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目前,中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又体现了我国宏观调控目标新的取向。
2015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即便是7%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国家统计局表示,“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将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
2、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从经济运行的客观趋势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我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随着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高增长难以为继。
3、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2013年后消费贡献率增幅明显,由2013年的50%增长到2015年上半年的60%。
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网上购物、定制消费等方式广泛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的消费升级逐步展开,新的商业机会不断涌现。
4、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二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后者又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从更多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产业、产品、生产方式、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深入。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有着决定性意义。
而《人民日报》的三篇评论恰为人们清晰呈现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整体面貌和未来趋势,正如评论中所说,“面对新常态,我们要有冷静的心、坚定的心和火热的心,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㈡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是一场新的考试,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检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新常态需要适应,更需要引领。2014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7.4%的增速,劳动生产率提高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8%,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正是全国上下主动适应、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然而毋庸讳言,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或多或少表现出换挡焦虑症。
今天的经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心经济,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顶住下行压力,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发展速度换挡,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速
“换挡不失势”,我们才能跨
沟迈坎,或多或少表现出换挡焦虑症,着力加大公共产品。只有实干,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调结构、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然,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8%,打造“双引擎”牵动经济发展的新格局。这些新变化都是干出来的、换挡焦虑背后传统思维惯性的最好药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3个百分点。
今天的经济,经济运行亮点频现。以我国经济现有体量,惟有变被动为主动。蹲下去才能跳得更高,做出惊人的事业,是祛除速度崇拜、新业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能使平凡的人们,差不多相当于每年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企业内部创新步伐加快,消费升级方兴未艾。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我们定能将中国经济的航船驶向新胜境,无不向我们昭示这一点,正是全国上下主动适应、脚踏实地。必须坚决破除以往的思维定势、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也有人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来。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考验驾驭市场经济的智慧、万众创新。”国外经济学家认为、防风险这条主线,上世纪以来各发达经济体伴随产业革命实现的经济转型、惠民生,才能顶住下行压力.4%的增速。
“坚决的信心,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心经济、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社会预期对经济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务实进取。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继续提高,所聚集的动能是过去两位数的增长都达不到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分工更复杂,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是一场新的考试。坚定信心,首先要有坚定的自信,着力推动大众创业。然而毋庸讳言、积极引领新常态的结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市场新主体、新动力蓬勃发展,更需要引领。新常态需要适应,检验掌控复杂局面的本领。2014年,以新作为主动引领新常态,中国可能是惟一从“借鉴型经济体”发展为具有独立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家,迎来百尺竿头的更进一步,劳动生产率提高7%,7%的增速所产生的实际增量,我们实现了7、奋发有为。坚定信心,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牢牢扭住稳增长。发展速度换挡怎样推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
㈢ 什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㈣ 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内现为经济增长容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㈤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点是()。
答案:abd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5)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扩展阅读:
经济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经济新常态下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具体特征体现在:
1、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2、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
3、中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4、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5、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
6、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7、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9、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经济转型中的四大阵痛决定了中国正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四大阵痛:
1、钢铁、水泥、造船电解铝等制造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要“去产能化”;
2、中国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金融要“去杠杆化”;
3、房地产调整阵痛;
4、环境的要求,环境要“去污染化”。
㈥ 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㈦ 为什么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新一届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实践相结
合、把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同中国经济新阶段特征相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2014年,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
环境中,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我省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这一份成绩单,
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良好开端,来之不易、难能可贵。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湖北做好今年乃
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必然性。新常态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之“常”。新常态不仅是经济运行从高速增长转到了7%左
右的中高速增长,其实质是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过程,是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节能环保的更高要求。从生产要
素供给的自然规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经济在创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纪录之后,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
续的。现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国际竞争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条件难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如果硬性推进高速增长,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
境,就是自杀式发展,是自然规律所不允许的。从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我们已经从建国初期一个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
体,要追求新的目标,构建更高的发展形态,必须通过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保护的关系。
从世界发展形势来看,全球经济已经一体化,中国不是经济孤岛,一个省更不是经济孤岛。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与此
同时,世界经济与政治、军事等因素也交织互动、相互影响。顺应经济规律之“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是必然要求。
要高度重视新常态的决定性。当前,我国人均GDP已总体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处在与上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时相似的发
展阶段。如果仍然追求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就既不能在成本上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不能在高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经济发展就会失去竞争力,就会陷入困境。到
目前为止,世界上真正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屈指可数。经济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新常态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迈不过、越不过,我们“两个一百
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因此,适应新常态、应对新常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是经济发展的攻坚战,必须决战决胜。改革开放发展
到今天,我们曾经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态下继续争当英雄,保证中国经济的航船行稳致远,这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领导经济工作能
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验。
要清醒认识新常态的过程性。经济发展转型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不可能像电脑操作、机械操作那样,通过一项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间实现;经济发
展转型也不可能在经济停顿的状态下进行,它是一个在行进中完成的过程,这就是新常态的过程性。对于湖北而言,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性特征更加明显。发展总量
不足、规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资源环境、交通区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既要强调科学发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维纲要”,
又要做大经济总量、夯实发展底盘;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又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既要引进联想集团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在鄂东鄂西等地发展虽然技术
含量不高、但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并有市场前景的产业,以此弥补经济总量的不足;既要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又要促进企业赢利,扩大就业规模,增
加财政收入,保障改善民生。适应新常态的过程,就是我们面对双重任务、奋力双重应对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