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印的习俗差异
中国印度在很多地方都是很相像的
二者都很重视家庭,文化悠久
中国印度主食都是米饭
中国是大米
印度是小米
印度至今仍习惯在家中穿传统服装
而中国已基本不穿中式服装
⑵ 对比中印发展与中美发展,谈谈对中国体制的认识。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 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 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 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 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 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 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 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 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 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 2005 年,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 1629 亿美元,从美国进口 487.3 亿美元,顺差为 1147.7 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 年美对华 贸易逆差激增 24.5%,达 2016 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 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 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 中美又方的统 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 60%和自美国进 口的 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 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 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 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 在中国对美出口的 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 国在华企业取得。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同时, 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 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 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 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 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 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 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 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 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 出口高新技术。 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 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 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 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国和印度两个大国发展道路的相似性
中国、印度两个大国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在古代社会都曾倍受外族的人侵和多国纷争的困扰,战争、内乱灾荒和王朝更替屡屡出现。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和印度古代农业社会里,封建统治成为超稳定的系统,两个社会均处于经济史学家所说的“内卷”(involution)状态,也就是说,不但社会体制和人们生活形式不断自我维系、自我保持和自我复制,而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一种长期的停滞状态。根据麦迪森(Angus Maddison, 2001)《世界经济千年史》、拉尔(Deepak LaI, 1988-1989 )《印度均衡》等经济学家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论,中国、印度都落入了西方汉学家伊惫可(Mark Eivin, 1973)所说的那种“高水平发展陷阱”之中。由此而来的“李约瑟之谜”和“马克斯?韦伯疑问”等问题,经常引起学界的讨论和争鸣,对于中国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封建专制、儒家思想、重农抑商等方面,对印度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种姓制度和村社经济方面。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这两个大国能够如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这两个大国久处“高水平发展陷阱”之中呢?这些问题,仍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许多学者倍感矛盾困惑,但同时也体验神奇魅力。
⑶ 中印差距到底有多大,日本一席话令印度人崩溃中印对比
以下是有关这件事的新闻报道,仅供参考:
外媒称,印度西部商业城市孟买班德拉一带云集了施华洛世奇、劳力士等著名品牌专卖店。孟买市内有几个区域居住着许多穷人,这里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富裕阶层常常购买奢侈品。这情景似曾相识,对了,很像21世纪初的上海和北京。
《日本经济新闻》以《印度比肩中国的那一天》为题报道称,2002年英国高档车宾利在中国开设专卖店后,中国成为该品牌最高端汽车销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时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少数人的奢侈行为,但回过头去看,这正是富裕阶层开启消费热的征兆。
报道称,阻碍印度经济增长的因素也不少,比如基础设施不足、贫富差距大、国有企业效率低、行政权限不透明等等。不过,中国也被认为有同样的缺点。印度经济会像昔日中国那样起飞,进而出现两国并驾齐驱那一天吗?
中国军事的强势崛起,不再只是说说而已了,中国军事力量全线崛起,代表着中国军事已经走向世界领先的地位!
印度到底有多害怕中国?看完就彻底明白了。
印度对中国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羡慕?仇恨?还是?
目前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自从1969年那场战争之后。中国军队以极少的人员横扫了印度人,差点直插印度首都。虽然中国人已经忘了,但对印度人来说那可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印度人绝对不会忘记了中国军队强大的武力带给他们的教训。
印度士兵
印度人这种记仇的心态导致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爆发,中印长期陷入对峙状态。中国目前的国民任务是发展经济 所以在边境仅仅放了不到5万的兵力。而印度呢?而印军已多达36万人!双方的兵力对比高达1:6。
印度忌惮中国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中印边境的局势您看看地图就明白了,印军的布置全是在喜马拉雅山以北,仅仅是三十多万人的吃喝拉撒,其后勤保障都是件多少可怕的事情,并且许多基地在连公路都不畅通,保障完全靠空运,细算起来保障成本何等惊人!有这样的对手真是我中华家之幸!
