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
五项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什么 简答
全面建设小来康社会的目标,概自括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不单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一个与时俱进即可以纵向和横向比较的综合目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国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始终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促进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切实解决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以及扩大对外开放中的环境新问题,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强化生态建设和资源永续利用来维持全面小康的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与相互协调。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理论阐述,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条件在于: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全面小康目标融入并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突出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里,必须强调实施国家的法制调控与引导,从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高标准新要求,必然促使其在指导思想、调整理念、制度设计及运行机制诸方面有根本创新。
4. 简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什么
党的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袭会的新要求如下: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
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回出“国内生产答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我们应放弃歧视乡村孩子的观念,
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一、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二、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内水平。
三、容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六、依靠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建设。
(6)全面小康社会经济要求发展扩展阅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鲜明特点:
一、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
二、集中精力着重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
三、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五、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7.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什么
阶段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五大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版
小康宗旨:各族权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寻求共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然后,加上具体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为什么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