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今后经济发展

今后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25 10:24:56

1. 什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转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丰富,涵盖的面很广。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第二,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要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必须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运用财税、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国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已制定了平等就业、工资支付、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政策,都应认真加以落实。要加强劳动执法监督,特别要解决好非法用工、超时加班、劳动条件差等问题。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两个比重”,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提高这“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总的原则是,“提低、扩中、调高、打非”。“提低”,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扩中”,就是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就是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要正确运用税收手段,使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通过税收等形式由国家集中用于再分配。“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要严格执法,对偷税漏税、侵吞公有财产、权钱交易等各种非法收入依法取缔和惩处。还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性利润;同时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总之,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致富。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化,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把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三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要继续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在农村要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此外,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要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要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也有利于促进劳动人口在全国范围的流动就业。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应当把解决住房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建立适应全体居民需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特别要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三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把它们的作用利用好、保护好、发挥好,有利于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有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认同感。要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四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五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未来

十九大报告对未来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十九大报告提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在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经济增速已经从前三十年年均10%以上放缓至2016年的6.7%。未来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是必然,但增速放缓的幅度和程度就取决于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鼓励创新等措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带来的经济潜力释放的情况。分基准、积极及消极三种情景来模拟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基准情况下,我国经济改革稳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逐渐释放,使增速稳中趋缓,经济增速达到亚洲发达经济体在同样人均收入水平时的平均水平。只要我国经济改革到位,增长潜力得以顺利释放,经济将完全具备保持平稳增长的能力,经济增速下降过程较为平缓,有望实现目前全球先进国家进入中上等收入之后的增长状况。这种情景出现的概率很高,大约为50%左右。在基准情况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为6.5%;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5%。

在积极情况下,意味着我国经济改革取得全面成功,使全要素生产率达到改革开放之初的较高水平,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经济增长状况将好于基准情况,继续书写全球经济增长奇迹。积极情况出现的前期条件是期间在传统动能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恢复到改革开放之初的高水平,而且不能发生任何内外部的风险冲击。预计这种情景出现的概率大约在40%左右。这种情景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为6.7%;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5.5%。

在消极情况下,如果各项改革措施难以推进,社会问题逐渐爆发,外部或内部爆发金融风险等冲击,则会带来经济失速的风险,此时经济增速可能出现持续较快下滑,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预计这种情景发生的概率极低,大约只有10%左右。在这种情景下,预计2016-2020年均经济增速跌至6.3%;2021-2035年均经济增速为3.5%;2035-2050年经济增长可能停滞不前,中间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负增长。

由于经济增速是剔除物价波

3. 什么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

4. 如何理解和把握经济新常态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做好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万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准确把握万盛实际,科学认识当前形势,是基本前提;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审视、领会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关键。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必须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尽快做大总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长期可持续;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动力转换、促进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发现新增长点,更加注重培育新增长点;必须尊重经济规律、适应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加注重市场主体地位。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要以建设全市煤电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导区为主攻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转型发展、富民兴区”总任务,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尽快做大经济总量,注重质量、尊重规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突出改革创新、长期可持续,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加快三大经济发展区建设,推进工业集群化、旅游全域化、城乡一体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依法治区,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事业兴衰,关键在党。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谋划,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素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引导工作。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尊重规律,崇尚实干,不断推动万盛经济社会取得新发展。

5.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会有怎样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也就是从外贸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前外贸型经济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了打击,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呈萎缩状态,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经济转型也会重振制造业,这对我国未来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为了消化外贸出口的萎缩,和达到我国经济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经济急需从外贸出口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也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国经济结构目前还不健全,房地产在经济中占的地位还很重,而现在住房问题又很严峻,只有尽量通过政府的调控让房价趋于稳定,另外通过一些政策房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然后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其他行业升级,减少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重。所以国家提出改变经济结构体制也正是为了这个这个目的,最后的目的也是让社会经济适应人民大众的需要,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楼主,我建议你拿2009年的GDP数据,按照每年递减一个百分点计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结果。 然后拿2009年的人口总数,以每年十万分之一的负增长,计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总量。 以前者,除以后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数字。这样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项数据,问题是上海的人口负增长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几年人口负增长比率,然后稍微加大一点点,得出未来的人口负增长比率,这样计算会准确一些。

