计,上海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第三大基地,诸多汽车零部件、汽车紧固件供应商中,有90%来自近邻江苏、浙江;在上海大众轿车共同体名录中,176家成员单位中大多数是苏、浙企业。 “京津冀”经济圈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总部-制造基地”模式,极具发展前景。“首钢”是京津冀“总部-制造基地”分工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首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到唐山曹妃甸工业区,总部仍留在北京。首钢搬迁后将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产能达800万吨规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加上对唐山相关产业的带动,首钢搬迁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相当可观。 “总部-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企业布局模式,能够使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由传统的产业合作、产品合作,向产业链的管理决策、研发、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与生产制造环节等不同区段的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我国区域性“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够使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产业定位进一步明晰,而且能够使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更加深入,从而不断提高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阅读全文

与美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