中印军队对峙
印度认为部署这样强大的兵力应对中国依然不保险,还在不断的增兵。印度军方如此,印度社会就更害怕中国了。印度报纸和电视新闻几乎几个小时就发出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时刻把62年的那场战争挂在嘴边,仿佛一时不注意中国就会在背后捅他们一刀的样子。
曾经有个在印度工作多年的朋友讲道 :有一次经过德里的一座大桥时,印度老板突然问他我,"你知道这桥是怎么来的吗?",当时我心想,我他妈怎么能知道离我家这么远的这地方的一座什么什么桥是怎么来的,我要是问你我家乡的某座建筑怎么来的,我就不信你小子能知道。
看我一脸懵逼,该老板接着说:"这桥原来就有,但没这么大,也不像现在这么好,但仍是连接德里与现在新德里所在地的交通要道,后来你们中国人发兵打我们,占了我们的首都德里,为了阻止你们的继续推进,我们当时不得不炸毁这座大桥,并在对岸继续驻扎防守,后来你们撤走之后,对岸就变成了现在的新德里,我们也重修了大桥,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桥"。
解放军俘虏的印度士兵
我当时的感觉真的是不知道说什么好,因为一直以来我只知道日本人对中国人罪大恶极,我从没意识到原来隔壁的某个国家的人民,把中国也视为入侵者。这对当时的我是一种震惊。印度对中国的这种恐惧就像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同样来源于几十年前的战争!!同样一大块领土的归属未定!!!同样还有一场战争等着两国!
印度这回是摊上大事了!北京一招就要了莫迪的命。
蒙古国喜欢"作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身为一个蕞尔小国,屡次触犯我国底线,不仅公然邀请达赖访蒙,还背着中国向印度求援,此等小人行径,实在罪不可赦。当然,不要脸的不止蒙古,还有印度。
这个跟中国当了千年之久的"老邻居"不仅没念着我们的好,还专门对我们干一些坏事。据媒体报道,这次达赖访蒙的幕后黑手不是别人,就是印度。就在前几天,自称因达赖窜访被"中国封锁",蒙古大使"紧急"向印度寻求支持。
蒙古大使"紧急"向印度寻求支持
没想到的是,印度方面居然没有保持沉默,而是非常"大方"的承认此事,甚至还提供蒙古10亿美元贷款。不得不说,阿三民族不愧为"作死"小能手,在这个节骨眼都敢得罪中国,勇气可嘉啊!中国听闻这个消息,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理。
一、尼泊尔上的中国快递
众所周知,前不久的"废钞运动"导致印度经济一度出现崩溃,即使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换句话说,现在的印度经济相当脆弱,经不起半点折腾。而就在此时,小编恰好听闻一则重大消息,而这消息就跟印度有关。
⑷ 中印两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真实差距有多大
先看GDP吧:
几十年前,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印GDP是差不多的,印度还稍微多点,当然人均回GDP印度是我们一倍左右。
现在答,中国GDP是印度四倍吧,人均GDP也差不多四倍。
工业化方面:
印度独立比中国早,当时印度有大量英国人在印度建设的工厂,当时印度是英国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所以英国人也是下大力气在印度建设了很多工厂设备,印度曾经一度有全世界最大的兵工厂加尔各答兵工厂,当然即便是印度独立的时候,这个兵工厂也是亚洲最大的。
而中国,当时民族工业基本上废了,最大工业区是东北也因为战乱损失惨重百废待兴。
交通方面:
印度独立的时候英国人在印度建设了5.1万公里铁路,是亚洲最强的,是中国当时铁路的里程的三倍(1949年数据,按印度独立时期因为内战,大量线路瘫痪,能用的不到一万公里)。
现在印度大概6万公里铁路,很多路段还是英国人当时建设的,高铁为零。而中国总里程12.4万公里,世界第二,高铁2.8万公里世界第一,其中64%是电气化铁路。
其他方面,中印也都有很大的差距的
⑸ 中印差距在巴基斯坦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的
印度打心眼里瞧不起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打心眼里瞧不起印度;
但是巴基斯坦相对贫穷落后,所以只能借助中国的力量“狐假虎威”
中国的成就就是巴基斯坦的成就;虽然巴基斯坦自己还很差劲,巴基斯坦人乐于见到中国在各方各面优于印度,至少打压一下阿三的气焰也是好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
中国的成就意味着巴基斯坦也能在中国的发展中捞到更多好处,比如先进武器合作等等。
⑹ 中印国力对比要求详细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
⑺ 解放初中国与印度经济对比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 ( http://www.tecn.cn )
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
如今中国人到了印度,总会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闲自得的“神牛”,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与文化历史背景差异较大的西方国家和地狭而殊、人稠而不众的东亚龙虎相比,印度作为我们的邻邦,同为第三世界中的大国,人口众多文明古老、当代政统(印度独立与新中国诞生)也几乎同时建立,不是更好的比较对象吗? ( http://www.tecn.cn )
