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湾岛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对台湾人口、城市分布和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台湾岛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仅仅分布在台湾岛西部地区,因此,台湾的人,城市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台湾西部平原
Ⅱ 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相同特点是什么
都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出口加工业是澳门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Ⅲ 分析台湾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让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并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材在叙述性课文中主要介绍台湾的物产,并结合活动课文提出问题验证其丰富的物产,同时提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配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台湾经济如何由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到出口加工工业占主导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教材与前面自然条件部分结合紧密,特别是说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联系尤为紧密。阅读材料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地鼓励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活动性课文既是叙述性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工业的分布特点图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因此将台湾工业分布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活动课文中,通过三道小题,配以分布图,以递进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教材在叙述课文中没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动课文中,并且首先让学生绘制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在绘图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又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三部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内容点析
1.关于“台湾省的范围和领土归属”,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配以台湾省地图,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明确台湾省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结合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台湾省除台湾岛外,还有周边的许多小岛,重点找出钓鱼岛,说明其归属。活动题1的第三小题是通过学生量算实地直线距离,说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关系。活动题2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地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史实材料出发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2.关于“台湾省的位置”,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中的第二小题,并结合台湾省地图,重点强调了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强调这两个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领土归属问题,对于其纬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动题1的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通过重要的纬线确定某区域的位置,这是一种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过活动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
3.关于“台湾岛的物产和资源”,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配以“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说明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及其分布。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举了森林、矿产和水产,并在活动题1中重点提到了“森林之海” 和“东南盐库”。从物产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农产品,并通过活动题2中的第一、第三小题引导学生说明台湾岛的农产品有哪些?农产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另外教材中还配有两幅图片“玉山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这两幅图片是台湾岛美丽风景的缩影,可以由此说明台湾岛旅游资源丰富。
4.教材通过简短的叙述性课文和活动课文,并配以相应的地图和示意图,体现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活动题2中的第二、第三小题和活动题3都是说明这种关系的。分析这几道题时,可以将“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台湾省地图”与“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结合,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说明台湾物产、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点。教材用“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与“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结合说明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从气温状况可知,台湾山脉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山麓地带应该是热带植被。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变化为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亚寒带植被——高山灌丛及草甸等,因此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变化,使得森林树种丰富。
5.关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特点。分析台湾的经济,应从其自然条件、资源出发,说明早期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单纯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无法满足台湾当地的需求,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变。教材利用“ 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统计图,直观说明台湾经济由过去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变化,利用“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直观说明能够促使台湾经济变化的有利条件,除示意图中显示的内容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因素,即台湾鼓励发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为了较好地说明台湾经济的特点和变化,教材在阅读材料中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并较好地补充了 “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中没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关于“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以活动课文配“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示意图的形式出现,并且活动课文的三道小题以递进形式设问。解第一、二小题时,注意观察“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即可得出答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应该结合“台湾省地图”及第三小题的示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题。
