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珠海经济发展背景

珠海经济发展背景

发布时间:2020-12-30 01:36:38

㈠ 为什么珠海经济特区不如深圳发展好

位置很重要,(深圳靠近、香港金融中心—经济)、(珠海靠近、澳门赌城-旅游)
肯定深圳发展环境大而快,所以国家也是先扶持深圳的,现在才开始加大加快对珠海等城市扶持

㈡ 改革开放以来珠海经济发展

珠海的经济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专地位,珠海抑制重工属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291.3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75.2%。珠海工业已逐步形成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

㈢ 珠海或梅州的经济发展特点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 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珠海紫翔,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壳牌,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 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92.06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0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542.49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20.49亿元,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7%,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4%,上升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52.8%和46.8%。人均GDP达6759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9733美元。

随着梅州地区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道路建设全面铺开,梅州市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
2008年,梅州以“山洽会”为龙头,以打好经济攻坚战和过好社会稳定关为重点,经济社会在困难中得到新的发展。全年生产总值47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1.9∶42.5∶35.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一产业】 全市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04.75亿元,增长6.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年粮食总产136.91万吨,增长2.8%。其中,稻谷增长2.5%,水果增长2.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水平逐步提高。
(一)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3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22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比增2.1%。主要农产品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135.06万吨,增长0.7%,其中稻谷总产116.54万吨,增长1.3%。粮食生产连续十三年获得丰收,其中94、95、96、99年获得“广东省粮食工作责任制考评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全市水果总产74.76万吨,增长5.3%,茶叶总产达8853吨。全市肉类总产达25.19万吨,水产品总量达7.62万吨,形成了高产、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
(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见成效。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以果茶为主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农业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06.25万亩,其中:金柚达29.17万亩,脐橙4.85万亩,茶叶面积14.83万亩。金柚、茶叶、脐橙、龙眼、荔枝、青榄等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梅州的拳头产品和农村支柱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亮点。我市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
(三)农村工业化有新的突破。我市各级认真实施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切实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紧扣水果、茶叶、玉米、优质米、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加工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开发了优质玉米酒、玉米罐头、甜玉米汁、竹笋罐头、客乡奶、金柚茶、金柚酒、金柚黄酮、金柚汁、金柚含片、金柚护肝品等一批绿色食品和用品,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5家,加工产值近10亿元。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加快。至目前止,全市有龙头企业156家,其中:省级8家(国家级1家),市级46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外接市场,内联千家万户,对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市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总产值30.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带动农户26万户,占总户数的31%,每户增收2200元以上。
(五)订单、外向型农业有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有不少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回乡兴办集旅游、观光、创汇农业于一体的外向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市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认真组织我市特色农产品出口,年出口创汇产值达1000多万美元。丰顺威华食品罐头厂甜玉米罐头、竹笋罐头等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被评为全省十大出口创汇农业龙头企业之一。几年来,我市订单农业以每年增加7万亩的速度发展,至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31.15万亩,确保了大宗农产品畅销。
(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有了机构,人员逐步到位,购置了检测仪器等设备一批,开展了检测试点工作。培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工作进展顺利,全市已获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基地37家,面积9.97万亩。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几年来查处假劣农资案件100多宗,有效地规范了农资市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七)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随着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85.59万个,从事二、三产业经营29.28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3.28万人(其中:常年外出46.04万人),外出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1%。去年外出劳务收入达23.69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61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6%左右。
(八)农村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市已完成了二轮承包,实行家庭承包的土地面积占耕地面积96%,第二轮承包期内全市都按中央规定的30年承包期限,重新签订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农户占实行家庭承包农户的98%。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制度,全市颁发土地经营权证书达80.34万份,搞活土地使用权,允许农户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93万亩,转包的面积5.19万亩,占10%,租赁面积44.17万亩,占85.1%,互换面积1.75万亩,占3.3%。 全市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一是认真落实税费改革政策。2003年税改后全市农民负担总额减少26558万元,减幅为85%,人平负担仅13元,减少71元。今年又将农业税调整为3%,全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341万元。二是认真落实各项减负制度,全面落实涉农收费的公示制度。三是扎实开展专项治理,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 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突出抓了以会计代理制为主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全市145个镇,已实行会计代理制的镇有49个,达到了省提出的工作目标,使我市的农村集体财务、会计核算、集体资产管理、财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审计工作扎实开展。