6. 今后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啊

由于消费的增长比较稳定,且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目前这方面的政策和体制调整也不会立即见到大的成效,而随着贸易增长趋缓,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无论是扩大国内需求,还是保持稳定增长,投资的较快增长都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不可能减慢太多。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出现较大的波动。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既然如此,今年的政策操作还是以稳健为好。好在,随着两税合一法案的通过和赤字规模的缩小,财政政策 的预期效应是扩张性的,可以平衡汇率升值的某些紧缩影响;由于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需要紧一些,但是,切忌紧缩过度。如果能够这样,今年保持接近10%的经济增长,是完全有可能的。

7. 中国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学科前沿经济所董志凯武力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历史,即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今天这个时段。就研究队伍来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史的史学工作者;二是研究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经济学者。专门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学者则不多。从研究方法来看,由于学者的学术背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采用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几乎各占一半。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范围主要是1949年至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其经验。其中还包括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也包括对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包括中外经济关系史、中外现代经济史的比较研究。
就“十五”期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热点来看,仍然是“言于古必有验于今”,即跟随这几年现实经济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推动经济史的研究。概括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三农”问题的形成与演变(包括城镇化);(2)政府经济职能演变;(3)对外经济关系演变(配合加入WTO);(4)区域经济史研究(配合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由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而这段历史不仅时间跨度在不断延长,目前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本学科兴起时的30余年延长到今天的50多年;同时内容也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当西方经济学的“西学东渐”浪潮过去后,注重实证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主流以后,就导致了近年来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逐渐升温的现象,许多研究现实问题或对策性的论著,也更加关注其“历史渊源”。从本学科未来5年或10年的发展趋势看,有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是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理论与正确评价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否“搞早了”,是否“搞错了”?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评价,它不仅是一个社会主义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现象,如果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角度看问题,必须说明当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建立与后来改革开放及今天经济体制的关系。因此,它就成为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也是一个难题。
二是怎样认识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选择问题。新中国56年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配套体制的历史,怎样认识这个历史,中国能否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及怎样认识中国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则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另一个重大问题。这里牵涉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表现形式的认识问题,牵涉到社会主义理论。对于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三是怎样认识建国以来的党政关系以及政府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中国56年的经济史,就会遇到怎样认识与评价中国的特殊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着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如何;怎样与时俱进,推进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结果是否采取世界大多数学者公认的评价标准等,都需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总结。
四是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问题。这也是困扰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回顾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从20世纪60年代的“包产到户”、“托拉斯”到“文革”期间的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从20世纪80年代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的“863扶贫计划”、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最近减免农业税等,都反映出党和政府长期在探索和调整有关政策,以实现二者兼顾的目的。怎样认识和评价新中国56年来出现的上述问题,既需要经济史研究的努力,也需要理论界的努力。
今后5年或10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与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概括起来说,大致有以下四大问题:(1)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而开展的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史、城乡关系演变史(包括城镇化)、劳动力流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史(包括户籍制度演变史)。(2)围绕政府经济职能转变而开展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史、国有企业史、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史。(3)围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而开展的跨学科的人口、环境、资源、科技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历史研究。(4)围绕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展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历史研究。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8.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9.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10. 中国今后经济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关注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要审慎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现在中国城市与农村的人口为三十六比六十四,有专家说,中国要在二十年内转移两点二亿的农村人口,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除了政府政策的关注,转移过程中的措施要有利于转移外,中介组织也很重要,但目前中介组织收费较高,这些问题要规范,保证公平、公正,分配要合理。同时,要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还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第二,中共十六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经济地位。政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合理的条件,如市场准入、法律保障和税费负担等。同时还要注意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素质,迎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挑战。在企业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企业发展战略上,有一个定位和转向问题,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失业、医疗、工伤、事故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运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四种力量,在社会救助、社会扶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层次上发挥作用。现在政府在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最低收入保障方面在城市做的较好,但农村还需要加强和考虑。

第四,发展虚拟经济,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

阅读全文

与今后经济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