7.关于“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本节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判读统计图,同时在最后的活动题中给出学生关于“台湾三类产业产值构成”的数值变化,并绘出部分折线,未完成的折线部分由学生继续完成。通过此题训练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图例确定三类产业所用的折线颜色,如何根据图表所给数据在图中查找横坐标、纵坐标。在学生完成此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并结合“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折线图,分析说明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Ⅳ 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的经济结构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农业(包括农、牧、渔、林)
农业生产总值近 3,909 亿元,其中农产占 43.6% ,畜产占 33.2% ,渔产占 23% ,林产占 0.2% ( 「中华民国农业统计年报」, 2000 年 ) 。主要农产为稻米、甘蔗、槟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产为猪、鸡、鸡蛋、牛乳、鸭、鹅等,畜牧方式以栏牧为主。渔业可分为远洋、近海、沿岸渔业及养殖渔业四种,每年冬季的乌鱼汛,为典型的近海渔业,高雄前镇渔港则为远洋渔业的基地,主要渔产为鲔鱼、鲣鱼等,养殖渔业主要鱼类为虾、虱目鱼、吴郭鱼及石斑鱼等。主要针业林产为扁柏、红桧、肖楠等,主要阔叶林林产为乌心石、榉木、黄连木、泡桐等。
矿业
台湾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床分布极不规则,矿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然依面积比例而言,矿产可谓不少。但因各种产业发达,大部分矿产远不敷经建所需,仰赖输入。主要矿产为天然气、煤、大理石、蛇纹石和硫矿等,天然气分布于苗栗一带,煤田分布于北部,大理石分布于东部,蛇纹石分布于花莲一带,硫矿则产于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业
民国 88 年台湾出口金额达 1,216 亿美元,其中 98.4% 为工业产品,工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力。民国 40-50 年代偏重于轻工业,鼓励国外投资及拓展国外市场,利用台湾低廉工资之竞争优势,设立加工出口区。民国六十年代以来偏重于重化工业。民国 60 年代中期,大炼钢厂、大造船厂、石油化学工业及能源发电厂等四项重大建设完工后,已使台湾的工业发展,由轻工业进入重工业的阶段。民国 70 年代开始,政府积极推动发展技术层次高、附加价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业,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科技工业。至民国 79 年,策略性工业 ( 以电子信息及机械工业为主 ) 及高科技工业产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之比重已增为 40.2% 。以高科技电子工业而言,是半导体的国际代工重镇,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位于新竹科学园区,是世界“集成电路”主要生产国。
贸易
台湾属于海岛型经济,资源较贫乏,端赖国际贸易有无,早期靠农产品(茶、糖、樟脑及米、糖)外销,民国 55 年以后,工业产品的输出已占首位,工业产品由轻工业到重工业、高科技产品,台湾科技产业扬名国际,赚取大量外汇。台湾的对外贸易在民国 60 年以后转为出超,以民国 88 年台湾国际贸易为例,出口额为 121,591 百万美元,进口额 110,690 百万美元,出超 10,901 百万美元。台湾国际贸易主要出口地区为美国、香港 ( 包括两岸的转口贸易 ) 、日本。主要进口地区为日本、美国、中国大陆 (2002) 年,进口总额以农工原料、资本设备及消费品为主。
4、文化艺术
台湾的文化艺术
台湾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同时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在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
寺庙与建筑
台湾的传统建筑,是民间艺术的总汇,装饰特别精美,举凡彩画、书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构成建筑的要素,从中能深刻的洞悉丰富内涵的台湾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湾看到由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所承袭的中国传统建筑外(如板桥林家花园),中国的庙宇建筑也是随处可见,其中鹿港的龙山寺、天后宫以及北港朝天宫等,都是台湾最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寺庙,具有崇高的艺术价值。
民俗文化与艺术
台湾重要的岁时节令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等;而松柏岭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妈祖进香、北港妈祖出巡、台北迎城隍、东港王船祭、二结王公过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湾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动。
丰年祭、祖灵祭、狩猎祭、图腾、蛇纹……,台湾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为台湾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湾除了传承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也发展出属于台湾本土特有的歌仔戏与布袋戏,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地方戏曲小调、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布袋戏近来更结合声光特效,广受年轻人喜爱。
台湾的电影与表演团体,近年来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再次展现出中国传统与台湾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Ⅳ 台湾与香港经济发展特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香港和台湾都有充满活力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拥有高效率的技术
和市场开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高,资本流动十分灵活。八十年代中期,香港和台湾的经济
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升级换代的状态下,从资本输入经济逐步转向资本输出经济。在
市场经济力量的压力和推动下,香港需要充分地利用其远东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心的地位,
来应付工业升级转移的要求。台湾则迫切地需要开拓新市场,同时转移生产基地,以应付劳动力价格上涨、地价抬高、货币升值、环保要求上升等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因素。
香港的转口贸易一直是香港经济的关键部分,1995占贸易总额的83%。
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和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到96年,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已占90%。
Ⅵ 下列关于台湾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和农产加工为主B.出口贸易一
20世纪来50年代,台湾省以农业和农产加自工为主,出口贸易一直是台湾重要的经济命脉,祖国大陆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其劳动力投入越来越少,所需的原料越来越少,技术水平越来越高.根据题意.
故选:C.
Ⅶ 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在经济发展上的共同特点是()A.都以博彩业为主B.都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C.
香港、澳门、台湾在经济发展上的共同特点是以加工工业为主.
故选:B.