(九)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5个,其中列为农业部试点单位1个,列为省厅试点单位4个。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经营管理等农技推广机构789个,从业人数达4043人。并落实了国家对农技人员的各种优惠政策。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共投入技术推广经费3000多万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300多个,产生经济效益50多亿元。三是农业信息服务不断完善。建立了“梅州农业信息网”,创办了“梅州农业”电视专栏节目,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3]。
【第二产业】 全市全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2.99亿元,增长8.2%,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9.39亿元,增长15.1%。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增加值87.19亿元,增长15.4%。全年工业用电量29.9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6.57%,比上年提高26.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6.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15.5%,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5.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7%。
【第三产业】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4亿元,增长14.7%。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8亿元,增长17.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36.92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6.54亿元,增长21.8%。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18.21亿元,比上年增长9.6%。各种交通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88.96亿吨公里,增长13.1%;完成旅客周转量79.48亿人公里,增长12.0%;邮政、电信业营业收入14.24亿元,增长3.4%,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络服务日益发达。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337.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3%,旅游总收入36.74亿元,增长12.6%。
【基础设施】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增长1.1%,剔除高速公路工程投资5.84亿元,全市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为133.40亿元,增长6.5%。
【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8.25亿元,同比增长20.26%。全年全市税收收入58.61亿元,比上年增加4.55亿元,增长8.4%。金融形势比较稳定。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71.73亿元,比年初增长9.7%。城乡居民储蓄人民币存款余额345.36亿元,比年初增长8.3%。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4.78亿元,比年初减少0.4%。
【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 全年进口总额46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年出口总额38122万美元,增长22.8%,其中国有企业出口836万美元,减少79.8%;“三资”企业出口14993万美元,增长109.1%;私营企业出口21813万美元,增长13.28%。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项目165个,金额2686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8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
【物价和人民生活】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2%(上年为100%),上涨0.2个百分点。城乡人民生活有新改善。据抽样调查,梅州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25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4369元,剔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4.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有所提高,市区为43.2%,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为45.6%,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5788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改善。当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49650.9万元,废水排放达标率为77.6%,废气排放得到进一步控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6775.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数3118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各级政府救济人数17.98万人次。全市大部分乡镇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网络,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28‰,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4.93‰。
目前, 全市五家民营企业入选广东民企百强,她们是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有限公司、宝丽华集团有限公司、梅州市龙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梅州借力资本市场推动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发展资金短板的问题,而且也使梅州成为省内继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之后,拥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地级市。至目前为止梅州先后上市公司有: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威华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超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企业情况:
到2004年底,全市有2640户私企,投资者680人,雇用员工32568人,注册资本64.37亿元。其中:农业企业50户、采矿业38户、制造业844户、建筑业125户、电力企业57户、交通运输业40户、批发零售业1019户,居民服务业189户,信息软件业8户。
个体经营户资料:
到2004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64137户,从业12万多人,注册资金10.55亿元。主要分布如下:
批发零售业40429户,其中住宿餐饮业5397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咨询调查业9户。
居民服务业5562户,其中理发美容保健业2024户。
农林类142户。
采矿业385户。
制造业7195户。
农副食品加工业822户。
服装靴帽百货业664户,印刷媒介475户。
电力燃气323户,电器器材181户。
交通运输600户。
信息传输互联网服务245户,租赁商务服务221户。
2004年度,新发展私营企业665户,新增注册资金20.5亿元;新开个体户9277户,新增注册资金10.5亿元。本期注销个体户8829户,实际新增442家个体户。
特色经济提升壮大
伴随着招商引资工作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兴宁市重点扶持机电制造业,特别是广东明珠、南丰电气、鹏鑫科技三家企业全部实现预定目标后,兴宁机电制造业的总产值将超过8亿元;服务好总投资45亿元、总装机容量87万千瓦的兴达电厂,总投资2.5亿元的宁江建材日产2500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等,力争用几年时间把资源型工业打造成年产值超30亿元的产业;充分发挥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壮大工艺纺织这个传统产业,筹建集漂染、织造、整理、加工为一体的纺织工业村。
梅县(含梅江区)着力培育新型工业、生物医药型工业、高新技术型工业“三大支柱”产业,打造电力、电子通讯、建材、汽车配件、工艺、医药化工“六大基地”。
丰顺县主要是依托产业优势,重点做大做强电声行业。目前电声行业已经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成为招商引资的热点行业,该县也成为全国较大的电声产品基地。今年1—4月,丰顺县的电声企业产值就达2.4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47%。大埔县坚持以瓷工富县为核心,重点抓好陶瓷、电力两大支柱。其中仅陶瓷方面,该县去年以来就新办陶瓷企业58家。而梅江区则立足地处区域中心城市的实际,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的同时,认真做好经营城市文章,积极引进、鼓励、支持民营资本投资第三产业,构建物流配送基地,大力发展连锁超市,打造特色商品街,提升餐饮服务业。今年第一季度该区的第三产业产值7831万元,同比增长9.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和18%。
此外,平远的稀土、林木深加工,五华的机电工业,蕉岭的水泥工业等特色产业也在加快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并成为各县(市、区)的产业品牌。