于是国内通行如下说法:1949年时印度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后来由于两国选择了一“资”一“社”的不同发展道路,结果中国很快超过了印度,而且现在已经把印度远远甩在了后面。于是在不少场合人们都看到这样的论战模式:你要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吗?我就以与印度的对比来反驳你。 ( http://www.tecn.cn )
无疑,就上述说法而言,有两点的确是事实:1949年时中国的经济状况的确不如印度。而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中,我们现在在经济的基本面上(尽管不是在所有方面)已经明显地超过了印度。但这两个事实如果不加以如下的两个补充,那是很容易导致误解的:第一,1949年时中国十余年战争废墟上的经济不如印度,但这在中印经济比较史上只是个短暂的插曲,而在长时段历史中,不仅农业时代中国经济一般都超过印度,就是在工业化问题上,虽然英国殖民印度要早于中国的洋务运动一个世纪,因此印度的近代工业起步也早,但是从清末到抗战前的中国工业起步后发展就比印度快,民国时期中国工业水平已经一度高于印度,只是后来陷入毁灭性战祸才又垮了下来。第二,中国经济如今的确赶上并超过(确切地说是再次超过)了印度,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革时代,而不是在改革前达到的成绩。换句话说,民国时代中国经济曾经领先于、至少不亚于印度。而改革前中国经济是否领先于印度,是大可怀疑的。 ( http://www.tecn.cn )
1980年代中国政府的政策研究部门关于民国史上相对和平时期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曾经有过一个估价。当时由杜润生班子中的研究人员完成的这项研究表明:如果把战乱中的生产剧降与战后的恢复性剧升排除不计,以1921-1936年15年间中国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1.76%视为比较正常的状况,则这个增长率要比同期未经战祸的印度高得多。民国时期正常(即相对和平)年份中国农业虽然远远称不上发达,与先进国家无法相比,但多数指标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不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水平,尤其是明显高于印度。1936年中国人均占有标准粮529斤,当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02斤,而印度仅为309斤,相当于中国水平的58.4%。1934-1938年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213斤(标准粮,下同),世界平均为163斤,而印度仅为86斤。如果以劳动生产率计,则中国每个农业劳动者产粮在1921-1936年间增长了35.2%,增幅高于总产增长。1936年中国劳均产粮1725斤,比1951年还高出14.3%(尽管1951年的总产已经超过1936年)。这个生产率低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但位次是趋于上升的:在11个对照的发展中国家中,中国1926年的水平占第九位,1936年第八位,1946年第七位。而且中国这一水平通常高于印度:按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平均年产食物折合百万净直接卡路里计,1934-1938年中国平均为5.3,印度仅3.9;考虑到印度在牛奶等若干畜产品中的优势,中国在粮食生产中对印度的优势应当更高。(注:文洁、高山:《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1卷,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26-335页。) ( http://www.tecn.cn )
总之,只要没有大战乱,中国农业从传统时代以来,无论在什么制度下一直都是领先于印度的。这种领先不仅体现于人均、亩均与劳均粮食产量,而且体现于包括牧渔诸业在内的大农业综合指标如总卡路里生产率。 ( http://www.tecn.cn )
而1949年以后到改革前的命令经济时代,中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在最能反映经济进步本质的劳动生产率方面表现很差:由于中国农业产量与农业劳动者数量在此期间几乎同步上升,因而劳均产值在这二十多年中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值仅由263元微升至276元。1966年时,中国农业劳均产粮仅1162.8斤,远比1936年低;时至1975年,劳均产粮也只有1931.5斤,比1936年高不了多少。(注: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8页。) ( http://www.tecn.cn )
当然,由于印度的农业从来就不行,这样的水平仍然高于印度——即使在战争废墟上的1949年,中国的工业固然是毁得不如印度了,而农业虽然比抗战前明显衰退,仍然还比印度强。因此新中国的农业水平一直高于印度是毫不足奇的。 ( http://www.tecn.cn )
