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0-12-27 22:37:01

① 我国经济体制的几种历史性转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开展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应当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6、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商品价格出现“双轨制”。

国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打破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计划、投资、物资、粮棉流通、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都在不断推进。

7、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8、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

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② 高一历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的变化(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仅几年的时间版,全国农业得权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 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 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④ 简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内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容力,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

⑤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制在我国确立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1979年,我国提出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针,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的主张。

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我国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进行观念更新的上述过程,是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长达14年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的。这一观念更新的过程表明,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从而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这就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质文件,必将进一步失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⑥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1979年,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首先开放沿海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3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4年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5年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9年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6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⑦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演变史实的原因和评价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
1、由私有经济占优势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2、由单一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变化的原因:
1、三大改造的完成,受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4、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评价:
1、经济体制变化的有利方面:
①、有利于我国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顺利的过渡经济困难时期。
②、有利于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③、有利于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形成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制。
④、有利于抵制商业投机活动和稳定物价,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⑤、有利于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2、经济体制变化的不利方面:
①、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
②、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⑧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输出商品,并在东南沿海地区创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 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经济成分。
2.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2)表现: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纺织”“耕织”分离,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中国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3)实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3.洋务运动(官僚资本的产生)
(1)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内容:①自强、求富—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培养人才—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结果: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
(4)实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5)评价:积极作用: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说明“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民族工业的发展
1.晚清民族工业的兴起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②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①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的短暂春天:①原因:辛亥革命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一战的影响。②特点:地域不平衡(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部门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迅速);短暂。③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曲折发展: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措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 (沦陷区日军的吞并、挤压;国统区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等因素影响)③抗战胜利后走向萎缩;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美国商品排挤、官僚资本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等因素)④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三大改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2)国内政局和国际环境 (3)政府的政策措施。(4)民族资本主义自身因素:民族资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等。
4.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近代经济发展方向,有利于经济的近代化。(2)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发展使无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阶级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倡导的立宪改良、民主共和、民主科学等主张,既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挤压,始终未获得独立发展,没能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专经济为辅”属的思想。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希望能帮到你!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体制发展历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