㈣ 珠海的经济主要以什么为主

珠海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
从区域上看,横琴、高栏港、高新区“三回大引擎”发展持续向答好。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平台的高新区GDP增长快。以先进装备制造项目为代表,在珠海经济发展中,新投产企业的主体地位和拉动作用成为最大亮点。
当前,珠海支柱产业正进入转型切换期,新旧产业更替、内部转型升级同步进行。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代表,“三高一特”现代产业正成为支撑珠海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势头较好。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珠海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单位)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

㈤ 珠海金湾区经济发展如何

2011年第一季度,金湾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同比增长1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7亿元,同比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9.82亿元,同比增长6.8%;实际利用内资注册资本1.09亿元,同比增长2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同比增长38%。

目前,金湾区重点发展以中航通飞项目为龙头的航空产业、以联邦制药、丽珠制药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和以银通新能源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等三大战略新兴产业。三灶镇是金湾区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地,航空产业园、中航通飞、银通新能源、联邦制药等产业园和重大项目均落户三灶镇,三灶镇是广东省医药产业专业镇、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初步具备一定的规模。

㈥ 珠海经济发展方向 其实我很纳闷为什么珠海作为一个特区。一直都发展不起来,这次借作业要求,我想认真研究

珠海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和深圳比,你会地理吗?你可以把地图拿来放大看,你看深圳的位置是不是紧挨香港的?珠海是不是紧挨澳门的?香港和澳门都很出名,但是他们的实力和产业有太大的区别,改革开放那时候,香港可是亚洲的贸易中心,香港的人口也在600万,算得上是一个超级大城市,世界贸易中心之一,人均财富在世界那可都是名列前茅的。澳门呢?他就是一个赌城,人口也就几十万,在内地算来他最多也就算一个中等城市。博彩业是澳门的支柱产业。我们再看看香港嘛,香港是金融中心,世界500强很多企业在在香港设总部或设办事处。香港的产业就比较多了,那时候我记得除了金融和其他一些研发中心外,我记得香港的轻工业还比较发达,比如纺织业,如布娃娃玩具等。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时候,当时国家设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这两个特区的目地都是利用靠近香港澳门的优势,把香港澳门的外资引进来,由于深圳靠香港近,而且当时深圳当时就一个穷小地方,香港那是比起算是富得流油啊,深圳一开放,那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就立马体现出来了,香港好多资金就进入深圳了,如果你要是当时在香港做生意办厂的,你也会立马在深圳办厂,因为那里简直不用开多少工资就能产出和香港一样的产品,慢慢的,世界很多外资进入中国首选深圳,所以经过30来年的发展,深圳的实力大家有目共睹,人口估计超过香港,经济在全国都很牛,现在看地图,除了认为的界限,其实香港和深圳的城市界限估计在地图上很难区分了。而珠海靠澳门,刚开始的那时候确实还是发展还可以,但是现在来说就是后劲不足,也是先天因素决定的,澳门搞博彩我就没看珠海也搞博彩,如果国家让珠海也搞博彩,估计还能抢澳门一点生意,然后澳门珠海博彩就在世界比较出名了,不过国家貌似没应许。我个人觉得珠海的前途不怎么光明,要创新点的增长的话,我建议可以搞搞旅游,靠海嘛,风景还不错,而且珠三角富人那么多,要是大家节日都往那里去耍的话,估计收入还可观,然后其他的我还没想出来。我自己的感悟,期待你的采纳 (呵呵,搞旅游其实可以参考迪拜,我疯狂的假设一下,如果把美国航空母舰买一艘放珠海海边让游客参观,再在珠海修栋世界住壮观最高的娱乐大厦,高10000米,然后在珠海海上修个移动岛,岛上和外面隔绝,金金出出都是用直升飞机。然后大家都出点注意吧,越疯狂越好,总之要震撼,才能吸引游客。)