但是在改革前的20多年间,中国农业对印度的优势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中国放弃了城市化,把农民禁锢在农村,靠人海战术增加了产量,却牺牲了劳动生产率。而印度这期间城市化比中国快(当然,大量农民进城也扩大了贫民窟,就像我们这次在孟买和浦那看到的那样),并且靠绿色革命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总产量的增长也快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批学者在莫干山举行“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讨论会”,会后发表的《纪要》提出以下共识:解放后至改革前,印度粮食年总产量与人均产量一直低于中国(按:这实际上是延续民国时代已经形成的局面),但两项差距都在缩小,即印度的两项增长率都高于中国:1952-1981年间,中国粮食总产增长1.04倍,年均增长2.5%,而印度增长1.19倍,年均增长2.75%。1952-1978年间,中国年人均粮食产量增长15.2%,年均递增0.55%;而印度年人均增长23.7%,年均递增0.8%。而且这三十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商品率在下降,印度则在提高。50年代中国粮食净征购量占总产量17.4%,1982年则降为15%左右。印度同期的粮食商品率却从7%上升到33%。结果,中国从50年代的粮食出口国变成70年代的粮食进口国,而印度则相反,从五六十年代的粮食进口国到70年代破天荒地变成了粮食出口国。(注:王红生:《关于1950-1980年间中印粮食生产状况的一些思考》,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现代化论坛》创刊学术讨论会论文。) ( http://www.tecn.cn )
至于非粮食作物,这一时期中国棉、油增长快于印度,印度乳产品及水果增长高于中国。综合而论,据印度学者斯瓦米《中印的经济增长:1953-1970》一书计算,也是印度增长更快:1952-1965年间,印度非粮食作物生产年均增长2.9%,中国只有2.3%。合计粮食与非粮食作物,整个农业的纯新增价值增长率,在此期间中国也低于印度。(注:SubramanianSwamy.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nd India,1952-1970:a comparative appraisa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 http://www.tecn.cn )
最后,在农业方面,甚至不仅关乎农业而且实际上涉及基本人道的方面,改革前中国与印度之比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阿马蒂亚·森提到的那个著名的事实:改革前中国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和平时期大饥荒,而历史上饥荒比中国更频繁的印渡,独立后尽管农业产量仍然低于中国,却在宪政民主体制下成功地消除了饥荒现象。 ( http://www.tecn.cn )
二、中印工业:世纪沉浮
在工业方面,其实中国超过印度也并不始于解放后。中国近代工业尽管起步晚于殖民地印度,但在正常条件下(即没有大战乱时)的发展速度却快于印度,到30-40年代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工业品最高年产量均已明显超过印度在1949年达到的水平。而这期间印度并无大的动乱,工业基本是持续发展的。中国却在1949年前受到毁灭性的战争破坏,1949年当年的产量自然低于印度。但这与农业的情况类似:“产量的下落并不是由于经济原因所致,而是由于战争的摧残。一旦这些不正常的外生因素消除后,情况马上就得到了扭转”。 ( http://www.tecn.cn )
从那时到中国改革前的20世纪70年代,在工业与交通运输业方面,笔者能够找到的24种主要制造业产品产量,和7项运输指标,它们展示了一幅复杂的图景:(参见表1) ( http://www.tecn.cn )
表1民国年间与1970年代中印工交经济发展对比(注:除注明者外,本表中中印民国时数据据马洪主编:《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0、11页各表数据合编;1970年数据,中国见汪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经济史》,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857-874页;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258-1259页。印度见(无署名)《世界经济统计简编》,三联书店,1974年,第72-121页;《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7》,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128-265页;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统计资料汇编,199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第180-183页;本书编辑小组:《国外经济统计资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9年;以及鲁达尔·达特、K ·P ·M ·桑达拉姆:《印度经济》,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各章附表。) ( http://www.tecn.cn )
a 1965年数字b 1969年数字c 1978年数字
(注:②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87》,东方出版社1990年,第9页:1970年中国人口82992万,印度53396万,计得印中之比为0.643.) ( http://www.tecn.cn )
(注:③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其中,在民国年间可比的14种产品中,中国占有优势的10种到1970年时都仍然保持优势,而且除2种(纯碱、烧碱)外,有8种优势扩大。而4种民国时代印度占有优势的产品,到1970年除糖一项外,余三项优势都转到中国一边。(但按人均产量则布的生产仍是印度为多,印度产糖的优势也扩大了)因此在上列基础工业领域,改革前中国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明显快于印度的。这使得民国相对和平时代中国已经存在的优势在经历战乱一度失去后,随着新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重新得到恢复,而且似乎进一步发展了。 ( http://www.tecn.cn )
但同表也显示了事情的另一方面:在民国时期不列入统计的10项制造业产品与7项交通运输业指标中,1970年中国只有3项产品与一项运输指标产量高于印度,而且如果按人均产量,铁路货车制造与石油加工也是印度领先,只有塑料产量与铁路货运的优势属于中国。此外的9种工业品和6项运输指标印度的人均产量都高于中国,其中有的(如核电)中国当时还是空白。有12项指标按人均计印度超过中国都达一倍以上,其中民航客运、电气化铁路、电冰箱、乙烯等印度都超过当时的中国十倍乃至数十倍。公路、铁路、航空、家电、汽车、石化等等印度不是总量领先,就是人均领先。而这些产业大都是20世纪下半叶的新兴产业。可见当时印度工交部门的产业结构实比中国先进。今天印度软件业之类的新兴产业活跃,或许是有其传统的。 ( http://www.tecn.cn )
其次,同表还显示印度工业中,低附加值的上游产业、初级产品相对落后,而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终端产品相对发达,而改革前中国工业则有相反的特征。例如:1970年中国人均原油产量差不多是印度的三倍,但人均石油加工量却只有印度的四分之三,而新兴石化产品如乙烯的人均产量还不到印度的十分之一。中国棉纱的产量是印度的两倍多,而棉布产量却与印度大致持平。中国生铁产量是印度的236%,而钢产量只是印度的190%。1970年印度成品钢材产量是原钢产量的75.6%,(注:殷永林:《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而同年中国成品钢材产量只有原钢产量的66.8%。(注:国家经贸委编:《中国工业五十年》,第五部,下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1259页。)尤其是高档轧材的数据表中阙如,但据笔者了解,当时中国在这方面对印度基本上没什么优势。 ( http://www.tecn.cn )
由于当时中国优势明显的基础工业初级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工业品的生产中国却很少乃至并无优势。加之当时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极为落后,交通运输、高等教育、通讯、电影、旅游等等都比印度差得很远,因此当时虽然中国的著述常以钢煤油电等基础工业的优势傲视印度,并引以为体制优越性的证明,实际上其总体经济水平是很难说比印度领先的。 ( http://www.tecn.cn )
三、中印经济:200年间总体水平比较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优势,即使在1949年中国农业生产总量仍然大于印度,国民经济恢复后更是如此,但自国民经济恢复至改革前,20多年间中国农业发展慢于印度,导致优势变小。工业则因战争破坏,1949年时中国一度丧失曾取得的优势,变得不如印度。后来在和平时期中国恢复了原有优势,而且与以往的和平年代一样,基础工业发展快于印度,使这方面的优势有所扩大。但是改革前中国工业产业结构比印度落后,基础产品以外的深加工、高增值、消费品与新兴产业大都屈居印度之下,因而整体工业水平与印度相比是否领先尚难断言。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革前中国不如印度应当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综合各部门而言,当时的中国国民经济在总体上比印度如何? ( http://www.tecn.cn )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研究似乎有两种判断,一是认为中国经济水平当时不如印度。中国的经济起飞和把印度甩在后面都是改革年代的事。二是认为历史上和平时期的中国经济一向强于印度,20世纪50-70年代也如此,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比此前及此后的和平年代都更糟,因此成为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而言优势最小的时期,或者说是印度经济最接近于追上中国的时期。不过上述两个说法也有一个共识,即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两百年来和平时期经济与印度相比最不利的时期。 ( http://www.tecn.cn )