㈦ 珠海的经济发展方向

珠海文化产业至今已发展得“风生水起”。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统计标准,珠海市2004年包括传媒业、印刷复制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业、会展广告业以及其他文化产品制造业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总产值约11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2亿元,占全市GDP的3.7%。据悉,这一数字在珠三角城市中属中等水平。同时,文化产业“扎堆”珠海,聚集了一定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产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未来几年蓝图已定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珠海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发展经济角度还是从环保角度,发展文化产业都是珠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的必然选择。

珠海可谓是珠三角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珠海不仅涌现了容闳、唐绍仪、唐国安等许多近代历史名人从这里走向世界,而且,珠海拥有中西交汇、南北荟萃、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多元共存的移民城市文化,一大批文化人才长期在珠海定居,如胡松华、庞学勤、萨仁高娃、文征平、吴齐等。可以说,一大批珍贵的文化资源、日趋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还有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业已成为珠海发展文化产业的底气。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之时,珠海人希望再次抢占先机。

据黄晓东透露,珠海未来几年的文化产业的蓝图是“六大产业,两个产业园,三个产业基地”。六大文化产业是:传媒业、印刷复制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服务业、广告与会展业、动漫产业;两个文化产业园,一个是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投资39亿元在唐家湾兴建的“南方文化产业园”,另一个产业园计划落户金湾,在2平方公里的园区中重点发展印刷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珠海还要成立美术品创作交易基地、动漫游戏基地和文化设备制造基地这三个基地。

目前,动漫产业已被作为珠海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型文化产业,在《珠海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提出,到“十一五”末年总收入达到3亿元。未来几年,珠海还计划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加大对有潜力的动漫产品开发企业的扶持,对原创作品采取适当的财政、税收和信贷等鼓励政策。借助大学园区高等教育的优势,建立动漫学院和设立高水准的人才培训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漫画、雕塑或制造模型及电脑动画设计等课程。

扶持政策正着力出台

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珠海市政府现正着力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市政府正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珠海将在群艺馆、拱北影剧院、数字电视、私人博物馆等项目上大力引入民营资本,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提高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珠海已经完成了《珠海市“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草案),利用这次南方文化产业论坛的机会,市里还会充分征求和听取专家对珠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而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正在加紧制定和完善《珠海市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珠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规定》等法规和扶持政策。珠海还成立了珠海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并拟《珠海市文化综合执法实施条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市委副书记、南方文化产业论坛组委会副主任王广泉表示,计划在2010年珠海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例达到8%,把文化产业打造成珠海的支柱产业。

时下,珠海正面临着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期,而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正好给了珠海一个新的经济发展空间。

㈧ 珠海的经济发展史。

地处珠江三角洲南岸之端、珠江入海口处的珠海,具有发展航运的天然优势。30年前,这个天生丽质的海滨小城幸运地成为全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此,珠海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并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港口,珠海最具优势的核心资源,自经济特区建立之日起,便开始上演一幕幕沧海变桑田般的巨变:30年来,珠海港已从小规模的内河渡口和渔港,一跃成为珠江三角洲西岸乃至整个西江流域港口群的“龙头”。

如今在高栏港,10万吨级、15万吨级深水码头泊位正在建设中,新的国际航线在不断地开辟,溯西江而上的内河港口联盟已经成立起来,围绕港口形成的产业链条正在逐渐集聚。

高栏港,正朝着吞吐量超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00万至500万标箱,集深水型、综合型、高效型、环保型为一身的新一代区域枢纽大港迈进。

特区30年:港口吞吐量增长278倍

1978年的珠海还是一个仅有13艘机动运输船和8艘驳船的边陲小镇。尽管解放后的香洲港已是广东省主要港口,但当时珠海境内的港口仍是以小规模渔港和渡口为主。多年来整个珠海县的港口吞吐量都徘徊在18万吨左右。

1980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珠海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以港兴市”发展战略也从这时开始悄然萌动。从1979年到1985年,珠海市在港口建设领域的投资超过了1.3亿元,重点建设、发展了九洲港和前山港。5年间,珠海全市的港口吞吐量增长了9倍,达到192万吨。

2010年,珠海经济特区进入“而立之年”。从高栏港出发,国际集装箱航线可直通南美,西江驳船可直达广西梧州。今年,以高栏港为首的珠海港年吞吐量预计可达5000万吨,相比30年前增长了278倍。

在珠海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十大重点工程”中,高栏港经济区在未来3年至5年间枢纽工程建设和产业投资总额将达1300多亿元。高栏港,珠江西岸地区唯一深水码头,正在成为一座辐射周边、带动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枢纽大港。