第一个说法来源于世界银行。近年来,以购买力平价(PPP )计算的国内总产值日益受到重视,它被认为可以矫正以往用官方汇率美元计值的GDP.不少人根据这项指标兴奋地认为中国实际经济水平比过去流行的说法要高。但是,这个新算法算出的印度经济指标比过去的算法高得更多。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内总产值作为总体经济指标来衡量,在整个改革前时期中国经济实际上始终明显落后于印度: ( http://www.tecn.cn )
据表2,改革前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只相当于印度的五分之四不到。再考虑到当时中国人口不仅多于印度,而且(由于那时中国尚未厉行计划生育)多出的幅度比今天为大,人均GDP 之低于印度就更加明显了。按照这一指标,甚至在改革之初的1980年,中国总体经济仍然落后于印度,只是差距已经很小。随着1980年代中国改革对旧体制积弊的逐步消除,此后的中国经济逐渐转为领先于印度,而且由于印度的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中国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到1995年,中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已经高出印度77%了。 ( http://www.tecn.cn )
表2中印按购买力平价计的国内总产值变化(注: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1.New York :Oxford,转引自胡鞍钢:《中美日饿印有形战略资源比较——兼论旨在“富民强国”的中国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第28页。) ( http://www.tecn.cn )
第二个说法可以麦迪森为代表。近年来国外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出现所谓“加州学派革命”。一些学者以高度评价亚洲传统经济来批判过去强调欧洲先进的所谓“西方中心论”。这些学者“重新面向东方”的眼光也包括印度,看看他们的中印比较是颇有意思的。其中,A ·麦迪森的《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1820-1992》据说曾被行内评价为:“经济学家们都将死去,惟有这本书是不朽的”(注:见该书中译本卷首,“译者的话”。)。该书在以若干方法(主要也是购买力平价等)对现有的各种统计作了一番考证修订后给出如下情况: ( http://www.tecn.cn )
表3中印经济长时段相关数据比较(注:A ·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1820-1992》,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09-144页。中印之比值为笔者算出。) ( http://www.tecn.cn )
从上表看,中国经济总量自清代、民国以迄新中国200年来一直大于印度,但1980年代以前其比值并没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尤其与1820年及1936年的比值相较,改革前中国对印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地低了一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比值相对最低之时不在清末也不在民国,甚至不在战后废墟上的1950年(当年中国GDP 为印度的156.6%),而是在三年饥荒之后的1962年(当年仅为印度的139.9%)。只是在改革后,这个比值才持续上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达到三倍于印度。 ( http://www.tecn.cn )
但由于中国人口更多,人均产值与印度相比优势要小许多。上表显示清代中国的人均产值略少于印度,到清末则开始超过印度,1936年中国这项指标比印度要高出26.3%。进入大规模战争时代后,中国经济滑坡,但根据麦迪森的计算即使在百废待兴的1950年,中国人均GDP 仍略高于印度,而到1956年,中国在人均GDP 方面相对于印度的优势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然而很快中国经济又陷于混乱,到1962年人均GDP 一度低于印度,甚至低于清代的中印比值,是两百年间中国经济相对于印度而言最糟的时期。以后中国经济复苏,人均GDP 自然又超过了印度。但直到改革前夕的70年代中期,中印之间的这项比值才达到与超过1936年水平。而进入改革时代后,中印的距离才明显拉开,到90年代中国的人均GDP 已超过印度一倍以上。当然,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提速,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此期内严格计划生育而印度则保持着高于中国的人口增速有关。 ( http://www.tecn.cn )
就纯粹反映经济增长速度的GDP 指数而言,上表显示清代中国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印度:以1913年水平为100,印度从1820年的55.8增至这一水平,中国只从66.2增至这一水平。进入民国后,在1913-1936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印度:中国增长了将近四成,而印度增长还不到两成。1936-1950年间,中国经济因战争而大滑坡,印度经济仍保持增长,GDP指数也出现印度高于中国的局面。1952年后,中国GDP 指数再度领先于印度,但大跃进的后果与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趋势再次逆转,60年代印度的GDP 指数又高于中国。70年代虽然中国又一次恢复领先,但直到改革前夕的1977年,中印GDP 指数之比仍然没有达到1936年时的水平。只是在改革年代,中国的GDP 指数才稳定地超过印度,而且超过的幅度也大大突破了1936年水平。 ( http://www.tecn.cn )