九洲港:打通至香港“水上黄金通道”

1980年,九洲港客运码头和小货运码头动工建设。1982年9月,珠海首个对外开放的港口九洲港建成,并随即开辟了香港、深圳蛇口两条航线。珠海到深圳、香港的交通时间被历史性地缩短至1个多小时。珠海直通世界贸易中心香港的大门打开了。

1982年建成的九洲港客运码头拥有5个泊位,可供5艘飞翼船或双体喷射船同时靠泊,亦可供800座位的大型客轮靠泊;小货运码头拥有3个泊位,可靠泊1500吨级的货船和集装箱船,拥有80万吨货物的年通过能力。如此规模的九洲港在当时,不仅是珠三角西岸唯一的深水港口,也是珠海最大的客货运综合性码头。

20多年前,一些看准了经济特区发展潜力的香港投资人通过这条水上交通要道来到珠海,开始办厂、创业。这股投资热潮后来造就了天威飞马等一批立足珠海数十载的优秀港资企业。

直至今天,九洲港依然是珠海水路对接深圳、香港的重要窗口,九洲港集装箱码头依然是珠海很多企业物流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九洲港至香港的高速客轮,28年来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黄金通道”,是珠海与香港更加广泛而紧密合作的必要交通基础。

高栏港:践行珠海“以港立市”重任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以香洲港、九洲港、井岸港、前山港等港口主要服务于珠海自身城市建设和对港贸易,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作为身处西江入海口的“门户城市”,珠海依然没有万吨级深水大港,没有国际集装箱航线,这意味着港口这扇面向世界的大门并未真正打开。

1992年,从珠海市区直通南水镇的珠海大道、高栏港两个2万吨级多功能码头、连接南水镇和高栏岛的连岛大堤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从此,高栏港带着以港口发展带动城市繁荣美好愿望,轰轰烈烈登上了珠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

2008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港立市”的发展战略。拥有建港岸线68.5公里,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100多个,并具备建设30万吨级以上石化大码头的条件,年设计吞吐量可达1.5亿吨以上的高栏港,真正成为了珠海港口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

2008年7月,港口开发和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大幕拉开,市港口管理局、珠海港控股集团与高栏港经济区管委会成功组建,形成了港口行政管理、港口经营开发、港区建设管理既分工明确又一体联动的新体制。两年来,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珠海港依然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进而提出要“迈向亿吨大港”!

然而,在港口林立的珠三角地区,高栏港迈向亿吨大港的脚步并不轻松。面对集装箱吞吐量已具相当规模的盐田港、南沙港,珠海港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2009年,珠海港煤、油、气等吞吐量2490万吨,占广东能源吞吐量的23%,其中成品油占广东省的比重为15.86%、液化气占20.58%,均列广东省第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使珠海港避免了与周边港口的同质性竞争,拉近了与先进港口的差距。

为此,高栏港在大力兴建集装箱码头的同时,也着力推动煤码头、矿石码头和石油化工码头的建设。目前,8万吨级油码头、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都已经建成,10万吨级煤码头、15万吨级矿石码头等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生产与临港产业互动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高栏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珠海大型电力、石化、船舶、航空、装备制造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展,成功吸引了壳牌石油、BP化工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中石油、中海油、中船在珠海投资,还带动了珠海区域物流中心的形成,大大提升了珠海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关键。

㈨ 为何珠海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有如此大的差距

因为来珠海市区临近澳门~旅游经自济突出~,市政府所在地也在市区,所以,很多项目落在香洲.
但要知道,前期的时候,西区的基建不发达,特别是交通十分不方便,也造成企业选择地落在市区.
无记错的话,特区的范围在香洲区,并不包括西区,所以,很多的特区优惠政策只能适用于香洲,不适用于西区,企业当然选择有优惠的地方落户,这也是导致明显差距的一个原因.现在,西区的工业和基建都比以前好多了,特别是交通方面十分方便.

㈩ 为什么珠海发展不怎么好

要说经济特区也就深圳好,其他的发展都不怎么样,深圳也是第一个经济特版区,等深圳发展权起来,后面经济特区也陆续建立,所以珠海,汕头,海南岛,厦门,还有近几年也建立经济特区,没一个可以超过深圳,广州是省会,经济也陆续发展珠海也是比不上的,珠海应该也比不上青岛,苏州这些城市。我国除了北上广也就深圳发展好了

阅读全文

与珠海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