总而言之,无论是麦迪森的计算还是世界银行的统计,都显示出中国长时段(例如200年)的经济发展能力明显优于印度,但1950年后至改革前这一时段的经济发展绩效,则不能说比印度更好。 ( http://www.tecn.cn )
⑻ 中印差距到底有多大,日本人曝光残酷现实,印度无
中印差距到底有多大!日本人曝光残酷现实,印度无地自容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和印度,有着许多共同点,人口众多,面积广阔,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从当前来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领先于印度。我们这么说自然会引起印度的不满,因此中国在与周边国家进行正常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引起印度的警惕乃至反制。
中国同好邻居巴基斯坦开展联合军演,印度表示紧张;
中国向好邻居巴基斯坦卖武器,印度表示不满;
中国国防部长访问尼泊尔,宣布两国将举行军演,印度又不开心,还要展开“燃气外交”攻势,同中国进行竞争。
没办法,虽然中国和印度是相隔不远的邻国,但两国确实存在不少区别,甚至在很多领域存在分歧,两国更是因领土边界问题发生过军事冲突。
不过中印之间的差距却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最近日本就有媒体曝光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令印度人看了无地自容:
《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一篇名为《印度比肩中国的那一天》的文章称,2002年英国高档车宾利在中国开设专卖店后,中国成为该品牌最高端汽车销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时人们认为这不过是少数人的奢侈行为,但回过头去看,这正是富裕阶层开启消费热的征兆。随着消费热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起飞阶段。而那一年印度也开始零星出现经济起飞的征兆,不过印度赶上中国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据了解,8月28日下午,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的印度边防人员及装备已经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印军越界事件已得到解决。请介绍有关情况。
答: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国际社会说明事实真相,阐明中方严正立场和明确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将越界边防部队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同时,中国军队采取有力应对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
8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中方将继续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中国政府重视发展同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希望印方切实遵守历史界约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与中方一道,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促进两国关系健康发展。望采纳
⑼ 中印两国实力差距有多大
作为一名对南亚历史感兴趣的创作者,其实越研究印度的历史,你就会对这个国度越绝望。
许多人称笔者为“印黑”,但事实上印度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想要和我们比较,印度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在没有迎来从上至下的变局的前提下,不管大仙人如何变法,对于印度都不管用。
1,埋藏在骨子里的种姓制度
印度废除种姓制度少说也有几十年了吧,表面上印度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现代国家。
但暗地里,印度人的骨子里依旧埋藏着卑微的种姓制度。
这个种姓制度不是法律上废除就可以解决的,从某个角度上来说高种姓印度人以及低种姓印度人,从文化以及外貌肤色都完全不一样。
说白一点,如果印度不能接近自家的教育问题,这超过4亿的文盲人口都会成为人口负担。
没错,文盲对于一个国家按理说不仅不是“红利”,还是负担!
3,印度到底该怎么玩?
说实话,印度本来就是一个被英国殖民者强行拼凑出来的国家。
印度目前国内的矛盾太多了,地方矛盾、种姓矛盾……
在印度没有解决掉上诉问题前, 笔者不认为印度会成为我们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